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田宝江城市规划基础知识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58
城市规划知识点汇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以及常用的规划工具等角度进行知识点的汇总。
一、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综合的、科学的、长远的规划,以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持续改善。
具体而言,城市规划包括了对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用地、交通网络、人口分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
二、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合理规划城市内各种功能区域,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以实现城市内不同社会经济活动的高效协调。
2.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优化城市内部的交通、居住、工作等空间组织,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3. 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水域、空气等资源,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4.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用地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源和环境条件。
5.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通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创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常见的城市规划原则包括: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
2. 科学性原则:城市规划要依据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民主性原则:城市规划要注重民众的参与和意见征集,确保公众利益得到充分考虑,实现规划决策的民主化。
4. 可行性原则:城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规划方案,并依据规划目标进行分阶段实施。
5. 灵活性原则:城市规划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变化和不确定性,随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方案。
第一二章工程系统概述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范畴1)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2)燃气;3)供热;4)通信;5)给水;6)排水;7)防灾;8)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系统规划;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任务总体任务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本城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各项工程系统的设施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项设施;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和措施。
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本系统的实况和特性,明确各自的规划任务。
3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概念:一种保证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交通,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给水,排水,防灾,环境卫生设施等方面构成。
4 城市工程系统的相互关系:1)交通工程是其他各项的基础和纽带。
2)各项间存在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关系。
有些设施可集中布置,有些设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给排水。
但为了保证各类工程设施的安全和整个城市的安全,一些设施之间又要有足够的安全防护空间。
5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各层面的关系1)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间逐层深化,逐层完善,上层面指导下层面。
总体规划是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的依据,起指导作用,后两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完善和具体落实,三者纵向联通。
2)三个层面与城市规划各层面的关系同一层面,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工程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同理。
6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意义与作用现实指导和未来导向意义。
即可超前和科学的知道各层面的开发建设,又可以详细具体的指导各项工程设施设计。
通过工程系统规划的综合协调,有效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性,可靠性,科学性。
7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1)拟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建设目标2)编制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3)编制城市工程系统分区规划4)编制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第三章城市供电系统规划第一节城市电力负荷预测与计算1 城市用电分类:产业分类(4)行业分类(8)水电部规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市政生活。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城市规划学》知识点城市规划学知识点城市规划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设计的学科,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城市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和资源的合理组织和利用,达到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城市规划的目标- 改善城市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增加绿地和公园等公共设施。
- 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商业和就业机会。
- 提高社会公平:确保城市规划对各个社会群体都公平,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 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的原则1. 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应考虑长期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 分区原则:通过分区规划,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4. 紧凑性原则:规划应减少城市扩张,提倡城市内部的紧凑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5. 可达性原则:规划要便捷地满足居民的交通需求,建立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
6. 多样性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社区形态,创造多元文化和社会融合的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的工具和方法1.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用地功能,如住宅、商业、工业和公共设施等。
2. 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外观、结构和布局,使其与城市环境协调一致。
3. 交通规划:规划交通网络、公共交通系统和道路布局,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4. 绿地规划:规划公园、绿化带和景观设施,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休闲空间。
5. 环境评估: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环保性。
总结起来,城市规划学包含了城市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以及一些工具和方法。
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 城市概论 (7)第一节 城市起源 (7)一、 城市的概念 (7)二、 城市的形成 (8)三、 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 (10)第二节 古代城市 (17)一、 外国古代的典型城市 (17)二、 中国古代典型城市 (20)第三节 近代城市 (23)第四节 现代城市 (24)一、 卧城 (24)二、 卫星城 (25)三、 集中主义 (26)四、 城市带的概念(或称城市群、大城市圈) (27)第二章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29)第一节 城市规划思想 (29)第二节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31)一、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31)二、 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35)第三节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37)一、 区位理论 (37)二、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理论 (39)三、 多核心理论 (41)四、 地租和竞租理论(见图) (42)五、 邻里单位及居住小区理论 (42)六、 行为——空间理论 (44)第四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5)一、 雅典宪章(1933年) (45)二、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46)三、 华沙宣言(1981年) (48)四、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2年) (49)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50)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及指导思想 (50)一、 城市规划的任务 (50)二、 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51)第二节 城市规划编制 (52)一、 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 (52)二、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53)三、 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 (54)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 (62)一、 编制要求 (62)二、 审批权限 (62)三、 调整和修改 (63)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调查 (64)一、 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 (64)第四章 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 (66)第一节 城市职能 (66)一、 城市职能的概念 (66)二、 城市职能的分类 (67)第二节 城市性质 (68)一、 城市性质 (68)二、 城市性质的确定 (69)第三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 (70)一、 城市人口及其构成 (71)二、 城市人口的变化 (74)三、 城市人口规模计算 (75)第五章 城市用地及各项用地的选择 (77)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77)第二节 城市用地评定与用地选择 (80)一、 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 (80)二、 城市用地的评定 (86)第三节 城市工业用地 (87)一、 概述 (87)二、 工业用地分类 (88)三、 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89)四、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 (93)五、 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 (95)第四节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用地与用地布局 (96)一、 概述 (96)二、 铁路运输用地及布置 (97)三、 港口 (104)四、 航空港(机场) (108)五、 公路 (112)第五节 仓库用地 (115)一、 仓库分类 (115)二、 仓库的布置的一般要求 (115)三、 仓库用地规模 (116)第六节 居住用地 (116)一、 概述 (116)二、 居住用地组成 (117)三、 居住用地分类 (117)四、 居住用地分布形式 (118)五、 居住用地规模分级 (118)六、 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 (118)七、 居住用地的选择 (119)第七节 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及选择 (119)一、 分类 (119)二、 公共设施布局 (120)三、 用地指标 (121)第八节 城市绿地用地布置 (121)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124)第一节 概述 (124)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区域背景 (125)一、 宏观和微观地理位置 (126)二、 中心、重心位置和边缘、门户位置 (126)三、 交通节点位置 (127)第三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128)一、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128)二、 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129)三、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131)第四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32)一、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32)二、 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 (133)三、 增强区域概念,区域整体发展。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序、合理的布局和发展的过程,旨在提高城市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它涉及到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规划通常包括城市功能分区、用地类型划分和土地利用强度控制等内容。
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可以使城市实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和交通状况。
交通规划包括道路网络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和交通设施布局等内容。
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三、绿地规划绿地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涉及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绿地规划包括公园、广场、绿道和绿化带等公共绿地的规划和布局,以及绿地的连接和保护等内容。
合理的绿地规划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休闲和娱乐空间,增加居民生活质量。
四、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
建筑规划包括用地建筑密度、建筑高度限制和建筑风格等内容。
通过科学规划建筑布局,可以保证城市建筑的整体性和美观性,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五、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注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环境保护规划包括空气质量控制、水资源保护和垃圾处理等内容。
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六、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包括历史建筑保护、文化遗址保护和传统街区保护等内容。
通过科学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可以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传承城市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强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知识点。
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纲要(交通工程方向)1、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的内涵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
城市化的含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的特征: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2、近现代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交通问题。
城市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城市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社会矛盾与平/贫民问题;政府与市场;领域与范围;技术与手段。
二1、田园城市主要思想定义: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
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增长,形成“社会城市”。
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
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就近就业。
2、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城市化度量指标及变化曲线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
第二章P21三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规划的要素: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作为实现社会、经济等发展目标的技术手段;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
2、编制体系:总规:前瞻性研究,城市战略规划;总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详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
城市规划原理基础知识纲要总结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程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越来越被重视。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城市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守一系列的原则和规律。
本文将围绕城市规划原理基础知识进行总结。
一、城市规划的目的与原则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的均衡、可持续、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 市场导向原则:将市场需求和城市规划相结合,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2. 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经济。
3. 多层次规划原则: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居民的利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合理的城市规划。
4. 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城市规划的有效性、经济性、生态性以及社会性,使城市能够长期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流程和步骤城市规划的流程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调查和资料收集:通过调查和收集城市相关资料,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为后续规划提供参考。
2. 规划编制:根据基础调查和资料收集,制定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等,保障城市的综合发展。
3. 方案比选:经过多方面考虑和评估,制定出可行的规划方案,并比选最优方案。
4. 方案评估: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实施提供指导。
5. 最终决策、修订和公示:最终确定城市规划,修订相应内容,并发布公示。
6. 实施和监督:规划的实施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规划能够顺利推进和落实。
三、城市规划的关键要素和重点城市规划的关键要素包括城市的空间结构、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管理和市场环境等。
城市规划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城市土地空间的优化布局: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城市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