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2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一、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与防治1.概念认知:认识荒漠化2.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1)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2)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3)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典例探究感悟考向】(2017扬州模拟卷)“荒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
图1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图”,图2为“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比例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图2图1(1)在我国生态脆弱的A、B、C、D、E、F区域中,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____,盐渍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
(3分)(2)A区域的荒漠化会加重B区域的等环境问题,因此B区域环境保护的生物措施是。
(3分)(3)从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D、E、F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有______。
(4分)【方法提炼突破核心】典型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3.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区域认知】从整体性视角析西北内陆区域特征问题1:在中国地形图中,圈画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范围,并描述其地理位置。
问题2: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描述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这两种现象都指的是土地逐渐变得干旱贫瘠,无法维持植被生长和农业生产的状态。
尽管两者的定义略有不同,但它们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大致相似。
一、成因1.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导致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干旱区域的扩大,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变得干燥,植被难以生存。
2. 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和过度使用灌溉水资源等,都会破坏土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的干燥和植被损失。
3. 土地退化: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土地退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当土地退化时,土壤质量下降,水分滞留不良,植物根系无法生长,导致土地转变为沙漠或荒漠。
二、防治措施1. 水资源管理: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对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至关重要。
可采用水资源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方法,包括良好的灌溉系统、雨水收集和节水技术等,以确保土地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
2. 植被恢复:恢复植被覆盖是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植被保护、生态修复、沙地固定等方式实现。
恢复植被不仅可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还可以减少风蚀和水蚀,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3. 土地保护政策:加强土地法规和管理制度,推行可持续土地管理政策是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减少土地退化的风险。
4. 国际合作:沙漠化和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开展沙漠化和荒漠化防治项目。
同时,各国可以共同制定措施和标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结语沙漠化和荒漠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防治。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恢复植被、加强土地保护政策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改变当前的局面,并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防沙治沙知识点总结一、沙漠化的形成及危害沙漠化是指本来不是沙漠地区的土地,因为人为或自然因素的作用,导致地表土壤侵蚀、植被退化,最终形成沙漠的现象。
沙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着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生存条件。
1. 沙漠化的形成沙漠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过度开发和滥伐植被等因素导致。
当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土壤暴露在风力和水力的侵蚀下,就会导致土壤的流失和植被的减少,最终形成沙漠。
2. 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会导致土地的退化,食物链的破坏,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沙漠化还会导致水资源减少、土地贫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
二、防沙治沙的基本原则防沙治沙工作是为了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防沙治沙工作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恢复生态平衡,保护当地的植被和土地资源。
2. 综合治理防沙治沙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土地、植被等因素,采取综合的措施进行治理。
3. 应对气候变化在防沙治沙工作中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4. 社会参与防沙治沙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民众等,共同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5. 可持续发展防沙治沙工作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制定长期的防沙治沙计划。
三、防沙治沙的主要措施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沙治沙的一种重要措施。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稳定土壤,阻止风沙的侵蚀,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2. 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包括采取生态土壤保护和植被恢复措施,以恢复土地的肥沃度和植被的密度。
3.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沙治沙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修筑沟渠、修建绿化带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4. 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降低土地的干旱程度,改善土地的湿度,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减缓沙漠化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