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伦达35mm VITESSA L型(133)双机门折叠式相机
- 格式:pdf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4
/ 2024.18520902080 901992916。
其它(北京摄影器,中国,还出现、浙江3R堂、重庆两江2090年代初《人民摄中国摄影报》,既活跃了版《摄影世界》、,老相1990,很多人认,我个人一直以被占领日本”的。
于1994,该辞典于1996也是对相机发展”栏目目的就,实现社会共享,他们,,活跃相机文。
谢谢大家!我收我藏 / 202401照相机 65导 言66 照相机2024.01 /在传统胶片相机中,那些具有奇特外形和精巧构思的机型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机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造就了很多精品机型,它们成为当今收藏领域中人们追寻的目标,我们要介绍的双开门相机就是其中之一。
在便携式折叠相机时代,为了保护柔弱的相机皮腔和珍贵的镜头,相机都有一扇门,平时关闭,只有使用时才打开。
手动拉出皮腔和镜头让相机进入拍摄状态,机身正面的门成为一台相机的必备结构。
后来为了快速开启相机和拍摄,设计师们创造出了镜头弹出装置,在机身门打开时能够自动展开皮腔和弹出镜头。
随着相机机身的小型化,设计师们将较大的机身一分为二,才有了自动双开门的设计,这满足了快速开启相机的要求,在镜头门打开的一瞬间,镜头自动弹出,给人一种十分惊艳的感觉。
以下就是三款不同年代的双开门相机。
德国格兰兹INGO 双开门我们要介绍的第一款双开门相机诞生在90多年前。
1932年,德国的格兰兹家族相机制造公司(G.G l u n z & sohn Kamerawerk)曾经推出过一款使用127规格胶卷的Ingo相机(图1)。
格兰兹公司是老牌相机制造企业,由Gustav Glunz先生于1889年在德国汉诺威建立。
Gustav Glunz先生的儿子FritaGlunz 在1906年成为公司合伙人,并于1932年全面接管公司,到1930年代末期,格兰兹公司停产。
1932年,Ingo127相机的出现绝非偶然。
格兰兹公司从20世纪初期开始就制造了很多种使用页片和胶卷的小型折叠相机,到1920年代末期,相机机身进一步小型化,120、127和135等较小规格胶卷渐渐流行,折叠相机的镜头自动弹出技术开始出现,替代过去那种要手动拉出镜头的落后技术。
福伦达福伦达是光学界最老的品牌之一,原先不是德国品牌。
早在1756年神圣罗马帝国维也纳,福伦达创始人JohanChristoph Voigtlander生产矿坑采矿用罗盘等科学仪器,创立了福伦达这个品牌。
他的儿子Johan Friedrich Voigtlander学习了光学知识,将生产范围拓展至扩展光学眼镜,眼镜片,眼镜和观剧镜。
1800年代早期即相当成功的制作了眼镜与测距仪等产品。
当时欧洲欣赏歌剧是上流社会的普遍爱好,而福伦达生产的轻便望远镜就是欣赏歌剧最常用的设备之一。
1840年,福伦达的孙子彼得·威廉·弗里德里希·福伦达成功开发出“肖像撮影用新式银板设备” ,翌年开始销售。
该产品装置了世界上首片基于数学计算开发出的摄影镜头,光圈F 1/3.7,成像效果在当时是跨时代的进步。
在此之前,1839年世界上首次出售的吉耳·塔克莱奥型相机的镜头笨重而进光量不够,底片在白天的户外曝光需要大约20分钟,实际上无法为人拍摄影像,只能用于拍摄静物。
而福伦达的设备将曝光时间缩短到1分钟,迅速获得了市场的正面响应。
研制该镜头的是维也纳大学教授帕兹巴勒,此后这种设计的镜头长期持续生产。
福伦达设备具有独创的机械装置和优质镜头,其功效已经可以称为一部实用的相机。
福伦达相继推出相机及摄影镜头产品。
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及显微镜等产品也一直不断销售,生产基地也从维也纳迁往德国布劳恩萧依克,所以今天的福伦达是一个德国品牌。
1893年,抗色散镜头研制成功,定名为“korinea”。
2组2片对称型korinea镜头成为福伦达的主打镜头。
随后,又出产了广角及制版用小色差等多种类型的korinea 镜头。
1893年,完成了摄影镜头的消散光像差化,并发表了名为Collinear的新产品。
采用两组六片镜头构成的Collinear,发表后即成为福伦达相机的主力镜头。
到了1900年,更大光圈,像差更少的新消散光像差镜头借着Harting博士之手诞生了。
78 照相机2023.07 /书房,多高雅的名称。
历代文人骚客,包括现代作家、艺术家、生意人、从不看书者,他们家中都有书房。
书有多有少,类别各异。
武侠小说、文艺史料、老革命回忆录、汉奸叛徒(有的已平反)著述……实在太多了,无法一一罗列。
刚结婚搬入新房的小年轻,平时工作繁忙,在家连屁股都坐不牢,哪有心思看“闲书”?但在设计装修爱巢时,书房肯定被列在前三项,可见它的重要性和必需性,因为它代表做人的档次、修养和气质。
客人来参观新居,书房自然是“重头戏”。
坐拥书房,不是作家的专利。
我读书不多,却无法免俗,也向往书房的高雅。
家中养了太多的恩宠旧物,书房里堆满了我从地摊上淘来的赝品宝贝,书房也就有名无实了。
真正爱书看书买书者还是有的。
那个年轻时追随胡风先生,在《七月》和《希望》杂志上积极撰文的革命诗人绿原,对于书的聚散与得失、书房的生成和营建,有着极为形象的描述:“好比结网蜘蛛,辛辛苦苦刚结出一面可以容身的丝网,忽然被一阵大风摧毁得一丝不挂。
它并不灰心,重新又一缕缕地吐丝编织。
再一次被摧毁,再一次重新编织。
又被摧毁,又再编织。
这种同灾难较劲的品质,在众多爱书人和读书人身上不难发现。
”诗人流沙河在“文革”时是个木匠,仍然爱书如命。
他说:“鹪鹩所栖,不过一枝”。
在短暂的生命跋涉中,有多少年月多少读书人,不都是在动荡不安、苟延残喘和朝不保夕中度日如年?遑论存书的那个房间。
“谁说非要有个书房不可,我就不信。
什么书房,我诅咒它!”风骨卓立的流沙河在性命难保的形势下,对书房早已不旁轴相机图文|蒋 放福伦达35mm PROMINENT Ⅰ型(两扳手)存幻想。
“文革”中,红卫兵上门抄家,焚烧了学者柯文辉的500本书。
他用阿Q 精神安慰自己:“莫难过,以后你还会有2000册书。
”天真的爱书人用毫无根据的幻想来抚平内心的创痛!语言学家周有光在《有书无斋记》里写下友人的感慨:“宁可无斋而有自由,不要有斋而无自由。
”老编辑谢蔚明因“右派”被打入另册,全部藏书被抄走,只留下一张抄家前枯坐书房的照片。
英雄迟暮——永不凋零的传统相机(增补版)英雄迟暮——永不凋零的传统相机(增补版)冷⽉霜剑2019-08-16阅读 309关注有的东西,错过就没有了,按快门如此,收藏亦如此。
引⾔:从1839年世界上诞⽣了第⼀台可携式⽊箱照相机起,⼈们便开始从商业应⽤的⾓度,让相机逐步⾛进⼈类⽣活,并且⼀开始就显⽰出奢侈品的属性。
从相机诞⽣以来,留住美好、锁定时光、记录时代,⽆疑是最理想的⼯具之⼀,以致于⼈们在当今采购⼿机时,已把关注⼿机的成像技术做为重要的参考值。
随着岁⽉流逝,传统相机越来越让位于数码相机。
传统相机是以溴化银化学反应为记录载体的装置,是机械、光学、化学、材料学的完美结合。
英雄虽迟暮,但当你抓起⼀架经典的相机,拨动机械带来的⾦属声⾳,能给你带来的不仅是拥有的满⾜,⽽且能和你对话,带你时空穿越,甚⾄让你听到摄影师脚上⽤⽺肠线缝制的⽪靴在地板上发出的吱吱声。
也许你有⼀台记录过⼀战或⼆战风云的家伙,想闻闻硝烟也是容易的事。
近期想把⼿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家伙整理展⽰⼀下,发现要单独介绍⼀款相机,是件⽐较容易的事。
当你试图介绍⼀堆传统相机,如何去分类,是个难题。
——从镜头上分,单眼、双眼是⼀种简单的分法。
似乎镜头可以⽔平移动的全景相机可以归进单眼中去。
——从结构或取景⽅式上分,从最早的针眼开始,⾖腐⼑式、旁轴、单反、双反也是⼀种不错的分法。
——从画幅上分,可以有⼲板(8英⼨×10英⼨等)、湿板、127型(46mm)、120型(61mm)、135型(35mm)、微型(8mm)这⼏类。
其中1920前,127型可是主流喔。
——从便携性分,⼜可分⼤型、中型、便携式、微型,⼤型⼜往往称为座机,但也有把哈苏这类中型相机称为座机的,似乎⼜可合并为⼤中型。
但尼康、佳能单反如此沉重的家伙⼜能称为便携式吗? 不解决这个问题,⽂章写不下去了。
总之,处于个⼈爱好⽽⾮学术研究,可以从⽂章利于铺开的⾓度,⽤以下分类法:⼀、⼤画幅★⼲、湿板⼆、中画幅★★120型、127型三、全画幅★135型(35mm)四、⼩画幅★微型(⼩于35mm)确⽴了这种简单的分类原则后,便有了⾃从得了精神病,⼈从此精神多了的感觉。
福伦达M口相机大全(2019版)内容主要原创,配图来自群友和网络,所有水印保留最下方为微信自带广告,支持请点击(本号可获微量收入)BESSA M口COSINA公司是乘着90年代末L39螺丝口大流行杀入市场的,他们接手了福伦达品牌,并且开发了一系列镜头和相机,一开始开发的BESSA-R和L是L39口的。
这一批L39镜头为COSINA累积了不少经验,之后他们推出了两种卡口相机,一种M口的R2,一种老尼康,老CONTAX口的R2S/C,此外还推出了一款单反,M42口的BESSAFLEX。
此后的15年间,BESSA R系列的M口相机成为一个经典的旁轴入门系列,虽然其BESSA系列旁轴相机早已停产,但仍然是二手市场上活跃的机种,其中许多方面也可圈可点。
机种福伦达M口相机一共有8台,分别是R2、T、R2A、R2M、R3A、R3M、R4A、R4M。
其中R2和T是早期机种,后面6台相机是同一个系列。
不过,除了BESSA-T之外,其他的7台相机基本也属于一套系统,属于在一个基础上更改。
BESSA-R2是系列中最为基础性的机器,这台机器的性能也很简单。
R2是一台纯机械相机,快门速度B,1秒-1/2000秒,不需要电池就可以使用,快门为纵走钢片快门,所有的BESSA旁轴机都是这个快门。
框线有四组,和BESSA R一样,35、50、75、90。
测距基线距离很短,只有徕卡M3的2/3,这点也和BESSA R一样。
相机带有测光。
BESSA R2等于是把BESSA R的口从L39变成了M口,并且在机身底部加装了快速过片器接口。
福伦达在L39口上出过一枚90 3.5的APO镜头,但在M口上从来没有出过90mm的镜头,直到现在(2019年)。
这台相机的操作和尼康FM2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单反对焦,一个是旁轴对焦,因为没有A档,所以曝光完全需要手动。
基本上所有的M卡口镜头都能够兼容,但是实测HOLOGON和超级安古龙会擦到一点快门帘幕,但有这种镜头一般不会没有徕卡机身的。
历史上的“福伦达”迄今为止,德国相机依然是高品质的象征,无疑,很大程度上这要归结于德国悠久的相机生产史。
在德国,最早介入相机生产的公司是福伦达公司(Voigtlander A.G)。
这是一家创建于1756年的家族公司,位于德国中北部地区的不伦瑞克市,当时德国尚处在四分五裂时期,不伦瑞克归属不伦瑞克-沃尔芬堡公爵领地(图1)。
初创时期的福伦达公司处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前夜,1763-1764年詹姆斯·瓦特发明的实用型蒸汽机(图2)是工业革命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成为有效提高生产力的象征。
工业革命加促了全球经济的形成,福伦达公司与其它产业公司一样因此受益,并得以不断发展(图3)。
1839年,法国公布了银板摄影技术,翌年,家族公司的小福伦达(图4)利用这一技术设计制造了德国第一架照相机(图5),也是世界上第一架金属相机,被称为福伦达/达盖尔式相机。
1841年,这架使用80毫米圆形底片的相机正式投放市场,它率先装有一枚F3.7大口径光学镜头(焦距149毫米),大大地缩短了银板摄影法的曝光时间。
在最初的商业性人像摄影中,良好的光学特性使福伦达相机名声远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出现经济萧条。
1926年福伦达被Shelling化学公司吸收为子公司,在新的管理机制中重新寻求产品支点。
Skoper镜头就是福伦达在这个时期开发的产品之一。
事实上,福伦达镜头的优秀品质早已为严苛摄影家所认同。
甚至,其它一些生产散页片相机的厂家也批量定购福伦达镜头作为自己产品的配置。
70年代,国外还曾有人将福伦达Braunschweig的135毫米海里亚镜头装在135相机上充当中焦镜头使用,获得满意效果(图6)。
虽然,经济萧条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因素,但是福伦达在相机开发方面依旧出现了转机。
30年代初,正当美国人向欧洲市场倾销廉价的柯达折叠相机时,福伦达推出了高品质的使用120胶卷的Prominent大八张折叠相机(图7)。
这是一架装有具备视度调节测距器的相机,和当时大多数目测对焦的廉价折叠相机相比,Prominent相机属于功能相当完备的机种,尽管该机取景器与测距器尚未整合。
老机械相机光泽欣赏福伦达……是始创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家光学厂商,以创始人名字为名,已经历经近200年历史。
福伦达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照相机和配套镜头这一块,最早生产商品照相机的厂商(没有之一),光学镜头设计实力当年与徕卡、蔡司等厂商齐名,也是第一梯队的相机企业。
福伦达~石库门福伦达“石库门”有两个系列:它既有可换镜头的vitessa T型机,又有不可换镜头的“石库门”vitessa ultron 50/2,这两款都又以“天线机”称号著名,特点是有一根长长的“天线”通过提拉、下按可以一次完成过片、上弦。
当时差不多可换一辆甲壳虫汽車了。
福伦达ULTRAMATIC该型相机生产于1962年。
棱镜前装有硒测光表,并有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和手控曝光两种方式,取景器内可看到光圈和速度值。
罕见的叶片快门装有复位反光镜。
本机十分简约,最大的亮点,在于机身顶部左右过片按钮和倒片按钮均隐于顶部,十分少见。
此机有一个大的装有硒光电池的测光窗开在机身前部,通过此窗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并传输到电控自动曝光系统中来。
这个系统可以在速度确定后使光圈自动对应到恰当的位置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速度优先。
速度的设定、光圈的选择都可以在取景器中看到,当然手动设定光圈也可以。
而且,Ultramatic也是叶片快门单反相机中唯一带反光镜快速复位装置的相机。
此款相机的机身款式是全新的,并以其优美的流线型而闻名,而且其所有的功能按钮都隐藏在机身内,再加上华美的装饰,整部相机都显得非常精美。
福伦达BESSAMATIC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叶片快门单反相机的天下,也是像蔡司伊康、康泰弗莱克斯及福伦达等公司叶片单反相机的鼎盛时期。
现在看来,此期间晚期的Contaflex(康泰弗莱克斯)外形最美观,而福伦达Bessamatic则是最好用的。
不仅如此,与当时那些只能更换镜头前组的单反相机相比,Bessamatic则是真正能换镜头的机型。
1959年春,福伦达公司举办新品发布会。
相机世界/2019.09福伦达35mrr VITESSA T(136)旁轴相机§图文丨蒋放每年的“夏至”前后,马路上提拎百灵鸟笼子的人多了起来。
他们奔向同一个去处一曹安花鸟市场。
在那里,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百灵雏鸟勾去了老少爷们的魂儿。
百灵堪称鸟中歌王,一只从小喂大的百灵,在老鸟的训教下,经过三至四年的历练,方才能够在鸣台上开膀振翅,吐出成套的清音妙韵,“出科成角”。
至于那些成年“网百灵”,也就是野百灵,一直为养家所不屑。
它们桀鹫不驯,野性十足,即使入笼调教也难以登台开唱。
但要是运气好,选鸟得法,“网鸟”同样可以一鸣惊人。
10月份正是“网百灵”上市的季节。
我背上福伦达35mm VITESSA T(136)旁轴相机,手提空笼,兴冲冲地直奔曹安花鸟市场。
市场偏远,待找到百灵鸟的摊位,已近响午。
蹲在大笼子前面,几十只野百灵在你面前活蹦乱跳,真是看花了眼。
恍惚间,忆起小时候在軀I4S担子前发呆的情景。
正在无从挑选时,有一只鸟儿引起了我的注意。
它笔挺地站着,一动也不动,深情地望着我,毫不理会其他鸟的冲撞。
仔细打量,但见它头阔体长,眼沙明亮,项圈粗黑,尾不拖地,两道雪白的秀眉一直延伸到后脑勺,好百灵!我忍不住将照相机上的福伦达超级DYNARET135mm F4中焦镜头对准这只鸟儿,将它定格在胶片上,并决定带它回家,倍加呵护。
回到家,取出一只竹丝油亮的老笼子,装上鸣台,并在笼底铺上一层细沙。
新来的鸟儿进入这只高笼,身姿愈显挺拔,随后将百灵笼子挂在窗外的吊钩上。
令人难以相信,第二天下午,这只百灵鸟竟然跃上鸣台,抖尾咕噜了起来。
更为吃惊的是,鸟儿毫不怕生,好像同我前世有缘,朝我弯腰点头。
成年野百灵最大的缺点是见人怕和口子紧,正由于训养难度大,反而增加了它们的魅力。
拿这只新鸟与我原来养着的两只老鸟比较,无论在羽色还是在精气神上都有着明显差异。
野百灵形态漂亮,羽毛紧密光润,眉眼间透出一股与生俱来的阳刚之气。
3年后,这只百灵已成为我的朝夕相伴的至友。
福伦达35mm VITESSA N (134)双机门折叠式相机§图文丨蒋放阳光有些刺眼。
我端着福伦达35mm VITESSA N 型(134 )双机门折叠 式相机,站在凹凸不平的横街弹硝路面上,旧时的氛围扑面而来。
苏州葫门横街,像是束在村女腰际的丝带,仍然保留着它原来淳朴的 市井风貌。
苏州建有四条横街,除了药门横街,另外三条是汤家横街、娄门横街和盘门横街。
这三条横街早已名存实亡,仅存的药门横街南通药门 塘,东起敌楼口与石码头连接,西起徐公桥北塊与望星桥路相接。
横街全 长458米,宽2.7米,左右两侧挤满了各种店铺:卖鱼卖肉卖吃食的、卖杂货卖布料卖古玩的……还有家拔火罐的小店,生意好得出奇。
不管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阴晴,每天早上8点刚过,横街开始热闹起 来。
各路人马从市区各个角落蜂涌而来。
拖车挎篮拎布袋的、骑单车驾摩托的……他们都是苏州市区或郊区的平民百姓,大老远赶到横街的目的只 有一个——买菜购物。
分布在横街上的固定摊位和挑扁担挎竹篮的流动摊贩,为芸芸众生提供最新鲜最优质的平价鱼虾和蔬菜。
到了9点半光景,横街像开了锅似的沸腾起来。
南来北往的人群挤成一团,摊贩们声嘶力竭的吆喝夹杂着大嫂大妈的讨价还价声。
太拥挤了,只能把菜篮子举过头顶, 否则过不去啊!这样的场景和气氛,好像一出大戏到了节骨眼上,跌宕起伏,场面混乱但不糟糕。
达官贵人断然不会来凑这个热闹,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信条:金钱可以买到一切。
普通百姓为吃 上一口时令鸡头米或太湖苑菜,不惜起个大早,花费半天的时间和体力,到横街菜市场来挤一 身臭汗。
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离开它还真 不行。
过了 10点半,横街上空的喧闹声平息下来。
头顶不再冒汗,菜篮子里装满了按计划采购的东 西。
神情疲惫,却遮掩不住完成使命的愉悦和满足。
有个中年妇女走到墙根边上,同蹲在那里卖 白兰花和梔子花的老太太拉起了家常。
老太太今 年83岁,健旺得很。
她每天从批发市场进货,刚摘下的白兰花每朵4毛钱。
2019.08/相机世界福伦达35mm VITESSA L型(133)双机门折叠式相机g图文I蒋放宝宝尚未出世,父母们已迫不及待地为他准备好了名字。
这个通过翻字典查网络或请教学问家得来的“符号”响亮悦耳,寄托了长辈们的厚望。
这些“符号”尽管寓意深远朗朗上口,却也会被一些形象化的甚至俗气的“雅号”所取代。
以我为例。
进中学不久,顽皮捣蛋的同桌忽然大声叫“老蒋”!我很愤怒,十来岁的少年有那么老成吗?生气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和全国同胞一样,很不喜欢盘踞在宝岛台湾的那个“老蒋”。
令人匪夷所思,同桌的那一声“老蒋”,形影不离,随我至今。
现在,新朋友尊我为“蒋先生”或“蒋老师”(如今满城皆“老师”),听了混身不自在:“别这样,叫老蒋好了!”其实,当年那个同桌还是挺有前瞻性和观察力的,我自小生性木讷,无疑给人一种少年老成的印象。
有一次我带邻居上朋友家玩,大家“疯”了一晚上。
后来那个朋友在路上碰到我就问:“咦是灵,他还好吗?”我听了莫名其妙。
原来是朋友家人在那天晚上赐给我邻居的雅号。
我的邻居生性好奇,那晚见到朋友家里有不少好玩好看的东西,屡次脱口而出:“咦,这东西是灵!”最近碰到多年未见的老同事,叙谈甚欢。
他盛情相邀:“我还有一车皮的话要对你讲,过段时间请你去杭州’楼外楼’吃饭。
”后来我们多次见面,多次网聊,他都要提起遥远的“楼外楼”饭局。
以至于我太太每次接听他打来的电话,都会大声叫:“快点,是’楼外楼’打来的!”o 人们为芸芸众生为血肉之躯起了有趣的雅号,“被冠名者”欣然接受者有之,怒目而视者有之,可以理解。
但那些供人赏玩博人一粲的冷冰冰的照相机,属于带不走的身外之物,也照样拥有活色生香的雅号。
一众不可救药的“胶片机痴迷者”硬生生为那些金属玩偶创造出极具人性人情味的雅号,奢望能够激活老相机的命脉,提升它们过气的魅力和抒发源自内心的恩宠之情。
举例为证,德国爱克发公司于1957〜I960年生产的120折叠式照相机SUPER ISOLETTE,玩家们派给它“小男孩”雅号;禄来公司于1933-1936年生产的ROLLEICORD120双反相机,因其镀镰面板上有古雅的格子图案而被昵称为“花脸猫”;蔡司伊康公司于1935年生产的“骨灰级”35mm双反相机(860/24),因其形似“万吨水压机”而荣膺此雅号;该公司于1959-1966年出品的35mm CONTAREX单反相机,因其镜头上方的测光圆窗朝前突出而斩获“牛眼”称号;该公司于1950-1955年生产的35mm CONTESSA(533/24)折叠相机被册封为“伯爵夫人”;福伦达公司于1933年出品的120双反相机SUPERB,被白领玩家噱称为“苏扒皮”,亵渎了该相机的高贵血统。
久而久之,这个从小说“高玉宝”中借鉴来的搞笑谭名,居然也被世人接纳。
除了照相机,光学镜头的雅号更是丰富多彩:珠戒(福伦达的5组6片SKOPAREX35mm F3.4广角镜头)、妖镜(5组7片SEPTON50mm F2标头)、饼干头(所有扁平状镜头)、6枚玉和8枚玉(含矿物元素的高档镜头)、和尚头(禄来双反相机上的五棱镜取景器)、一滴泪(基辅35mm F2.8广角镜头)……不胜枚举。
福伦达公司于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35mm VITESSA双机门折叠式相机,机顶上伸出长长的卷片/上弦杆,机身上有左右两扇机门,因此素有“天线机”和“石库门”之称。
前者属于北派雅称,后者属于南派叫法,被上海玩家叫出了名。
上海被称为“魔都”,许多人以前却长期蜗居在老祖宗传下来图1相机正面相机世界/2019.08图2相机顶部图3相机背面的旧式“石库门”房子里。
德国福伦达公司于1954-1955年推出第3代35mm VITESSA L型(133)双机门折叠式相机,产品序号为PR2195/133/96。
该机装有非联动指针式硒光电池测光表,测光表采光板呈网格状。
福伦达于1954-1958年生产另一款VITESSA L型(140)相机,它的外形、功能、配置和规格均与1954-1955年版VITESSA L型(133)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采光板呈颗粒状。
2008年前后,对于福伦达相机爱好者来讲应该是个难以忘怀的时间段。
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首当其冲。
在美国eBay上各种成色完美的名机名镜陡然现身,有时价格低得看不懂。
福伦达VITESSA双机门折叠式相机纷纷登场,带ULTRON50mm F2镜头的VITESSA相机,其成交价一般在900-1500元之间。
当时在国内二手市场的价格不会低于3000元,成色好的根本看不到。
杭州老王是我的发小,也是网络高手和竞拍健将。
他在我的怂恿下,但凡在eBay上见到成色生辣功能完好的VITESSA相机,只要价格低于1400元悉数拿下,镜头必须是不脱胶的ULTRON50mm F2O通过老王,我也买了4台不同型号的VITESSA相机。
第一代VITESSA(125)因品相不佳而屡次放弃,以后恐难买到了。
那台VITESSA L型(133)双开门折叠相机就是在那一年花了1300元竞拍到手的。
机子几乎全新,附原厂皮套,测光表采光窗上还装有白色塑料减光罩,甚为难得。
福伦达35mm VITESSA L型(133)双机门折叠式相机采用双影重叠对焦,最近对焦距离为1米。
机顶上装有固定式附件插座、形似“天线”的卷片/上弦杆和指针式测光指示窗。
配置4组6片ULTRON50mm F2镀膜标头和5叶片SYNCHRO-COMPUR镜间快门,快门速度为B、1~1/500s o具备MX闪光同步和自拍功能,装有闪光同步连线插座。
VITESSA L型(133)配置双机门、折叠式皮腔、可整体脱卸的机壳组件、网格状测光表采光板、走片设置轮。
胶片感光度为ASA6-200或DIN9~24或WES 5~160o机身两侧装有吊带环。
双机门关闭时,相机尺寸为135mm(长)x43mm(厚)x79.8mm(高),重700g(采光窗上装有白色减光罩)。
卷片/上弦杆外径7.8mm,升高长度36mm。
从VITESSA L(133)正面看,左机门上方,镀辂机身面上装着测光表矩形采光窗。
采光窗四周围着镀珞金属边框,金属边框内置有网格状采光板。
金属框长36mm,宽9mm。
采光窗上装有可脱卸的白色塑料减光罩,以便在强光下减弱进光度。
采光窗右侧镀珞面上凸显流畅秀逸的黑色手写体标识:Voigtlander(题图)。
从正面看,左右两扇机门已开启,镜头连同与之紧密连接的镜间快门圆盘和皮腔从机身内弹出。
机顶右端的卷片/上弦杆已从机顶孔内朝上弹出到位,镜头被夹在左右两扇机门之间,镜头外径为34.4mm。
镜头内环斜面上凸显黑底白字:VOIGTLANDER ULTRON1:2/50。
镜头后面是可以左右旋转的调速轮,调速轮外径47.3mm,厚1.5mm,圆周饰有漂亮的直丝滚花。
调速轮的上立面刻有快门品牌字样:SYNCHRO-COMPURo调速轮后面是外径46.4mm,宽7.5mm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刻度盘。
刻度值黑底银字,前面是速度值,后面是光圈值。
速度值为B、1、2、4、8、15、30、60、125、250、500,—共■M档。
光圈值为22、16、11、8、5.6、4、2.8、2,—共8档。
所示光圈值右侧刻着MXV标记,M代表单次闪光泡,X代表万次闪光灯,V代表自拍器。
刻度盘光圈值后面置有可以在圆槽内左右移动的金属红标箭头。
MXV标记后面置有同样可以左右移动的绿标箭头(图2)o实际操作时,左右旋转调速轮,将调速轮圆周上的红点对准后面刻度盘上的相应快门速度值,此时刻度盘后面的红标箭2019.08/相机世界头同步移动,箭头所对准的刻度盘上的光圈值,应该就是与快门速度相符合的数值,可见光圈与速度互相联动。
也可以手动设置光圈值,调速轮左下方外缘装有光圈设置钮,该钮可以上下移动。
实际操作时,将已被锁定的光圈设置钮朝外扳动并将之上下移动,与设置钮联动的红标箭头相应地开始左右移动,箭头所对准的光圈值,就是所设置的光圈。
手动地左右移动绿标箭头,绿标箭头指向单次闪光泡功能生效;指向X,万次闪光灯功能生效;指向V,自拍器功能生效。
由此可见,VITESSA L型(133)相机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的设置机构与早期第二代的VI TESSA(125)相机大不相同。
在VITESSA L型(133)相机上,手动和联动设置功能兼而有之。
VITESSA(125)相机不具备联动设置功能。
VITESSA L(133)右机门外侧饰皮上方装有闪光同步连线插座。
右机门右侧机壳饰皮上置有矩形过片计数窗,该窗四周被镀铅金属边框所围。
边框长11.5mm,宽8.4mm。
扌恩下卷片/上弦杆,装在计数窗后机身上的走片设置轮开始逆时针旋转。
扌恩一下卷片/上弦杆,走片设置轮相应旋转一格,设置轮平面周边的代表36张胶片的36个数字中的某个数字相应地进一位。
每次扌恩下卷片/上弦杆后,可扌恩下快门钮。
装好胶卷开拍之前,应手动地逆时针旋转走片设置轮并将0位之前的棱形尖端对准设置轮右侧的黑点。
随后装上机壳组件,先扌恩下卷片/上弦杆,再扌恩下快门钮,设置轮上的走片数字从0开始进位,以此类推,直至拍完36张胶片。
从机壳上的过片计数窗观察,窗中央红点所对准的那个数字应该就是拍摄一次后进位的那个过片值。
VITESSA相机的过片计数机构是德国照相机制造业的一大奇观。
至于那根耸立于机顶上的卷片/上弦杆和双机门折叠式皮腔机构,更是属于天工造物的另类设计了。
从相机背后看,左上方镀馅面上装着取景器目镜,用来取景和对焦。
右端是可以左右旋转的测光值调节钮,调节钮底径为9.8mm,圆周饰有倾斜的直丝滚花,显得朴拙精致。
调节钮左面是调焦轮,实际操作时,左右旋转调焦轮以驱动镜头和皮腔作前后移动,同时监视取景器目镜内的被摄景物,以完成取景和双影重叠对焦任务。
卷片/上弦杆从机顶左端高高耸起,卷片/上弦杆后侧机顶面上凸起镀亮铅的VITESSA标识,字体典丽挺秀,极具装饰性。
卷片/上弦杆右侧是固定式附件插座。
机顶右端是测光指示窗,窗内的测光指针根据射入采光板光线之强弱而作出相应幅度的摆动。
此时左右旋转机背上的测光值调节钮,并根据测光指示窗内指针所指数值来确定正确的测光值。
测光指示窗壳体长34mm、宽24mm、厚3.4mm。
壳体被4枚镀铅螺钉固定在机顶上。
壳体左侧镀铅面上刻着4排黑体字母和胶片参数,右侧则是测光指示窗,隽秀灵动的测光指针在窗内往复摆动,指示窗金属壳体连同指示窗构成一个矩形金属整体组件。
快门钮从壳体左上角孔内伸出,高出壳体镀辂面7mm o金属壳体、指示窗和快门钮三者互为辉映,华美绝俗。
VITESSA L(133)装有可被整体脱卸的机壳组件,该组件由前后左相机世界/201908图6ULTRON50mm F2标头所摄样片右机壳与金属底板结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