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银币第四章辅币篇
- 格式:ppt
- 大小:6.08 MB
- 文档页数:93
中国近代机制币概述机制币,顾名思义是指机器打制的钱币,钱币界俗称“硬币”。
硬币之名是和纸币相对而言的,在中国,硬币主要指的是近现代机器打制的金属钱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以及镍币、铝币、锑币、镁币、?币(铅币)等。
在钱币学里,钱币的主体应该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包括主币和辅币。
同时,还有货币文化的衍生物。
中国的货币文化衍生物,在古钱中称为“压胜钱”,在机制币中称为“纪念章”。
“币”和“章”最直观的区别是:币是货币,置有面值;章不是货币,不行使货币的职能,所以不置面值。
中国的机制币收藏者,一般不太注重币和章在职能上的区别,他们更关注的是文化含量,是现在的存世量,以及它们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
中国钱币的历史悠久,但古代钱币主要采用浇铸的生产工艺技术,所以叫铸钱。
采用机器打制的生产工艺技术来制造钱币,历史并不久远。
中国机制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经历了晚清,民国,一直到现在。
清代机制币1.中国早期银元明末清初,西方银元不断流人中国,并在中国民间参与市场流通,道光十六年(1836年)清政府正式承认外国银元在华流通的事实,同时又规定“嗣后行使洋钱,必以成色分两为凭,不得计数定价”(《清宣宗实录》卷288),实际上仍把外国银元视作银两使用。
所以现在遗存的早期外国银元,多经银号验明成色,打有代表银号验证之后的戳记。
中国最早的自制银元是西藏的薄片银币。
西藏早有用银的习俗,曾经使用过尼泊尔银币,后经清政府批准,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自制银币,当地称“久松西阿”(意即藏历13绕回第45年),面值规格仿尼泊尔银币,正反面分别制有汉文和藏文“乾隆宝藏”字样,周边记年。
乾隆五十八年新制的银币(图1),分为三等,分别重一钱五分、一钱和五分。
后来嘉庆、道光,以及宣统年间,也都制造过宝藏银币。
此外,西藏地方政府还制造过“甘丹颇章”、“格桑章噶”等银币。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约1837-i866年之间),福建、台湾地区曾先后发行过六种军饷银币,即:道光年铸台湾寿星银饼、漳州军饷银饼(图2)、双如意银饼、笔宝银饼、同治元年嘉义寿星银饼、“谨慎”军饷银饼。
银元的鉴定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18世纪中期)以后。
银元最先在与海外联系密切的广东、福建行用,随后流行于东南地区及北京。
清末流行于中国的外国银元不下几十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鹰洋、英国和日本银元等。
我国早期的银元即仿照外国银元铸造。
官铸银元是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开始的,次年流通于市场。
此前之银元均系地方及私人所铸,成色重量也不一致,因非政府明令许可,故未广泛流通。
我国近代银元有许多珍品,著名的有:广东省造库平壶两寿字银币;陕西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湖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奉天造一两光绪元宝银币(光绪29年);福建官局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中华民国21年“金本位”银币(三种);中华民国15年、18年孙像试铸壹元银币(二种);中华民国18年双旗地球银币;浙江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本省)银币;吉林省造光绪10年库平壹两银币。
以上银元被称之为“银币十珍”,这些银元极罕见,市面上见到,基本上可以判别为伪品。
另外,市面上还有像三帆银币、竹子银币、甘肃造袁大头等一些发行较少的银元,也是伪多真少。
当然,在我国铸造的近千种近代银币中,还是有相当数量的真品传世的。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存世最多的银币品种可数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
那么,如何鉴定银元的真伪呢?首先看外形:看外形结构,注意观察银元的颜色、花纹、图案、大小、薄厚等是否正常,有无经过酸洗、锉边、包皮、挖补的迹象。
最直观的看银元是否有自然的银黑色,市面上的假银元多呈灰白铝钢色。
其次听声音:利用银元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进行辨别。
用两个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撞击,声音清脆,既平又和,是真银元。
声音尖且高,是假银元。
最后称重量:银元的标准重量应是26.5克,成色88%。
正常银元在流通过程中经过磨损,其重量也应在26克左右。
假银元重量一般为23克左右。
中国近代银币1:近代银币常见的是“库平7钱2分”,旧制中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
而旧制中一斤大概在595克左右(1992年才推出的计量改革将1斤定为500克),所以1钱=595÷16÷10=3.72g 而7钱2分=7.2*3.72=26.784g银元产生之前我国的货币制度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银两(制度),制钱(制度)2:中国近代银币的分类?1)按时间:晚清,民国2)按类型:主币(壹圆形)、辅币(伍角型、贰角型、壹角型、伍分型)3)按内容:龙洋、人物、汉字3:中国近代银币是如何产生的?①: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左右),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随着沿海贸易的发展,欧美各国携带本国银元与我国进行通商贸易,因此批量外国银元流入我国、并有取代中国银两的趋势。
②:到了清代,一度处于闭关锁国,直至道光年间,外国银元的大量输入,套购了我国大量的白银。
(因外国银元一般重七钱二分,含银率90%左右,即实含银六钱四分八厘,但银元形式划一,计算和使用方便,民众乐用,故在兑换中国元宝、银锭时可兑到七钱二分甚至八钱。
每枚银元导致亏损实银一钱左右,每年损失纯银数百万两)③:1833年(道光十三年)两广总督林则徐曾奏请朝廷自铸银币,被清廷驳回,后私自铸造。
④:856年(咸丰六年)上海三家银号用小型机器试铸壹两银币,据说共有四种类型,流通市面后民间称便。
⑤:1881年(光绪七年),吴大澂(同“澄”)在吉林设立机器局,用小型机器试铸少量一两制银元。
开辟了中国近代机制银币之先河。
⑥:1887年(光结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抵制外国银元的入侵,多次奏请自铸银元。
⑦:1888年(光结十四年)获准建厂,即从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进口造币机器,聘请外国设计师进行设计。
⑧: 1889年(光绪十五年)八月初六正式试铸库平七钱三分、三钱六分五厘、一钱四分六四、七分三厘和三分六厘五记重新型银元一套。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一、民国时期货币的发行机构及种类。
民国初期以铜元(俗称“铜镭”)代清末铜钱为辅币,原来规定每个铜元可当铜钱10文(枚)用,10个铜元为1角,但以后1角只换得12个铜元。
大约在1930年左右,竟贬值至1角只可换得32个铜元。
当时市面流通的银毫大部分是清宣统年间的福建、广东两省铸造的“龙毫”,有双角(2角)、单角(1角)两种,其他如“江南”、“湖南”和“湖北”等省铸造的银毫,在市区流通较少,甚至被拒绝使用。
后来又有“福建官局造”的铸版,但只有双角而无单角。
1918年陈炯明率领粤军入闽,建立“闽南护法区”以后,曾铸造民国八年、民国九年两种双角银毫,质量比“龙毫”差,比值亦较低,而且使用不甚普遍,仅限于统辖地区。
至1923年、1924年间,又铸造“三面旗”银毫,质量亦差,流通范围亦不广。
同时广东省铸造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版的双角银毫,亦流通于漳属一带,但数量极少。
由于各种银毫的质量不高,比值就降到十三四角为银元一元。
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统治漳州以后,在本市竹巷下南方巷右边大厝内,筹设造币厂,铸造民国十三年版的双角银毫,银质极差,而且逐版降低质量。
张毅持其割据地方的势力,擅自规定以14角5分比值为银币1元,强迫在市面使用,人民慑其淫威而不敢拒用。
抗日战争期间,银毫、铜元由国家银行逐渐回收,并印发5角、2角、1角三种钞票代替银毫,另铸造5分、2分、1分三种镍币代替铜元,作为辅币流通。
我国自铸的银元极少,只有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1元(俗称“大银”)、5角的银元,由于铸造的数量不多,在市面流通的大部分是外国铸造而输入的银元,通称“大洋”。
其中以日本的“龙银”最多,还有墨西哥的“鹰银”、英国的“执叉银”、荷兰的“妇女执花银”等外国银币。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逐步收回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银元。
约在民国七八年间,曾收回民国三年铸造的袁世凯头像版的银元,但不久又以原版铸造。
1926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建都于南京,由国家银行改铸了孙中山头像版的银元,其后又铸出帆船版的银元。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
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以后。
中国近代银币十大珍品,基本都是机制银币,而机制银币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曾经流通和使用了一百多年。
当时,在市场上流通的形形色色的银币,包括本国制造的各种银币,还有几十种在中国的市场上流通的外国银币,品种共计达九百多种。
银币的流通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各种传播媒介中评论钱币收藏和投资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几乎都是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各种现代币,尤其是以近几年发行的流通纪念币为多。
而介绍我国近代银币珍品投资的文章,却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
近代银币虽然没有经过人为的炒作,但价格却一直稳步攀升,表现出良好的保值增值功能,其潜在的投资价值不可低估。
下面小编介绍一下近代银币十大珍品,希望对钱币收藏爱好者会有所帮助。
1、上海一两银币:同治6年(公元1867年)铸,系上海工部局向香港造币厂定制的试铸品。
上海工部局壹两银币(有射线)样币,直径:39mm,重量:36.8克,铸工精美。
钱币界最早对“上海壹两”进行考证而有具体结果的是中国机制铜币大师伍德华(Tracey Woodward)。
他在1922年开始注意此币,至1937年发表研究心得,期间费时近十五年。
其结论是“上海壹两”(Shanghai One Tael)是误写,应该是“壹上海两”(One Shanghai Tael),“上海”一词是指秤量单位,不是地名,即其本意是“漕平壹两”,并非只要在上海行用。
目前存世量极少,参考估价为15~25万元人民币。
2、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反版:光绪15年(公元1889年)铸,因其“置洋文于面,体制未合”,遭到清廷大臣的非议而未能发行流通,存世不足10枚。
两广总督张之洞采纳英国汇丰银行的建议,停铸七三反版银币,改铸七二反版银币。
该银币正面点圈内为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四字,外围为英文。
中国近代钱币的发展史中国近代钱币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演变过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1. 清朝末年与机制银元的出现: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引入,中国开始尝试采用机器制造钱币。
1890年(光绪十六年),广东省率先试铸了第一枚机制银币——“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标志着中国近代机制币的诞生。
随后,湖北、江南等地也相继开制机制银元。
2. 民国时期的货币改革与统一: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为适应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需要,对货币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14年,北洋政府发布《国币条例》,正式确立袁世凯头像银元为主流货币,俗称“袁大头”。
同时,纸币也开始大量发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发行的兑换券。
3. 法币制度的确立: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废止银本位制,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并停止银元流通。
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全面的信用货币时代。
4. 抗日战争及战后时期的货币: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乱影响,货币发行混乱,通货膨胀严重。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试图稳定金融秩序,但由于内战等因素,货币价值继续大幅度贬值。
5. 新中国成立后的货币体系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唯一的国家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初期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对全国货币进行了统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金融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钱币从传统的手工铸造到机械化生产,再到纸币主导的信用货币体系,反映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货币制度的重大变迁。
同时,这一过程也深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D6%C7%D5%DF_%BE%FD/blog/item/f4405c3b780cd7e214cecbf9.html2009年03月12日星期四 21:08宣统三年(1911)大清银币曲须龙此大清银币,铸于宣统三年(1911),户部造币总厂制造。
该厂设于天津,生产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有多种式样,其中进入流通领域的大清银币只有曲须龙一种。
壹圆正面中文“大清银币”,外圈围上4个同义满文,下有“宣统三年”,左右分列长枝大花饰。
背面“壹圆”,外围龙纹,下有英文“ONE DOLLAR”。
曲须龙背面英文后有一点的,俗称“有点宣三”,历史资料记载,一枚宣统三年壹圆大清银币,ONE DOLLAR后带点版,少见,加上是原光,面上还有二处打印,就这样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06秋季拍卖会上,成交价: RMB 15,950,HKD 15,048 ,USD 1,929 英文后无点者为“无点宣三”,前者发行总量在曲须龙宣统三年银币中仅占15%左右。
左边长枝大花饰下微有一小凹陷和银字下方微有一小凹陷外其它完好。
曲须龙----清代机铸币中龙。
因龙须稍短而弯曲而得名,与长须龙对举。
宣统三年清朝银币是从1911年开始铸造的,铸造了多个版别,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曲须龙”版别的宣统三年清朝银币正式铸造并流通,其他版别的就属于试铸样币,未曾流通使用,因此民间见到的宣统三年清朝银币为数不多“曲须龙”的版别。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爪并能兴风作雨的神异动物。
千百年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受到亿万龙的传人顶礼膜拜。
龙的艺术形象,成为我国传统装饰的重要题材,在从古至今的许多建筑、器物上都留下了不朽的造型。
在作为财富象征的钱币上也可以寻觅到龙的踪迹。
中国的银元种类在短短的100多年历史中达600多种。
较有代表性的品种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宣统三年大清银币、袁头银币、孙头银币币等。
晚清银币以光绪币为代表,“光绪元宝”的正面镌有“光绪元宝”上字是各省造的省名,背面为盘龙,各省统一制造,银元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
中国近代货币史DM中国近代货币史一、货币种类与兑换比值1、银两银元铜币辛亥革命前后,县内流通的货币以铜币为主。
铜币有制钱和铜元两种。
制钱亦称大钱,是外圆中有方孔的铜质铸币。
每枚银元可兑换铜钱1200个,随着物价的飞涨,铜钱使用携带很不方便,民国初逐渐退出流通。
铜元,俗称铜板,面额称“文”,是外圆中间无孔的铜质铸币。
类别有“大清铜币”、“民国开国纪念币”和袁世凯“共和纪念币”等。
当时流通最广的为“十文”的铜元,与银元的兑换率随物价的变动而定,初期铜元每百枚可兑换银元一枚,后因发行量大,每枚银元可兑换300至350枚铜元。
民国2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因铜元的铸造价值超过其面额价值而明令废止铜元作辅币的流通资格,后铜元虽不在公开交易中流通,但仍在民间使用。
民国初,市场上银两与银元在交易中并行,银两有银元宝、银角等。
银元有外国银元,如葡萄牙的“本洋”、墨西哥的“鹰洋”、英国的“站洋”等和本国铸造的“光绪元宝”以及民国元年国民政府铸造的“开国纪念币”(俗称孙头洋)、民国3年铸造的“袁大头”,民国21年铸造的孙中山像银质币(俗称孙洋或船洋)等。
以上各种银币面额为一元,重量为七钱一分五厘。
民国24年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币制,禁止银元流通,但在交易场所,一直畅行无阻。
银元的辅币是银角。
民国初年,县内市场流通的有广东铸造的单双角,也有少量的中元(5角),币上铸有“光绪元宝”和“民国开国纪念币”的字样,单角12枚、双角6枚兑换银元一枚。
2、法币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以前,县内市场流通有品类繁多的纸币,如中国通商、浙江兴业、中南、中国实业、中国垦业等银行发行的纸币。
民国24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币制,禁止银元流通,规定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通称法币。
民国31年,法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
法币以元为单位,每元比银元1元、铜元280—300枚,主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三种,辅币有纸币和镍币两种,纸币面额有1角、2角、5角三种,镍币面额有5分、10分、20分和半元四种,其正面为孙中山头像,背面为古“布币”图案。
中国清代民国机制银元辅币银毫的种类版别浅介时至今日,国币银元主币的好品价格已经一飞冲天,超出了很多收藏者的消费实力,削弱了收藏的乐趣和意义。
不过国币除了主币之外,辅币的收藏成本相对较低,而收藏乐趣却更丰富。
笔者在此粗浅地总结一些辅币银毫(以五分一角二角为主)的种类和稀缺度,希望能抛砖引玉,与众多钱币爱好者共同学习。
光绪、宣统元宝常见:广东、湖北、福建、江南、吉林、云南、东三省稀少:中央、奉天、安徽、浙江、湖南、四川、台湾广东:0.36最少,0.72其次,1.44海量,但光绪1.44挑“光”版较少。
福建:有官局和省造两种,0.36和0.72都不多,其中0.72寿星龙大版稀少。
江南:光绪八个年份,均有0.72和1.44,且细版无数。
庚子年有0.36,己亥年的0.36是大珍。
宣统只有0.72和1.44两枚,好品少,值得入手。
云南:云南辅币里,最多的就是困龙3.6,细版不少,但总体价格不高,老龙3.6要少得多。
至于1.44,老龙和困龙都不多,而困龙0.72遇到极美以上的就别错过啦。
吉林:吉林银毫的版别也是多得吓人,而且币值全面,0.36、0.72、1.44、3.6都有。
吉林和江南类似,都有采用纪年标注,但在字体精美程度上远不如其他省,据传吉林铸币普遍采用工匠刻字,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工匠体”。
吉林银毫版别本文暂不枚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另搜他文。
东三省:1.44最为常见,而且版别较多,暂不详细介绍。
光绪要比宣统少很多,值得关注的有光绪一点星0.72和1.44,宣统中空七牙。
至于有些细版也属于稀有品种,专攻东三省的朋友可以自行研究。
中央:包括大清机器局、北洋、造总等直隶地区辅币,任何极美以上的品种都不要放过。
奉天:1.44最常见,但好品还是不多,其中有个大片版值得入手。
安徽:所有品种的好品都值得收藏。
浙江:同上。
魏碑的名气较大,但楷体的其实更贵。
湖南:0.72有单星和双星版,1.44非常少见。
四川:无论0.36、0.72还是1.44,好品都难见,如遇见不要错过。
近代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研究及启示作者:娄禺轩来源:《商场现代化》2016年第19期摘要:国际货币制度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共同标准、国际协议、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由此产生的协调机制的总称。
近代国际货币制度历经了金本位制到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的过程。
现行国际货币制度是无本位制,即没有真正的世界货币。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谋求一种更为合理的货币制度。
亚投行的建立或将引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演变;金本位制度;关键货币国一、近代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1.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即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共同标准、国际协议、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由此产生的协调机制的总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下,一国的货币汇率、国际收支等已经不是一国单独决定,而是各个国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良好的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各国经济政策难以协调,会导致金融业的震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2.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国际货币制度主要是为世界贸易支付清算和国际金融活动提供统一的运行规则,协调汇率,使得世界各国的交易结算有标准可依。
它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最早的金、银本位制到现在的牙买加协议漫长过程。
现代货币制度与金融安排起源于地理大发现,由于英国的殖民,带动世界各角落的贸易往来频繁,加速了现代化金融业的成长。
之后英国出现了金融革命,金融革命为随后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当今国际货币制度的蓝本。
欧洲各国及美国,它们之间的竞争和博弈也引领着金融货币制度的演变,霸权博弈和夹缝中求生存成为国际货币金融史的映照。
在货币制度演变过程中,成王败寇,发达国家总是统领着不发达国家的货币制度,这是国际经济秩序的本质。
发达国家确定了这一制度安排,又主导着这一制度的运行。
二、金、银本位制度到牙买加协议1.金、银本位制度的形成近代以来,中国、俄国、英国等大多数国家几乎都采用了以金、银等贵金属为货币体系的制度。
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经历了清末民初的混杂货币时期、民国时期的流通币制和解放后的人民币制度建立等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的简要描述:
1. 清朝末年至民国成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在晚清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问题的加剧,中国的货币制度被分割成多个流通区域和多种货币。
列强干涉和不稳定的政局使得银圆、洋钱和铜圆等各种货币同时出现并流通。
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民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尝试整顿货币制度。
北洋政府在1928年引入了国民党币,后来又发行了银元、股份苏维埃币、河南省造币厂币等一系列流通币种。
然而,由于政权更迭和战乱,货币制度的统一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 解放后至人民币制度建立(1949年-195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货币改革,在逐步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以人民币作为国家的基本货币单位。
起初,国民党政权的金圆券仍然在一些地区流通,但后来逐渐被人民币所取代。
4. 人民币制度建立及发展(1955年至今)
1955年,中国正式建立了人民币制度,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民币不断进行改版和发展。
自1980年代以来,人民币逐渐实行了市场化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也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逐渐加快。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混杂货币到流通币制再到人民币制度建立的过程。
人民币一直以来都起到了统一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逐步走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