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交换技术基础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63
第七章ATM交换技术本章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ATM的定义及信元结构;2.理解虚信道和虚通路;3.理解ATM协议分层结构;4.理解ATM交换的基本原理;5.理解ATM连接的建立和清除;6.掌握ATM交换机的组成;7.掌握ATM交换结构。
本章教学主要内容:一、ATM的基本概念二、B-ISDN/ATM协议三、ATM交换的基本原理四、ATM交换机的组成五、ATM交换结构六、ATM连接建立和清除一、ATM的基本概念1.ATM的定义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即异步转移模式,被ITU-T定义为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B-ISDN的信息传输模式。
术语“转移”包括了传输和交换两个方面,所以转移模式是指信息在网络中传输和交换的方式。
“异步”是指在接续和用户中带宽的分配方式。
因此,ATM就是在用户接入、传输和交换级综合处理各种通信量的技术。
2.ATM的信元结构ATM信元的长度是固定的,而且信元的长度较小,只有53字节,分为信头和净荷两部分,信头为5个字节,净荷为48个字节。
ATM信元的信头内容在用户-网络接口(UNI)和网络节点接口(NNI)中略有差别,如图7.1所示。
(1)GFC:一般流量控制,4比特。
仅用于UNI接口,用于控制ATM接续的业务流量,减少用户边出现的短期过载。
只控制产生于用户终端方向的信息流量,而不控制网络方向的业务流量。
(2)VPI:虚通道标识,其中NNI为12比特,UNI为8比特。
(3)VCI:虚通路标识,16比特,标识虚通道内的虚通路,VCI与VPI的组合来标识一个虚连接。
(4)PTI:净荷类型指示,3比特,用来指示信元类型。
(5)CLP:信元丢失优先级,1比特。
用于信元丢失级别的区别,CLP为1,表示该信元为低优先级,为0则为高优先级,当传输超限时,首先丢弃的是低优先级信元。
(6)HEC:信头差错控制,8比特,监测出有错误的信头,可以纠正信头中1比特的错误。
交换技术基础一、 交换机原理1. 交换机的地址学习第二层交换主要是依靠网络主机NIC 上的物理硬件地址(MAC 地址)完成的。
第二层交换过程通过使用MAC 地址在底层实现了信息交换。
交换机通过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ASIC 来进行全线速的数据建立与维护。
在二层交换中,交换机在数据传递过程中不检查第三层网络层的报头信息,而是直接由第二层数据链路帧结构中的MAC 地址来决定数据的传递方向。
这样所有交换过程几乎都没有软件的参与,效率提高。
交换机通过读取所传输的数据帧的源MAC 地址和记录帧进入的交换机的端口来学习网络上每台设备的地址。
然后,交换机将这些信息添加到它的转发数据库或MAC 地址表中。
地址是动态学习到的。
也就是说,当交换机读取到新的源地址是,它就学习到了新地址,交换机就会把该地址存储在内容可寻址存储器(CAM ,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 ,即交换机的地址表)中。
当在CAM 中没有传送包的源地址时,它被学习并存储以备将来使用。
每次存储时,地址都被打上时间标记。
每次地址被引用或在CAM 中找到,它都将收到一个新的时间标记。
那些一段时间内还没有被引用的地址将从列表中移走。
通过移走过时的或老的地址,CAM 维护了一个精确和有用的转发地址数据库。
当更换一台设备的网络接口卡时,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以具体事例来说明交换机的地址学习过程。
交换机重新启动后,其MAC 地址表会被自动清空,即交换机初始化时MAC 地址表是空的。
已知交换机上连接四台主机,交换机处于刚开机的促使化状态,MAC 地址表为空,如下图所示。
这时,主机A 准备好了数据帧要发送给主机C ,A 发送的帧要将穿过交换机。
当这ACB D 0058.4c5c.1111 0058.4c5c.44440058.4c5c.33330058.4c5c.2222个帧穿过交换机的时候,交换机会查看它的MAC 地址,以发现源MAC 地址并将其和对应端口存储到交换机的MAC 地址表中。
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电话交换网结构、电话机结构及工作原理、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本章难点:电话机的工作原理、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2学时知识点层次教学要求互连通信网络I了解初级互通网络、交换机互连网络、电话交换网结构。
电话机结构及工作原理Ⅱ掌握电话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
交换机结构及工作原理Ⅲ熟悉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
交换技术的发展概况I了解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Ⅱ掌握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及特点。
第二章电路交换技术(10学时)本章重点:电路交换系统的硬件结构、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功能、时分交换单元、空分交换单元、TST交换网络、DSN交换网络、数据驱动的程序流程结构、时间表调度方式、信令处理程序、交换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本章难点: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功能、时分交换单元、空分交换单元、TST交换网络、DSN交换网络、数据驱动的程序流程结构、信令处理程序流程。
2学时知识点层次教学要求电路交换技术的特点I了解电路的定义和电路交换技术的特点。
电路交换机的分类I了解电路交换机常用的分类方法。
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Ⅱ掌握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的三阶段和信令交互关系。
电路交换系统的硬件结构Ⅲ熟悉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硬件功能组织结构。
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功能Ⅲ熟悉程控数字交换机各组成模块的基本功能。
2学时知识点层次教学要求数字交换网络I了解数字交换网络的作用和特点。
共享存储器时分交换单元Ⅲ熟悉共享存储器型时分交换单元的电路组织结构。
空分型交换单元Ⅲ熟悉空分型交换单元的电路组织结构。
共享总线型时分交换单元Ⅲ熟悉共享总线型时分交换单元的电路组织结构。
CLOSE交换网络模型Ⅱ掌握CLOSE交换网络模型及3级可重排无阻塞CLOSE网络。
2学时知识点层次教学要求TST网络工作原理Ⅱ掌握TST网络工作原理及建立双向通路过程。
TST网络电路组织结构Ⅲ熟悉TST交换网络电路组织结构。
交换基础知识培训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交换技术作为网络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高效、稳定和安全的网络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企业的内部网络,还是大规模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交换技术都在默默地发挥着其核心作用。
因此,了解交换基础知识成为了网络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交换,简单来说,就是在网络中转发数据的过程。
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数据从一个端口转发到另一个端口,以实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
在传统的网络中,集线器(Hub)是一种常见的设备,但它只是简单地将所有接收到的数据广播到所有连接的端口,这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网络拥塞。
而交换机(Switch)则不同,它能够根据目标设备的MAC 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有针对性地将数据转发到正确的端口,从而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和性能。
二、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交换机的工作基于 MAC 地址表。
当一个设备连接到交换机的某个端口时,交换机会自动学习该设备的 MAC 地址,并将其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 MAC 地址表中。
当有数据帧进入交换机时,交换机首先查看数据帧的目标 MAC 地址,然后在 MAC 地址表中查找对应的端口,最后将数据帧只转发到该端口,而不是像集线器那样广播到所有端口。
例如,假设在一个网络中有计算机 A、B、C 分别连接到交换机的端口 1、2、3。
当计算机 A 要向计算机 B 发送数据时,交换机接收到来自 A 的数据帧,通过查看帧中的目标 MAC 地址(即 B 的 MAC 地址),然后在其 MAC 地址表中找到 B 所连接的端口 2,最后将数据帧准确地转发到端口 2,从而实现了 A 与 B 之间的通信。
三、交换技术的分类交换技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以太网交换、ATM 交换和帧中继交换等。
以太网交换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交换技术。
它基于以太网协议,支持不同的速率(如 10Mbps、100Mbps、1000Mbps 甚至更高),并且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带宽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