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明史上的中国人.ppt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39
化学史之化学名家介绍——中国篇!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熠熠生辉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给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增彩。
墨子——原子的提出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著有《墨经》。
他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
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
端,是无间也。
”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
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
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最早提出不能抹煞墨子的功劳。
刘安——置换反应刘安,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
他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意思是说胆矾中加入铁可以得到铜。
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
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
葛洪——化学反应可逆性葛洪,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
著有《抱朴子》一书,所含化学知识丰富。
他曾谈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HgS + O2= Hg + SO2↑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HgS:Hg + S = HgS③黑色HgS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HgS。
这一事实说明葛洪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了解在当时化学还处于萌芽时期是很了不起的。
蔡伦——造纸术蔡伦,桂阳人(今湖南来阳县)。
我国东汉和帝时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
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用便宜的材料: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经过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被称为“蔡伦纸”。
化学史上的中国人一、墨翟墨翟(公元前479~381),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墨经》。
墨翟在《墨经》中说到:“非半不斮(zhuo)则不动,说在端。
……斮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斮也。
……端,是无间也。
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
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二、刘安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
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刘安是西汉时代时的炼丹家,也是豆腐的创始人,著有《淮南子》等。
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意思是说铜盐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
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
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
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5×105kg,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
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三、魏伯阳魏伯阳我国东汉时期炼丹家。
生卒年代不详。
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撰有《周易参同契》,此书炼丹术专著。
《周易参同契》中化学知识丰富。
记载着“丹鼎”这一化学反应装置,记述了汞易挥发的特性以及汞和硫化合为丹砂(硫化汞)、汞和铅合成铅汞齐(汞铅合金)等化学知识。
《周易参同契》中叙述最详细的部分,也是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炼制“还丹”。
用现代化学知识来解释,魏伯阳所述“还丹”炼法如下:魏伯阳还在《周易参同契》中说:“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黄芽”就是铅丹,“河上姹女”为汞。
这句话的意思是,汞易挥发,铅丹能与汞在高温下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铅丹“制服” 住了。
四、葛洪葛洪(284~364或343),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