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参考文献
- 格式:docx
- 大小:14.09 KB
- 文档页数:2
海洋能研究报告
海洋能是指从海洋中获取能源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形式。
它主要包括潮汐能、海浪能、
海流能和海洋热能等形式。
近年来,全球对于海洋能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报
告将对海洋能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潮汐能
潮汐能是指利用潮汐涌动产生的动能转换成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
该技术是一种环保、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更加优越。
目前,潮汐发电技术在全球范
围内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在欧洲国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二、海浪能
海浪能是指利用海浪流动所具有的机械振动能将其转化成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
海
浪能的优点是稳定性强、不会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不会产生大规模的环境污染等。
目前,海浪能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以欧洲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主,在中国的应用较为有限。
海流能是指利用海水潜流的动能转换成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
与其他海洋能源形式
相比,海流能的稳定性较差,但其潜在的储备量较为丰富。
目前,英国已经建成了第一座
海流发电站,为全球发展海流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
海洋热能是指利用海水温差产生的热能转化成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
海水温差的源
头可以是海洋表层与深层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是海洋水域中需要降温的对象,如核电站等。
目前,海洋热能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其潜力巨大且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
海洋技术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海洋技术专业有什么参考文献可以参考的呢?请看下文。
[1].王玉;海上平台更新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2].郭杰;海上生产平台油气处理系统风险分析及控制[D].中国石油大学.2010[3].冯胜;海上自升式采油平台投运准备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4].崔晓健;渤中28一2海上石油平台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5].李涛;渤海某海上井口平台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管理与控制[D].天津大学.2013[6].牟善军;海上石油工程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7].王斌;大电网可靠性评估的方差减小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9[8].李强;海洋平台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6[9].刘海丰;面向老龄平台延寿工程的结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10].吴飞;海上风电开发风险研究[D].清华大学.2011[11].侯贤超;我国海上油运风险及其防范[D].上海海事大学.2006[12].杜肖洁;海上风电项目风险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13].陈罗婧;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结算中心风险管理[D].北京工商大学.2007[14].陈爽;大连海上机场航油供应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15].谢珍珍;海上风电项目运行期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16].刘俊杰;红外辐射时间差动态铁水垂直流速检测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17].孙凯;基于DSP的海洋流速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18].朱徐立;超声波涡街风速计的研究及理论分析[D].厦门大学.2008[19].欧阳诗慧;基于时差法多声道超声波气体流速测量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4[20].李晶;基于FPGA的超声波气液两相流流速实时测量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4[21].杨红玲;超声波流量计在大型灌区测水量水中与流速仪的比较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22].何奇峰;超声多普勒流速仪(ADV)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23].龚乐;超声波式烟气流速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3[24].杨亚普;基于FPGA的高频超声血液流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及系统实现[D].郑州大学.2014[25].李德明;低流速高含水油水两相流超声传感器测量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26].马建芳;产前超声检测肺静脉血流流速曲线在胎儿心脏结构异常中的诊断价值[D].苏州大学.2014[27].王晓艳;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技术评价肝硬化程度的临床价值[D].福建医科大学.2006[28].周密;协调税法与海关法转移定价规则研究[D].中山大学.2008[29].何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译文评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30].曹翠红;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两个英译本[D].上海海事大学.2006。
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5000字论文篇一: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
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
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
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
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
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
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
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篇二:海洋能论文海洋能可实践性研究摘要:海洋能是重要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能资源丰富。
本书就海洋和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收集了国内外的资料,进行了广泛的阐释和说明,尤其对海洋波浪发、温差发电和潮汐发电等许多人们关注的技术问题和经济效益问题,进行了系统详细地介绍和评论。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领域之一,其研究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海洋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1. 海洋地质学研究进展海洋地质学研究是对海洋底部和沉积物特性的探索,通过对地球历史演变的了解,揭示了地球内部和外部过程的深度和速度。
近年来,海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地震活动、海底地形、岩石成因以及古地磁等方面。
其中,海底地形的研究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海洋生物学研究进展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各类生物群落和个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环境对生物影响的评估等方面。
例如,鱼类生态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而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研究则有助于保护这一脆弱的生态系统。
3. 海洋物理学研究进展海洋物理学是研究海洋中运动、力学和能量转换等现象的学科。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海洋循环、海洋气候变化和海洋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等方面。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先进的数值模型,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海洋的温度、海洋流动和海洋风暴等现象,为海洋工程和海洋交通方面提供重要信息。
4. 海洋化学研究进展海洋化学研究涉及水体中的溶解物质、营养盐、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等方面。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海洋酸化、营养盐循环和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去向等方面。
例如,海洋酸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气二氧化碳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对营养盐循环的研究则有助于评估海洋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
结论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迅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我们揭示了海洋的奥秘。
然而,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建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只有深入了解海洋,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个珍贵的资源。
参考文献[1] Smith A, Johnson B. Advances in marine geology research. Earth Sciences Review, 2010, 35(2): 189-201.[2] Chen C, Li M. Recent progress in marine biology research.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12, 45(3): 245-259.[3] Wang L, Zhang Q. Advances in marine physics research.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2015, 52(5): 326-334.[4] Liu H, Zhang 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arine chemistry research. Marine Chemistry Review, 2018, 65(4): 421-435.。
海洋能[新能源概论]土建1107班张楚1208110725摘要:海洋能的概况、分类以及发展状况、前景预测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更广义的海洋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
潮汐能源自月球、太阳和其他星球引力,其他海洋能均源自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积约为5.1X108km,其中陆地表面积为1.49X108km,占29%;海洋面积达3.61X1O8km,占71%。
以海平面计,全部陆地的平均海拔约为840m,而海洋的平均深度却为380m,整个海水的容积多达1.37X109km3。
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不仅为人类提供航运、水产和丰富的矿藏,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全球海洋能的可再生量很大,上述五种海洋能理论上可再生的总量为766亿千瓦。
虽然海洋能的强度较常规能源为低,但在可再生能源中,海洋能仍具有可观的能流密度。
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发电,其中潮汐发电和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
据估算,世界仅可利用的潮汐能一项就达30亿千瓦,其中可供发电约为260万亿度。
科学家曾作过计算,沿岸各国尚未被利用的潮汐能要比目前世界全部的水力发电量大一倍。
海洋能的概况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
更广义的海洋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
究其成因,潮汐能和潮流能来源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变化,其他均源于太阳辐射。
海洋能源按储存形式又可分为机械能、热能和化学能。
其中,潮汐能、海流能和波浪能为机械能,海水温差能为热能,海水盐差能为化学能。
近20多年来,受化石燃料能源危机和环境变化压力的驱动,作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的海洋能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在相关高技术后援的支持下,海洋能应用技术日趋成熟,为人类在下个世纪充分利用海洋能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海洋能开发与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资源逐渐枯竭,人们对于海洋能的开发与利用日益重视。
海洋拥有巨大而丰富的能源潜力,包括潮汐能、浪能、海流能等。
本文旨在探讨海洋能开发与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期推动海洋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海洋能的分类和特点2.1潮汐能潮汐能是指利用海洋潮汐差异来产生能源的技术。
由于潮汐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形成了周期性的海洋潮汐现象。
潮汐能具有稳定、可预测性强的特点,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
2.2 海浪能海浪能是指利用海洋中的波浪运动来转化为能源的技术。
海浪能的利用主要通过波能转换装置来实现。
海浪能的特点是生态友好、可再生性强,但受到波浪能量的不稳定性和传输效率等因素的限制。
2.3 海流能海流能是指利用海洋中的水流动能转化为能源的技术。
海流能利用设备通常设置在海底,利用海流的流动驱动涡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海流能具有稳定性高、可预测性强的特点,是一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
第三章海洋能开发与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3.1 潮汐能技术研究目前,潮汐能的开发主要分为潮汐流轮机和潮汐堰的两种形式。
潮汐流轮机利用潮汐流转动涡轮机发电,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低的成本。
而潮汐堰则通过筑堤建立水头,利用汐水之势通过涵洞流出来带动涡轮机发电。
这两种技术在国内外均有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2 海浪能技术研究海浪能的利用主要通过波能转换装置来实现。
目前,常见的海浪能转换装置包括浮标式装置、液压装置、压电装置等。
这些技术在海浪能的开发与利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然存在转换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3.3 海流能技术研究海流能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海流涡轮机来实现。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在材料选择、海流涡轮机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但是,海流能设备的制造和安装还存在一定的挑战,成本较高。
第四章海洋能开发与利用技术的应用现状4.1潮汐能的应用现状目前,世界上潮汐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
参考文献[1]陈学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4]李杰,别义勋,张智善,海洋开发技术——人类生存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郑贵斌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l.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6]金庆焕,海底矿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美]D.G.格罗夫斯,L.M亨特.海洋世界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8]王颖.中国海洋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9]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10]冯士笮、李风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唐逸民.海洋学(第二版)[Ml.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范时清.海洋地质科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3]侍茂荣、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14]赵济,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5]樊栓狮.天煞气水合物储存与运输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6]槠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刘昭蜀,赵焕庭,范时清,等.南海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8]孙湘平,中国近海区域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9]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a Floating Offshore Installa-tion at a Fixed Location[M]. London,1999.[20]杨殿荣.海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1]宁津生,陈军,晁定波.数字地球与测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吕炳全,孙志国,海洋环境与地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24]杨树锋.地球科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5]赵其庚.海洋环流及海气耦合系统的数值模拟[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26]严恺,海港工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27]邓舜扬,海洋防污与防腐蚀[M].扎京:海洋出版社,1987.[28]C E.贾斯克,等.海洋工程中的金属腐蚀疲劳[M].吴荫顺、杨德钧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29]夏兰廷,黄桂桥,张三平,等.金属材料的海洋腐蚀与防护[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30]A.W.皮博迪,R.L.比安切蒂.管线腐蚀控制(原著第二版)[M].吴建华、许立坤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1]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等.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32]胡中为,萧耐园.天文学教程(上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松岛岩,低合金耐蚀钢——开发、发展及研究[M].靳裕康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34]徐启阳,杨坤涛,王新兵,等,蓝绿激光雷达海洋探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35]N.G.杰尔洛夫.海洋光学[M].赵俊生、吴曙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6]藤野正隆,多部田茂,北浑大辅,曾非.超大型浮体海洋物理瑕境飞影警;明寸梭封[J].日本造船学会论文集,1998,No. 183.[37]孙意卿,海洋工程环境条件及其载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38]吴时国,喻普之.海底构造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9]汪国平.船舶涂料与涂装技术(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0]张相庭.工程抗风设计计算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1]聂武,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分析[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42]张相庭.工程结构风载荷理论和抗风计算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43]黄本才.结构抗风分析原理及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44]丰鉴章,李元智,孙书敏,等.海岸工程中的海浪推算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45]罗伯特.E.兰德尔.海洋工程基础[M].杨裰、包丛喜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6]何生厚、洪学福.浅海固定式平台设计与研究[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47][美]R.D.白莱文斯,流体诱发振动[M].吴恕三,王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48]许富祥.海浪预报知识讲座[J].海洋预报;2003,20(1).[49]金伟良.工程载荷组合理论与应用[Ml.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0]天津大学永文力学教研室.海洋石油工程环境水文分析计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3.[51]张相庭,横风向漩涡脱落共振响应分析及在规范上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0,16(6).[52]刘岳元,冯铁城,刘应中,水动力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53]李玉成,藤斌.波浪对海上建筑物的作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54]陈家辉.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55]高冬光.桥涵水文(第三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56]俞聿修,随机波浪及其工程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7]苎艳蓉,海洋工程波浪力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58]高庆华,苏桂武,张业成,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Ml.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59]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海洋水文气象调查技术规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60]陈宗镛,甘子钧,金庆祥.海洋潮汐[M].北京:海洋出版社,1979.[61]林珲,闾国年,宋志尧.东中国海潮波系统与海岸演变模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63]郭禹.航海学[M].大连:大莲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64]陈宗镛,等.海洋科学概论[Ml.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65]翟盘茂,李晓燕,任福民.厄尔尼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66]张方俭.我国的海冰[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67]张方俭,周玲,我国海冰的可能最大厚度[J].自然灾害学报,1995,4(3).[68]方华灿,许发彦,陈国明.渤海平台构件疲劳分析的新方法[J].石油学报,1997,18(4).[69]李玉珊.渤海固定结构冰力计算中的问题[Jl.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9,11(1).[70]欧进萍,段忠东,王刚,海冰作用下平台结构自激振动的参数分析与响应的数值计算[Jl.工程力学,2001,18(5).[71]段梦兰,吴永宁,高照杰,海冰环境中海洋石油钢结构的破坏分析[J].石油学报,1999,20(3).[72]张明元,严德成,孟广琳.海冰弯曲强度的研究[J].海洋科学,1993(5).[73]曲月霞.海冰与近海结构物作用的物理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1.[74]隋吉学,孟广琳,李志军,等,环渤海海冰弯曲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1996,15(1).[75]孙希天.极端海况锦州J220-2平台的风险评估[D].申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5.[76]李志军,辽东湾海冰现场调查研究[J].海洋预报,1999,16(3).[77]高照杰,段梦兰,李啸,等,滩、浅海固定设施冰载荷的研究[J].石油学报,2001,22(5).。
海洋能发电技术研究【摘要】海洋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海洋能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波浪能、潮流能、潮汐能和温差能等。
利用海洋能发电能够改善能源结构和环境,有利于海洋资源开发,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文中对各种海洋能发电系统的主要技术原理、特点和国内外技术现状作了综述,最后指出海洋能利用的意义和前景。
【关键词】海洋能;海洋能发电;可再生能源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le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cean Energy Generation Technology,and recommend the actuality of the Ocean Energy Generation Equipment.Key word:Ocean Energy;Ocean Energy Generation Technology;reproducible Energy1.引言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3851TWh,其中81.2%来自化石燃料。
随着矿物燃料的日趋枯竭,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将目标转向蕴藏丰富能源的海洋,不断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以期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争夺战”中抢得先机。
海洋能主要指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潮汐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可再生能源。
海洋能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与全球一次能源消费能源的50%相当,其中,全球海浪发电的理论储量为29500TWh/年左右,全球潮汐(含潮流)发电的理论储量为7800TWh/年左右,全球海洋热发电转换的理论储量为44000TWh/年左右,全球盐差能的理论储量估计为1650TWh/年左右。
虽然海洋能源分布不均匀,但在每一个海岸,往往不止一种形式可以供应当地的电力需求。
我国重视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包括海洋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视为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海洋技术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海洋技术专业有什么参考文献可以参考的呢?请看下文。
[1].王玉;海上平台更新改造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xx[2].郭杰;海上生产平台油气处理系统风险分析及控制[D].中国石油大学.xx[3].冯胜;海上自升式采油平台投运准备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xx[4].崔晓健;渤中28一2海上石油平台建立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xx[5].李涛;渤海某海上井口平台建立工程环境风险管理与控制[D].天津大学.xx[6].牟善军;海上石油工程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xx[7].王斌;大电网可靠性评估的方差减小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xx[8].李强;海洋平台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xx[9].刘海丰;面向老龄平台延寿工程的结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xx[10].吴飞;海上风电开发风险研究[D].清华大学.xx[11].侯贤超;我国海上油运风险及其防范[D].上海海事大学.xx[12].杜肖洁;海上风电工程风险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xx[13].陈罗婧;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结算中心风险管理[D].北京工商大学.xx[14].陈爽;大连海上机场航油供给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xx[15].谢珍珍;海上风电工程运行期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xx[16].刘俊杰;红外辐射时间差动态铁水垂直流速检测的研究[D].东北大学.xx[17].孙凯;基于DSP的海洋流速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xx[18].朱徐立;超声波涡街风速计的研究及理论分析[D].厦门大学.xx[19].欧阳诗慧;基于时差法多声道超声波气体流速测量的研究[D].燕山大学.xx[20].李晶;基于FPGA的超声波气液两相流流速实时测量的研究[D].燕山大学.xx[21].杨红玲;超声波流量计在大型灌区测水量水中与流速仪的比拟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xx[22].何奇峰;超声多普勒流速仪(ADV)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xx[23].龚乐;超声波式烟气流速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xx[24].杨亚普;基于FPGA的高频超声血液流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及系统实现[D].郑州大学.xx[25].李德明;低流速高含水油水两相流超声传感器测量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xx[26].马建芳;产前超声检测肺静脉血流流速曲线在胎儿心脏结构异常中的诊断价值[D].苏州大学.xx[27].王晓艳;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技术评价肝硬化程度的临床价值[D].福建医科大学.xx[28].周密;协调税法与海关法转移定价规那么研究[D].中山大学.xx[29].何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译文评析[D].西南政法大学.xx[30].曹翠红;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两个英译本[D].上海海事大学.xx。
海洋科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下面是整理的海洋科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陈华锋;海洋科学考察可视化航次设计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09[2].刘峰;基于网络的海洋大气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架构设计与算法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09[3].李树华;面向海洋数值模拟的数值可视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3[4].李庚泽;海洋环境参数与港口信息可视化查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12[5].李文亭;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洋场景仿真系统设计与可视化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0[6].耿丽丽;海洋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及网络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0[7].孟娟;海洋数据平台数据可视化查询与展示子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3[8].王良武;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升降鳍板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9].周杲;地质科学计算可视化软件系统研究一地质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组件的设计与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10].金海丰;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11].秦勃;海洋环境信息可视化网格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12].宋转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海洋资料共享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13].赵丹;基于黄河三角洲海洋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14].王加亮;基于云计算的海洋环境信息可视化平台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15].赖剑菲;海洋水文气象信息可视化表达的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16].高源;我国海洋产业集聚时空特征、驱动机理及其与区域要素协调发展研究一基于省际尺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2[17].陈文斌;产业群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一以舟山市水产品加工产业为例[D].浙江大学.2006[18].孟志良;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19].项永烈;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研究一以科创园为例[D].浙江海洋学院.2014[20].王浩;黄山市城市休闲产业集聚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21].竺豪杰;制造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一以舟山市船舶设计服务业为例[D].浙江海洋学院.2013[22].林凯威;舟山市海洋产业劳动力流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23].毛小敏;我国海洋产业集聚圈培育路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24].史小珍;舟山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25].栗坤;海洋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一基于协同集聚视角[D].浙江工业大学.2013[26].齐燕青;舟山海洋产业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2[27].雷湖;舟山群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2[28].刘聿铭;天津市海洋产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29].林应福;福建省海洋产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30].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rwe and Technology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学院专业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号生物技术海洋能发电【摘要】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
海洋能是一种洁净的新能源,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能,开发海洋能对沿海地区及海域的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当前应用在发电技术中的海洋能主要有海洋温差发电、海洋波浪发电及潮汐发电。
【关键词】海洋能、海洋环境、海洋波浪发电及其特点、引用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能源安全问题和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传统能源储量的减少和开发难度的日益增大使人类困扰于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大部分传统能源的利用过程往往也伴随着相当程度的污染,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开发清洁而安全的新能源是解决目前能源与环境困境的有效办法之一。
在陆地矿物燃料日趋枯竭和污染已趋严重压力的驱动下,世界上一些海洋国家纷纷把目光转向海洋,在摸清资源状况、制定发展计划、组织科技项目及开展实用技术的试验等多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促进和加快了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步伐。
在相关高技术后援的支持下,海洋能应用技术日趋成熟,为人类在下个世纪充分利用海洋能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海洋能简介海洋能是一种蕴藏在海洋中的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更广义的海洋能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
从成因上来看,海洋能是由太阳能加热海水、太阳月球对海水的引力、地球自转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因而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开发海洋能不会产生废水、废气,也不会占用大片良田,更没有辐射污染,因此,海洋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
三、海洋能的特点海洋能源与常规能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海洋能在海洋总水体中的蕴藏量巨大,能量密度低而单位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所拥有的能量较小。
海洋能参考文献
本栏目制作过程中参照了有关专业教科书,也从网上找了一些参考资料,非常感谢这些资料的原创作者。
现把一些主要的参考书推荐给大家,供需要深入学习有关技术的朋友参考。
可再生能源概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太阳电池、生物质能、风能、小水能、潮汐能、海浪能、地热能、氢能、燃料电池等。
本书对上述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重点介绍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开发利用的方式。
本书作为理工科大学的教材,对于从事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的相关科技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基础部分通俗易懂,可供初学者阅读。
主编:左然施明恒王希麟主审:葛新石黄素逸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8月
平装:462页开本:16
海洋能源开发
《海洋能源开发》对海洋能源的资源量、潮汐能开发、潮流能及海流能开发、波浪能开发、温差能开发、盐差能开发、海洋风能及生物质能开发进行介绍,并对各类相关发电装置的工作原理与结构进行介绍。
本书可作为理工科大学的参考书,对于从事海洋能的科技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通俗易懂,可供初学者阅读。
主编:李允武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第1版(2008年3月1日)
平装: 278页开本: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