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7.76 KB
- 文档页数: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创⽴。
精神分析学说⼤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类的⼼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意识两⼤层次,⼆者之间为前意识。
⽆意识是⼈的⼼理活动的深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法直接得到满⾜,被压抑在⽆意识中。
⽆意识⾥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部分,是由⼀些可以经由回忆⽽进⼊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理结构的表层,它⾯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代表追求⽣物本能欲望的⼈格结构部分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称为本我,是⼈格的基本结构,是⼈格中的⼀个永存的成分,在⼈⼀⽣的精神⽣活中起着重要的作⽤。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体快感,以满⾜基本的⽣物需要。
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
根据现实原则⽽起作⽤的⼈格结构部分称为⾃我。
⾃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
⾃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或道德⼒量的⼈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
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于原始⼈,这是⼈类所特有的。
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程度上依赖于⽗母的影响。
⼀旦超我形成以后,⾃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本我、超我和现实三⽅⾯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精神分析主要理论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是奥地利医学家S.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
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为神经症症状。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包括:①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②压抑和抵抗。
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
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
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为抵抗或抗拒。
③泛性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
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
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
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④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
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
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
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
主要包括: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
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
如同提到经济学人们就会想到亚当.斯密一样,提到心理学人们会很在自然的想到弗洛伊德——这位在心里学界犹如神一样的人物。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亦是在他的相关理论框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但是纵观弗洛伊德的学术生涯,他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就像达尔文。
尤其他的儿童**论,**崇拜论在当时更是“臭名昭著”,然而历史终究还是证明了他的伟大,如今他的学说已经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正如上面所说的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现代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说主要由分域论、人格结构论、人格发展分期三大部分构成。
下面我们就对这三大理论一一讲解。
(一)分域论分域一词实际上是借用的一个地理学名词。
所谓分域理论是指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大分域。
弗洛伊德在其理论著作中用冰山(后世人们常说的冰山理论)来形象的说明了这三大分域。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把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说整个广义的意识世界比喻为一座冰山的话,浮在水面上能够被人们看到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冰山就是人的意识,它大约占到整个人们意识世界的20%;而时而浮在水面,时而浮在水下的那部分冰山是人的前意识,大约占整个精神世界的10%;那些沉在水下,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冰山就是人的潜意识,他占到了人们整个精神世界的70%。
精神分析学家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潜意识世界,正如一座冰山真正的全貌通常并不取决于露在水面以上的那部分冰山的样子一样,一个人之所以会这样而不是那个样子,其原因也往往只有从他的潜意识之中才能找到答案—人们行动的最为原始、最为强烈的动力蕴含在潜意识之中。
潜意识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意识所不能容的欲望或社会伦理道德不能接受的观念这些由于道德或者现实条件的原因为意识所不容的欲望或观念会通过压抑的作用进入到潜意识之中;另一方面,在潜意识里隐藏着本能的欲望,这些欲望大多和性以及攻击有关。
潜意识之中的内容往往和和罪恶感、内疚、愤怒等有关。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主要包括无意识、精神结构、性本能、防御机制等内容。
首先,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无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而无意识是个体不自觉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中存储着个体的潜意识欲望、冲突和压抑的内容,这些内容会通过梦境、口误、幻觉等方式表现出来。
其次,精神分析理论还涉及到精神结构的概念。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个体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着个体的基本欲望和冲动;自我是个体意识的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代表着个体的理性和道德。
此外,精神分析理论还涉及到性本能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性本能的影响,性本能是个体最基本的驱动力,影响着个体的欲望和行为。
弗洛伊德将性本能分为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命本能驱使着个体寻求快乐和满足,而死亡本能则驱使着个体寻求自我毁灭。
最后,精神分析理论还涉及到防御机制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会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采取各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否认等,这些防御机制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无意识、精神结构、性本能、防御机制等。
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提供了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对于当代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人类心理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说是由著名医生、精神分析家萨缪尔弗洛伊德的工作发起的。
弗洛伊德的工作在精神分析领域内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因为他将精神分析从心理学的一种角色上提升到了精神病理学以及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也称自我心理学,是一种构建精神发展和维护人格健康的相关理论,它通过研究人类意识来探索个体发展和心理功能的本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概念:自我心理学、自我分析和梦的诠释。
自我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是无意识和意识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无意识里保存着许多弱势的潜在力量,包括人的情感和情绪,以及记忆痕迹等。
而意识则是表面的,它控制着人的行为、思维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自我分析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形式,也是一种精神治疗。
它旨在通过释放潜在力量以及正确认识和解决自己的信念、情感和情绪等来帮助个体释放压力、改善自我意识和提高自我效能。
自我分析也使人们更加理解自己,帮助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实现心理健康。
梦的诠释是一种通过诠释梦的图像和内容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方法,它揭示了人的潜在心理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无意识表达出来的方式,梦的内容反映出未被解决的、被抑制的心理问题或冲突。
通过梦的诠释,可以揭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帮助病人理解自己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表明,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的决定因素
源于无意识的力量,对其正确理解和调节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关键。
因此,自我心理学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自我分析和梦的诠释等来帮助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强化自我控制力,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精神病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和潜意识活动上,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重要观点和概念,如本能冲动、潜意识、防御机制等。
本文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本能冲动、潜意识、防御机制、心理结构以及个人发展阶段。
首先,本能冲动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情感受到本能冲动的驱使。
弗洛伊德将本能冲动分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两种,生存本能驱使人们追求生存和满足生理需求,而死亡本能则驱使人们追求自我毁灭和破坏。
潜意识是指个体意识之外的心理活动,它包括个体不易察觉的欲望、冲突和情感。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潜意识的内容通常是不易察觉的,需要通过精神分析等方法来揭示。
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焦虑和冲突时采取的一系列心理防御策略,目的是减轻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种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转移、合理化等,这些防御机制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弗洛伊德将心理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三个层面,这些心理结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个人发展阶段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等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个体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人们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质疑,如他的理论缺乏科学证据支持、过分强调性冲动和童年经验等。
尽管如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仍然对当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疾病理论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启发。
心理咨询期中作业一、精神分析理论:(一)理解:精神分析理论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个学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咨询中,主要的部分有: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性心理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
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的分析、移情的分析、解释等。
(二)评价: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主张从过去了解现在、对梦境进行分析,注意观察和运用移情关系。
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
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
因此,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适用领域:1、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实践弗洛伊德提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时的依据就是他在做医生时治疗经验的总结,所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后必然在临床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
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经典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有:自由联想、、沙盘和绘画技术等等。
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方面的分析观察,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
近年来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精神分析的原则和理念,采用现代的咨询模式,可以在数月内短期治疗,精神分析正逐渐走向实用、普遍和有效。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探索潜意识来揭示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我们意识不到的思想、欲望和记忆。
这些潜意识内容对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往往被我们自己所忽视。
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通过深入挖掘潜意识,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是“性欲”,他认为性欲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包括对性的渴望和对权力的追求。
他提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分别代表个体的本能力量、自我意识和道德约束。
这三个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发展和行为。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包括压抑、否认、转移等,它们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困难,但也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深入探讨个体的潜意识,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通过对话和探索,帮助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然而,精神分析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强调性欲和潜意识,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精神分析治疗过程较长,需要个体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精神分析理论仍然对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希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个影响了20世纪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学者。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887年,弗洛伊德作为神经病理学家,开始采用催眠术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治疗和研究,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和关于治疗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社会工作中产生影响,直到60年代都在临床社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促使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盛行的原因有三个:一是20年代社会工作方法在助人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二是儿童引导运动(child guidance movement)的推动;三是社会工作专业需要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战争受害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深入的精神服务。
自此形成了所谓“精神分析洪流”。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以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心灵的构成。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的。
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的想法与感受。
前意识是很容易变为意识的潜意识,亦即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
潜意识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在弗洛伊德看来,无论什么心理过程,只要假设其影响的存在,但是又无法觉察时,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潜意识不仅包括趋力、防卫、超我的命令,也包括被压抑的事件与态度的记忆。
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核心的观点,认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2)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go)。
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
本我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它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是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我的欲望以及超越我与外界的要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三大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它是探究精神病理的核心,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为三大部分:结构理论、动力学理论和技术理论。
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把人的精神结构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意识层、潜意识层和超意识层。
意识层是最接近自我意识的层次,潜意识层是潜意识的层次,包含许多潜在的性格特征,而超意识层是超越意识,也就是潜意识外围的精神世界,它是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精神层次。
动力学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它把人的精神活动划分为两种动力:安慰机制和冲突机制。
安慰机制是精神的自我维护过程,主要以贪婪、恐惧和坚持三种类型的欲望为主要特征;而冲突机制是精神的内部矛盾,它是人们内心的斗争,由性格的冲突和外部环境的矛盾造成的。
技术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践部分,它包括诊断、治疗和精神分析等技术,旨在帮助患者通过有效地沟通、解读潜意识和解决内心矛盾来改善精神健康。
总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它包括结构理论、动力学理论和技术理论,它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
和理论,用于解释精神病理和治疗精神疾病。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张昱教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意识和无意识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英文是subconsciousness;又译为“下意识”..弗洛伊德又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即前面所说的“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是可以召回来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而无意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这样;实际弗洛伊德就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后来修正古典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后来被称为古典的精神分析;以区别于新精神分析的所有的人当中;不管修正的程度如何;都没有抛弃这一基本概念;否则;就不是精神分析学家了..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潜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4.图片。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帝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美国心理学家T.H.黧黑说:“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几乎没有一项探讨人性的问题没有被他触及过。
他对人类的本性和必然的灾难充满了悲观的结论,但在这种悲观的宿命论中却存在着一丝的希望,希望人们能以理智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和黑暗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扭转人类的命运。
”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他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教育理论的知识方面,我们着重需要了解的就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整合
一、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精神分析的方法有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二、本能理论
“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
刺激的源头。
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
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
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三、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两个方面。
人格结构: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自我遵循快乐原则,本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发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可以得到满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
按照性感带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岁-6岁)、潜伏期(6岁-11岁)和生殖期(12-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