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
- 格式:docx
- 大小:27.83 KB
- 文档页数:3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引言结肠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常见的结肠疾病包括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
影像学诊断在结肠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特征。
1. 结肠炎的影像学诊断结肠炎是指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
常见的结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影像学诊断主要通过胃肠道钡剂造影、结肠镜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 胃肠道钡剂造影是一种常用的结肠炎影像学诊断方法。
通过饮服含有钡剂的溶液,结合X线摄影来观察结肠的形态和功能。
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是结肠粘膜充血、糜烂、溃疡和狭窄等变化。
克罗恩病则表现为结肠长段性的炎症和溃疡,可伴有狭窄、结肠壁增厚等。
- 结肠镜是一种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影像学方法。
通过将柔软光纤镜头插入直肠,可以观察到结肠黏膜的细微变化,如溃疡、充血、出血等。
结肠镜还可以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肠镜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技术。
对于结肠炎的诊断,CT可以显示结肠壁增厚、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等病变。
此外,CT还可以评估结肠周围的结构是否受累,如腹腔、盆腔的炎症和脓肿等。
2. 结肠息肉的影像学诊断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结肠的内腔。
结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种类型。
影像学诊断包括结肠镜和CT。
- 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结肠内的息肉病变。
腺瘤性息肉常呈圆形或息肉状隆起,黏膜表面光滑。
非腺瘤性息肉则常呈斑点状或小叶状的凸起,黏膜表面不规则。
- CT也可以用于结肠息肉的诊断。
影像上息肉呈圆形或隆起病灶,密度均匀,边缘清晰。
对于大肠息肉,CT可以评估其大小、位置和周围组织的累及情况。
3. 结肠癌的影像学诊断结肠癌是指结肠恶性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影像学诊断主要包括结肠镜、超声检查和CT。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息肉痔、大肠息肉,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肠息肉(结直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息肉(结直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直肠息肉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超声结肠镜诊断结直肠炎症性肿物与息肉的鉴别超声结肠镜在结直肠炎症性肿物与息肉的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直肠炎症性肿物和息肉是结肠疾病中常见的两种病变类型,对它们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超声结肠镜是一种结合超声显像和内镜技术的先进医学工具,通过结肠镜的内窥镜搭载超声探头,可以同时观察到病变的表面和深层组织结构,实现病变的分层清晰显示。
超声结肠镜在结直肠炎症性肿物与息肉的鉴别诊断方面具备以下优势和特点。
首先,超声结肠镜能够直接观察病变的内部结构。
对于结直肠炎症性肿物而言,通常伴有溃疡、糜烂等表面变化,超声结肠镜可以清楚地显示这些表面特征,辅助医生判断炎症性肿物的性质。
而对于息肉而言,超声结肠镜可以准确观察到其基底和腺体结构,帮助确定息肉的良性或恶性。
其次,超声结肠镜具备实时性和高分辨率。
超声结肠镜采用高频超声波,可以实时观察病变部位的变化过程,并且具备较高的分辨率,能够显示出微小的病变细节,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这对于区分结直肠炎症性肿物和息肉的特征非常重要。
另外,超声结肠镜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
结直肠炎症性肿物和部分息肉在超声结肠镜的引导下,可以进行组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的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这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以便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超声结肠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
对于较小的病变,或者深部的病变,超声结肠镜可能显示不清或无法观察到。
此时,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进行综合诊断。
此外,超声结肠镜在临床应用中也需要具备经验丰富的操作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超声结肠镜在结直肠炎症性肿物与息肉的鉴别诊断中具备显著的优势。
通过观察病变的内部结构、提供实时的高分辨率显像、进行组织活检等方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超声结肠镜的局限性,合理使用该技术,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手段,使诊断更加准确和可靠。
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肠道息肉病是一种肠道黏膜上赘生的肿物,通常是良性的,但也有可能发展成恶性。
对于患有肠道息肉病的患者,正确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探讨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相关知识。
肠道息肉病的病因首先,了解肠道息肉病的病因对于进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肠道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这些方面情况。
肠道息肉病的临床表现肠道息肉病的临床表现不一,轻微者可能无症状,重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与其他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肠道息肉病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鉴别诊断肠道息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 线钡餐造影、内窥镜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从而有助于进行正确的鉴别诊断。
肠道息肉病的病理学检查另外,进行病理学检查也是鉴别诊断肠道息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肠道息肉的组织学特点,可以进一步确定其性质,判断其良性还是恶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在进行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手段,确定患者的诊断。
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肠道疾病,如肠炎、结肠癌等。
结语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工作中常见且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方面的认识,可以帮助医生正确地诊断和处理肠道息肉病患者,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对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有所帮助。
以上是关于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的文档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有益信息。
老年人结肠息肉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老年人结肠息肉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老年人结肠息肉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老年人结肠息肉如何诊断鉴别,老年人结肠息肉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老年人结肠息肉常见检查:常见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便常规、肛检、内镜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血常规、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指检*一、检查1、血、便常规检查肠息肉伴有慢性出血者可有血红蛋白降低,大便潜血阳性,有时大便可带有多量黏液。
2、肛门指检靠近肛门的直肠息肉通过肛门指检可发现。
一般肛门指检可发现距肛门5cm以内的直肠息肉。
3、X线检查上消化道息肉可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息肉越大检出率越高,直径在1.0cm以内的息肉容易漏诊,检出率为55%~65%。
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是诊断小肠息肉的主要方法。
钡剂灌肠简单易行痛苦小,是诊断下消化道息肉的重要方法。
钡灌肠气钡双重造影对1cm以上的结肠息肉检出率为82%,由于1cm以上的息肉癌变率为10%,2cm以上为50%,小型息肉(diminutive polyp,直径小于5mm的息肉)癌变机会仅为0.1%,因此钡剂灌肠对筛选恶性息肉是有意义的。
由于结肠镜检查的穿孔率为1/5000~1/200,死亡率为1/5000~1/2000,而钡剂灌肠的穿孔率为1/12500~1/2500,死亡率为1/50000,另外由于约43%的结肠镜检查不能达到回盲部,漏诊率与钡剂灌肠相似,而且钡灌肠的价格为结肠镜检的1/5~1/3,因此钡灌肠对诊断消化道息肉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在钡气双重造影下,结肠息肉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半透明的钡剂充盈缺损或为在充气的肠腔内呈现软组织影,根据其大小不同息肉可被钡剂掩盖,当局部压迫时可见到充盈缺损(单纯钡剂造影)或从侧面观察可见到息肉影(钡气双重造影),无蒂息肉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有蒂息肉可见到不同长度的蒂。
4、内镜检查纤维内镜或电子内镜检查是肠息肉诊断最为准确可靠的方法。
结肠息肉疾病概述结肠息肉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结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
结肠息肉发病机制目前为止,结肠息肉的病因不清。
有些可能与长期炎症刺激或遗传相关。
结肠息肉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1、长期腹泻,很多病人肠道黏膜容易过敏,例如饮酒、吃辣椒或油腻食物或海鲜后出现腹泻,有些病人会无原因的出现腹泻,这样,肠道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易导致肠道息肉生长。
2、长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经常是几天排便一次,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会产生各种毒素,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易生长息肉。
3、遗传,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种遗传疾病。
4、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现息肉。
结肠息肉的五项原因: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具体介绍如下:1、感染: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2、年龄: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4、生活习惯: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5、遗传: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
结肠息肉临床表现1、是便血。
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不少人会把大便出血误以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专家表示,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
但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结肠息肉和息肉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结肠息肉和息肉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结肠息肉和息肉病如何诊断鉴别,结肠息肉和息肉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肠镜、粪便隐血试验(OBT)、直肠指检*一、检查1、组织病理学检查息肉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对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必须注意下列几点:①取材:同一腺瘤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分布不一,不同部位的异形增生程度不一。
癌变可能是中心性和局灶性,故取材于不同部位的活检标本其病理诊断可能不一,应多处或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
②标本的标记和定位:应及时正确固定标本并作好标记,使病理医生能辨认标本的头部、基部和切缘。
腺瘤伴上皮异形增生或癌变时,可因病理医生经验差异而作出不同的诊断。
2、粪便隐血试验(FOBT) 其总的息肉检出率较低。
近年发展了一些新的FOB检测方法。
郑树等1991年报道使用反向间接血凝法粪便潜血试验(RPHA-FOBT)及计算机危险度评价,联合对人群结直肠癌进行筛检,发现RPHA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该法对结直肠息肉有一定检出率(21.1%)。
息肉大小与出血关系密切,直径1cm的息肉出血检出率达43.5%。
恶性倾向大的腺瘤FOB阳性率增加,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腺瘤的RPHA-FOB阳性率依次为17.8%、30.0%、45.5%。
1cm的腺瘤常因无出血而FOBT假阴性,经纤维结肠镜检时可发现。
3、肿瘤标记物检测例如应用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肿瘤组织中MC3、CA19-9、CEA、CA50等肿瘤相关抗原;利用流式细胞仪或显微分光光度仪测定肿瘤组织DNA含量或分析DNA倍体水平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被认为与癌发生有关,有的指标出现在形态学改变之前。
可用于早期癌变、癌进展和早期复发的监测。
但目前对腺瘤检测仍主要在研究阶段,临床广泛应用的前景有待观察。
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腺瘤是大肠黏膜上皮组织向肠腔的突出物,外观略呈红色,借此可与呈灰白色的增生性息肉鉴别,但即使是有经验的内镜医生确诊亦不超过70%.对于直径在0.5cm以下的腺瘤或>0.5cm以的增生性息肉,极易发生误诊。
1.管状腺瘤多数腺瘤为管状腺瘤,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有蒂多见,占85%.大小由数毫米至10cm不等,以1~2cm直径大小的腺瘤多见。
腺瘤形态多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明显充血、发红,部分有点状出血斑,形成虎斑样结构。
有继发感染时,表面附有黏液脓性分泌物。
5%~10%的管状腺瘤在蒂部周围邻近黏膜,甚至在腺瘤顶对侧肠黏膜可出现白斑,白斑呈圆点状,成簇小片分布,组织学上主要是炎症变化。
2.绒毛状腺瘤好发于50岁以上成人,较少见。
多见于左半结肠,其中直肠约占82%,乙状结肠约占13%,右半结肠极少见。
质地较脆,常伴糜烂出血,一般直径大于2cm,较管状腺瘤大,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表面不光滑,有无数细绒毛状突起,往往附有大量黏液;大部分为无蒂和亚蒂,有蒂仅占17%,形态不规则,无蒂者呈花坛状或菜花样,亚蒂呈绒球,有蒂者类似于成串葡萄。
3.混合性腺瘤类似于管状腺瘤,以有蒂、亚蒂多见,可见表面不光滑,可有纵深裂沟,呈分叶状,伴许多绒毛状突起。
4.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主要症状是大便带血和黏液,癌变者常发生肠梗阻,也有无症状者。
家族性腺瘤病的突出特征为大肠的多发性腺瘤,数目以超过100枚为标准。
腺瘤分布以左半结肠,尤以乙状结肠、直肠最多。
在X线下呈现为全大肠内广泛分布近乎一致的圆形充盈损,直径0.3~0.5cm,轮廓光滑。
在息肉密集的部位,气钡双重造影极似玉米样排列,但用传统的钡剂灌肠则容易被钡剂淹没而漏诊。
疾病名:肠道息肉病英文名: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缩写:别名:polyposis intestinalis;肠息肉病ICD号:K51.4分类:消化科概述:大肠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肿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它们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
而非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较少。
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没有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因此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对腺瘤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流行病学:息肉多无症状,其发生率与受检对象、年龄、性别、地理环境及检查方法不同而异,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在10%~66%不等。
除家族性和幼年性息肉常出现在少年期外,一般见于中年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75%。
男性高于女性,约为2∶1。
病因: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息肉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目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为基础,即将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表1)。
此分类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而其他非肿瘤性息肉则统称为息肉。
演变为腺瘤。
这种分类能明确区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对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国内报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国外有人报道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发病率起码比腺瘤高10倍,但有学者在肠镜检查中则发现腺瘤的发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
据研究资料提示息肉的发生可能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这一点可从尸检材料中左侧息肉往往较右侧为多而得以验证。
结肠息肉的个人总结结肠息肉的个人总结精选3篇(一)结肠息肉是指结肠壁上生长的小肿块,通常是良性的。
以下是我对结肠息肉的个人总结:1. 定义:结肠息肉是指结肠腔内的腺瘤性或非腺瘤性肿块,通常是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腺体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
2. 分类:结肠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两类。
腺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样息肉和管状腺瘤,是结肠癌发生的主要前体病变。
非腺瘤性息肉则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不易恶变。
3. 症状:结肠息肉的症状通常较轻微,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
但如果结肠息肉较大,或者出现破裂、出血等并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便血、排便改变等症状。
4. 诊断:结肠息肉可通过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来确诊。
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
其他诊断方法还包括钡剂灌肠、虚拟结肠镜等。
5. 治疗:结肠息肉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来达到根治目的。
小而单个的息肉可以通过结肠镜下切除。
对于大而多发的息肉,可能需要开腹手术切除。
一些非腺瘤性息肉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观察。
6. 预防:结肠息肉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高纤维饮食、低脂肪饮食、戒烟等可以降低患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风险。
此外,定期结肠镜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结肠息肉也很重要。
总之,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多为良性肿块。
及早发现和治疗结肠息肉,有助于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定期体检、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结肠镜检查等都对预防和早期诊治结肠息肉起到积极作用。
结肠息肉的个人总结精选3篇(二)结课个人总结报告(例)尊敬的领导、导师、评委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做一个结课个人总结报告。
转眼间,一学期的时间就过去了,回想起来这段时间,我经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导师对我的指导非常耐心和细致,他们不仅教会了我专业知识,还给予了我很多实践机会,让我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结肠息肉恶性如何诊断
导语:结肠息肉,如果是恶性的话产生的危害会很严重,所以每个人在平时生活当中,都应该了解这种疾病的症状,了解它的病理因素,这样才可以真正达
结肠息肉,如果是恶性的话产生的危害会很严重,所以每个人在平时生活当中,都应该了解这种疾病的症状,了解它的病理因素,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最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法,降低这种疾病的出现,下面我们就具体去认识一下,结肠息肉的诊断以及鉴别,希望大家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这种疾病。
结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
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
区分结肠息肉的性质,是手术治疗方案选择,以及患者预后好坏的重要保证。
结肠息肉的诊断鉴别
① 脆性:在检查时,以窥器或器械触及时极易出血者,多为恶性息肉。
反之则为良性。
② 溃疡:息肉一般情况下无溃疡,当恶变时,即可形成溃疡,特别是带蒂的息肉一般不会引起溃疡,一旦发生溃疡,则表明其有恶性改变。
③ 活动性:坚实牢固、无蒂的息肉易恶变;而带蒂具有活动性的则恶变相对较低。
④ 外形:有分叶的息肉易恶变,光滑圆润的则少。
⑤ 基底:息肉基底大,头小者极易恶变。
⑥ 类型:有蒂的多是管状腺瘤,相对癌变率较低。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结肠息肉的诊断和切除方式结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结肠内壁上的一种良性病变,它可以通过内镜检查进行准确的诊断,并通过不同的切除方式进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结肠息肉的诊断方法和常用的切除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一、结肠息肉的诊断方法1. 症状及体征观察患者通常会出现腹部不适、腹泻、便血等症状,但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
医生会询问患者详细的病史以及体征情况,包括排便习惯改变、腹胀感等,以帮助确立初步诊断。
2. 影像学检查a.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详细的结构图像,帮助鉴别结肠息肉与恶性肿瘤,并确定其大小和位置。
b. 结直肠造影:这是一种通过给患者灌肠造影剂来观察结直肠情况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检测结肠息肉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3.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结肠息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a. 结肠镜检查:通过将柔软的光纤导管插入直肠,医生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上的病变,并作出准确的诊断。
b. 胃镜检查:胃镜可辅助观察近端结肠部分和回盲部,对发现小直径息肉(<5mm)有一定帮助。
二、结肠息肉的切除方式1. 支架式切除术支架式切除术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大型或广泛分布的结肠息肉。
它通过插入支架来稳定病变区域,然后将息肉剪除或切除,并使其封闭恢复正常形态。
这种方法具有微创性质,术后恢复较快。
2. 刀片刮除术刀片刮除术是一种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它使用圆形或椭圆形钢制刮片,将结肠息肉刮除。
该方法适用于直径较小、位于黏膜表面或局部突出的结肠息肉。
3. 电凝切除术电凝切除术是一种利用高频电流烧灼结肠息肉的方法。
医生通过引导电凝镊子接触到结肠息肉,并施以高频电流进行电灼。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消除结肠息肉,并具有微创性和可操作性好的特点。
4. 冷冻治疗冷冻治疗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它使用低温来摧毁和去除结肠息肉组织。
医生将液氮喷射到患者体内,使得降温后的组织迅速坏死并最终脱落。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
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
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
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瘀阻滞证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
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
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结肠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
摘要】目的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不管它的大小、形
态及其组织学类型。
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
根据息肉多少,可分为单发性
和多发性,若息肉大于100枚,称结肠息肉病。
讨论结肠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腺瘤为癌前期病变,遗传及环境因素可能为腺瘤性息肉的主要病因,APC基因发生突变可致腺瘤癌变。
内镜下切除息肉为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结肠息肉(病) 诊断鉴别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不管它的大小、形态及其组
织学类型。
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
根据息肉多少,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若息肉大于100枚,称结肠息肉病。
(一)病因
病因不清,有些与长期炎症刺激或遗传相关。
(二)分类
根据息肉多少,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若息肉大于100枚,称结肠息肉病。
(三)临床表现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
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
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3.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
4.肛镜、直乙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
5.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
(四)诊断及诊断标准
1.肿瘤性息肉
(1)大肠腺瘤(adenoma of colon):腺瘤为癌前期病变,遗传及环境因素可能为
腺瘤性息肉的主要病因,APC基因发生突变可致腺瘤癌变。
内镜下切除息肉为一
有效的治疗方法。
诊断要点:一是腺瘤可单发,也可多发,左半结肠多见;二是临床表现可有
腹痛、腹胀、便血等,但多数患者无症状;三是病理组织学分为管状腺瘤、绒毛
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
(2)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 polyposis coli):又称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染色体5q上APC基因突变结果。
本病治疗应及早做
全结肠切除。
诊断要点:①多于青春期发病;②可表现为大便带血,黏液,大便次数增多,长期反复便血为最突出的症状;③内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弥漫分布的息肉,大小不等,以左半结肠多见,息肉短蒂或无蒂;④病理活检为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
(3)Gardner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病息肉有一定癌变倾向,应
及早做结肠切除。
诊断要点:一是本病由两种病变组成,包括大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和骨瘤(好
发于头盖骨、长管骨);二是硬纤维瘤,好发于手术后肠系膜;三是皮肤瘤变,如
脂肪瘤、皮脂腺囊肿。
上述病变可不完全出现。
息肉性质、分布与家族性结肠息
肉病相似,但发病年龄相对较迟。
息肉数目一般少于100枚。
(4)Turcot综合征:亦称神经胶质细胞瘤一息肉病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
诊断要点:①大肠多发性腺瘤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胶质细胞瘤);②腺
瘤呈全大肠散在分布,数目少,癌变发生早;③头颅 CT、MRI及结肠镜检查,
有助于诊断。
2.非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P-J综合征、增生性息肉、少年性息肉、
炎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等。
(1)Peutz-Jegher综合征: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病。
诊断要点:一是消化道多发性息肉合并口唇、颊部黏膜、指(趾)黑色素斑沉着,色素斑出现较息肉早,息肉以小肠多见,其次为大肠,息肉大小差异大,可有蒂、无蒂或亚蒂,表面不光滑;二是病理活检示错构瘤性息肉,恶变率低,但有肿瘤
样增殖的特点。
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大的息肉可于内镜下摘除。
(2)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病因未明,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炎症或缺血有关。
诊断要点:①成年人多见,临床上很少引起症状;结肠黏膜小的隆起性病变,直径多小于5mm;②组织学可见腺管增大,但形态规则,实质上是腺体过度成熟、脱落障碍的表现,其生长有自动退化和消失,但有学者发现增生性息肉和腺
瘤合并存在的现象,因此提出增生性息肉-腺瘤-大肠癌转化过程学说。
3.少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s) 诊断要点:一是多见于20岁以内的青少年,直肠、乙状结肠多发;临床表现可有腹痛、便血等;二是息肉呈球形,大小平均
lcm左右,部分有蒂,暗红色,杨梅状,伴糜烂出血;三是组织学切片可见充满
黏液的囊性腺体增生,腺体间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含多量血管和炎性细胞。
有
研究者认为其性质上为错构瘤,亦有学者认为为炎症性改变。
4.炎性息肉
(1)炎性纤维瘤样息肉(inflammatory):是一种良性肿瘤包块,又称“炎性假瘤”,病因未明,可表现为腹痛、便血、腹胀、腹泻等,息肉以小肠多见,病理组织学
呈纤维细胞性病变,有炎性细胞浸润,围绕血管壁的基质常有特征性黏液样物形成。
(2)炎性假息肉(inflammstory):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痢疾等,是大肠黏膜的炎性增生反应。
息肉分布与原发疾病部
位有关,形态各异,大小不等。
5.淋巴性息肉(1ymphoid polyps) 诊断要点:一是好发于20~50岁人群,直肠
多见,息肉大小不等,多为单发,大多数无蒂;二是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腹痛、便血等;三是病理组织学可见较多的淋巴滤泡,内含生发中心。
局部切除可治愈。
6.Cronkhite-Canada综合征获得性胃肠道息肉病,无家族史,病因未明。
诊断要点:一是临床极少见,多于中年后发病,男性为多;二是皮肤色素沉着,指甲萎缩及脱毛等;三是临床起病急,进展快,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腹泻及消瘦,可出现胃肠道体液及蛋白漏出、电解质紊乱;四是息肉呈全胃肠道分布,无蒂,一般0.5cm大小,表面光滑;五是组织学可见腺管囊泡状扩张,间质水肿及
炎性细胞浸润。
有研究者认为其性质为错构瘤。
本病无特殊治疗。
7.Cowden病为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表现面部毛膜瘤、肢端角化症、口腔黏膜乳头瘤、结肠息肉,息肉可为错构瘤,也可包含少量纤维变性,亦有人
认为息肉呈炎症性改变。
参考文献
[1]梁扩寰.消化疾病治疗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 9,39-41.
[2]江绍基.临床胃肠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