无线电通信的特性
- 格式:docx
- 大小:15.41 KB
- 文档页数:5
无线电通话原理引言无线电通话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信号传输的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无线电通话的原理,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频率选择、天线设计等方面内容。
信号传输无线电通话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无线电波将信息信号传输到接收端。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高频振荡的特性。
在通话过程中,信息信号经过调制处理,转换为高频电磁波信号后发送出去,接收端接收到信号后进行解调还原为原始的信息信号。
调制解调调制是指将低频的信息信号与高频的载波信号进行合成,形成调制后的信号。
常用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
•幅度调制(AM)是通过调节载波信号的幅度来传输信息信号,调制后的信号幅度的变化表示信息的改变。
•频率调制(FM)是通过调节载波信号的频率来传输信息信号,调制后的信号频率的变化表示信息的改变。
•相位调制(PM)是通过调节载波信号的相位来传输信息信号,调制后的信号相位的变化表示信息的改变。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分离出原始的信息信号。
解调器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析、过滤和放大等处理,将信号还原为原始的信息信号。
频率选择在无线电通话中,频率选择是很重要的,不同的频率对应不同的通信范围和传输速率。
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中存在信号衰减和多径效应等问题,需要合理选择频率来保证通话质量。
常见的频率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可用频段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频段规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用的频段进行通话。
例如,射频(RF)通信系统常用的频段包括2.4 GHz、5 GHz等。
2. 信号传输速率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速率也会决定频率选择。
一般来说,高速传输需要更高的频率,而低速传输可以选择较低的频率。
3. 传输距离传输距离的远近也会对频率选择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低频率的无线电波传输距离较远,但传输速率较低;高频率的无线电波传输距离较近,但传输速率较高。
天线设计天线是无线电通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接收和发送无线电波。
通信工程专业研究方法论无线传输信道的特性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学号:学生:指导教师:毕红军2014年8月目录一、引言: (2)二、无线电波传播频段及途径 (3)2.1无线电波频段划分 (3)2.2无线电波的极化方式 (3)2.3传播途径 (4)三、无线信号的传播方式 (4)3.1直线传播及自由空间损耗 (5)3.2 反射和透射 (6)3.2.1斯涅尔(Snell)定律 (6)d 功率定律 (7)3.2.2 43.2.3断点模型 (8)3.3绕射 (9)3.3.1单屏或楔形绕射 (9)3.3.2多屏绕射 (10)3.4散射 (12)四、窄带信道的统计描述 (14)4.1不含主导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14)4.2含主导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16)4.3多普勒谱 (16)4.4大尺度衰落 (17)五、宽带信道的特性 (18)5.1多径效应对宽带信道的影响 (18)5.2多普勒频移对宽带信道的影响 (21)六、总结 (22)七、参考文献 (23)一、引言:各类无线信号从发射端发送出去以后,在到达接收端之前经历的所有路径统称为信道。
如果传输的无线信号,则电磁波所经历的路径,我们称之为无线信道。
信号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传输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复杂的传播路径,包括直射路径、反射路径、衍射路径、散射路径以及这些路径的随机结合。
同时,电波在各种路径的传播过程中,有用信号会受到各种噪声的污染,因而会出现不同情形的损伤,严重时会使信号难以恢复。
无线信号在传播时,不仅存在自由空间固有的传输损耗,还会受到建筑物、地形等的阻挡而引起信号功率的衰减和相位的失真,这种衰减还会由于移动台的运动和信道环境的改变出现随机的变化。
下面将讨论无线传输信道的主要特性。
二、无线电波传播频段及途径2.1无线电波频段划分现代的数字通信系统频谱主要集中在300KHz到5GHz之间,尤其是500KHz到2GHz之间的频段使用更密集,比如GSM系统使用的是900MHz和1800MHz,WCDMA系统使用的是1940MHz—1955MHz和2130MHz—2145MHz。
关于无线电的知识资料无线电指的是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无线电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无线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卫星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无线电相关的知识。
一、电磁波的基本概念无线电通信的基础是电磁波,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波动现象。
电磁波具有波长、频率和速度等特性。
其中,波长是指电磁波中一个完整的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单位是米;频率是指电磁波中单位时间内波峰通过某一点的次数,通常用f表示,单位是赫兹;速度是指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通常用c表示,约等于3×10^8米每秒。
二、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无线电通信利用电磁波将信息传递到接收器中,然后通过解调等处理将信息还原出来。
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信息信号通过调制的方式转换成高频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后,再通过解调等处理将高频信号还原成原始的信息信号。
三、调制的基本方式调制是无线电通信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它是将信息信号转换成高频信号的过程。
常用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其中,幅度调制是通过改变信号的幅度来实现调制,常用于调制语音信号;频率调制是通过改变信号的频率来实现调制,常用于调制音乐信号;相位调制是通过改变信号的相位来实现调制,常用于调制数字信号。
四、天线的基本原理天线是将电磁波转换成电信号或将电信号转换成电磁波的一种设备。
天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当电磁波通过天线时,会在天线内部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将电磁波转换成电信号;反之,当电信号通过天线时,也会在天线内部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将电信号转换成电磁波。
五、无线电频段的划分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电磁频谱资源,国际电信联盟(ITU)将无线电频段进行了划分和分配。
无线电频段主要分为低频、中频、高频、超高频、极高频和甚高频等几个频段。
不同的频段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范围,如低频主要用于地下通信和海底通信;中频主要用于广播和航空通信;高频主要用于短波通信和卫星通信;超高频和甚高频主要用于移动通信和电视广播等。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传播特性(一)移动通信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无线电波的传播,无线电波通过多种方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为了更好地说明移动通信的问题,我们先介绍一下电波的各种传播方式:1.表面波传播表面波传播是指电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情况.这时电波是紧靠着地面传播的,地面的性质,地貌,地物等的情况都会影响着电波的传播.当电波紧靠着实际地面--起伏不平的地面传播时,由于地表面是半导体,因此一方面使电波发生变化和引起电波的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地球表面是球型,使沿它传播的电波发生绕射.从物理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当波长与障碍物高度可以比较的时候,才能有绕射功能.由此可知,在实际情况中只有长波,中波以及短波的部分波段能绕过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障碍到达较远的地方.在短波的部分波段和超短波,微波波段,由于障碍高度比波长大,因而电波在地面上不绕射,而是按直线传播.2.天波传播短波能传至地球上较远的地方,这种现象并不能用绕射或其他的现象做解释.直到1925年,利用在地面上垂直向上发射一个脉冲,并收到其反射回波,才直接证明了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籍此电离层的反射作用,电波在地面与电离层之间来回反射传播至较远的地方.我们把经过电离层反射到地面的电波叫天波.电离层是指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60km以上的电离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存在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与正离子,还可能有大量的负离子,以及未被电离的中性离子.发现电离层后,尤其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火箭与卫星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工具对电离层进行了深入的试验和研究.当前电离层的研究已经成为空间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的空间范围和频段也日益宽广.在电离层中,当被调制的无线电波信号在电离层内传播时,组成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有着不同的传播速度.所以波形会发生失真.这就是电离层的色散性.同时,由于自由电子受电波电场作用而发生运动,所以当电波经过电离层,其能量会被吸收一部分.而且,从电离层吸收电波的规律看,若使用电波的工作频率太低,则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很强.所以天波传播中有一个最低可用频率,低于这个频率,就会因为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太大而无法工作.传播特性(二)1.空间波传播当发射以及接收天线架设得较高的时候,在视线范围内,电磁波直接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另外还可以经地面反射而到达接收天线.所以接收天线处的场强是直接波和反射波的合成场强,直接波不受地面影响,地面反射波要经过地面的反射,因此要受到反射点地质地形的影响.空间波在大气的底层传播,传播的距离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收,发天线之间的最大距离被限制在视线范围内,要扩大通信距离,就必须增加天线高度.一般地说,视线距离可以达到50km左右.空间波除了受地面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低空大气层即对流层的影响.移动通信中,电波主要以空间波的形式传播.类似的还有微波传播.2.散射传播大气对流层中,除了有规则的片状或层状气流外,还存在有不规则的,这类似于水流中漩涡的不均匀体.相应的,在电离层中则有电子密度的不均匀性.当天线辐射出去的电波,投射到这些不均匀体的时候,类似于光的散射和反射现象,电波发生散射或反射,一部分能量传播到接收点的这种传播称为散射传播.这种通信方式通信距离可达300-800km,适用于无法建立微波中继站的地区,例如用于海岛之间和跨越湖泊,沙漠,雪山等地区.但是,由于散射信号相当微弱,所以散射传播接收点的接收信号也相当微弱,即传播损耗很大,这样,散射通信必须采用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接收机和高增益天线.3.外层空间传播电磁波由地面发出(或返回),经低空大气层和电离层而到达外层空间的传播,如卫星传播,宇宙探测等均属于这种远距离传播.由于电磁波传播的距离很远,且主要是在大气以外的宇宙空间内进行,而宇宙空间近似于真空状态,因而电波在其中传播时,它的传输特性比较稳定.我们可以把电波穿过电离层外面的空间传播,基本上当作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来研究.至于电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所受到的影响,可以在考虑这一简单的情况基础上加以修正. 传播特性(三)前面我们对电磁波的各种传播方式做了介绍,在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各个波段的传播特点,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各个波段的传播特点如下:1.长波传播的特点由于长波的波长很长,地面的凹凸与其他参数的变化对长波传播的影响可以忽略.在通信距离小于300km时,到达接收点的电波,基本上是表面波.长波穿入电离层的深度很浅,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很小,电离层对长波的吸收也不大.因而长波的传播比较稳定.虽然长波通信在接收点的场强相当稳定,但是它有两个重要的缺点:①由于表面波衰减慢,发射台发出的表面波对其他接受台干扰很强烈.②天电干扰对长波的接收影响严重,特别是雷雨较多的夏季.2.中波传播的特点中波能以表面波或天波的形式传播,这一点和长波一样.但长波穿入电离层极浅,在电离层的下界面即能反射.中波较长波频率高,故需要在比较深入的电离层处才能发生反射.波长在3000-2000米的无线电通信,用无线或表面波传播,接收场强都很稳定,可用以完成可靠的通信,如船舶通信与导航等.波长在2000-200m的中短波主要用于广播,故此波段又称广播波段.3.短波传播的特点与长,中波一样,短波可以靠表面波和天波传播.由于短波频率较高,地面吸收较强,用表面波传播时,衰减很快,在一般情况下,短波的表面波传播的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不适合作远距离通信和广播之用.与表面波相反,频率增高,天波在电离层中的损耗却减小.因此可利用电离层对天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4.超短波和微波传播的特点超短波,微波的频率很高,表面波衰减很大;电波穿入电离层很深,甚至不能反射回来,所以超短波,微波一般不用表面波,天波的传播方式,而只能用空间波,散射波和穿透外层空间的传播方式.超短波,微波,由于他们的频带很宽,因此应用很广.超短波广泛应用于电视,调频广播,雷达等方面.利用微波通信时,可同时传送几千路电话或几套电视节目而互不干扰.超短波和微波在传播特点上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在低空大气层做视距传播.因此,为了增大通信距离,一般把天线架高.。
无线电考试题库a类一、选择题1.无线电通信是指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A.通信距离远,但受地形、建筑物等遮挡物影响较大B.通信距离近,但不受地形、建筑物等遮挡物影响C.通信距离远,且不受地形、建筑物等遮挡物影响D.通信距离近,但受地形、建筑物等遮挡物影响较大答案:C2.下列关于无线电波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无线电波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甚至可以传播到太空B.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C.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频率和波长都不会发生变化D.无线电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案:D3.在无线电通信中,调制的作用是:A.将低频信号变成高频信号B.将高频信号变成低频信号C.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D.将数字信号变成模拟信号答案:A4.下列关于无线电发射设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无线电发射设备不需要进行任何的调制就可以直接发射信号B.无线电发射设备发射的信号功率越大,通信距离就越远C.无线电发射设备发射的信号频率越高,通信距离就越远D.无线电发射设备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技术标准才能使用答案:D5.下列关于无线电接收设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无线电接收设备可以接收到所有频率的无线电信号B.无线电接收设备的灵敏度越高,接收到的信号就越清晰C.无线电接收设备在接收信号时需要进行解调D.无线电接收设备必须具备选择性,以避免接收到干扰信号答案:A6.下列关于无线电干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无线电干扰只会对无线电通信造成影响,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B.无线电干扰只会对无线电通信造成影响,不会对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影响C.无线电干扰既会对无线电通信造成影响,也会对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影响D.无线电干扰不会对无线电通信造成影响,但会对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影响答案:C7.下列关于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无线电频谱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合理规划和使用B.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使用不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和缴费C.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规定D.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干扰问题答案:B8.下列关于无线电测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无线电测向只能测定无线电信号的方向,不能测定距离B.无线电测向只能测定无线电信号的距离,不能测定方向C.无线电测向既能测定无线电信号的方向,也能测定距离D.无线电测向无法测定无线电信号的方向和距离答案:A9.下列关于业余无线电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业余无线电台是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自我训练、相互通信和技术研究的无线电台B.业余无线电台的使用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规定C.业余无线电台可以随意使用任何频率进行通信D.业余无线电台的使用需要申请并取得相关执照答案:C10.下列关于无线电管理机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无线电管理机构是负责管理无线电频谱资源和无线电设备的政府机构B.无线电管理机构是负责管理无线电通信业务的政府机构C.无线电管理机构是负责管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业务的政府机构D.无线电管理机构是负责管理无线电科研和教育的政府机构答案:A二、填空题1.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与_______相同,约为每秒_______千米。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与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线电波无处不在。
从手机通信到广播电视,从卫星导航到无线网络,无线电波在信息传递和通信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实现高效、稳定和可靠的无线电通信,就必须深入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本文将对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范围非常广泛,从低频的长波到高频的微波和毫米波。
它们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可以在真空、空气、水和其他物质中传播。
但无线电波在不同的环境中传播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无线电波的直射传播特性。
当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没有障碍物的阻挡,它会沿着直线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称为直射传播。
在直射传播中,无线电波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遵循反平方定律。
也就是说,距离发射源的距离增加一倍,信号强度会降低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这是因为无线电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扩散,导致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
然而,在实际环境中,很难存在完全没有障碍物的自由空间。
建筑物、山脉、树木等都会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阻挡和反射。
这就引出了无线电波的反射传播特性。
当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
反射的程度取决于障碍物的材质、形状和粗糙度等因素。
例如,金属表面会对无线电波产生强烈的反射,而粗糙的墙壁则会导致反射信号的散射和衰减。
除了反射,无线电波还会发生折射现象。
当无线电波穿过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电波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这就像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一样。
在大气中,由于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会导致大气层的折射率不均匀,从而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
这种现象在卫星通信和远程通信中尤为重要。
另外,无线电波还会发生散射传播。
当无线电波遇到尺寸小于波长的障碍物时,会向各个方向散射。
例如,雨滴、灰尘颗粒等都会引起无线电波的散射。
无线电通信用的什么原理无线电通信的原理是利用无线电波来传输信息。
无线电波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能够在空间中传播。
无线电通信利用这种电磁波,通过调制和解调的方式将信息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
无线电通信的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发送器、信道和接收器。
发送器负责将要传输的信息转换成适合无线电传输的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将信号转化为无线电波并发射出去。
信道是指无线电波在空间中传播的路径,它可能经过空气、水等介质,还可能受到反射、绕射、衍射等现象的影响。
接收器则负责接收到的无线电波进行解调,将其转换为原始的信息信号。
在发送器中,最常用的调制方式是振幅调制(AM)和频率调制(FM)。
振幅调制是通过调整信号的振幅来改变无线电波的特性,从而将信息编码到波形中。
而频率调制则是通过调整信号的频率来改变波形,并将信息编码到其中。
在数字通信中,还有更高级的调制方式,如相位调制(PSK)和四进制相移键控(QPSK)等。
在信道中,无线电波会受到多种干扰的影响。
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无线电信号会逐渐衰减,因此需要使用功率放大器来增强信号强度。
此外,信号还可能会受到多径效应的影响,即信号经过多个路径传播,到达接收器时会叠加在一起,并导致信号畸变。
为了降低这种影响,可以使用天线的定向性来选择特定的路径,或者使用自适应均衡器来抵消多径效应。
在接收器中,主要的任务是将接收到的无线电波进行解调,还原出原始的信息信号。
解调的方式与调制方式相反,通过检测信号的振幅、频率或相位来还原信息。
接收器中还需要对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以增强信号强度并去除噪声。
为了提高接收性能,还可以使用自动增益控制(AGC)和频率同步等技术,以确保信号质量和稳定性。
总之,无线电通信利用无线电波的特性来传输信息。
通过调制和解调的方式,将信息编码到波形中,然后通过发送器发射出去。
无线电波在信道中传播,可能受到干扰和衰减的影响。
接收器负责接收信号并进行解调,将其转换为原始的信息信号。
无线电信号的特性无线电信号的特性在高频电路中, 我们要处理的无线电信号主要有三种: 基带(消息)信号、高频载波信号和已调信号。
所谓基带信号, 就是没有进行调制之前的原始信号, 也称调制信号。
1、时间特性(1)、信号的描述:一个无线电信号, 可以将它表示为电压或电流的时间函数, 通常用时域波形或数学表达式来描述。
(2)、时间特性的概念:无线电信号的时间特性就是信号随时间变化快慢的特性。
信号的时间特性要求传输该信号的电路的时间特性(如时间常数)与之相适应。
2、频谱特性对于较复杂的信号(如话音信号、图像信号等), 用频谱分析法表示较为方便。
信号的频谱特性的概念:信号的频谱特性就是信号中各频率成分的特性。
对于周期性信号, 可以表示为许多离散的频率分量(各分量间成谐频关系), 例如图1 —3即为图1 —2所示信号的频谱图; 对于非周期性信号, 可以用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分解为连续谱, 信号为连续谱的积分。
频谱特性包含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两部分, 它们分别反映信号中各个频率分量的振幅和相位的分布情况。
任何信号都会占据一定的带宽。
从频谱特性上看, 带宽就是信号能量主要部分(一般为90%以上)所占据的频率范围或频带宽度。
图1 — 3 频谱图3、传播特性传播特性:是指无线电信号的传播方式、传播距离、传播特点等。
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主要根据其所处的频段或波段来区分。
电磁波从发射天线辐射出去后, 不仅电波的能量会扩散, 接收机只能收到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而且在传播过程中, 电波的能量会被地面、建筑物或高空的电离层吸收或反射, 或者在大气层中产生折射或散射等现象, 从而造成到达接收机时的强度大大衰减。
根据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所发生的现象, 电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射(视距)传播、绕射(地波)传播、折射和反射(天波)传播及散射传播等, 如图 1 — 5 所示。
决定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的关键因素是无线电信号的频率。
图1—5 无线电波的主要传播方式(a)直射传播; (b)地波传播; (c)天波传播; (d)散射传播4. 调制特性无线电传播一般都要采用高频(射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高频适于天线辐射和无线传播。
无线电电路基本特性与分类总结无线电电路是指用于收发无线电信号的电子电路。
它在现代通信中起着关键作用,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领域。
了解无线电电路的基本特性和分类对于电子工程师和无线通信专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无线电电路的基本特性以及常见的分类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无线电电路的基本特性无线电电路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包括:1. 发射器和接收器:无线电电路一般分为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
发射器负责将电信号转换成无线电信号并传输出去,而接收器则负责接收并解码收到的无线电信号。
2. 频率:无线电电路的频率是指电信号中的周期性变化。
频率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每秒钟变化的周期数。
不同的无线电设备和通信系统使用不同的频率范围,例如无线电广播通常在数千赫兹至几百兆赫兹之间。
3. 带宽:无线电电路的带宽是指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传输能力。
较宽的带宽可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而较窄的带宽适用于较低速率的通信。
4. 增益和衰减:无线电电路中的增益是指电路放大信号的能力,而衰减则是指电路减弱信号的能力。
增益和衰减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
5. 噪声:无线电电路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噪声,包括热噪声、干扰噪声等。
噪声对无线电通信质量会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噪声抑制和信噪比提高等处理。
二、无线电电路的分类根据其功能和用途的不同,无线电电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放大器电路:放大器电路是无线电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负责将信号放大,以增强信号的强度和质量。
常用的放大器包括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等。
2. 混频器电路:混频器电路主要用于将不同频率的信号进行混合,从而得到新的频率信号。
它在超外差接收机和频率合成器等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滤波器电路:滤波器电路用于去除无线电信号中的不需要的频率成分,以得到所需的信号。
常见的滤波器包括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等。
4. 数字电路:随着数字通信的发展,数字电路在无线电电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无线电波与信号探讨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它是在空间中传播的一种无线电信号。
无线电波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被用于广播、通信、雷达和导航等各种应用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无线电波的产生与传播、无线电信号的特性以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无线电波是如何产生的。
无线电波是由发射设备中的电流产生的。
当电流通过天线时,它会在空间中形成一个震荡的电场和磁场的组合,这就是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可以是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它们的传播距离和穿透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会有不同的选择。
我们来了解一下无线电信号的特性。
无线电信号是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输信息的载体。
它们可以携带声音、图像、数据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无线电信号有很多特性,比如频率、振幅、相位、波长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无线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穿透能力。
在现代科技中,无线电波与信号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通信领域,我们日常使用的移动电话、卫星通信、无线网络等都是基于无线电波与信号的技术。
在广播领域,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波向周围的听众传播音乐、新闻等信息。
在导航领域,GPS定位系统利用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来确定位置并进行导航。
在军事领域,雷达利用无线电波来检测飞机、船舶等目标。
在医疗领域,MRI扫描仪利用无线电信号来成像人体内部的结构。
无线电波与信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无线电波与信号的特殊性,它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无线电波的传播受到地形、建筑物、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受到干扰。
无线电信号的安全性也备受人们关注,因为它们容易被窃听、干扰或破坏。
在无线电波与信号的应用中,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电波与信号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在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无线电波与信号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们也在不断探索无线电波与信号技术的创新,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需求。
机载电台无线电通信原理机载电台无线电通信原理机载电台是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上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能够通过无线电信号与地面或空中无线电台进行通信,从而在飞行或航行过程中提高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载电台无线电通信原理。
一、无线电波的特性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电场和磁场。
电磁波的特点是能以光速传播,能够穿透物体,不需要物质介质传播。
与其他波长较长的电磁波不同,无线电波的波长比较短,能够传输更高频率的信息。
二、机载电台的构成机载电台主要由载频振荡器、射频放大器、调制解调器、天线等组成。
其中,载频振荡器是机载电台的核心部件,它能够通过一个固定的电路产生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通过射频放大器进行放大,达到较远距离的通信目的。
调制解调器是机载电台的信息处理模块,它能够将需要传输的信息信号转换为载频振荡器可以传播的无线电波信号,解调器则能够将接收到的无线电波信号转换为原始信息信号,这就是机载电台无线电通信中所说的调制解调和。
三、机载电台通信的工作原理机载电台通信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信号的发射与接收。
当机载电台需要进行通信时,调制解调器将需要传输的信息信号调制到载频振荡器产生的无线电波中,经过射频放大器放大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当地面或空中无线电台接收到机载电台发射的无线电波信号时,它会通过自身的天线将信号捕捉并经过射频放大器进行放大。
接收到的无线电波信号会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解调器将这些电信号转换为原始的信息信号。
整个过程中,无线电波是在空气中进行传播的,通过机载电台和地面或空中无线电台之间的频率、调制方式等参数的匹配,才能够顺利地完成无线电通信。
四、机载电台通信的类型机载电台通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航空雷达无线电通信和空中对空通信。
航空雷达无线电通信是指机载电台与地面雷达设备之间的通信,主要用于飞行安全的监控和控制。
空中对空通信是指机载电台与其他飞机之间的通信,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和飞行任务的协调。
五、机载电台通信的应用机载电台通信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服务于飞行、海上航行等领域。
无线电通讯原理
无线电通讯原理是通过电磁波传输信息的一种方式。
在无线电通讯中,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经过编码处理,然后通过调制的方法转换成高频的射频信号。
这些射频信号经过天线发射出去,传播到目标接收点。
接收点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并通过解调的方法将其转换成电信号,还原出原始的信息内容。
无线电通讯原理的关键在于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电磁波是由振荡的电荷或电流产生的,并且具有一定的频率和波长。
通过改变电流的振荡频率,可以生成不同频率的电磁波。
常用的无线电通讯频段包括无线电、微波和卫星通信等。
在发射端,信息信号经过编码处理后,通过调制器将其与高频振荡信号进行混合。
调制的方法有多种,例如振幅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这样,高
频载波信号被调制成携带有信息的射频信号。
经过天线发射出去后,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
电磁波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并按照波长和频率特性远距离传输信息。
接收端的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后,将其转换成微弱的射频信号。
接着,射频信号通过解调器解调,还原为原始的信息信号。
在无线电通讯中,还涉及到天线的设计和优化。
天线不仅要能够有效地接收和发射电磁波,还要适配所使用的频率范围。
不同的天线结构和形式,会对无线电通讯的传播距离和传输质量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无线电通讯原理是基于电磁波的传播和调制解调技术,通过编码处理、调制混合和天线传输,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和接收。
在现代社会中,无线电通讯已经广泛应用于广播、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和无线局域网等领域。
无线电的传播与干扰问题研究引言无线电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传输信息、通讯、导航和广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无线电设备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有限性、频段的拥挤、干扰源的增多等问题也日益严重,给无线电的传播和使用带来了诸多困扰。
对无线电的传播与干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通信质量,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无线电的传播特性、干扰机制、干扰抑制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无线电的传播特性无线电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空间中的传播过程。
无线电波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它具有较长的波长和工作在高频段,因此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和广播覆盖能力。
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主要有地面波、对流层散射、电离层反射和空间波等多种传播方式。
在地面通信中,地面波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它的传输距离较近,通常用于较低的频段。
而对于较远距离的通信,通常会利用电离层反射或者空间波进行传输。
这些传播方式的存在使得无线电技术具有了一定的通信范围和能力,但同时也给无线电的传输带来了一些问题。
二、无线电的干扰机制无线电的干扰是指其他无关信号或者噪声对无线电信号的影响,造成通信质量下降或者无法正常通信的现象。
无线电的干扰主要包括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两种。
外部干扰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源,如天线干扰、多径传播干扰、电源线干扰等。
电源线干扰是指电力线路上的电磁干扰信号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它主要是由于电力线上的载波通信设备或者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波对无线电信号的干扰。
内部干扰则是指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如信号混叠、多途径干扰等。
这些干扰机制的存在导致了无线电通信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信号质量差、通信距离受限、通信速率降低等。
三、无线电的干扰抑制技术针对无线电的干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干扰抑制技术,以提高无线电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
干扰抑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频谱分离技术、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接入技术、自适应滤波技术等。
《无线电通信》讲义一、引言在现代社会,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无线电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日常使用的手机、无线网络,到航空航天、军事领域等,无线电通信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线电通信?它是如何工作的?又有哪些特点和应用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无线电通信的世界。
二、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无线电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来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不需要像电线那样的物理连接。
当我们要发送信息时,首先需要将信息转换为电信号。
比如,在语音通信中,我们的声音会被麦克风转换成电信号。
然后,这个电信号会被调制到一个高频的无线电载波上。
调制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
经过调制后的无线电波就携带着我们要发送的信息,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在接收端,天线接收到无线电波后,通过解调的过程将原始的信息电信号提取出来,最后再将电信号转换为我们能够理解的形式,比如声音、图像或数据。
三、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地波传播、天波传播和空间波传播。
地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适用于中波和长波频段,因为这些频段的无线电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传播距离较远,但信号容易受到地面吸收和干扰。
天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通过电离层反射和折射来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适用于短波频段,能够实现远距离通信,但信号不稳定,容易受到电离层变化的影响。
空间波传播包括直射波和反射波。
直射波是指无线电波从发射天线直接传播到接收天线,适用于超短波和微波频段,常用于视距通信,如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
四、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组成一个完整的无线电通信系统通常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天线和传输信道。
发射机的主要作用是产生和放大高频电信号,并将其调制到载波上进行发射。
接收机则负责接收无线电波,进行解调、放大和处理,以恢复原始的信息。
什么是无线电无线电是一种通过电磁波传输信息的技术和通信方式。
它是基于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实现无线通信的一种方法。
无线电技术广泛应用于广播、通信、雷达、导航、卫星通信等领域。
无线电技术的基础是电磁波理论。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当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会产生一个围绕导体的磁场。
而当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时,磁场也会随之变化。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变化的磁场会诱导出电场。
这样,通过电流的变化,就能够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是一种携带能量的波动现象,具有自身的频率、波长和振幅。
它的频率范围很广,从极低频的几十赫兹到极高频的数百千兆赫兹都有。
根据频率的不同,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不同类型。
无线电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方式。
在无线电通信中,信息被转换成电信号,通过调制的方式将信号添加到无线电波中,然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接收端的天线接收到无线电波后,通过解调的方式将信号分离出来,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最终还原出原始的信息。
无线电通信有许多不同的应用,例如广播、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雷达等。
其中,广播是最早、最广泛应用的无线电通信方式之一。
通过调制不同的频率和振幅,广播可以覆盖较大的地区,向大量的接收设备传输音频信息。
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技术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它包括手机通信、无线网络通信等。
通过无线电波的传输,移动设备可以实现语音通话、短信、数据传输等功能。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器,通过无线电波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卫星通信具有广域覆盖、信号稳定等优点,可以用于远程通信、电视广播、互联网接入等领域。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目标物体位置和速度的技术。
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雷达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的距离、方位和速度等信息。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气象、航空、航海等领域。
总的来说,无线电是一种通过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和通信方式。
DOI:10.19392/ki.1671-7341.201827064短波在无线电通信中的作用及特点张博轩宁夏回族自治区无线电监测站㊀宁夏银川㊀750004摘㊀要:短波在无线电通信领域的应用已有七十年的历史,刚开始因信道变参,信号不稳定失真,而后由于新技术的引用,如电离层特性以及计算机等,短波在无线电通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㊂本文中针对频率在1.5MHz 30MHz 之间范围的短波,在无线电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在将来研究中使用和推广㊂关键词:短波;无线电通信;特点1绪论在过去,短波无线电技术很盛行,但随着小型便携式通信设备在市场中的份额和应用越来越广泛,短波通信在我国的应用和研发越来越少,曾一度被人们认为已经过时了㊂在国外先进发达国家,仍投入较多的经历和时间在研发短波无线电通信,并应用在国际通信㊁海滩救援㊁救灾防汛等领域㊂国外短波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技术的提高和应用带动了国内相关的发展㊂短波就是说无线电波在1.5MHz 30MHz 之间范围的电波,有两种传播方式,即地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和天波(无线电波射向天空又折回地面)㊂天波主要利用大气层的电离层的多次折射和反射作用,已达到将信号传到较远的传播距离,这也是我们比较常见的短波无线电通信㊂短波地波的特点:(1)因在地球表面传播,因此会受到地面吸收的作用,而出现衰减;(2)实际传播中受天气影响较小,比较稳定,被看作恒参信道,实际应用中主要用于近距离通信㊂(3)工作频率随着衰减逐渐递增,一般在5MHz 以下㊂短波天波的特点:(1)天波传播讯吸收少,损耗小;(2)在电离层和地面之间因多次反射,可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实际应用中主要应用于环球通信㊂(3)多次反射传播找层信道不稳定,被看作是时变信道或者参变信道㊂利用高仰角投射的天波也可实现地形复杂(地波无法到达)的通信传播㊂天波传播建立了短波通信的链路㊂传播的最大优点:传输中的损耗小,远距离传输功率小㊂而地波可以建立距离较短的链路㊂但遇到特殊情况(地形地势复杂),虽链路较短,但仍然需要用天波进行传播㊂2短波通信过程中的优势2.1设备较为简单便携短波通信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要求固定设置,定点通信和移动通信都可以㊂在使用过程中,可轻松调度,灵活性较大,组网迅速;2.2短波通信链路安装简单方便短波通信建立的通信链路较长,具有维护费用较低㊁建设费用低和周期短的优点㊂较短距离的通信安装的设备,比较便携,安装和投入使用也较为简单方便㊂2.3短波通信便于隐蔽通信系统因建设在室外,不可避免得会受到自然灾害等外界因素的影响㊂因短波通信设备便携,安装较为隐蔽,因此一方面在战争时可以进行隐蔽,另一方面可随时改变频率,以免敌人进行窃听㊂2.4短波通信安装接收设备价格适中短波对比起通信卫星,在远距离㊁全方位方面的通信较为良好,安装和接收的设备较为简单,价格也比较适中㊂3短波通信过程中的劣势3.1短波通信信号突然中断或变坏短波通信会出现突然变坏或中断的现象㊂主要是会受到电离层暴和电离层的突然骚扰作用,从而造成信号的突然变化或中断㊂3.2短波通信信号不稳定,会出现失真因短波天波在通信时,因受到电离层的变化影响,使得天波成为随时间变化的变参信道,因此存在信号不稳定的现象,信号还会存在一定的衰减和延迟,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㊂在接受信号的时间上,存在多径延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短波链路传输数据的能力㊂3.3短波通信频道较窄,电台数量较多短波通信的频段较窄,电台数量相对较多,频率在10MHz 的更为明显㊂尽管已经考虑了频率再利用,但传播的广泛性,仍存在较为拥挤的频率问题㊂短波通信过程中电台之间的干扰问题较为严重,阻碍并限制了短波通信的发展㊂3.4短波通信受到噪声的影响在无线电频谱,往往大气无线电和人为无线电噪声的强度较高,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影响短波信号的接收㊁导致传输数据出现差错㊂已有60年历史的短波通信系统,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㊂早在五六十年代,因短波信道是变参信道,频道拥挤,存在较为严重的干扰,存在较为严重的信号不稳定和信号失真问题㊂随着新的通信手段的出现,如光缆㊁同轴电缆㊁通信卫星等,新的通信手段慢慢取代了短波通信链路㊂到了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将电离层信道特性和自适应天线等新技术引入短波通信,并配合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应用,一系列新的短波通信设备逐步出现在市场中,短波通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短波无线电通信,这就要求科研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对短波数据业务的技术要求㊂现代,在应用短波通信时,传输频率底㊁通信容量小等矛盾与短波无线电技术的频繁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缺点将严重影响短波无线电的发展㊂因此,要将短波无线电技术继续应用并发展,必须能保证信道质量,研究人员设定了一系列的实时估值方法,即大家耳熟能详的 调制解调器 ,既能传播语音变化,又能保证传播图片的实时变化,再配合现代一系列的通信手段,同时伴随着短波通信链路质量的提升,无论在民用还是在军事上,都得到大大得应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4结论本文中对短波在无线电通信中的形式和特点以及历史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到短波无线电通信设备简单便携㊁安装操作简单㊁容易隐蔽㊁传播距离较远㊁接收设备价格较低廉等优点,同时存在信号不稳定,有一定的失真的缺点,同时还有通信的频段较窄,电台数量相对较多,电台之间的干扰作用等缺点,但随着现代通信设备和技术的应用,短波无线电技术又迎来了新的 春天 ,逐渐应用到军事民用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优势㊂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科研者重视和研发短波无线电技术,将此技术相关的配套设备㊁应用等进行研究,使该技术越来越成熟㊂参考文献:[1]刘堂伟.分析短波在无线电通信中的作用及特点[J ].数字通信世界,2017(09):123.[2]禤展艺.基于船舰超短波通信系统的研究[J ].电子测试,2016(11):42-43.[3]施祥同,王磊,胡博.短波通信电台频率选择研究分析[J ].舰船电子工程,2013(10):39-41.67电子信息科技风2018年9月. All Rights Reserved.。
ITU-R M.1746 建议书
用于采用数据通信的财产保护的
协调频道计划
范围本建议书致力于采用数据通信的财产保护的系统的互用性和协调的频道计划。
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
考虑到
a) 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促进财产保护的技术存在并得以发展;
b) 公众保护无线电通信系统采用数据传输保护财产已经并继续显示出有效性;
c) 许多主管部门希望通过对国内运行和跨国运行的公共保护来促进所使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互通;
d) 为了与其他有关的主管部门合作和双边协商,对公共保护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国内频谱规划需要受到重视,以促使频谱协调达到更高水平;
e) 当前公共保护系统最需要的是相对较低的通信带宽,典型的是25 kHz 或更低的信道带宽,或是采用扩谱技术,以及可能采用支持话音和低数据速率应用的窄带通信系统;构下开发用于财产保护的系统;
f) 为了促进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或互通,为了使系统易于防御,希望在一个未公布足够信息的开放结
g) 这种频率使用的描述以及提供财产保护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在附件1中给出;
h) 特定国际电联区域中相同划分的相同频率的利用将使各主管部门在继续符合国内规划的要求的同时从协调中获得好处;
j) 在用于财产保护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中,公共频率的使用可涉及运行、技术兼容、相互合作和协商,这将易于实现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或财产保护系统互通,
认识到
a) 一个公共频率或一个公共频带在各国内都是可用的;
b) 对于用于财产保护的技术和应用,各国使用多种频带;
c) 若干国家已经实施或正考虑实施对财产系统的保护,
注意到
a) 对于财产应用窄带的保护,许多主管部门使用相同的频率;
b) 这些频率上的这种应用在很大的覆盖范围上可提供良好的信号可用性;
c) 对频率按照基于区域进行识别是合乎需要的,这将使保护财产的应用可进行频道协调;
d) 这些财产保护的应用通过数据传输而获得成功;
e) 在协调频谱上的数据传输仅通过兼容技术就可促进互操作性;
f) ITU-R M.2033 报告鼓励公共保护机构和组织在规划频谱利用以及支持公共保护所实施的技术和系统时利用相关的ITU-R 建议书;
g) ITU-R M.2033 报告还细化了包括系统要求、安全和成本的公共保护机构和组织的用户要求;
h) 国际电联强调对公共保护方面ITU-R 在电信上做出努力的需要,
建议
1 对于财产系统和/ 或应用(例如寻回被盗车辆),主管部门应与其区域内的其他主管部门合作以达到协调的频道计划。
附录 1 给出了采用数据通信的财产保护的一些频道计划;
2 还应考虑用于保证不同系统的互操作性的技术。
附件1
提供财产保护的系统的描述
1 引言本附件提供了对寻回被盗或失踪财产的系统的描述,并由此起到一种制止偷窃和损毁的作用。
本附件提供了这种系统的功能描述以及功能特性的描述。
它也包括了系统无线电通信参数的
描述。
2 一般系统描述
财产保护系统需要在一个集中的典型固定控制网络和位于受保护资产或受保护资产范围内的许多远端收发信机之间通信。
控制网络负责划分和控制收发信机识别码,并且会定期或按需采集收发信机的信息,特别是在得到要保护的资产被盗的报告时。
控制网络可以由国内代理或负责的代理和组织来运行,不论哪种情况都会做出准备要与运行在相同或不同国家中的其他财产保护系统合作。
收发信机可配置成仅应答收到的来自控制网络的消息,或是当检测到失踪或被盗或二者兼有的情况时自主发出的信息。
这些系统根据受保护的项目的配置和移动性采用多种通信方式,包括固定和移动无线电通信以及专用电路和公共电信。
收发信机可配置成在其传送中提供位置信息(例如从卫星导航系统中得到的),或系统可依靠三角测量或采用移动控制单元的搜索。
财产保护通信经常配置成提供在传统中很难到达的位置的高层次覆盖,诸如可对隐蔽或出现改变了的发生盗窃的地下车库和金属集装箱的监测。
3 系统功能
不同系统功能如何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控制中心保持一个由收发信机配置和惟一系统识别码组成的资产信息的数据库,这些信息是有关谁来接收报告或致使后续行动以及当出现报警时接警处理的。
在财产保护网络内,网络与到达受保护资产的收发信机之间的通信是自动的且受控于计算机,尽管可能会人工发起行动,例如在一个受保护资产被盗的报告之后的后续动作。
在依赖控制中心始发或控制收发信机的活动(或者是配置指令或者请求状态响应)的一些系统中,既可以直接通过电话线路与固定的受保护资产者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许多无线电发射机的网络为固定或移动的受保护资产者进行通信。
在另一些系统中,受保护资产者的收发信机或位于受保护资产者范围内的收发信机,在其检测到发生失踪或被盗时,可以始发通信。
该通信可再一次直接通过公众电话网或由无线电送至配置成接收适当保护消息的一个或更多的接收机位置并转发信息返回至控制中心。
当然这些消息会进一步发起行动或进行通信,控制中心将保持一个记录,且适当地涉及或通知其他组织。
除了那些收发信机和控制网络之外,无线电通信还可用于控制中心和任何远端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通信。
控制网络内的任何这种传输类似常态的遥测技术,且不包括在本建议书中。
本建议书致力于控制网络和受保护设备之间的通信。
这些通信可以安排成各种方式,诸如收发信机在接收指令时在相同的信道上做出响应、在一个相邻的信道上或采用一个完全不同的信道或技术,例如在一个专用于财产保护的信道上接收指令,或者通过蜂窝电话网中的一个呼叫做出响应,或采用共享,共享迂回路程的基础结构通过蜂窝基站与其覆盖范围内的接收机用短程信道接收指令。
通常收发信机的发射功率比较低,以便减小功率消耗和减小当受保护资产者到了其自身网络的覆盖区之外可能造成的干扰,这会促进接收和发射部分使用不同的频带和技术。
如果受保护资产者可能会穿越国界,那么与其他国家的财产保护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安排是有益的,如公共的协定或协调的划分和指配。
通过让收发信机收听若干信道上的消息可进一步改善这一情形,且可以在用于响应的信道或技术上接受配置指示的指令。
依据受保护资产者的大小和成本,有些收发信机在其传输中会包含(可能从卫星导航系统中得到的)位置信息,而其他网络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或通过三角测量或采用移动接收机的“找寻归属局”来定位。
当财产保护系统的主要应用为预期用于寻回贵重物品、移动财产(车辆、船只)失窃后的行动时,财产保护系统还可用于远端设备(售货机)的监视器和损毁报告、跟踪货运车辆以提高安全保障或为递送时间进度表提供更好的、更新信息:或为突发事件小组或金钱及其他贵重物品的运送提供反向报警。
这些应用各自都对财产保护网络、收发信机和通信有着不同的要求,当然混合的方案可改进整个网络的利用。
4 无线电通信的特性这些系统经常与公众交换电话网、寻呼或蜂窝网络以及处于远端设备场所的其他无线电通信设备接口。
它们典型地工作在从HF到高达约1 GHz的频率范围内,具体取决于所采用的技术,但也有许多系统在100-900 MHz范围内工作于划分给固定和移动业务的频带内。
5 互操作性
如果从始至终系统的使用如上所述,当在相同频率上操作和采用了兼容的系统设备时,即使受保护财产是在不同于其被窃的国家的另一国家,彻底恢复要保护的财产也可容易地查找定位。
这类应用的频率协调对国家之间的互操作性且减轻主管部门协调的负担特别有用。
目前在第1区这种系统采用25 kHz 或12.5 kHz 的信道,如果采用的是扩谱技术,则需要更宽的信道。
在第2区和第3区的某些国家,一个25 kHz 的信道被用于提供这些业务。
附录1
采用数据通信的财产保护的频道计划
以下频率已经指配或正在考虑指配用于无线电通信财产保护:
在第1区中
欧洲:a) 169.4-169.8125 MHz I协调频带内的频率
b)当前使用的位于其他频带的由主管部门之间达成一致的基于国内或多国使用
的频率有138.625 MHz、138.650 MHz、149.025 MHz、162.050 MHz 和
164.175 MHz
阿拉伯国家:还没有协商一致的频率
非洲:在两个国家有一个以169.200 MHz为中心的信道。
在第2区中
CITEL已建议173.0-173.3 MHz范围内的频率。
在第3区中
在一些国家有一个以163.475 MHz为中心的信道。
I在欧洲,2005年3月18日的CEPT/ECC(05)02号决定“ 169.4-169.8125 MHz频带的使用”已被采纳,用于受保护资产跟踪系统的高和低功率协调的信道也一并采纳。
对在其他频率内的正在使用的现有系统,将来会使用那些CEPT/ECC决定中的频率,对它们可能需要一个适当的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