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交换技术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512.00 KB
- 文档页数:62
第七章ATM交换技术本章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ATM的定义及信元结构;2.理解虚信道和虚通路;3.理解ATM协议分层结构;4.理解ATM交换的基本原理;5.理解ATM连接的建立和清除;6.掌握ATM交换机的组成;7.掌握ATM交换结构。
本章教学主要内容:一、ATM的基本概念二、B-ISDN/ATM协议三、ATM交换的基本原理四、ATM交换机的组成五、ATM交换结构六、ATM连接建立和清除一、ATM的基本概念1.ATM的定义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即异步转移模式,被ITU-T定义为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B-ISDN的信息传输模式。
术语“转移”包括了传输和交换两个方面,所以转移模式是指信息在网络中传输和交换的方式。
“异步”是指在接续和用户中带宽的分配方式。
因此,ATM就是在用户接入、传输和交换级综合处理各种通信量的技术。
2.ATM的信元结构ATM信元的长度是固定的,而且信元的长度较小,只有53字节,分为信头和净荷两部分,信头为5个字节,净荷为48个字节。
ATM信元的信头内容在用户-网络接口(UNI)和网络节点接口(NNI)中略有差别,如图7.1所示。
(1)GFC:一般流量控制,4比特。
仅用于UNI接口,用于控制ATM接续的业务流量,减少用户边出现的短期过载。
只控制产生于用户终端方向的信息流量,而不控制网络方向的业务流量。
(2)VPI:虚通道标识,其中NNI为12比特,UNI为8比特。
(3)VCI:虚通路标识,16比特,标识虚通道内的虚通路,VCI与VPI的组合来标识一个虚连接。
(4)PTI:净荷类型指示,3比特,用来指示信元类型。
(5)CLP:信元丢失优先级,1比特。
用于信元丢失级别的区别,CLP为1,表示该信元为低优先级,为0则为高优先级,当传输超限时,首先丢弃的是低优先级信元。
(6)HEC:信头差错控制,8比特,监测出有错误的信头,可以纠正信头中1比特的错误。
通信专业实务——互联网技术——通信工程师考试习题库(教材)通信专业实务——互联网技术——通信工程师考试习题库(教材)第一章数据通信基础一、单选题1、对于一个物理网络,数据的最大传输单元是由(协议)决定的。
2、在当前的数据通信网络中,存在以下交换方式(电路方式、分组方式、帧方式、信元方式)。
3、与电路交换方式相比,分组交换方式的优点是(提高了线路的有效利用率)。
4、计算机网络中各节点之间传输方式采用(串行方式)。
5、每秒传输二进制码元的个数称为(数据传信率)。
二、多项选择题1、数据通信有以下特点(人-机或机-机通信、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高、传输速率高,要求接续和传输时间响应快、通信持续时间差异大;)。
2、数据通信系统中,利用纠错编码进行差错控制的方式主要有(前向纠错、检错重发、反馈校验、混合纠错;)3、计算机通信网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它们是(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4、以下属于数据通信网络的网络有(DDN、X.25、ATM、FR(帧中继))。
5、从网络覆盖范围划分,可以有(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三、是非判断题1、模拟信号可以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同样数字信号也可以转换为模拟信号传输。
(V)2、数据通信是人-机或机-机之间的通信,必须按照双方约定的协议或规程进行通信。
(V)3、数据传输速率,至每秒传输的数据字节数,单位是比特/秒或是bit/s。
(X)4、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可以采用复用技术,将多路信号组合在一条物理信道上进行传输。
(V)5、局域网的传输介质通常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4中。
(V)第二章数据通信网络与协议一、单选题1、被称作分组数据网的枢纽的设备为(分组交换机)。
2、帧中继技术主要用于传递(数据)业务。
3、在帧中继中和X.25协议中类似的是(帧格式)。
4、关于B-ISDN的叙述错误的是(B-ISDN的中文名称为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5、信元是一种固定长度的数据分组。
一个ATM信元长(53个字节,前5个字节称为信头,后面48个字节称为信息域)。
路由交换技术基础知识路由交换技术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实现网络连接和数据传输的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路由交换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路由器、交换机、路由表以及路由选择算法等内容。
一、路由器的概念和功能路由器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设备,主要用于实现数据的转发和传输。
它通过查找目标地址并根据路由表进行转发选择,将数据包从源地址传输到目标地址。
路由器在网络中起到了连接各个子网和传输数据的关键作用。
除了传输数据包的功能,路由器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功能,比如网络地址转换(NAT)、QoS(Quality of Service)等。
通过网络地址转换,路由器可以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网IP地址,实现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连接。
QoS功能可以根据网络连接的需求,为不同的数据流分配带宽和优先级,保证网络服务的质量。
二、交换机的概念和功能交换机是计算机网络中的另一种设备,用于实现局域网内部的数据交换。
它可以根据MAC地址识别数据包的目标设备,并将数据包仅转发到目标设备所在的端口,从而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
交换机具有避免网络冲突、提高网络性能、实现安全隔离等功能。
通过避免网络冲突,交换机可以避免数据包在网络中的碰撞,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通过提高网络性能,交换机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满足用户对网络性能的需求。
通过实现安全隔离,交换机可以将网络分割成多个虚拟局域网(VLAN),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隔离和安全控制。
三、路由表的概念和作用路由表是路由器中的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存储路由器所知道的网络之间的连接关系。
每个路由表条目包含了目标网络的网络地址、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以及用于选择下一跳路由器的路由选择算法。
路由表的作用是指导路由器在传输数据时选择最佳路径。
路由器通过查找目标地址,并根据路由表中的信息进行转发选择,将数据包沿着最佳路径传输到目标地址所在的网络。
路由表的更新是由路由选择协议来完成的,路由选择协议可以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动态地更新路由表信息。
1. 交换机技术基础1.1.以太网简介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组建于七十年代早期。
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ps的常用局域网(LAN)标准。
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一条同轴电缆上,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感应多处访问(CSMA/CD)方法,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朴结构。
基本上,以太网由共享传输媒体,如双绞线电缆或同轴电缆和多端口集线器、网桥或交换机构成。
在星型或总线型配置结构中,集线器/交换机/网桥通过电缆使得计算机、打印机和工作站彼此之间相互连接。
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Ethernet 基本网络组成:●共享媒体和电缆:10BaseT(双绞线),10Base-2(同轴细缆),10Base-5(同轴粗缆)。
●转发器或集线器●网桥●交换机以太网协议:IEEE 802.3标准中提供了以太帧结构。
当前以太网支持光纤和双绞线媒体支持下的四种传输速率:●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1.2.以太网交换机简介以太网交换机,也称为交换式集线器,是简化(典型)的网桥,一般用于互连相同类型的LAN(例如:以太网/以太网的互连)。
工作在 OSI 网络参考模型的第二层上.以太网交换机,也称为交换式集线器,一般用于互连相同类型的LAN(例如:以太网/以太网的互连)。
作为局域网的主要连接设备,以太网交换机成为应用普及最快的网络设备之一。
随着交换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交换机的价格急剧下降,交换到桌面已是大势所趋。
路由交换技术基础知识
路由交换技术是计算机网络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数据传输方式,通过路由器将数据包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
在这种技术下,数据包通过一系列路由器跳转,最终到达目的地。
本文将介绍路由交换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原理、作用及优势。
路由交换技术的原理是基于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路由器是一种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目的地址在不同网络之间传输数据包。
当数据包到达路由器时,路由器会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选择最佳的路径进行传输。
这种选择路径的过程称为路由。
路由交换技术的作用主要是实现网络数据的快速传输和有效管理。
通过路由交换技术,数据包可以在不同网络之间实现高效传输,保证数据的快速到达目的地。
同时,路由交换技术还能够对网络流量进行有效管理,避免网络拥堵和数据丢失。
路由交换技术相比其他传输方式具有一些优势。
首先,路由交换技术能够实现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使网络更加稳定和可靠。
其次,路由交换技术支持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实现了互联网的建立和发展。
最后,路由交换技术还能够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过路由器实现网络的隔离和保护。
路由交换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中一种重要的数据传输方式,通过路由器实现数据包的传输和管理。
路由交换技术的原理是基于路由器的
工作原理,作用是实现网络数据的快速传输和有效管理,优势是实现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支持不同网络的互联以及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通过路由交换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构建和管理网络,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安全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