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多态性与环磷酰胺.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25
药物治疗中的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反应基因多态性在药物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独特的,因此药物对不同个体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了解并利用基因多态性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以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一、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酶的影响许多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降解,而这些代谢酶的活性受到基因多态性影响。
一些人可能具有某种缺陷或突变型基因,导致其代谢酶活性较低,从而导致该类药物在其体内积累过多,可能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反,某些人具有高活性变异型基因,导致该类药物代谢加速,从而需要更高剂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蛋白质受体在药物作用过程中的差异某些药物通过结合和影响特定蛋白质受体来发挥疗效。
然而,由于蛋白质受体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会有所不同。
一些人可能因为基因突变而缺失或产生异常蛋白质受体,导致药物无法正常结合和发挥作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人对特定药物疗效较差或产生不良反应。
三、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剂量的个体化调整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可以预测其在给定剂量下的药物响应情况。
例如,鉴于某个患者在代谢酶基因中存在缺陷型变异,医生可以选择降低该类药物的剂量以避免潜在的副作用。
相应地,在一些具有高活性变异型基因的患者身上,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四、基因多态性与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根据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进行选择性干预的方法。
然而,在这种治疗策略中,由于细胞表面抗原的基因多态性,不同患者对靶向药物的疗效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患者可能具有突变型基因导致靶标蛋白发生结构改变,从而降低了药物与其之间的结合能力。
这种情况下,针对不同基因类型的患者,就需要选择适用于他们的特定靶向药物。
五、个体基因组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方法要了解个体在治疗中的基因反应情况,首先需要获取其基因组信息。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全外显子测序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等。
(sye-kloe-FAHS-fah-mide)通用名: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商品名:Cytoxan®, Neosar®(Procytox,加拿大)药物类型: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是一种抗癌(抗肿瘤或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并且被归类为烷化剂。
烷化剂是一种通过在DNA 分子的鸟嘌呤碱基上添加一个烷基来阻止双螺旋链正常连接的化合物。
它会导致DNA 链的断裂,影响癌细胞增殖的能力。
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是一种芥子气衍生物。
芥子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用作致死性毒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医学研究人员注意到芥子气的一个有趣作用——破坏淋巴组织和骨髓。
他们推断,也许,它也可以杀死淋巴结中的癌细胞。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政府要求耶鲁大学研究化学战剂。
两名科学家(Goodman 和Gilman)在沉寂多年的研究基础上,在芥子气的衍生物中发现了第一个烷基化剂,它后来成为一种有效的癌症化疗药物。
基于这一发现,人们在20 世纪 50 年代开发了 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适用症: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经FDA 批准用于治疗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T 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多发性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尤文氏肉瘤、乳腺癌、睾丸癌、子宫内膜腺癌、卵巢癌和肺癌以及为骨髓移植患者准备的调理疗法。
当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与其他药物组合使用时,这种组合用药就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可以与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
如果添加dexamethasone(地塞米松),则称为DRC(dexamethasone(地塞米松)、rituximab(利妥昔单抗)和 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CDR 或 RCD。
环磷酰胺的作用与功效环磷酰胺是一种化疗药物,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卵巢癌等。
它属于一种酸碱药物,能够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复制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本文将从环磷酰胺的作用机制、治疗适应症、副作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磷酰胺的作用机制环磷酰胺是一种氮芥类化合物,属于强效细胞毒药物。
它能够通过与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结合而干扰DNA的合成和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环磷酰胺还能损伤肿瘤细胞的RNA和蛋白质合成,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加速细胞凋亡和坏死。
环磷酰胺在体内被酶系统活化为活性代谢物环磷酰胺酮亲电子,该代谢物能够与DNA中的嘌呤核苷酸结合,导致DNA链断裂和损伤。
此外,环磷酰胺还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DNA交联物,进一步阻碍DNA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这些损伤和改变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或失去增殖能力。
二、环磷酰胺的治疗适应症环磷酰胺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它起源于淋巴细胞,通常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环磷酰胺常与其他化疗药物如阿昔替尼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组由淋巴细胞系发展而来的肿瘤,其类型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环磷酰胺可作为其中的一线化疗药物,能够有效减少淋巴瘤的肿瘤负荷,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2. 白血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由异常淋巴细胞克隆引起的恶性疾病,其恶性细胞主要位于骨髓和外周血液。
环磷酰胺常与其他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等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肿瘤,其恶性细胞主要位于骨髓和外周血液。
环磷酰胺在大剂量联合其他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及鞘内注射化疗等方案中常被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3. 卵巢癌: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化疗。
基因多态性和药物治疗个体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经过多年的探索,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基因有一定的多态性,即同一基因在不同人之间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基因本身的不同导致的,也可能是由环境等因素引起的。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治疗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它决定了药物在一个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对疾病的疗效和副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影响药物的药效,另一方面是影响药物的安全性。
例如,对于某些药物,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基因型选择剂量。
如果剂量过高,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产生副作用。
如果剂量过低,又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药物治疗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还影响着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的反应。
如果患者的基因型与药物不兼容,可能会出现毒性反应或无效反应。
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基因型,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剂量,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目前,药物个体化治疗已成为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共识。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让医生根据患者的基因多态性和临床数据,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
这种治疗方式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减少了药物副作用,降低了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患者的痛苦,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是一种最佳选择。
然而,实现药物个体化治疗并不容易,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很复杂。
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需要出现大量的可靠数据来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决策。
因此,建立大规模、高质量的基因多态性数据库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这些数据,开展深入的基因研究,理解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治疗的影响,才能真正实现药物个体化治疗。
总之,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治疗个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患者的基因型,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剂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减少药物副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发展可靠的基因多态性数据库是实现药物个体化治疗的必经之路。
环磷酰胺作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是一种烷化剂,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化学治疗。
它是一种异戊二烯周期磷酰胺类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通过交联DNA,干扰DNA合成和阻断细胞周期等方式,从而实现抗肿瘤效果。
环磷酰胺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其代谢产物环磷酰胺醇化合物(4-Hydroxycyclophosphamide,4-HC)引起DNA碱基的烷化,导致DNA的交联和损伤。
在细胞内,环磷酰胺首先被肝脏或肠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群代谢为4-HC,再被肝脏的肾上腺素酸酯酶(aldoketoreductase)酶群催化还原为(Hydroxyphosphoramide,4-Hydroxycyclophosphamide,4-HC)。
4-HC在细胞内进一步分解为3种代谢产物,包括磷酸四环磷酰胺(Phosphoramide mustard,PM)、磷酸丙烯酰胺(Acrolein)和磷酸醛酰氯水解物(Clorophosphamide)。
其中,磷酸四环磷酰胺是环磷酰胺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抗肿瘤活性。
磷酸丙烯酰胺具有免疫抑制活性,且是环磷酰胺的主要毒副作用之一。
磷酸四环磷酰胺(PM)进入细胞核后与DNA链的氮碱基反应,主要与DNA双链中的鸟嘌呤和胸腺嘧啶形成共价DNA加合物或DNA-蛋白质交联物。
这些交联物导致DNA链间断和错配,进而阻碍了DNA聚合酶活性、DNA链的延伸和修复,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磷酸四环磷酰胺还可以通过损伤细胞内的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物质,使肿瘤细胞形成氧化应激状态,进一步促进细胞死亡。
另外,环磷酰胺还具有免疫抑制活性。
环磷酰胺通过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功能,减少细胞因子的生成和释放,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以及阻断抗体的产生等途径,从而实现免疫抑制作用。
因此,环磷酰胺在肾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常常用于免疫调节。
总结起来,环磷酰胺通过烷化DNA、交联DNA和干扰DNA 合成等方式,以及免疫抑制等途径,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环磷酰胺的作用环磷酰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癌药物,它能在许多不同类型的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环磷酰胺的作用和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环磷酰胺主要通过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和复制来发挥作用。
它属于一类名为酰胺类似物的药物,能与DNA中的准双链结构中的嘌呤碱基(特别是鸟嘌呤和鸟嘌呤核苷酸)发生作用。
环磷酰胺被激活后会形成活性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进一步与DNA结合,导致DNA链的断裂和损伤,最终导致癌细胞的死亡。
环磷酰胺是一种广谱的抗肿瘤药物,可用于多种类型的癌症治疗。
它主要被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卵巢癌、乳腺癌、肺癌等。
环磷酰胺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给药,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等。
具体的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癌症类型而定。
环磷酰胺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来达到治疗效果的。
它不仅可以杀死癌细胞,还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环磷酰胺可以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与癌细胞的DNA结合,阻止DNA的复制和修复,进而诱导癌细胞凋亡。
此外,环磷酰胺还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阻断癌细胞的逃避免疫监视机制,增强免疫反应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尽管环磷酰胺是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但它也会带来某些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等。
骨髓抑制是环磷酰胺最严重的副作用之一,它会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环磷酰胺时,医生通常会监测患者的血细胞计数,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或提供其他支持性措施。
总的来说,环磷酰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的重要药物。
它通过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和修复,达到杀伤癌细胞的效果。
尽管其副作用较多,但在临床上仍然被广泛应用,为许多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使用方案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癌症类型进行个体化调整,以确保最佳疗效和安全性。
白塞病的临床研究进展白塞病,这一相对少见但却能对患者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疾病,近年来在临床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进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在临床表现方面,白塞病可谓“多种多样”。
口腔溃疡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这些溃疡疼痛明显,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说话。
生殖器溃疡也是常见表现之一,疼痛程度不亚于口腔溃疡。
此外,眼部病变不容忽视,如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失明。
皮肤损害也较为多见,如结节性红斑、痤疮样皮疹等。
除了上述表现,白塞病还可能累及关节、消化道、神经系统、血管等多个部位,引起相应的症状。
诊断白塞病并非易事,因为其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
目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反复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皮肤病变等。
但在实际诊断中,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在治疗方面,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局部治疗往往是首选。
例如,口腔溃疡可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漱口水等;生殖器溃疡可使用外用药物进行清洁和护理。
对于病情较重或累及重要脏器的患者,则需要全身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药物之一,它能够迅速缓解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在控制病情进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制剂的出现为白塞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对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的日常管理也至关重要。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轻病情。
避免感染、减少精神压力等也对病情的稳定有积极意义。
遗传多态性对药物反应的影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基因和遗传多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药物代谢途径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多态性会对药物反应产生重要影响。
1、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药物分解和清除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肝细胞中的细胞色素P450(CYP)酶系统,它能够代谢很多药物。
基因多态性会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表达,对药物的代谢过程产生作用。
例如,CYP2D6基因多态性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有影响。
在某些人群中,CYP2D6表达量较少,导致代谢酶活性较低,可能会影响对需要CYP2D6代谢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止痛药等。
此外,CYP2C19也是一个常见的基因多态性,影响着一些常用的止痛药、抗心血管药和抗癫痫药的代谢。
2、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作用靶点药物与机体发生作用不仅仅是通过代谢酶系统,还包括结合蛋白、受体、信号通路等,这些都是通过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实现的。
因此,当这些蛋白质存在基因多态性时,它们的功能和表达水平均可能会受到影响,影响药物的作用。
例如,ACE基因是一个关键的靶点,主要控制血管紧张素转换的生物反应。
许多常用的抗高血压、抗心血管药物都是通过干预ACE基因作用来发挥作用的,而ACE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β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靶点,影响着体重管理、心血管疾病和哮喘治疗方案。
许多药物也是通过干预β受体基因作用来发挥作用,而基因多态性也会影响药物反应。
3、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化治疗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注意到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反应的影响。
在开展患者基因检测的基础上,医生可以结合相关药物的标准剂量、代谢途径和药物作用机制等信息,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4、总结遗传多态性是影响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掌握基因多态性的知识,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为患者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全身红斑狼疮的基因类型与治疗反应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人体的皮肤、关节、肾脏、神经系统和心肺系统等多个器官,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和不可预期的病程。
研究表明,红斑狼疮的发病与人体基因型密切相关。
目前已发现大量与红斑狼疮发病有关的遗传因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同时存在的HLA类别II(human leukocyte antigen II,人类白细胞抗原II)基因和IRF5(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干扰素调控因子5)基因等。
HLA类别II在抗原呈递和免疫应答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检测对红斑狼疮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IRF5基因则参与了Toll样受体(TLR)通路及其下游信号传递的调控,影响了炎症细胞和机体无菌炎症反应。
由于IRF5基因的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红斑狼疮相关性特别显著,临床上常作为判断红斑狼疮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患者红斑狼疮的基因型不同,治疗反应效果也可能存在差异。
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使得红斑狼疮的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治疗方案包括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免疫修饰剂治疗等。
然而,这些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由于红斑狼疮的病因和病程复杂多样,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个体化的方式。
因此,了解患者基因型与治疗反应间关系的研究将对红斑狼疮的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激素治疗是红斑狼疮的一线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患者有效,但同时也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激素药物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对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骨代谢系统等产生明显影响。
根据研究,IRF5基因在激素治疗反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个研究显示,红斑狼疮患者的IRF5- rs10488631基因内在不敏感性与激素治疗反应较差相关;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IRF5-rs10488631多态性与肾病发生风险有关,但不影响患者的治疗反应。
环磷酰胺本品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中经微粒体功能氧化酶转化成醛磷酰胺,而醛酰胺不稳定,在肿瘤细胞内分解成酰胺氮芥及丙烯醛,酰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环磷酰胺是双功能烷化剂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干扰DNA 及RNA功能,尤以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它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合成,对S 期作用最明显。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ytoxan, Endoxan, CTX)分子式(Formula):C7H15C l2N2O2P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261.09别名环磷氮芥、癌得散、癌得星、安道生、CPM性状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失去结晶水即液化),在室温中稳定。
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
水溶液不稳定,故应在溶解后短期内使用。
易溶于乙醇。
用途该品为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进入体内后,在肝微粒体酶催化下分解释出烷化作用很强的氯乙基磷酰胺(或称磷酰胺氮芥),而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此外本品还具有显著免疫作用。
临床用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支气管癌、肺癌等,有一定疗效。
也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儿童肾病综合征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药理毒理该品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中经微粒体功能氧化酶转化成醛磷酰胺,而醛酰胺不稳定,在肿瘤细胞内分解成酰胺氮芥及丙烯醛,酰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环磷酰胺是双功能烷化剂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干扰DNA及RNA功能,尤以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它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合成,对S期作用最明显。
药物相互作用环磷酰胺可使血清中假胆碱酯酶减少,使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因此,与抗痛风药如别嘌呤醇、秋水仙碱、丙磺舒等同用时,应调整抗痛风药物的剂量。
此外也加强了琥珀胆碱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可使呼吸暂停延长。
环磷酰胺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因而延长可卡因的作用并增加毒性。
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效果的关系现代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治疗,这其中,基因多态性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基因多态性是指同一种基因在不同个体中存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种差异可以影响个体的药物治疗效果,甚至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了解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因多态性是什么?基因多态性是指同一种基因在不同个体中存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些表达形式是由于基因序列的变异造成的。
常见的基因多态性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基因剪接变异(Alternative Splicing,AS)、功能芯片或灰区多态性、DNA重复序列多态性等。
其中,SNP是最常见的一种基因多态性,指同一个基因某个位点出现不同的碱基取代,常用字母表示。
比如,在基因PPARA的位点rs4253778上,如果发生了C/G的替换,那么我们就叫这个位点是一个SNP,把CG的基因型称为一个等位基因。
2 基因多态性如何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基因多态性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分布。
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主要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CYP)降解完成的。
但是,不同的基因型可能导致同一种酶的表达量或活性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速率。
比如,CYP2D6酶在体内代谢许多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氯丙嗪、芬太尼等,但是,CYP2D6酶的表达量和活性与其基因多态性相关,将个体分为完全代谢型(EM)、部分代谢型(PM)、极度代谢型(UM)等几种类型。
如果医生在处方时不考虑患者的CYP2D6基因型,就容易使药物浓度达到了中毒程度或完全无效。
除了影响药物代谢的酶外,基因多态性还可以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转运等方面,进一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比如,心血管药物普萘洛尔可以被P-glycoprotein(P-gp)转运出肝脏,基因多态性导致P-gp的表达量或功能不同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