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剧情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3
赵氏孤儿的历史典故赵氏孤儿的历史典故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赵氏孤儿的历史典故的内容,欢迎阅读!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
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
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
”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
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
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
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
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
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
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
最后杵白说:“让我去死吧。
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
”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
【历史故事】赵氏孤儿电视剧剧情赵氏孤儿25-27集故事梗概赵氏孤儿第25集剧情转眼几年过去了,程大业却还不会说,到满来进程婴,夸程大业是一个奇人,并说大业哑了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情,并说屠岸贾留在府上,做了屠岸公子的老师,屠岸府八百门客对他都不放心,并恶语损程大业,程婴一气之下殴打到满。
到满跟程婴因打架事情来见屠岸贾,屠岸贾听后给了到满一巴掌,并训斥到满怎么能侮辱一个孩子,并让到满滚开。
屠岸贾告诉程婴医师医缓可以治哑症,并告诉程婴医缓已经在晋国,并把医缓住的地址告诉了程婴。
程婴带大业去见医缓,医缓看过病情后说自己能治,告诉程婴自己不要诊金,只要一样赵朔的遗物,说自己多年前得到赵朔的恩惠,并让程婴将孩子留下,什么时候找到东西,在来领孩子回去。
程婴答应。
程婴来到屠岸贾书房寻找赵朔以前所上的奏章,被到满发现,并将程婴五花大绑,想要用刑的时候,屠岸贾赶到阻止,并说赵朔奏章是自己送他的,并让到满放了程婴。
程婴把遗物给了医缓,医缓看了后交给程婴了几根针,说按照这个方法就能治好大业的病。
到满询问屠岸贾,程婴为什么单偷赵朔的奏章,屠岸贾告诉到满这个说明程婴没有赵朔的遗物。
程婴按照医缓的办法治愈程大业,程大业终于能开口说话。
程婴交程大业飞镖和医学学位。
屠岸贾考自己的儿子文韬武略,屠岸公子能一口答下,获得屠岸贾的夸赞。
京都臣民从井中打出的水都是血水,都城令前来禀报国君,国君听后询问是否真实,都城令告诉国君全城的水井打出来的水都是血水,并说估计是赵朔的冤魂出来作祟,希望请桑田巫来做法。
国君应允说一定要镇住赵朔鬼魂。
程婴发现全城的水井都是血水,只有屠岸贾家中的水是清水,猜测着中间一定有问题。
桑田巫师做法,并告诉国君这是赵朔冤魂作祟,并告诉太社风水被迫原因。
并从太社祭坛下挖出一块有符咒的红砖。
国君彻查红砖的来由。
刺客来行刺程婴,程婴急忙让大业跟宋香藏起来,屠岸贾府内人前来抵挡刺客,大业站在楼上高呼打的好,不幸被飞镖打伤生命垂危。
“赵氏孤儿”竟然是一场通奸丑闻引发的血案如果我们说起下宫之难也许并不被许多人所熟知,但是如果要说起赵氏孤儿,那么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元代著名戏曲家纪君祥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创作的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更是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根据《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的京剧、豫剧、秦腔、曲剧等在戏曲的舞台上也是久演不衰。
它也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并在欧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赵氏孤儿艺术作品走上政治舞台的赵氏家族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并不是他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而创作出来的。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国的赵家和秦人是一个祖先,都姓嬴。
周穆王的时候,位于江淮一带的徐国趁着周天子外出巡游时发生叛乱。
周穆王在马夫造父的帮助下,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返回救乱,最终平定了徐国之乱。
周穆王于是就把赵地封给了造父,这就是晋国赵氏的祖先。
造父为周穆王驾车自晋文公以来,赵氏家族逐渐走向了政治舞台,甚至到了可以随意废立君主的地步。
在晋襄公去世后,赵氏家族的赵盾考虑到太子夷皋年纪较小,就想立晋文公之子,晋襄公之弟公子雍为国君。
当时公子雍在秦国,他就派出使臣去接他回国。
而晋文公的表弟贾季则支持晋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乐。
公子乐的母亲文嬴(亦称怀嬴)为秦穆公之女,曾在晋怀公在秦国当质子的时候,被秦穆公许给了晋怀公。
晋怀公在晋惠公生病期间,抛弃了怀嬴,私自回到了晋国当了国君并背叛了秦国。
秦穆公一怒之下,就将怀嬴重新许配给了晋怀公的叔叔公子重耳,并护送他重返晋国,杀死了晋怀公自立为王,这就是晋文公。
于是,赵盾以公子乐“母淫子辟”为由,拒绝了贾季的建议,并派人杀死了公子乐,而贾季则被迫逃离了晋国,最后死在了潞国。
晋文公太子夷皋的母亲听说后,日夜啼哭,对赵盾叩头说:「先王有什罪过啊?您要抛弃他的嫡子而另立国君呢?」赵盾也觉得,在晋襄公有嫡子的情况下,另立国君破坏了宗法制度,会引起时局不稳,于是就立了太子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中国京剧是一门享誉世界的艺术,它集唱腔、歌唱、舞蹈、戏剧等于一体,以其多变而又同时具有稳定性的面貌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其中,《赵氏孤儿》的经典之作,在京剧曲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以《赵氏孤儿》的唱词来做赏析,深入到京剧的文化特色中,希望藉此使更多的人欣赏到京剧的优雅与经典。
《赵氏孤儿》的剧情梗概可以这样概括:大江东去,浪淘尽,谁能知?赵氏孤儿,被抛弃于河边,被一位老妪收养,赵氏孤儿被培养成了一个漂亮的、具有神秘魅力的姑娘,远近闻名,却不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王妃。
孤儿周游四方,经过许多见闻,最终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回到了王宫,与王和老妪共祝福着赵氏孤儿的幸福,赵氏家族的和平。
《赵氏孤儿》的唱词以优美动听的古典词调为主,把叙事、情感和逻辑融入其中,把层出不穷的剧情叙事方式表现出来,使整个剧情更加活灵活现。
该唱腔中的精彩句子,极富诗意,妙极而具有深远的寓意,在描绘赵氏孤儿生活的过程中,把诗意和逻辑结合起来,使事件出现在细节中,引发着观众的强烈共鸣。
例如,在赵氏孤儿回到王宫的情景中,有一句叫做“大江东去,浪淘尽,谁能知”的台词,向观众展示了赵氏孤儿无限懵懂的表情,但又具有不容忽视的信息:就算江水流离了,但不知道的记忆也会在某一天被释放,而她最终还是被记起自己的身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这句唱词所蕴含的哲理,把“记忆”、“时空”、“身份”这三者联系在一起,使京剧中更加生动和深刻,把赵氏孤儿的故事更深入地表达出来。
另外,在《赵氏孤儿》中,更吸引了观众的是苍松翠柏的唱词,词曲共同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诗意景象,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诗意的关怀:“苍松翠柏,万古长青,随太空流转,绵延不绝”。
这些充满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赵氏孤儿最终回到王宫的圆满结局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综上所述,《赵氏孤儿》以其诗意、经典和高超的艺术功力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赵氏孤儿观后感(优秀8篇)《赵氏孤儿》观后感篇一电影《赵氏孤儿》的大意是,春秋时代,晋国将军赵朔战功卓著,父亲是相国,妻子是国君的姐姐。
赵家的地位和威望显赫,受到奸臣屠岸贾的忌恨。
屠岸贾利用晋景公为赵朔庆功之机,设计以弑君之罪,诛杀赵氏家族三百余人。
赵朔妻子庄姬此时正巧生下儿子,她自杀前委托为其接生的医生程婴,在奉命前来诛杀庄姬母子的韩厥的帮忙下,将孩子藏于药箱中救走。
在全城大搜捕中,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抓走。
程婴和妻子在赵家好友大夫公孙杵臼的帮忙下,设计用自我的儿子换回赵氏孤儿,妻子、公孙杵臼被杀。
程婴被屠岸贾收为门客,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氏孤儿程勃养大,并让程勃认屠岸贾为干爹习武、读书。
十五年后,程勃长大成人,在明白所有真相后,杀死了屠岸贾,为赵家复仇。
程婴亦被杀死。
据司马迁《史记·赵氏家》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朔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遭灭族之祸,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后依靠韩厥等人帮忙复兴赵氏。
在我看来,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一节记述具体,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是一个传奇故事。
历史上,由此改编的各类古典戏剧,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
曾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流传到西方。
此次,由陈凯歌、陈红夫妻将这一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改编为电影,无疑是一件好事。
当然,《赵氏孤儿》影片亦有不足之处,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改编应如何忠实于原著的问题。
《赵氏孤儿》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家臣。
原著主题格调是:忠臣良士除奸惩恶,赵氏孤儿平反昭雪。
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而影片中的程婴却变成了斗争的局外人,卷入其中是逼不得已,做出重大牺牲属情非所愿,养育赵氏孤儿十五年的动机,是为了让屠岸贾生不如死。
影片将具有明显古典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典故,改编成为反映乱世环境下,小人物悲情无奈的杯具故事。
这是在舍本求末,画蛇添足,极大的削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二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这部公映了蛮久的电影!那时在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中了什么蛊,老惦记着要把当时新出的几部电影给下到电脑里。
赵氏孤儿知识点总结剧情概要《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充满了紧张的戏剧冲突和感人的人情泪水,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丞相赵高贪图權力,欺压忠良,尤其是对待赵氏家族更是肆意迫害。
赵氏家族的力量逐渐衰弱,只剩下一个孤儿赵盾。
孤儿赵盾在祖父的遗言和养父母的教诲下,成长为了一个忠诚正直的人。
他不畏强权,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和苍生,对抗赵高丞相。
故事围绕着赵盾的成长经历展开,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对家族的忠诚。
在剧中,赵盾面对赵高丞相的压迫和阴谋,始终不畏强权,大义凛然,坚定不移地站在了正义一边。
他不计个人安危,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勇敢地站出来对抗赵高。
他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
剧中另一重要角色是贵人孙莘,她是国之公主,对赵盾抱有深情。
在赵盾的困境之中,她为了保护赵盾,不顾一切地用尽一切办法。
贵人孙莘深情款款,感情纯净,是《赵氏孤儿》中的一位具有典型女性气质的形象,是一个温柔善良、忠心耿耿的女性形象。
她和赵盾之间的爱情主题,为整个剧情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也是整个剧情的一大亮点。
剧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如赵高丞相和秦王,他们代表着强权和邪恶势力。
在剧情中,赵高丞相为了将赵盾置于死地,使用了各种心机和阴谋。
他的形象描绘的十分丑陋、卑鄙、残暴,是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反面角色。
而秦王则是一个深得赵高丞相谗言蒙蔽的君王,他不顾国家民族大义,为了自己的私利,放纵赵高丞相之作恶,一再陷害赵氏家族。
剧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和情节,如赵盾与蒙母的父子情、赵高与贵人孙莘的斗智斗勇等等。
整个故事情节编排十分巧妙,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塑造是剧目的一大特点。
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特点、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首先是孤儿赵盾这一形象。
赵盾是一个忠良忠臣、义薄云天的英雄形象。
他勇敢正直,忠心报国,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形象,也是整部剧的精神内核。
赵盾在舞台上所表现出的勇敢、忠诚和坚毅的性格,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赵氏孤儿历史故事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变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
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
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
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
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
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
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就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
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
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19年之后。
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
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80匹骏马。
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因而,在温柔富贵乡里,他丧失了所有的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
赵氏孤儿观后感赵氏孤儿观后感看了《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后,我的心中涌起无限的悲愤和感动。
我悲愤与屠岸贾的残忍和凶暴,感动于程婴的善良和高尚。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大将军赵朔被害后,他的妻子庄姬夫人生下儿子后,用短刀自杀而死。
屠岸贾要求所有官兵灭赵氏全族300多人。
给庄姬夫人接生的程缨大夫为了保住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妻儿。
程缨让那孩子叫程勃,然后给屠岸贾做了干儿子。
“程勃”长大后,程缨当着屠岸贾的面把“程勃”的身世告诉了他,并让程勃亲手杀了他。
程勃太小了,招架不住,在屠岸贾刺穿程缨腹部的一瞬间,程勃看准机会,刺中了屠岸贾的胸部。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眼眶里涌出了同情的泪水。
多少无辜的赵氏百姓在官兵那无情的刀下白白的送了命;赵朔、庄姬夫人、程缨、皇上、程缨的妻儿,还有保护赵氏孤儿的公孙大人,都是被屠岸贾和官兵们害死。
如果屠岸贾多一点善良,那300多口赵氏百姓就不会被害死,那些人也不会送命;如果屠岸贾少一点凶残,那么赵氏剩下的那个孩子就不会成为赵氏孤儿,他将与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如果程缨少一点善良,少一点爱心,那么还会死更多的人,包括赵氏家族的最后一个孩子。
可是,屠岸贾没有善良,没有同情心;而程缨偏偏又有那么多的爱心,那么高尚。
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程缨那样的人,少一些像屠岸贾那样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将多么美好!这让我联想到了一首歌:“如果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是啊,如果没有程缨,公孙大人的保护和爱,赵氏孤儿就不会再活下去。
爱,能让世界变得美好,爱,能拯救人的生命!第二篇:赵氏孤儿观后感昨天和老公去看了最近热片《赵氏孤儿》。
故事很悲,一开始就悲,看完后心情很难过。
故事和历史的赵氏孤儿相比进行了些改编,使情节更加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这个电影诠释了一个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品德,那就是承诺。
这个故事中的每个人都信守着自己的承诺(包括屠岸贾),程婴对庄姬的承诺,保护了她的孩子,赵朔的妻子庄姬夫人虽然是一介女流,却也兑现了自己对丈夫的承诺,保住了赵氏家族的最后一枚血脉。
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到底是怎样的《赵氏孤儿》是戏剧上的著名的曲目,那么戏剧里的赵氏孤儿是真的吗?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到底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晋国的大夫赵武,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虽然是戏剧上的著名的曲目,但是在历史上确实有历史原型,这个“赵氏孤儿”就是晋国的大夫赵武,也是维持晋国最后霸主地位的人。
所以赵氏孤儿当然是真的了,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在《左传》和《史记》中对这个故事都有记载,而且记载的内容不尽相同,所以导致了后世人的误解。
在《史记》中记载,赵盾死了之后,赵朔承袭了爵位,但是屠岸贾对这个情况不满意,发动了对赵氏的攻击。
赵朔不愿意逃亡,屠岸贾没有经过晋景公的同意,就包围了赵朔的居所,杀死了赵朔的几个叔叔,而且还灭了赵氏的族,在这场灾难中只有赵朔的妻子、赵朔的门客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好友程婴活了下来,后来赵朔的妻子怀孕躲到晋国的皇宫中,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赵氏孤儿。
屠岸贾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进宫找这个孩子的下落,但是赵朔妻子兵行险招,最终保护了这个婴儿。
公孙杵臼与程婴两个人就找了一个婴儿,把他打扮成赵氏孤儿的样子。
但是这个时候程婴突然对屠岸贾说,只要给他千金,就把孩子的下落告诉屠岸贾。
屠岸贾给了程婴千两黄金,程婴就把屠岸贾带到了公孙杵臼家门口,气的公孙杵臼破口大骂。
两个人唱了一出双簧,屠岸贾最后杀死了公孙杵臼和这个孩子。
就这样赵氏孤儿被程婴藏在了山中,最后长大了成为了晋国的大夫赵武。
赵武的政治成就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主张平稳安全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是却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了晋国在当时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这是赵武所做的值得称道之处。
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与诸侯国举行了多次会盟。
就在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想要以此方式来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本剧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故事围绕救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塑造了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形象,展示了正义必将战胜歪恶的精神,故事情节惨烈、豪壮,是中国古典悲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在《史记。
赵世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传说而创作的。
剧写晋灵公时大将屠岸贾专权,杀害忠臣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连驸马赵朔之子也不肯放过.草泽医生在将军韩厥的帮助下将孤儿放入药箱带出附马府,屠岸贾得知孤儿被救,下令要将全国一个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全部杀死。
程婴与中大夫公孙杵臼议定,将程婴之子冒充赵氏孤儿交公孙杵臼藏于家中,后由程婴“告密“,牺牲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性命来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婴儿。
屠岸贾搜杀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后得意忘形,视程婴为心腹且收假程婴之子真赵氏孤儿为义子。
二十年后,程婴向赵氏孤儿说出底细,赵氏孤儿亲捉屠岸贾,为家报仇,恢复赵氏基业爵号。
本剧的成功之处首先通过以救孤为中心塑造了几个悲剧极为感人的英雄形象。
首先是韩厥,其虽是屠岸贾手下大将,却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当发现程婴药箱中婴儿时,不但没有捉拿程婴,反而掩其逃走,并以自杀灭口来坚定程婴救孤之决心。
公孙杵臼在严刑拷打下坚持假戏真做,最后撞阶而死,使屠岸贾无法穷究此事,而作为草泽医生程婴则是救孤最关键人物。
作者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起先公主托他救孤时,他还心存顾虑,当公主自缢身亡将他推至一条义无反顾之路,韩厥,公孙杵臼先后救孤献身更激励他成为一位披肝沥胆的义士,最为悲壮的是,他要直面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屠岸贾残忍地剁为三段,令他五内俱焚且无法渲泄情感,而程婴以坚强的意志,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一切,而且还耍含辛茹苦二十年,终将孤儿扶养成人,以报深仇。
作者就是在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塑造了忍辱负重,舍己救人,自我牺牲的程婴形象。
作品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赵氏孤儿》观后感《赵氏孤儿》观后感1昨天下午独自一人到影院看完了赵氏孤儿,整体的影片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主要剧情赵氏家族已经显赫了好几代,父亲赵盾是宰相,儿子赵朔是将军,儿子媳妇是王的姐姐庄姬。
这样一个家族却被仇人屠岸贾用计嫁祸在一天之内斩尽杀绝,三百余人无一幸免。
在丈夫遇难的时候,庄姬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孩子。
庄姬要求帮助接生的民间医生程婴带走了庄姬的儿子,而韩厥却在此时出现,为救儿子庄姬不得不已死相保,终于感动韩厥将赵氏孤儿带出。
屠岸贾一定要斩草除根。
他下令将全城的婴儿收为人质,找不到赵氏孤儿就处死这些孩子。
程婴的妻子在丈夫外出时,把赵氏孤儿交给了来搜查的士兵,留下了自己的孩子。
以为自己的妻儿已经远离京城的程婴为救赵氏孤儿和全城的婴儿,程婴只能承认这个孩子是他自己的儿子。
并告诉屠岸贾赵氏孤儿已经由公孙大人带离京城。
屠岸贾到公孙大人家制造响声终于找到了隐藏的程妻,公孙大人为让屠岸贾相信程婴的儿子就是赵氏孤儿以性命相拼,而此时程婴被感动为了就赵氏孤儿自己的儿子却被当作赵氏孤儿杀死了。
程婴将真正的赵氏孤儿带进了屠岸贾府中,作了仇人的门客。
他发誓要让赵氏孤儿长大以后报仇,并和韩厥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进行复仇,为了这个誓言,他在敌人身边生活了十五年,直到屠岸贾发现了这一切……剧中葛优的演技堪称无懈可击,不足的地方是感情不够细腻,将复仇的计划表现得不像复仇,赵氏孤儿的前后复仇的心理表现不够,反差太大(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表现还是怎么着)总之感觉是今年不错的大片。
(当然这只是和无极相比较而言)。
《赵氏孤儿》观后感2《赵氏孤儿》电影取材于发生在春秋时期赵氏孤儿的故事,浓墨重彩地刻画了2600来年前的春秋时期,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义之士忍辱负重、藏孤、救孤的古人那种忠义豪情,《赵氏孤儿》观后感之。
山西藏山是当年这一故事的重要发生地。
做为藏孤之地也因此改名为“藏山”。
影片片头,引入了山西阳泉盂县藏山的短片介绍,这对于宣传藏山忠义文化、打造阳泉转型发展新形象、塑立历史文化古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长剧。
它叙述了赵氏兄弟天孤地弃,宛如孤儿一般被贵族家庭收容,在艰苦的艰辛中长大,最终结束高低起伏的命运缠身的故事。
此剧千古流芳,它的音乐也不可忽视。
充满节奏感的京剧唱腔,搭配着它的优美调子,给人以韵味与旋律,把故事与人物的情感呈现出来。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便是这部剧的唱词之一,这首歌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被它的旋律所打动。
歌词中赞颂了赵氏兄弟对人生的勇敢,感伤苍松恨未破,翠柏从来不凋零,他们虽然处在苦难之中却依旧勇往直前,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歌词还赞颂了赵氏兄弟的心态,挥洒心慷未可知,非贪财是承遗名,他们不以贪欲为目的,而是追求着传说中的智慧与荣誉,坚持着人生的理想。
歌中更有深情的描写,拔根便又芬芬涨,含烟断地终不歇,揭示了他们的意志和心态,一株花苞一株叶,一蹴而就一拜佛,轻轻一抹却深深触动人心,高悬迷情自古沧桑。
此曲旋律悠扬,歌词深沉,让人自不必说体会到了兄弟情谊、人生追求、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动容。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份奋勇前行的精神,永远不可丢失。
《赵氏孤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久弥新的剧情,更有它的
唱词,令人回味无穷。
唱出来的歌声,把时光拨回古老的历史,让岁月的悠悠流转,那深深的感受像朋友一样拥抱我们,把历史的精髓传递给我们。
赵氏孤儿影评赵氏孤儿影评(一)电影《赵氏孤儿》是陈凯歌导演根据元代戏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改编的一部电影,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依然围绕着宫廷权利斗争,一批正义的人士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救孤,以及忍辱负重,伺机复仇的故事结构展开,但与元代历史剧《赵氏孤儿》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相比较,电影的主题与价值观明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影《赵氏孤儿》更多地折射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人价值观念,我认为电影围绕着现代文化下的生命价值与自我牺牲的主题、复仇主题、人性与爱的主题,表现出现代文化下的悲剧艺术。
一、通过对传统文化下忠义观的反拨,表达现代意识下的生命价值与自我牺牲。
中国传统的生命价值观是以理想人格为生命价值目标的。
因此,传统的生命价值观往往与人的忠义联系在一起,戏剧中,作为赵盾门客的程婴的生命价值体现在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孤以报“吾主之恩”;韩厥虽然是屠岸贾的手下,但他也是忠义的化身,他是一个匡扶正义者,同时又是一个无法为主尽忠的人,所以在放孤之后,他自刎而死,以使忠义能够两全;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为程婴的义举所感动,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
与这大忠大义相对的是屠岸贾的大奸大恶,他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
而在电影中,导演淡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之说,着重反映出来的是现代价值观下的对生命本身的珍视,电影中的程婴不再是主动让自己的孩子牺牲的“冷漠父亲”,而是阴差阳错地为救全城一百多个婴儿而无奈牺牲自己妻儿的悲剧人物,在弃儿牺牲以后,他终日沉浸在酒醉之中,影片对他的失妻之痛和失子之痛大肆渲染,就是希望通过主人公的心酸与痛楚表现出对生命的珍重。
影片中,韩厥也并非出于忠义而放孤,只是对庄姬请求的无法拒绝而救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句“他不死,我就得死”,贪生恶死是人的本性,也是人对生命的一种珍视,韩厥被屠岸贾砍了一刀毁容后,苟且活着,在我看来,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