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9999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 ****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

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 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 5679 518 90 1111 20373

2、58 115 207 210 45 1008

有因数3的数:( )

有因数2和3的数:( )

有因数3和5的数:( )

有因数2、3和5的数:( )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养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条理性,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 158 200 87 65 164 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揭示课题)

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交流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整理认识。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探索: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察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3)全班交流。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索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如果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现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2)集体交流。

教师说一个数。如342,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5、巩固提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5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五、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六、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思敏教师可以通过教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教学重难点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续页)一、复习导入竖式计算:2.05×6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道练习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请大家迅速的将2.05×6在你的练习本上完成。(1)请一名同学汇报答案。(2)通过练习,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小数乘整数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准备。】二、类比迁移,情境展开(一)教学例3。1.出示例题。(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

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________2.尝试计算。(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 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尝试在练习本上 完成。(4)指名学生口答,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汇报结果。3.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2)请学生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1.92×0.9=________(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 916×12 21×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12、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如果第三次再剪去剩余

部分的12,那么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12×12?分析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12,那就是12的12、也就是12×12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14,让学生从12×12=14中思考,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34×14?,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本7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8页试一试, 14×23; 35×29; 78×514 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来进行计算。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 78×1415中的7和14先约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12×12=14; 12×12=1×12×2=14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课程教案5篇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课程教案5篇 教案是以系统办法为指导。教案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知识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收拾的关于五年级人教版数学课程教案,盼望对您有所帮忙。欢送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课程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看、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控制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状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进展学生的试验操作能力,发觉美和发明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控制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状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互相沟通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假如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觉什么逻辑。 学生沟通 老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独特质来推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推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假如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量: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当画多长? (2)在讨论的根底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忙学生纠正缺乏。 四、练习: 课内练习一-----第1、2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相关作业。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课程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决定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容易描述旋转运动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023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5篇

2023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5篇 2023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 4.8-0.48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0.256≈ 12.889≈ 40.00001≈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4)抽生板演:0.049×45≈2.2(亿个) 0.049

×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3、拓展练习:王敏家的小汽车平均每千米耗油0.07升,她家距单位约15千米,王敏每月(按21天算)上、下班(每天按往返一次算)要消耗多少升汽油如果汽油价格每升3.92元算,王敏家每月这一项要支出多少钱(得数保留整数) 2023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数,而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样,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求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 二、创设条件,主体参与 1 、创设情境 投影课本例6主题图,教师讲述故事 2 、问题质疑。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课时安排:3课时 1.可能性………………………………2课时 2.掷一掷………………………………1课时 课时教案 课题:第四单元:可能性(1) 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及教材练习十一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一、教案一:《分数的认识与比较》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认识分数的基本形式。 2. 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够将分数转化为带分数或整数的形式。 3. 能够比较分数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物体分成几份。 二、新知呈现(10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水杯中水的情况,并问学生水杯中水的多少是整数 还是分数。

2. 出示几个简单的分数例子,如1/2、1/3等,向学生解释分数的含 义并教授读写分数的方法。 3. 通过多媒体展示分数的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大小关系。 三、分组活动(15分钟)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拿到一组卡片,卡片上分别写有不同的 分数。要求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分数进行排队,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 四、巩固练习(15分钟) 1.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完成相关的分数比较练习题。 2. 教师逐一批改学生的练习,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设置一个“分数大比拼”游戏环节,学生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分数比较,获胜者可以得到奖励。 六、总结归纳(5分钟)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基 本概念和比较方法。 二、教案二:《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能够读、写和比较任意整数和小数。

2. 掌握整数和小数的意义和特点。 3. 了解数轴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 教学工具:数轴、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如“你家离学校有几公里?”“你花了多少时间完成作业?”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字。 二、新知呈现(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数字,并教授读写整数和小数的方法。 2. 通过数轴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数轴上整数和小数的位置。 三、分组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给予一些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按照大小顺序排列这些数字,并将其粘贴在数轴上相应的位置。 四、巩固练习(15分钟) 1.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完成相关的整数和小数比较练习题。 2. 教师逐一批改学生的练习,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纠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__,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数学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也不像想像的那样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关于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 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___1/2的算例。 2.出示3/4___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___1/5,5/6___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设计: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p 、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历,培养独立考虑,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如今的天平是平衡的,假如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如今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根底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如今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刚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例如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稳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50=50 50+10=50+10解: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版5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版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

断) 质数:1、7、29、37 合数:22、35、87、93、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教学是一种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建立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数学 - 可能性的大小。 2.学会初步判断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3.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展示仪,因特网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多媒体展示: 情节:同学们在开联欢会,老师要求每人表演一个节目,用抽签的方法决定。 小莉在抽签之前想:我是金嗓子,最好让我抽到唱歌………。(停) 2.置疑:同学们,你们说,小莉肯定能如愿以偿吗? 生发表意见: 继续放情景:(两个结局)小莉抽到了表演唱歌的签;小莉没有抽到。 师:我们不能确定这类的事情,它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3.情景2:过年了,放鞭炮,小刚又蹦又跳,还大声叫着:我又长大一岁喽。 画外音:小明每年都肯定会长大吗?

生发表意见: 小结,媒体展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例如,太阳肯定会发光,地球肯定每天都在转,月亮不可能从东方升起。我们称这类事件叫做“确定事件”;而有些事情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我们称这类事情叫做“不确定事件” 二.探索: 1.初步判断:(利用电脑选题系统来选择) (1)人只要活着,总会变老。 (2)三天后会下雨。 (3)地球每天都在转。 (4)一个人从出生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5)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6)每天都有人出生。 (7)在地球上,抛一块石头,它必然会向下落。 (8)抛一枚硬币,它出现正面。 学生边讨论边完成。 2.反馈: 用可能,不可能和肯定的词语来汇报完成的结果,小学数学教案《数学 - 可能性的大小》。 3.科学探索: 多媒体播放纪录片:(片断一)自然界中的花有很多种,有的花有浓郁的香气,有的花没有香味,还有的花有很刺鼻子的味道。 (片断二)天文知识记录片,太阳系中的卫星和恒星的科普知识。 (片断三)人们在广场上放风筝。 银幕显示选择牌:一定不可能可能 事项:花是香的月亮绕着地球转石狮子在天上飞 师;用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来定义事件。 4.摸棋子游戏: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同数位要对齐,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 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正 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比较分数的大小;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 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 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 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3. 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