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④《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位作者深沉的情感。
3.感受苏轼的旷达豪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比较阅读,认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感受两种词风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词风的魅力。
【教学难点】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领会苏轼旷达的胸襟。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先诵读全词,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领略豪壮宏伟的景象,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最后比较阅读,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进而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
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雨霖铃》风格迥然不同的词作,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出示投影(词作),教师范背。
2.学生齐读。
(板书课题)三、鉴赏分析1.由题材类别引出鉴赏思路。
由题目“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通常怀古词的写法,都是作者因眼前的景物,进而联想到相关的历史人事,从而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
(出示投影)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2.欣赏“观眼前之景”部分(1)速读上阕,讨论:上阕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眼前之景有什么特点?找出最能反映眼前之景特点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明确:上阕的确写了眼前之景,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词中的一个短语加以概括:江山如画。
最能反映眼前景物特点的句子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预】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一、认识作者姓名苏轼字号籍贯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朝代北宋荣誉成就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生平简介苏轼(1036-1101),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他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主要作品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题西林壁》等词:《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作品风格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二、文本知识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苏轼词两首教案核心素养1、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2、语言构建与运用: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审美与创造: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教学设想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要点】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
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⒉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2.5、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苏轼词两首》学案学时:2【学习目标】1、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继续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词人的达观情怀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诱思探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三.其他材料: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
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大家知不知道《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什么?“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
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
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下阕:小乔初嫁_______年青得意雄姿英发_______人才出众羽扇纶巾_______风流潇洒谈笑间_______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从容破敌儒将周瑜所忆所叹:多愁善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5、下片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仰慕英雄怀古伤己周瑜:年龄:34生活:幸福美满外表: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对比当中苏轼:年龄:47生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哀叹自我6、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苏轼虽遭贬斥,怀才不遇,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
“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7、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古迹赤壁(古战场)(景-壮丽)仰慕英雄古人周瑜英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渴望建功立业年岁已老,壮志未酬借古抒怀讨论: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抒发壮志豪情。
描绘壮丽之景。
刻画豪迈之人。
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怀古咏史壮志未酬抒情描壮观之景怀英豪之人抒未酬之豪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写景作业:背诵默写全词。
自然风雨(穿林打叶)“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潇洒安闲人生风雨晴“谁怕”“任平生”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心中无晴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人生态度旷达洒脱乐观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所表达的生活诗意。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第一课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在我国古代文人中,有两位文人对后世士子影响颇深,一个是陶渊明,一个是苏轼,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为后世历经磨难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
苏轼在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拘泥,参佛而不沉溺;诗文具工,满腹才华;仕途坎坷而不沉沦,以豁达大度的人格魅力抒写了旷达的人生。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诗,领略诗人别样的人生。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
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念奴娇》写作背景四、学生对照注释进行默读。
五、教师引导学生试读。
六、学生集体诵读。
七、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词的下片着重写赤壁之战中作为主帅的周瑜,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
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
【讲】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词复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
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三、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5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明确苏轼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3.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 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 多媒体辅助法: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苏轼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1.《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2.《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颀赏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
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关于苏轼:1.生平: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三、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诵读词作:1、诵读: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3、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轼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这两首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学习并运用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掌握豪放派词作的特色和赏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苏轼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感受其词作中蕴含的旷达豪迈气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这两首词,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深刻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苏轼的生平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讲解词作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词作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重点讲解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
4.深入探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豪放派词作在当时的意义和影响。
5.朗诵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深学生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以及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这两首词。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写作背景、注释和赏析短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学习这两首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课堂思考题和小组讨论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明确苏轼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3.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 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 多媒体辅助法: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苏轼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1.《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2.《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词牌及作品特点。
掌握阅读这两首词的技巧和方法,把握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能够体会和感悟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分析词牌的音韵特色、押韵格式和句式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现美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领悟“爱国主义”的真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讲述+学生听写导入环节,通过PPT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为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合作阅读+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城子》、《东篱乐府》两首词。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组内思考结果。
3. 个别讲解+角色扮演抽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苏轼、己亥岁、黄州、横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形式下,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感悟这两首词。
4. 教师点拨+学生主动分享教师点拨学生的阅读、表达方法和技巧,强调学生应该多读、多感、多思。
在学生分享环节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同伴的解读提出疑问或不同看法。
5. 创作模拟+学生写作以课文为蓝本,对比分析《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词牌、押韵及语言风格等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仿写。
6. 评价汇报+学生检讨评价汇报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赏析。
最后,让学生在反思和自我评价环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尝试改进和进步。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在听写环节中是否能熟练掌握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 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5、苏轼词两首
一、整体把握
念奴娇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
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
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
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
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
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
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二、问题探究
1.《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
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象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
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
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
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
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3.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
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关于练习
一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
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
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感抒发、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参考答案:
作者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等景色,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图。
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壮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大破曹兵,建立了赫赫功勋。
作者本来胸怀报国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迫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幻梦!词中所写的壮丽的山川、古代的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洒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意境。
二在《定风波》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让学生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
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
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
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三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品味下面句子中粗体词语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
这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
1.用三个动词描摹出了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
2.“谈笑间”,极言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
“灰飞烟灭”,极言强大的敌人在周瑜面前的不堪一击。
3.“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
强调不借助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
“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4.“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
可谓一语双关。
四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相互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学作品,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
此前学习的苏轼的散文《赤壁赋》,连同本课学习的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
它们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也都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