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
- 格式:pdf
- 大小:26.52 KB
- 文档页数:2
8000kn.m强夯处理超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8000kn.m强夯处理超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往往只能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建设。
而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地基散质黏土含量高、含水率大、可塑性差,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发了8000kn.m 强夯处理超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旨在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使其能够满足建设工程的要求。
二、工法特点8000kn.m强夯处理超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的特点如下:1. 强夯处理:采用8000kn.m级强夯机进行处理,通过高频率、高能量的夯击作用,有效改善黄土地基的物理性质,提高承载力。
2. 超厚地基:针对超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厚度可达10-20m,能够满足工程建设对地基的要求。
3. 湿陷性黄土:适用于含水率高、可塑性差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能够有效处理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三、适应范围8000kn.m强夯处理超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地基条件:适用于含水率大、黏土含量高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2. 工程要求:适用于需要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工程,如大型建筑、桥梁、高速公路等。
四、工艺原理8000kn.m强夯处理超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基于以下几点原理:1. 强夯作用:通过强夯机高频率、高能量的夯击作用,使黄土地基颗粒重新排列,提高密实度和抗剪强度。
2. 提高土体性质:强夯过程中,强夯机的反冲作用会使地基土体发生回弹,土体内部产生塑性变形,进而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提高承载力和稳定性。
五、施工工艺8000kn.m强夯处理超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的具体步骤如下:1. 基坑开挖,清除地表覆盖物。
2. 根据设计要求制定夯击点网格,确定夯击点位。
3. 强夯机对夯击点逐个进行夯击处理,按照夯击点网格一次夯击至设计要求的深度。
4. 夯击完成后进行夯击井、井网密实,以提高地基的整体稳定性。
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处理砂性土、碎石土、湿陷性黄土和人工堆集土等地基可采用强夯法。
2 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的荷载,必要时可铺砂石垫层。
有防渗要求的地基,夯实后应清除砂石垫层。
3 强夯加固地基应控制地下水位。
当地下水位较高,不利于施工或表层为饱和土时,可填O.5~2.Om厚的中粗砂、砂砾或片石等材料进行夯击。
4 夯锤重不宜小于80kN,落距不宜小于6m,锤重和落距可按式(3.4.3)估算式中:H——有效加固深度;w——锤的重力,kN;h——锤的落距,m;a——折减系数(由现场试验确定,砂性土可取0.7)。
5 施工前应进行试夯,求得单点夯击次数。
最优夯击次数应使夯击有效影响深度内土体竖向压缩最大,侧向位移最小,基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隆起,宜为3~10击。
6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宜为2~5遍。
最后,以低锤满夯一遍,并整平。
对地下水位低、透水性好的土层可连续夯击。
7 夯点应按设计布置。
夯点间距应根据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夯坑的形状及泵房基础结构特点确定,宜为5~9m。
8 施工前应做好施工标志及观测仪器的埋没。
施工中应做好现场观测和记录。
主要观测项目应包括孔隙水压力、夯坑下陷量和坑周隆起量等。
9 强夯效果的检验,可在最后一遍夯击完成1~4周后进行。
检验方法如下:1) 比较夯前和夯后场地的平均高程变化和地基变形量。
2) 取样进行室内试验,了解夯前和夯后场地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变化。
3) 通过标准贯入、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手段了解场地土夯前夯后的强度变化。
10 强夯法施工应预防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夯击点应离建筑物15m以外,必要时可采取防震措施。
特殊土地基处理1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与施工程序。
2 自重湿陷性黄土层上的泵站地基,宜采用浸水预沉法或灰土挤密桩进行处理。
3 浸水预沉法必须具备足够的水源,施工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湿陷量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设计说明一、强夯处理适用路段强夯主要适应于道路附近无建筑物影响的Ⅲ~Ⅳ级湿陷性黄土高路堤地基加固处理,为控制路堤工后沉降,对一般填方高度大于4m的路堤基底湿陷性黄土采取强夯处理。
二、强夯的设计参数强夯设计单位夯击能暂定为2500KN.m,对路堤基底及两侧坡脚外不小于3m(无边沟时)或边沟外1m范围进行强夯,强夯处理的有效加固深度不小于5m,强夯夯击遍数为3遍,前2遍点夯间距为2D(D为夯锤直径),交错正方形布置,锤印搭接¼D;每遍8~10击(暂定),单点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应出现夯坑过深而提锤困难的现象。
第三遍为满夯(满夯夯击能为600KN.m),每遍2击。
三、强夯的机具要求起重机采用起重能力大于25吨的单缆或起重能力大于40吨的复缆(利用滑轮组)履带式起重机均可,并配有辅助门架等缓冲消能支撑构造,防止吊臂过大振动、后仰,造成事故。
若选用复缆起重机时应配有自动脱钩装置,起重机最大提升高度应大于10米。
夯锤选用弹性模量高的圆柱形钢质夯锤,或选用厚钢壳内浇钢筋砼制作的圆柱形夯锤。
在夯锤底部必须对称设置4~6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以利夯锤着地时坑底空气迅速排出和减小起锤时坑底的吸力,排气孔的直径25~30厘米。
四、强夯的施工顺序试夯确定夯击遍数及距建筑物安全距离,然后再进行大范围夯击。
试夯时应选择一个工程范围内区域,表面应整平。
按设计的夯点排列方式及间距,实地放出该范围的夯击点并测量场地标高,然后根据设计夯击参数进行试夯,记录夯沉量。
夯弯一遍后,测量夯击面标高,若第一遍夯击的夯沉量大于5cm,则进行第二遍夯击,记录第二遍夯击的夯沉量,并测量第二遍夯击后的夯击面标高;若第二遍夯击的夯沉量小于5cm,则该场地可仅夯击一遍;若第二遍夯击的夯沉量大于5cm,则进行第三遍夯击,记录相应的夯沉量及测量第三遍夯击后的夯击面标高,若第三遍夯击的夯沉量小于5cm,表明该场地可夯击二遍即可;以此类推,确定适宜的夯击遍数,及距建筑物安全距离等工艺参数。
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本项目的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设计上给出了几种类型的处理方法。
III型适用于湿陷性黄土采用强夯处理的填方段,采用强夯+30cm8%灰土垫层。
IV型适用于湿陷性黄土采用强夯处理的挖方段,采用强夯+30cm8%灰土垫层。
V型适用于离村镇较近的湿陷性黄土填方段,采用12%灰土桩+30cm8%灰土垫层。
VI型适用于离村镇较近的湿陷性黄土挖方段,采用12%灰土桩+80cm8%灰土垫层。
XV型适用于路基填土高度大于2米的路段,采用25KJ冲击压路机冲压20遍。
1、强夯施工(1)试夯在强夯大面积施工前,选取一个面积不小于20X20m、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在试区内进行详细的原位测试,取原状土样测定有关数据;选取合适的一组或多组强夯试验参数进行试夯;检验强夯效果;当强夯效果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补夯或调整参数再进行试验;通过强夯前后的试验结果对比,确定正式施工采用的技术参数。
(2)准备工作强夯施工前,应先清理、平整场地并查明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的损害。
(3)测量放样实测并画线圈定夯区范围,布设夯点,夯点间距为4X4m,梅花形布设,用白石灰标记;(4)夯击夯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测量夯前的锤顶高程。
将夯锤提升到预定的高度,松脱挂钩,夯锤下落夯击夯点后,测量夯后锤顶高程。
重复夯击直至完成夯点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
移动夯机至下一个夯击点,进行夯击,完成全部夯点的第一遍夯击。
第二遍和第一遍强夯之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一般不少于7天。
地下水位较低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场地,可连续夯击。
第二次选用第一次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应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夯击遍数一般为2-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
必要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工程要求适当增加夯击遍数。
(5)施工时应注意强夯施工必须按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为施工控制数值,也可采用试夯确定的沉降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强夯法)摘要:建设项目中如果遇到湿陷性黄土,会由于土层的不均匀沉降,导致项目建筑物本身、室外道路及地坪等受到干扰,发生局部下沉与裂缝等情况。
为克服此种土体带来的建设风险,需对地基加固处理,以消除处理深度范围内土质的湿陷性。
基于此,本文章简单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并结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货运区工程东货运区施工总承包项目具体情况,探讨了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从而保证强夯法的应用价值,以供讨论参考。
关键词:强夯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引言:近几年,全国基础建设工作迅猛发展,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地质问题极其复杂。
湿陷性黄土被水浸湿,地基土强度会被严重减弱,出现明显沉陷现象,影响施工质量和安全。
强夯法是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较为有效的处理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为国家节省了巨额基础工程费用。
1.湿陷性黄土概述从本质上分析,湿陷性黄土主要是由小颗粒骨架构成,处于干燥或者是半干燥环境下,小颗粒骨架之间的黏结性比较低,形成了大小、形状不同的孔隙,所以湿陷性黄土也被称为大孔土。
黄土在被水浸湿之后,就会变得更加松散,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土体强度,甚至失去稳定性,从而导致土体结构出现下沉或是被破坏,为工程建设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就是破坏湿陷性黄土原来的大孔结构,重新塑造土体结构,优化土体物理性质,增强土体结构的承载力与稳定性[1-2]。
2.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机理因土层中的可压缩气孔较多,受到一定的夯击能与冲击波影响,土体便会出现沉降,土体实际的结构也会被破坏,局部还可能会产生明显的液化情况,夯击点周边易出现裂缝,使得水压力逐步的消散,黏土也会体现出实际的蠕变性,夯击的过程中,土体强度明显提升。
从宏观的层面上分析,加固区域的土体一旦受到应力波以及冲击波的作用,土体的密度便会明显提高,强度也会随之提升;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冲击波的影响之下,土体微观结构易产生明显的变化,颗粒重新排列,从而体现出相对饱满以及密实的状态,强度也会随之提高。
湿陷性黄土条件下的强夯法地基处理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Dynamic Compac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llapsible Loess王习渊1,白立辉1,曹铖1,党智荣2,党静茂2(1.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北公司西安分公司,西安710000;2.陕西中机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710000)WANG Xi-yuan 1,BAI Li-hui 1,CAO Cheng 1,DANG Zhi-rong 2,DANG Jing-mao 2(1.Xi ’an Branch,Northwest Company of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Ltd.,Xi ’an 710000,China;2.Shaanxi Zhongji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Ltd.,Xi ’an 710000,China)【摘要】以秦风学校项目地基处理施工技术为背景,介绍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条件下的施工特点、施工重难点和施工工艺,并对原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进行地层含水率的测定,对施工部署、施工工艺进行优化设计。
【Abstract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Qinfeng School proje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llapsible loess,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original scheme,and optimizes the construction deployment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by measuring the water content ofthestratum.【关键词】强夯法;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施工技术【Keywords 】dynamiccompaction;foundation treatment;collapsibleloess;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5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467(2022)07-0131-03【DOI 】10.13616/ki.gcjsysj.2022.07.242【作者简介】王习渊(1991~),男,陕西西安人,工程师,从事施工现场技术应用研究。
强夯施工技术在黄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一、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所谓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的压力下受水亲事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明显下沉的黄土。
湿陷性黄土的天然重量较小,其单位体积内所含的黏土颗粒少,孔隙较大,因此稳定性极弱。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路上,必须将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组合,在做经济技术比较的基础上,将沉降值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这不仅增加其使用价值,还能够减少施工成本,从而给施工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强夯施工机理最佳含水量是对湿陷性黄土施工中最不容易控制的,一般压路机碾压无法使路基达到规定的密实度要求。
强夯法最早产生于法国,这是一种专门的地基加固方法,这种方法是用巨锤从高处自由下落,然后产生强大的压力,形成冲击波,从而将土压实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湿陷性黄土瞬间产生变形,迫使土层孔隙压缩,使土层中的液化水迅速排除,从而使地基达到紧密的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而且还能改善砂类土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
三、施工工艺(1)施工准备地基处理前,应查明强夯范围内地下的构造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同时对路基范围内的洞穴、水井、废窑洞、墓穴及平整土地中填埋的沟壕的调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可能产生的路基质量隐患。
(2)试夯施工前,应根据设计选点试夯,路段内若土性基本相同,试夯可在一处进行;若差异明显,应分别进行试夯,以确定最佳夯击能、间歇时间、夯间距、夯击次数等指标。
一般试夯面积不小于30mx30m。
(3)强夯施工a.测试强夯路段土的含水量采用强夯法处理路基时,应严格执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BGJ-90)相关规定。
土的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
在拟夯实的路段内,当土层的含水量低于要求的塑限含水量时,宜加水至塑限含水量;当土的含水量大于塑限行水量3%时,宜采取措施适当降低其含水量。
b.夯击点布置与间距根据设计并结合强夯施工经验,夯击点间距一般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要求处理深度布置。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摘要]***高速公路K459+500-K462+559段共有3375m为非自重Ⅱ级湿陷性黄土,本文结合***高速公路工程实际,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并阐述了如何运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地基处理强夯1 前言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其中黄土在我国分布广泛。
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堆积物,其主要特征为:颜色以黄色为主,有灰黄、褐黄等色;含有大量粉粒,一般在55%以上;具有肉眼可见的大空隙,空隙比在1左右;富含碳酸钙成分及其结核;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易冲刷、各项异性等工程特性。
,它的这种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
在黄土地区修建公路,路基存在稳定性差和过大的变形沉降,严重影响道路的质量和使用,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黄土地基上修建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地基的处理和路基工程的施工都要比一般路基工程地段难度更大,考虑的因素更全面、更慎重。
2 工程概况***高速公路第***合同段位于朝阳市****交界处,路线全长7.16km,其中k458+500-k462+559段3375m为非自重Ⅱ级湿陷性黄土,并且跨越10道黄土冲沟,冲沟最深的达40米,路基最大填高为21.5米,且该段路基设计为利用黄土填筑。
为保证该段黄土路基的施工质量,防止该段路基竣工通车以后路基不出现超过允许工后沉降量的变形,我们主要采取强夯及灰土隔水等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冲沟及黄土路基进行处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湿陷性黄土强夯处理法作以总结供同行参考。
3 黄土的湿陷机理黄土湿陷机理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黄土浸水时,胶结物发生化学和物理反应及易溶盐流失,使结构强度降低,是产生湿陷的原因;而黄土中存在空隙大于周围颗粒直径的架空结构,则是产生湿陷的条件。
湿陷性黄土条件下的强夯法地基处理施工技术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道路工程建设是非常关注的一个内容,道路建设好坏直接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目前而言,在道路工程项目建设的阶段中经常会遇到软土路基,软土的含水量比较大、空隙率比较大,很容易出现下沉坍塌等问题。
因此,在施工的阶段,必须要将强夯施工技术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强夯方法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使其能够满足车辆通行的需求。
基于此,对湿陷性黄土条件下的强夯法地基处理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强夯法;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施工技术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和欠压密土,在天然温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附加压力和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发生急剧结构变形破坏,对工程建筑有很大危害。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办法有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和预浸水法等,但是强夯因为其处理工艺简单、施工方便,且对比其他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办法具备明显的工期短、费用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1湿陷性黄土概述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抑制土,在自然温度下压缩较少,强度较大,但在湿度下急剧下降,再加上额外压力或额外压力和高压,可能导致严重破坏结构变形,危及施工活动。
常用的湿黄土方法有胶合板法、强沼泽地法、大坝法和湿地法,但在很大程度上已应用于潮湿的溶解土壤站,因为它们易于管理,而且与其他湿黄土耕作方法相比,非常短且成本低廉。
2施工重难点1)该项目属社会影响较大的重要公共建筑,设计对差异沉降要求很高,对地基基础的强度及变形要求较高。
2)地基土湿陷性强。
根据土工实验,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分别计算了拟建建筑的自重湿陷量Δzs和湿陷量Δs,并综合评定拟建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严重)。
3强夯法的基本原理(1)动力密实,此类技术方法在基础土层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特别是含有颗粒或者多孔隙等类型的土层,相关的处理更为突出。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1、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1.1.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1.1.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1.1.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1.2、强夯法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一般认为,是将一定重量的重锤以一定落距给予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目的。
强夯加固过程是瞬时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如土体结构的破坏或排水固结、压密以及触变恢复等过程。
1.3、挤密桩法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先按设计方案在基础平面位置布置桩孔并成孔,然后将备好的素土(粉质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夯(捣)实至设计标高止。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处理施工方法李义堂(中铁六局太原铁建,山西晋中030600)工程技术瞒要]在近几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各种民用建筑、公共事业建筑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高速建设,对安全】生、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基础作为各种建筑最基本的根基,对建筑物的稳定安全起到决力J生因素。
本文结合施L过程中遇到的失陷性黄圭路基处理措施,分析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施工特点、方法及处理效果。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强夯;孔隙比1概述湿陷性黄土在受水侵蚀作用下,其承载能力急剧下降,使得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折裂等不同程度的危害,也能够导致路基强度、稳定性的破坏。
这是由于黄土是在风的搬运作用下沉积,没有经过次生扰动、无层理、含大孔隙的黄色粉质碳酸盐类沉积物。
在天然含水量时,一般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但遇水后,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沉陷变形。
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物理性质指标为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景。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黄土的天然孔隙比越大,则湿陷性越强:黄土的湿陷性随其天然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弱:当含水量相同时,黄土的湿陷量将随浸湿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给定的天然孔隙比和含水量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压力范围内,湿陷量将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导致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湿陷性黄土进行研究,取得其参数及确定有效的处理方法,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究其湿陷性黄土地的形成原因,其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避免建筑基地的下沉。
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换土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预浸水、深基础或桩基础等。
下面以实例主要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施工要点及施工工艺进行进行分析说明。
2实例工程概况山西星光煤电铁路专用线工程地处太行山腹地,地势高峻,属于黄土丘陵区,地势西低东高,海拔在1288—1300m之间,专用线标高为130602m。
横跨李阳沟,呈黄土梁、沟相间的地形,地形较为复杂,土质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I。
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处理施工方法探讨摘要:强夯法通过夯击物理方法改变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结构,使得土层的结构变得更加的密实。
当湿陷性黄土遇水时,强度的降低和压缩性的增大的这一系列的改变强度就会大大的减小,公路发生塌陷、大面积的开裂的机率就会大大的降低。
这种做法提升了公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而且强夯法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的造价更加的便宜,优势更加的明显。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处理1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机理强夯法也常称作动力加固法,为了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将夯锤提升到一定高度后自由落下,在强大冲击波的作用下,压缩土中孔隙,同时部分土体液化,使夯点周边土体在一定范围及深度内出现裂缝,土体中孔隙水(气)从裂隙顺利排出,从而使土体迅速产生压缩、固结,提高了土体承载力。
强夯法在铁路、公路、房屋等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软基处理方面应用广泛,强夯法通常适用于非饱和粘性土、砂性土、碎石土、杂填土及陷性黄土等软弱地基的处理。
具有施工简便、设备简易、适应性强、经济易行、效果明显等优点。
以往施工实践表明,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方面也是效果显著,其加固有效深度达10m以上,能够清除黄土深层处的湿陷性。
2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处理施工方法某高速铁路为客运专线,正线数目为双线,设计时速为350km/h,采用无碴轨道。
要求路基的工后沉降≯15mm。
铁路线路DK198+230~DK201+520段路基所经处为广泛分布湿陷性黄土区域。
经对区域的现场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可知,现场土样为呈灰黄色、淡黄色,中等密度状态粉土。
同时具有大孔隙、含水量低等特点。
另外在地层表面多发育有冲沟及陷穴,具备湿陷性黄土典型特征,从宏观方面评判区域内为湿隐性黄土。
为了满足路基工后沉降要求,提高湿陷性黄土的地基承载力,消除湿陷性为施工的关键。
根据本项目的湿陷黄土的湿陷性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经多种方案比选,最终针对不同黄土厚度,采用强夯法对本段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加固。
关于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研讨摘要: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强夯法是一种既经济又方便施工的方法。
强夯法能很好地处理地基土的湿陷性,还能增强地基承载力。
湿陷性黄土在山西区域分布较广,在进行工程建设时需考虑其湿陷特性对工程造成的危害,故应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因土质湿陷性造成的工程危害。
本文针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进行阐述,介绍了强夯方案设计,并结合了具体的工程实例提出了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优化,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研讨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业在近些年逐渐壮大起来,国家对土地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特别是中西部经济建设相对落后的区域更加依赖工程建设发展地方经济。
在我国有接近9%的土地为黄土地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区域。
黄土地基干燥状态下具备强度高、压缩性小等特点,但是湿润情况下强度急剧降低,甚至饱和状态下极易发生湿陷性坍塌,导致地基完全失去承载力。
因此,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性质的制约。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一般采取的思路为增加土体的干密度、渗透性和降低土地的压缩性,从而提高土地承载力,消除土体湿陷性,使得土体满足建筑工程地基要求。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办法有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和预浸水法等,但是强夯因为其处理工艺简单、施工方便,且对比其他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办法具备明显的工期短、费用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1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的重要性强夯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该技术用于加固地基,具有成本低、设备与工艺简单的优点,可适用于加固粉土、砂土、碎石土及一般粘性土地基,尤其适用于大粒径碎石土、建筑垃圾、生活工业固废等杂填土。
近年来,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中适当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应用中须重点关注强夯过程中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问题,排水不畅极易引发橡皮土。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用强夯法施工优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加固方法,其原理是用几吨或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击地面,这种强大的夯击能在地基中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动应力,并向地基纵深方向传播,使浅层和深处的地基土的骨架不同程度地被迫压缩或颗粒重新排列而密实固结,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
1 湿陷性黄土特点和强夯法施工的优点1.1湿陷性黄土特点湿陷性黄土是指饱和的结构是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
它的这种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1.2强夯法施工的优点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其本身具有施工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和控制,工程造价低等诸多优点,仅用一台起重机和重锤即可施工。
工效高、施工速度快,每台设备每月可处理地基面积5000-10000m2,比桩基可加快工期1-2倍。
节约投资,根据夯击类型不同,强夯法处理地基与桩基相比可节省投资50%以上。
是我国目前最为常用和最为经济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2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工艺2.1 施工准备2.1.1 临时排水工作要做好,为防止地表水下渗,可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等措施,其地下排水构造物和地面排水沟必须采取防渗措施。
2.1.2 灰土混合料中土块的最大粒径应符合规范要求,既采用塑性指数偏大的粘性土时,最大粒径不大于15mm;当采用粗粒土时,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
灰土混合料拌合要充分,色泽应均匀,无明显的生土团和石灰窝现象。
2.1.3 机械配备(如下图)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进场情况2.1.4 人员配备:配备专业维修人员、电工,及时对设备机具进行维修和检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人员及设备。
技术员对各控制点进行仔细校对和复测,并通过通道细部施工放样。
2.2 施工方案2.2.1 强夯施工流程施工准备→场地平整→标高测量→夯点放样→夯点施工→夯坑补填料、整平→标高测量→满夯→整平→标高测量→场地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