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与妹岛和世风格之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28
浅谈扎哈·哈迪德的设计风格2019-09-26摘要:通过对扎哈·哈迪德设计风格形成的研究,探究她的成功之路,理解她设计创作的思维和⽅法,从⽽对影响设计风格的因素产⽣新的认识。
对她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进⾏系统分析,不难发现,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解构主义的理念在其中。
扎哈反对极简主义,提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线条和块⾯的充分使⽤,作品风格柔中带有刚毅,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刚毅⽽⼜带有⼥性柔美的性格相关。
总的来说,她的作品风格夸张惊异,却⼜不失美感,块⾯和线条的使⽤,有⼒带有柔和。
从扎哈设计风格的形成,可以认识到,设计思维⽅法及个⼈性格可能是决定设计风格成功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解构主义线条和块⾯刚毅柔美设计风格个⼈性格扎哈·哈迪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是解构主义的典型代表,是⼀位英籍的中东⼈,1950年出⽣于伊拉克巴格达,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是第⼀位获得此奖项的⼥性设计师,也是最年轻的⼀位。
她在1972年进⼊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并获得伦敦建筑联盟硕⼠学位。
此后便加⼊了著名的⼤都会建筑事务所。
然⽽,她的成功道路并不⼀帆风顺,固然她在设计上具有独特的解构主义风格,但要想在建筑界取得如此⾼的成就,离不开她⾃⾝的努⼒,她个⼈的⽕爆和刚强的性格,让她对待⼯作持之以恒和坚韧,坚持⾛⾃⼰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令世界瞩⽬的伟⼤成就。
关于扎哈的设计风格⼀直存在很多的争论,有赞赏的⼈,就有质疑的⼈,有⼈批判道:“扎哈的设计全是奇怪复杂的形状,没有规则的,杂乱的,⽽城市需要的是更加简洁有序的建筑格局。
”投资商对于她的设计,也⼀直在探讨,尤其是关于成本和可实现性⽅⾯。
但是扎哈遇到这些看法,还是坚持⾃⼰的想法,她觉得杂乱中也存在妙趣,她的夸张⽽令⼈惊异的设计风格已经对设计界产⽣了深远的影响,众多设计师在形成⾃⼰的风格时,或多或少都有扎哈的“影⼦”,尽管她的设计需要很多⼯程技术⽀撑,有⼀定的施⼯难度,但其独有的建筑风格,还是得到了很多⼈的⽀持。
关于建筑大师的经典语录1.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就像卢浮宫金字塔,那玻璃的金字塔看似冰冷坚硬,可当你走进去,感受到的是古老艺术与现代建筑思想的完美融合,它就像一个文化的使者,无声地诉说着历史与创新的故事。
2. 密斯·凡·德罗讲:“少就是多。
”嘿,你可别小瞧这简单的几个字。
拿他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来说,简洁的线条,没有过多繁杂的装饰,却把空间的通透感和材料的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好比一个人说话,简洁有力才能直击人心,而不是啰啰嗦嗦一大堆。
3. 勒·柯布西耶曾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这听起来有点冷酷呢。
不过你看他设计的萨伏伊别墅,那方方正正的外形,像个大盒子,但里面功能分区明确。
就如同汽车这个机器一样,每个部件都有它的作用,别墅里的每个空间也都各司其职,为居住者提供方便。
4.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宣称:“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
”比如说流水别墅,那悬挑的结构,就像从山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它不仅仅是一个房子,更像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结合的艺术作品,用独特的结构表达着赖特对自然与建筑关系的深刻思考。
5. 安藤忠雄说:“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而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他的光之教堂就是这样。
走进那昏暗的空间,只有一束光洒下,让人仿佛看到希望,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充满了对神圣的向往。
6. 扎哈·哈迪德讲:“世界上有360度,为什么我们偏偏局限于一个方向?”你看她那些充满曲线和动感的建筑,像广州大剧院。
不像传统建筑方方正正只朝着一个方向,她的建筑仿佛在各个角度都能展现独特的魅力,就像一个多面手,总能给人惊喜。
7. 阿尔瓦·阿尔托认为:“建筑不应该脱离自然和人类本身,而应该遵从于人类的发展,这样会使自然与人类更加接近。
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中“中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简析[摘要]2010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之一妹岛和世近几年的作品逐渐引起世人关注,世人越来越多的被其单纯的空间,细腻的思考以及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建筑理念所吸引。
本文首先通过挖掘妹岛和世和马列维奇在艺术上的共通之处,展开对其在建筑上体现的“中性化”和“女性化”的特征的研究和探讨;同时通过对其几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总结出其设计理念的特点,寻找到其解决“中性化”和“女性化”设计的均衡点,同时使研究能对实际的设计工作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妹岛和世马列维奇妹岛流中性化女性化1.妹岛和世简介[1]妹岛和世(罗马拼音:Kazuyo Sejima、日文假名:せじまかずよ;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
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的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
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
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美国B.BONGAB所著《日本新建筑》一书中列举的日本建筑师中只有两名女性,其中之一就是妹岛和世(另一名是长谷川逸子)。
凭着她的努力和才干,她的事务所依靠连续获奖所得的工程维持并发展着,至今已有十年。
2.妹岛和世与马列维奇的联系总有人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经典作品总是与马列维奇(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绘画的创始人,公认为俄罗斯的卡西米尔·塞维里诺维奇·马列维奇的第一件至上主义绘画是“黑色正方形”)的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总是想,或许能在他们的作品中挖掘出其创作过程中隐藏的所谓众多人口中的至上主义情结也说不定,通过研究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对我的建筑设计也会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普利兹克奖颁奖词《普利兹克奖颁奖词》篇一普利兹克奖颁奖词普利兹克奖,建筑界的奥斯卡,那颁奖词就像是对建筑灵魂的一场盛大赞美诗。
我觉得这个颁奖词有时候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人们对建筑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每次听到颁奖词,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建筑的奇幻世界。
比如说,当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获奖的时候,那颁奖词里描述他们的建筑像是“在空间中轻盈地舞蹈”。
哎呀,这比喻可太绝了。
就像我曾经去参观他们设计的一个建筑,那建筑的线条就像少女的发丝,柔顺又灵动,在阳光下闪烁着独特的光泽。
走进建筑内部,空间像是被施了魔法,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惊喜,仿佛在跟你捉迷藏。
这时候我就想,这颁奖词真不是瞎吹的,人家是实实在在地把那种建筑的精髓给表达出来了。
不过呢,也许有人会说,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有时候也太玄乎了。
什么“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壁垒,宛如一场建筑的革命”之类的。
可能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就有点像天书了。
我记得有一次跟朋友聊起这个,朋友就说:“这都是些啥高大上的词儿啊,就不能说点直白的吗?”但我又觉得吧,建筑这东西本来就很复杂,它不是简单的砖头和水泥的堆砌。
就像人一样,有内在有灵魂。
这些看似玄乎的颁奖词也许正是在试图触摸建筑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灵魂。
有时候我在想,这普利兹克奖颁奖词是不是也有点像娱乐圈的炒作呢?你看那些明星被各种华丽的词藻包装起来。
但是,嘿,建筑可不像那些靠脸蛋和绯闻的明星。
建筑是实实在在地站在那里,经受着岁月和人们的考验。
那些获奖的建筑作品,就像一个个巨人,而颁奖词就是给这些巨人披上的一件华丽却又相称的披风。
总之,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它都是建筑界一个很重要的存在。
它像是灯塔,引导着建筑的发展方向,也像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把建筑背后的故事和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普利兹克奖颁奖词》篇二普利兹克奖颁奖词普利兹克奖颁奖词啊,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我想,这颁奖词就像是一个万花筒,每次转动都能看到不一样的色彩和图案。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她以其大胆、前卫的设计理念而闻名于世。
她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词:挑战、流线、变形和动态。
首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是挑战传统的建筑概念和形式。
她认为传统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已经过时,需要通过创新和突破来提供更好的建筑解决方案。
她的设计作品常常突破常规,用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式。
其次,哈迪德的设计注重流线和流动性。
她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和空间相融合,并且能够自然地引导人们的视线和运动。
她的建筑作品常常具有流线型的外观和动态的形态,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流动的感觉。
再次,哈迪德的设计理念强调变形和灵活性。
她认为建筑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使用需求,而不是僵化地固定在一个形式和功能上。
她的建筑作品常常具有可变形的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调整和变化。
最后,哈迪德的设计具有强烈的动态感。
她的建筑作品常常给人一种运动和活力的感觉,仿佛是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中。
她的设计通过运用曲线、斜线和不规则形状等元素,创造出一种动态而富有节奏感的建筑形式。
总的来说,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以挑战、流线、变形和动态为核心。
她的设计作品独特而大胆,用前卫的形式和创新的
思维方式重新定义了建筑的边界和可能性。
她的设计理念不仅影响了建筑界的发展,也对其他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拍自DOMUS的封面普利策奖得主妹岛和世9月14日同济演讲/v_show/id_XMjA2NzI3MTIw.html中性的包容--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作者:方振宁东与西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还强调文化的地域性,把一些文化现象分为“东与西”似乎有些落伍。
但是对于日本的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和英国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来说,他们的建筑设计风格,在全球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之前就形成了,而设计风格的形成显然和东与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有关。
我写过好几篇关于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的评论,可是从来没有把她们两放在一篇文章中写,更没有进行过比较性研究,这篇短文就算是一次“快餐”。
在世界建筑的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女性建筑师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左右着国际建筑的方向,或者说引领潮流,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一东一西,其风格显示为一静一动。
妹岛从她早期的作品开始,就一直显示着静谧,朦胧,超薄,暧昧的特征;而扎哈,哈迪德则是激烈,高速,像狂飙,像海浪一样袭来。
那种激情和速度显示着一种强烈的欲望,而身材彪悍,性格鲜明的扎哈,如果她的设计不是那样?那倒让人意外。
妹岛瘦弱,安静,不具供人欣赏的体型。
这几年的穿着开始时尚,而在此之前她的穿着总和她的建筑设计不搭调。
如果你在扎哈面前提出她是伊拉克建筑师,她会立刻给你纠正说她是住在伦敦的英国人。
而妹岛相当的寡言,即使在被迫接受采访时,也是她的搭档西泽立卫比她善言。
不过这些都不会影响到外界对她们设计作品的评价。
或许会与她们二位的设计风格产生某些联想。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静与动单看设计,我们完全看不到扎哈,哈迪德的女性气质。
这种超凡的气质,在她学生时代的习作上就能看到,而外界第一次向她投去吃惊的眼光,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她在参加香港的一次概念投标设计上得奖开始的。
扎哈早期一些受俄罗斯构成主义影响的纸上作品,得益于他的老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教诲,在20多年之后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时,仍然清新无比,那些跃然纸上的激情,如今丝毫未减。
浅谈扎哈·哈迪德的设计风格作者:徐晓升来源:《设计》2013年第02期摘要:通过对扎哈·哈迪德设计风格形成的研究,探究她的成功之路,理解她设计创作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对影响设计风格的因素产生新的认识。
对她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进行系统分析,不难发现,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解构主义的理念在其中。
扎哈反对极简主义,提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线条和块面的充分使用,作品风格柔中带有刚毅,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刚毅而又带有女性柔美的性格相关。
总的来说,她的作品风格夸张惊异,却又不失美感,块面和线条的使用,有力带有柔和。
从扎哈设计风格的形成,可以认识到,设计思维方法及个人性格可能是决定设计风格成功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解构主义线条和块面刚毅柔美设计风格个人性格扎哈·哈迪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女建筑设计师是解构主义的典型代表,是一位英籍的中东人,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是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女性设计师,也是最年轻的一位。
她在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并获得伦敦建筑联盟硕士学位。
此后便加入了著名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然而,她的成功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固然她在设计上具有独特的解构主义风格,但要想在建筑界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她自身的努力,她个人的火爆和刚强的性格,让她对待工作持之以恒和坚韧,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关于扎哈的设计风格一直存在很多的争论,有赞赏的人,就有质疑的人,有人批判道:“扎哈的设计全是奇怪复杂的形状,没有规则的,杂乱的,而城市需要的是更加简洁有序的建筑格局。
”投资商对于她的设计,也一直在探讨,尤其是关于成本和可实现性方面。
但是扎哈遇到这些看法,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她觉得杂乱中也存在妙趣,她的夸张而令人惊异的设计风格已经对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多设计师在形成自己的风格时,或多或少都有扎哈的“影子”,尽管她的设计需要很多工程技术支撑,有一定的施工难度,但其独有的建筑风格,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试论扎哈的建筑设计风格作者:宗莹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08期摘要:扎哈是唯一一位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女建筑师,其建筑设计风格夸张而前卫,得到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简要分析扎哈的建筑设计风格,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风格扎哈哈迪德是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其从小便孕育了西方先进、开放的文化和思想,大学时期到伦敦去学习建筑学,在求学期间逐渐受到前卫艺术的熏陶,逐渐从社会问题和城市角度去理解建筑设计方法,因而扎哈的建筑设计风格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带给社会群体全新的空间体验。
1 视觉心理与建筑体验概述1.1 视觉心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感官来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大脑思考来分析因果关系,具有多元化的情感体验,通过喜怒哀乐等方式来表现出来。
视觉是一种比较强烈的感觉形式,能够被意识所利用,是一种生理过程,能够产生相应的视觉心理。
1.2 视觉体验视觉体验建立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对视觉信息进行获取和认知,通过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来对经验的图示进行有效的解释,也就是说,离散的图像到客观性状的图像就是视觉体验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解释图示的能力,对视觉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精神内部的创造性活动。
1.3 建筑体验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对建筑进行体验,并不能够单纯从外部特征去明确和界定,应当用内心去体验。
就展示建筑而言,它不仅仅是陈列物品,更是一种阐述和传播某种理念的媒介,具有独特的空间属性和艺术概念,只有亲自去体验方能够感受到展示建筑的结构美感和艺术魅力。
2 扎哈哈迪德创作两大阶段以及其代表作分析2.1 几何形态期在某一段时期,扎哈通过将抽象绘画风格的有效应用,开创了全新的建筑创作形式和创作语言。
这一时期扎哈的建筑形式更多的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对三角形、长弧形等极具方向感的几何形体进行有效的利用,实现了建筑形式的创新发展。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叠加、冲突以及错位等建筑方式的科学化利用,促进了动态形体的创造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设计行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