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刘禹锡生平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7.81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七下《陋室铭》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
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到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苔. (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2.解释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出名)(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3)斯.是陋室(这)(4)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5)草色入.帘青(映入)(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9)阅金经..(指佛经)(10)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嘈杂的音乐)(11)无案牍..(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之劳形(12)南阳诸葛庐.(草庐,茅庐)3.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名词用作动词)(3)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名词用作形容词)(4)无丝竹之乱.耳(使……乱,形容词使动用法)(5)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的使动用法)4.“之”字的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2)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三、文章梳理1.《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这里的山和水与陋室进行类比,这里的仙和龙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刘禹锡生平简介他是唐代诗人“三杰“之一,他的诗歌不仅俱佳,而且涉猎的题材广泛,他被人们所称赞,并留下了绝佳的古诗给后人,他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刘禹锡的介绍,欢迎阅读。
刘禹锡生平简介篇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公元772年-公元842年),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而他人也称其为彭城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据学者研究,其祖先为匈奴族,其七代祖刘亮,为官于北魏,后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改为汉姓入河南洛阳籍。
为避安史之乱,其父刘绪南寓嘉兴。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刘禹锡生平简介】刘禹锡籍贯洛阳,是北方匈奴后裔。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
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
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刘禹锡历史评价
《新唐书》: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
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
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
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
”
《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杜工部草堂诗话》: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
黄庭坚:"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
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简介1. 刘禹锡的生平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唐代开元年间,是唐代杭州人,曾在政府任职期间,又以“杭州刘”闻名于世。
刘禹锡在杭州期间,对当地的治理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禹锡早年就读于杭州的著名学府太学,学习过文学、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他以聪慧的头脑和出色的学术成绩被认为是当时最有前途的学者之一。
2.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刘禹锡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歌以婉约、豪放、清新的风格而闻名。
刘禹锡的代表作有《陋室铭》、《自题渔家》、《初发扬子寄元丹丘上人》等。
这些作品以其深情的笔调、卓越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思想内涵,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禹锡的诗歌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被誉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曾广泛流传于后世,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歌创作外,刘禹锡还主编了《全唐文》,收录了唐代各个领域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部文集对唐代文学的研究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刘禹锡的政治理念刘禹锡在政治理念上秉持儒家思想,主张“爱人者,必须以礼悦其心;治天下者,必须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他强调政治家应以身作则,通过身体力行来感召和影响他人。
他提倡君主应兼具德才并重,以确保国家的和平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刘禹锡还关注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
他主张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通过实施合理的政策和推动科技进步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也主张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 刘禹锡的影响刘禹锡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化人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他的政治理念和思想也对后世政治家和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刘禹锡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地研究和传承。
他的思想和观点也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总结起来,刘禹锡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
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仍然被广泛研究和传诵,他的思想观点也引发了后世学者的思考和研究。
刘禹锡的简介介绍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丰富多样,以典雅、含蓄、深刻而著称。
他的诗文代表了唐代中期的文学成就,既描写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又表现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现象。
下面我们对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生平刘禹锡出生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父亲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刘长卿,曾任左金吾卫大将军、秘书监、司空等官职。
刘禹锡从小聪明好学,天资聪慧,学识渊博,十分有文名。
他曾于咸通元年(唐宪宗乾元元年,758)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中书舍人等职务。
他还曾经历过安禄山之乱、长安回乱和黄巢之乱等历史事件,但他依然不屈不挠,对文学事业不断地追求。
二、文学成就在文学方面,刘禹锡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才华涉及文学、政治、历史、音乐等多个领域。
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历史性。
1.代表作刘禹锡的典型作品有《竹枝词》、《陋室铭》、《和乐天题襄阳县南楼》等。
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方式、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泛流传,成为唐代文学的瑰宝。
《竹枝词》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展现了唐代社会百态和人生情感的细腻描绘,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赞誉。
此外,他的《陋室铭》也是众多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用深刻的思辨揭示了社会问题,文学价值显而易见。
2.文学特点刘禹锡的诗歌作品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风光为载体,描绘了唐代的壮丽景象和自然美景。
他的诗歌语言活泼、深情、瑰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为唐代的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另一方面,刘禹锡对社会民生也有深刻的关注,他的诗歌痛切地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探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性。
三、对后人影响刘禹锡的优秀作品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历史性,而且表现了诗歌语言和词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后世文学风格的不断迭代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此外,他也是唐代官场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文学作品反映了唐代政治和社会生活,反映出唐代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深刻地反映了唐代文学的创作风格、思想倾向以及社会历史背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一、字词复习:彷徨..(páng huáng) 署.名(shǔ)钻.探(zuān)漂.白(piǎo)深恶.痛绝( wù ) 校.补(jiào)澎.péng湃.pài 狂澜.lán 诧.chà异惩.chéng罚祈.qí祷dǎo 钥.yào匙.shi 字帖.(tiè)挚.zhì痛亘.gèn古污.wū秽.huì诘.jié问霹.pī雳lì憎.zēng恶.wù滞.zhì笨骷kū髅.lóu 取缔.dì涎.xián水凹āo凼.dàng 累.léi赘zhuì别biè扭niu 修葺.qì伫.zhù立迸.bèng溅jiàn 忏.悔( chàn)矜持(jīn)无垠.(yín)羸.弱(léí)炽.热(chì)载.人(zài)负荷.(hè)凸.现(tū)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慷kāng慨kǎ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教学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和州陋室》2.背景故事视频上这一幅幅古朴典雅、清幽秀丽的画面,给我们展示的是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当年,刘禹锡因直言上书,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的知州策文通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处处刁难他。
先给他在城南门安排了三间小屋。
这地方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便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可气坏了策知州,又让刘禹锡由城南门搬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
而这地方又位于德胜河边,依依的杨柳又让刘禹锡写下这样的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州肺都快要气炸了,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觉得这狗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一文,策知州知道后,派人给他送去一块石头,意思是说“你怎么顽固不化得像块石头呢”,哪知刘禹锡高高兴兴收下了石头,请大书法家柳公权把他作的《陋室铭》刻于其上,立在门前,以示“纪念”,曾一时轰动朝野。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刘禹锡的这篇千古铭文《陋室铭》。
(板书课题、作者,课件展示课题)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关于刘禹锡的简介资料有哪些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唐诗鼻祖之一。
他出生于唐玄宗贞观年间(公元772年),在历经波折之后,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以下是关于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1. 家庭背景刘禹锡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
他的祖父刘谏曾任唐朝的中书侍郎,其父刘栖元则是唐朝的御史中丞。
这些家庭背景使得刘禹锡收到了很好的教育,为他日后的学识、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文学成就刘禹锡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著名,尤其以诗歌见长。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雅致,富有情感,通过写作为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矛盾等问题进行探讨。
他的作品多使用自然风光来表达人性和社会真理,体现出他对美的细腻感知和唯美追求。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诗便是《陋室铭》。
此诗写作于九世纪初,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被广泛传颂。
诗的四个字真实、自然、淳朴、至简,永载古今,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政治生涯刘禹锡曾担任唐朝多个重要职务,除了做诗歌创作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先后在宰相魏征的门下学习,成为了魏征的秘书,在唐玄宗朝期间担任过太常少卿、司礼卿等职务,还曾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等官职,是唐代官员中的风流人物。
在他担任职务的时期,对于唐玄宗时期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并且尽力推动了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4. 经书研究成就刘禹锡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造诣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极富学识的经书研究者。
在他所著的《新序》中,系统性地对《周礼》、《礼记》、《春秋》、《诗经》、《丧服》等经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中的内容细致地梳理出来,同时解释了很多人们不太理解的经书中的难点,并且对很多经书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评论。
总的来说,刘禹锡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兼文学、政治和经书研究的卓越人才,他的诗歌作品风靡后人,经书研究成就深受后代学者的称赞。
他的思想观点和写作风格对后世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刘禹锡的简介和代表诗人有哪些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大气豪迈、雄奇浑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其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感情、表达人生感受为主,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
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并重点探讨他的代表诗歌。
一、生平简介:刘禹锡出生在陇西(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其父亲刘伯温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幼年时随父亲居住在长安,被称为“少年才子”,深得皇帝和贵族们的喜爱。
后来,他考中进士,历任左补阙、右拾遗、礼部员外郎等职务,官至观书省、晋州团练使、重庆尹等职。
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五礼大全”校订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曾在各地服务和游历,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见闻。
晚年时,他被贬到襄州(今湖北襄阳市),患病多年,并终生未能升官。
二、代表诗歌:刘禹锡的诗文经典,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并被后人广泛传唱的包括《陋室铭》、《竹枝词》、《夜泊牛渚怀古》等。
1.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赋文,赞颂陋巷小宅之美,反映了他对物质贫瘠但精神富有的生活态度。
全文充满了生命力和张力,诉求人们不要舍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追求内心真正的美好。
2. 《竹枝词》:“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竹枝词》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抒发爱情悲痛之情的词,词中通过描绘春日山中独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已逝爱人的思念之情。
全词雅致简练,意境深远、情感充沛,是唐代爱情词的代表作之一。
3. 《夜泊牛渚怀古》:“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冷清河岸,夜泊秦淮近。
唐代作家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其文诗歌著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及思想深度,被人们誉为“文苑四绝”之一。
本文将全面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影响等方面的资料。
1.生平事迹刘禹锡,字梦得,唐代初年出生于荥阳(今河南荥阳)。
刘禹锡的父亲刘履真是当时著名的进士,刘禹锡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培养了不俗的才华。
年轻时的刘禹锡,曾任太学博士、京兆尹、崇文馆校书郎等职,后出任吴兴、会稽两地的知州,有着卓越的政绩和文学成就,备受当时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赞美。
然而,刘禹锡的政治生命却多波折,曾三次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其间也曾遭遇被削职去职之事。
但是在贬谪途中,刘禹锡并没有气馁,仍然坚持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唐德宗时,刘禹锡得到了重用,出任光禄大夫,终于告别了长久以来的困苦和辛酸。
2.文学成就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卓著,在唐代文坛上独领风骚,被誉为“风流才子、文学奇才”。
刘禹锡写作的作品主要有散文、诗歌、杂文三种,其中以诗歌最为著名。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优美独特,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和影响。
刘禹锡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田园风光、战争场面、人物传记、慷慨激昂等多种题材,其诗句之雄阔、之清丽、之含蓄、之深邃、之超脱、之温情,均可媲美唐代文坛上的大师。
除了诗歌外,刘禹锡的散文也写得淋漓尽致。
他的散文刻画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刘禹锡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注和真切体验。
他的散文具有明快的语言、奇妙的联想和构思,受到了后世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不少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陋巷观鱼杂纂》和《提绳草》。
这两部杂文也很有特点,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3.影响刘禹锡整个文学生涯虽然坎坷不平,但他的文学才华却无可挑剔。
他的文笔流畅、意境深邃,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在唐诗宗艺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陋室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的成就,在后世文学中仍被人们赞叹。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诗句有哪些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官员,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含蓄细腻、意蕴深远而著称于世。
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他的文学理论,在唐代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全面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和代表性诗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唐代文学大师。
一、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刘禹锡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他是一个家族世袭教坊部的子孙,世代以音乐为业。
刘禹锡自幼聪慧,学富五车,十六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此后,他历任监察御史、秘书省校书郎、江夏郡丞等官职。
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刘禹锡成为了太常博士,并担任了许多重要的典礼任务。
在唐肃宗时期,刘禹锡先后担任右拾遗、贵州安抚使、东都留守等职务。
因为他才学出众、清介公正、为政廉洁,在唐代政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望。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官吏,更是一位极有才华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自然清新、婉约含蓄为特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引人遐想。
他认为诗歌应该以人物为本,以情感为基础,以自然为背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作广泛涉猎,包括山水田园、宫廷生活、宗教神秘等各个方面的题材,其中绝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人性、审美和情感。
二、刘禹锡的代表性诗句刘禹锡是唐代诗歌历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其中的代表作品也非常之多。
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诗句:1.《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竹枝词十九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3.《竹枝词十九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竹枝词十九首》:“异日房松千尺老,他乡梦断万里遥。
”5.《竹枝词十九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6.《游山西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陋室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刘禹锡生平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曾任检察御史,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晚年任太子宾客。
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