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共3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33
组织行为学吉林大学商学院刘昀教授jlu9></a>0755@1633></a>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63第一节个体感知第二节个体心理系统第三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个体感知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般按刺激的来源分类外部感觉: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都能属发生适应的现象,但只有痛觉不能适应。
明(光)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温度适应:冷水浴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暂留余音绕梁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其它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红冷色调-蓝月光如水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视觉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光波)紫外线:小于380纳米红外线:大于780纳米看不见颜色视觉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外祖父色盲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色盲测试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听觉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次声波:小于20赫兹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皮肤感觉触、痛、冷、温觉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知觉却会有差别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第一节个体知觉第二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第三节个体焦虑和防御机制第一节个体知觉一、关于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包括:视觉、嗅觉、听觉、味觉;饥饿感、吃饱感、口渴、困倦感、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等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高级、复杂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正常的感觉是人们完成工作的基本条件。
人的感觉存在阈限。
2.知觉(Perception)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 知觉对象的特点:形状大小:对身材、高矮的判断强度的变化:衣着、肤色、能力的强度大小等对比的变化:强度是对比的结果动与静的变化:活跃性重复性:习惯性行为新异性:独特的品质4. 主体的特点: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知识和经验二、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当把知觉用于社会判断时即为社会知觉1. 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其特点有四个方面:认知是社会、文化、个人知识和经验等一系列社会心理因素的复合体认知是一种综合的解释,这种解释既具有客体的属性,同时也有主观的意念认知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具有反馈调节作用,不是单纯地接受刺激认知客体和主体的心理交换(过程),人通过认知认识客体2. 社会知觉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类型: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包括:自我表象--暂时的,自我概念)、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制约因素:3. 被知觉主体的特性:①外部特征:他人(仪表、风度、举止等)②对象的构成:人群中人的不同组合4. 认知主体的观点、态度:如人际关系,你认为自己和谁不能交朋友,就拒绝与其接近,但这也许是由于误会造成的组织中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A:1、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身高、衣着2、语言的准确性、语调、语气——表明生气、喜厌3、身体各部位语言4、前面三种特性在初次知觉中被重视B:1、社会满意度:a、在友好的气氛中接触时,倾向于把被知觉者与他自己相类似地知觉——少竞争、多信任b、群体是同类的——准确的评价2、组织目标:员工在组织中的位置影响知觉例:不同部门的员工分析同一公司所面临的问题,结果每个部门的员工都把自己部门所面临的问题看做是本公司最大的问题C:1、自我接受性:2、认知结构:3、知觉者的特殊性:4、经验:结论知觉到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你知觉到的世界≠他知觉到的世界,并且两者可能都不是真实的人们的行为通常是以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而非以现实本身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