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种基于3S技术的快速_动态监测水土流失与定量估算方法_黄忠民

一种基于3S技术的快速_动态监测水土流失与定量估算方法_黄忠民

一种基于3S技术的快速_动态监测水土流失与定量估算方法_黄忠民
一种基于3S技术的快速_动态监测水土流失与定量估算方法_黄忠民

文章编号:0494-

0911(2013)05-0031-04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一种基于3S 技术的快速、动态监测水土流失

与定量估算方法

黄忠民1,肖提荣

2

(1.测绘出版社,北京100045;2.云南省地图院,云南昆明650034)

Rapid and Dynamic Monitoring and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Method for Soil Erosion

HUANG Zhongmin ,XIAO Tirong

摘要:利用3S 技术对水土流失相关因子信息进行快速、准确提取。在ArcGIS 中对多源数据进行集成,用空间分析模块在DEM 上

提取坡度坡长因子层,根据区域内各代表站R 值用反距离法内插生成降雨侵蚀力层,利用不同土壤类型的K 值转换生成土壤可蚀性层,以及利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CP 值转换生成水土保持因子层;通过GPS 野外采点检验DEM 与相关信息明确精度。最后实现区域两时期水土流失量的估算与监测。以金沙江中段的龙川江和勐果河两个子流域为试验区的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实现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能适时掌握区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可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保规划制订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土流失;金沙江流域;3S 技术;ASTER DEM ;定量监测

收稿日期:2013-04-07作者简介:黄忠民(1957—),男,湖南浏阳人,高级工程师,副编审,

`主要研究方向为GIS 应用。一、研究区地理状况

龙川江、勐果河两流域位于云南省北部、金沙江流域中游,行政区划属于楚雄州。综合自然区划为滇东高原区,地层为扬子地层区,地貌区划为滇中红色高原,气候区划为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土壤区划为山原山地红壤地带,植被区划为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

[1]

。龙川

江发源于南华县天子庙鲁都拉山脚,

经南华、楚雄、元谋等地于龙街汇入金沙江,全长257km ,流域面

积约9293km 2

;龙川江流域东、西、南三面均是高山

环绕,来自东南和西南的暖湿气流到此已是强弩之

末,

水汽含量很少,气流越山后下沉,产生“焚风效应”,使空气变得更为干燥,成为云贵高原雨量最少的地区,干湿季分明,植物盖度低,土壤侵蚀十分严重,著名的“元谋土林”、“弯保土林”就出现在这里,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灾区。勐果河流域主要处

于武定县境内,集水面积约1872km 2

二、水土流失估算模型及各因素指标计算

1.基本模型形式

考虑到云南的实际和模型的简便、适用性,本方法以应用最为广泛的USLE 模型为蓝本,即

A =R ·K ·LS ·C ·P

2.各因子指标计算

(1)降雨侵蚀力因子(R )

就本流域而言,

R 值计算方法是:R =E 60·I 30。本研究区域内及附近各代表站降雨侵蚀力见文献

[2]中云南金沙江流域各站降雨侵蚀力计算表。

(2)土壤可蚀性因子(K )

杨子生教授曾在滇东北山区针对严重侵蚀的3类土壤———红壤、黄壤和紫色土作了小区试验,得到了实测K 值,并修正了Wischmeier 等诺模方程式中的系数,得到适合金沙江流域的K 值计算方程

式[3]

:K =[

2.737M 1.14·(10-4)·(12-a )+4.236(b -2)+3.259(c -3)]/100,并根据该流域土壤调

查资料,

按此式计算出了20个土类(亚类)的K 值。(3)坡度坡长因子(LS )

杨子生教授曾通过小区试验的方法得到了适合

金沙江流域的LS 因子计算公式:LS =(L /20)

0.24

·(S /5?)1.32。

(4)植被覆盖与作物经营管理因子(C )

C 属无量纲数,其值介于0 1之间[4]

。杨子生教授以小区试验方法加上参考USLE 和国内一些地

区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几种自然植被类型不同地面覆盖度的C 值。

1

32013年第5期黄忠民,等:一种基于3S 技术的快速、动态监测水土流失与定量估算方法

(5)水土保持因子(P)

可定义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设某一水土保持措施的坡地土壤流失量(A P)与无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坡地土壤流失量(A)之比值,即P= A

P

/A,P值的大小介于0 1之间。

三、利用3S技术进行水土流失快速定量

估算的方案

水土流失快速定量估算的实现涉及4个基本技术环节:科学实用的估算方法、规范的技术路线、快速的数据获取手段、先进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数据的获取及更新一直是限制估算效率的瓶颈。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来迅速获取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信息,实现对各项估算数据的快速更新,并通过GPS检验其数据提取的精确性,从而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水土流失的快速估算涉及多种来源、多种类型的数据,通常包括遥感图像(植被和土地利用)、气候观测资料(降雨)、专题地图(土壤和地形)、调查资料,以及相关研究的数据产品。本文利用ASTER立体像对提取DEM,降低了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对某些人员很难到达或经济落后的地区,意义更加突出。整个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水土流失3S定量估算方案流程

四、数据预处理

1.ASTER数据

研究区域涉及ASTER图像8景,其中L1A级的有5景,L1B级的有3景。由于L1A级数据是未经过处理的原始数据,因此在影像镶嵌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定标、辐射校正和几何重采样,以及与L1B 级数据一起进行影像镶嵌。

2.提取ASTER DEM

现在,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遥感影像立体像对提取DEM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如利用SPOT数据生产的DEM精度可达到10m以内[5]。由于本项目中没有实地的控制点(GCP),因此提取DEM只能利用ASTER DTM方式自动提取,但这样只能提取每幅ASTER图像的相对DEM。同时,项目又要求较为精确的DEM,因此采用SRTM的DEM 来纠正提取的DEM,以使其更为精确。通过对每幅ASTER立体像对数据处理、裁剪、拼接后得到的DEM即为本文最终用来提取地形信息的DEM。

五、数据处理及相关信息提取

1.坡度坡长因子层(LS)

坡度坡长因子被用来衡量地形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可利用DEM来实现基于像元的坡度与坡长的计算。在ArcGIS中,通过表面分析的坡度命令可以直接计算出每个像元的坡度值;ArcGIS软件中没有直接求坡长的功能,但可以通过先求负地形,再通过水文分析模块,求出负地形的水流方向、水

23测绘通报2013年第5期

流长度等,再进一步利用栅格计算器把坡度、坡长代入本区域的LS因子计算公式,得到研究区的坡度坡长层。图2是研究区坡长坡度综合因子分级图(注:图中颜色越深表示地形越平坦,越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颜色浅则反之)

图2

2.土壤可蚀性因子层(K)

将现有的土壤分布图矢量化及与DEM配准后,根据土壤分类图中每种类型的K值,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中将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得到了研究区的土壤可蚀性(K)层,如图3所示(注:图中颜色越深表示K值越小,土壤被侵蚀的可能性越小,越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颜色越浅则反之)

图3

3.土地利用层和植被覆盖层

土地利用层和植被覆盖层不直接参与水土流失量的计算。本文使用两个时期的遥感数据来确定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这样便可以计算出两个不同时期的水土流失量,并通过对比分析来评价水土保持政策的实施状况及成效。

(1)土地利用层

在对原始TM/ETM+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影像增强、彩色合成、比值处理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判读流程[6]:影像分层→监督分类→目视分析,进行分类。首先用阈值法将水体分成水体与阴影层,用比值法(NDVI)和阈值法区分植被覆盖区与混合区;然后对照现有土地利用图,利用ERDAS分别在TM和ETM+影像上建立土地利用类型(共10种,如林地、耕地、水体、裸岩及沙滩等)的训练样本,并分别对其进行监督分类及分类后处理(如聚类、歼灭等),得到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最后再与现有的土地利用图进行叠加分析、计算。

(2)植被覆盖层

本文在ETM+/TM上用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 =(波段4-波段3)/(波段4+波段3)?100+127计算得到植被覆盖层,并通过NDVI的差值了解两时期植被动态变化信息。

4.降雨侵蚀力因子层(R)

根据云南金沙江流域各站降雨侵蚀力计算表中的值,结合年平均降水等线图,使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中反距离权重插值函数实现降雨侵蚀力因子的空间插值,得到了研究区的降雨侵蚀力因子层(R)。

5.水土保持因子层(CP)

水土保持因子作为侵蚀动力的抑制因子,主要反映了植被或作物,以及管理措施对土壤流失量的影响。在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依据不同作物类型及其覆盖类型、地物类型的实测和观察结果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每一类土地利用分类中的不同植被覆盖率进行不同的CP因子赋值。由于缺少研究区内相关的水土保持措施资料,因此此处P值取值为1。然后再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中将矢量转为栅格,这样便可得到研究区在两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末)内的水土保持因子层(CP)。

六、流域水土流失量的计算及分级

1.水土流失量计算

RUSLE方程实际上就是将所有因子相乘从而获得一个土壤流失值。因此,结合GIS强大的空间运算能力,便可计算研究区每个像元的土壤流失量。可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栅格计算器执

33

2013年第5期黄忠民,等:一种基于3S技术的快速、动态监测水土流失与定量估算方法

行叠置(A=R·K·LS·CP),然后得到像元土壤侵蚀模数分布图,再根据像元面积计算像元年土壤侵蚀量。

由于本文中有两时相的CP因子层,因此可以分别计算并统计出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末研究区年土壤侵蚀量,并通过对比分析(见表1),实现了研究区内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

表1研究区两时期年土壤侵蚀量万t

区域1989年年土壤

侵蚀量

1999年年土壤

侵蚀量

增减量

勐果河流域1287.071105.57-181.5龙川江流域9497.486870.58-2626.9研究区总计10784.557976.15-2808.4

2.水土流失强度分级

在像元土壤侵蚀模数分布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确定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对像元侵蚀量进行分类,将侵蚀量在同一侵蚀等级的像元进行归并(重分类),进而绘制出两时期土壤侵蚀强度图(如图4、图5所示)

图4

3.实地验证

由于本项目中大量应用遥感方式获取研究区土壤侵蚀相关信息,为证实其可靠性,必须通过实地考察(路线如图6所示)。GPS数据验证:通过先后几次的野外实地考察,证明由ASTER立体像对提取的DEM在实际工作中是适用的;通过3S技术监测的强度分级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

5

图6

七、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3S技术的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首先依据监测模型计算出水土流失量,然后再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分级,克服了先定级后计算流失量的人为定级的局限,是一种快速、动态、准确且较为先进的定量遥感方法。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本文的结果将受到许多不规则因素(如工程建设)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云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云南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15-173.

[2]杨子生.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壤流失方程研究[J].山地学报,2002,20(S1):1-9.(下转第46页)

方法针对不大的区域点云滤波很有效,生成的DEM 及三维渲染图可以很好地反映该沉陷区的地形变化。

五、结论

1)对于扫描得到的点云,考虑将误差分为两部分:较大误差噪声点和近地形表面噪声点。前者包含了少量粗差;后者主要是由于随机误差和低矮植被遮挡引起的。这样更有针对性地滤波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进而生成准确的DEM。

2)提出点云分割算法,根据区域特点将点云区域首先进行二维划分,再考虑第三维,单元格形状和大小的选取则视扫描区域范围和地形而定,这可为两次拟合提供满足要求的拟合点。同时,由于区域长度较大,远距离处扫描点稀疏并且精度较低,若选取这些点作为拟合点,拟合出的曲面误差较大,在点云分割时可将这些点去除,用附近的较为准确点拟合的地形表面可以更好地表示该处地形。

3)传统的移动窗口最小二乘滤波只能适用于很小区域范围去噪,同时过分依赖所取窗口大小。本文在此基础上将两种拟合方法结合,利用二次曲面和多面函数的不同特点对扫描区域进行了拟合去噪,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进一步两种或多种方法的组合滤波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亮,吴侃,刘虎,等.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地形测量数据粗差剔除算法及实现[J].测绘科学,2010,35(3):

187-189.

[2]SOUDARISSANANE S,LINDENBERGH R,MENENTI

M,et al.Scanning Geometry:Influenceing Factor on the

Quality of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Points[J].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2011,

66(4):389-399.

[3]张毅,闫利,杨红,等.地面激光扫描球形标靶的球心误差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

37(5):598-601.

[4]VOSSELMAN G.Slope Based Filtering of Laser Altimetry Data[J].IAPRS,2000(33):935-942.

[5]ZHANG Keqi,CHEN Shu ching,WHITMAN D,et al.A Progressive Morphological Filter for Removing Nongroud

Measurements from Airborne LIDAR Data[J].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03,

41(4):872-882.

[6]张皓,张永生,刘军,等.一种基于平面拟合的LIDAR 点云滤波方法[J].测绘科学,2009,34(4):141-143.[7]PETZOLD B,REISS P,STOSSEL W.Laser Scaning-sur-veying and Mapping Agencies are Using a New Technique

for the Deviation of Digital Terrain Models[J].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1999,

54(2-3):95-104.

[8]吕言.数字地面模型中多面函数内插法的研究[J].武汉测绘学院学报,1981(2):14-28.

[9]王新洲,陶本藻,邱卫宁,等.高等测量平差[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6.

[10]钱锦锋.逆向工程中的点云处理[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1]张菊清,刘平芝.抗差趋势面与正交多面函数结合拟合DEM数据[J].测绘学报,2008,37(4):

526-530.

[12]郑德华.点云数据直接缩减方法及缩减效果研究[J].测绘工程,2006,15(4):

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

27-30.

(上接第34页)

[3]杨子生.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因子[J].山地学报,1999,17(S0):10-15.

[4]WISCHMEIER W H,SMITH D D.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 Losses:A Guide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M].

USDA:Science and Education Adminitration,1978:

40-62.

[5]黄玉琪.SPOT影像的DEM自动生成[J].测绘通报,1998(9):13-16.

[6]杨树华,王宝荣,王崇云,等.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及其数字化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36-157.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目录 提要 (1) 第一章项目工作内容与实施技术路线 (5) 一、项目工作内容 (5) (一)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6) (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与维护 (7) (三)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更新 (7) (四)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广与应用 (7) (五)中国水土保持年度公报编制 (8) 二、实施技术路线 (8) (一)总体技术路线 (8) (二)监测数据获取方法 (8) (三)具体实施技术步骤 (10) 三、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 (10) (一)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10) (二)技术方案编制原则 (11) 四、总体进度安排 (12) 第二章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14) 一、监测范围 (14) 二、监测内容与指标 (14) (一)监测内容 (14) (二)监测指标 (14) 三、技术路线 (15) 四、技术细则 (16) (一)区域监测 (16) (二)典型县监测 (17) 五、主要成果 (25) 第三章重点监督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27) 一、监测范围 (27) 二、监测内容与指标 (27) (一)监测内容 (27) (二)监测指标 (27) 三、技术路线 (28) 四、技术细则 (29)

(二)典型区调查 (31) 五、主要成果 (35) 第四章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6) 一、监测范围 (36) 二、监测内容与指标 (36) (一)监测内容 (36) (二)监测指标 (36) 三、技术路线 (37) 四、技术细则 (38) (一)区域监测 (38) (二)典型县监测 (39) 五、主要成果 (42) 第五章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44) 一、典型小流域选取 (44) (一)选取原则 (44) (二)选取结果 (44) 二、典型小流域监测内容 (46) (一)基本情况 (46) (二)水土流失状况 (46) (三)水土保持措施 (46) (四)典型样地及农户调查 (46) 三、技术路线 (46) (一)技术路线 (46) (二)工作步骤 (47) 四、技术细则 (48) (一)地形调查 (48) (二)土壤调查 (49) (三)土地利用调查 (51) (四)植被调查 (52) (五)水土流失调查 (52) (六)水土保持措施调查 (54) (七)社会经济调查 (56) (八)典型农户 (56) 五、主要成果 (56) 第六章典型监测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63) 一、监测点选取 (63) (一)选取原则 (63) (二)选取结果 (63) 二、技术路线 (66) (一)前期准备 (66)

第七章 水土流失预测

第七章水土流失预测 7.1 预测目的 通过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数量和危害进行预测,进一步明确新增水土流失的时空分布,为此次亚泰山语湖项目的方案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7.2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分析 亚泰山语湖项目处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沿江街道东至蓝海路,南至侨康路,西至永固路,北至永新路地块。项目建设区属于中低山丘陵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在项目工程生产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原有地貌并造成水土流失。项目建设场地的平整、建筑物基础的开挖等施工活动,将破坏原有地貌和扰动原有地表,这样便使原本处于稳定状态的土地水土流失加剧。项目工程生产建设过程中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为土地占用、植被破坏及土石方挖填。 7.3 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划分 根据本次项目地区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将水土流失区划分为建(构)筑物区、道路广场区、水域景观及绿化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临时堆土区5个分区进行预测,具体分区情况见表7-1。 表7-1 分区情况

7.4 预测范围和时段 7.4.1预测范围 (1)预测范围 本项目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包括建(构)筑物区、道路广场区、水域景观及绿化区、临时堆土区等占地区域。 (2)预测面积 项目建设施工期预测,本项目区实际扰动面积为70100㎡;其中建(构)筑物区21000㎡,道路广场区13600m2,水域景观及绿化区28100㎡,施工生产生活区1900㎡,临时堆土区5500㎡。

本工程预测范围及面积详见表7-2。 表7-2 预测区的水土流失预测面积统计表 7.4.2预测时段 建设类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时段按一般原则可分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三个阶段。由于本次亚泰山语湖建设项目的施工期较长,且施工准备期扰动形式与施工期相近,故本方案水土流失预测时段主要按施工期进行预测。 水土流失预测按具体项目施工经历雨季的时间,以最不利时段进行预测。经调查,本次亚泰山语湖项目所处地区江苏省南京市的雨季集中在6月~8月份(3个月),为水土流失最不利时段。因此,预测时段根据施工时段占整个雨季的比例计算,超过雨季长度不足一年的按全年计算,未超过雨季长度的按占雨季长度的比例计算,依据本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及雨季的分布,确定水土流失预测计算时间。预测时段见表7-3。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潘辉 来源:《环境与发展》2020年第10期 摘要:首先对3S技术做出了介绍,然后对生态环境监测有关的内容展开了探析,最后对生态环境监测中3S技术的实际运用做出了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3S技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10-0-02 DOI:10.16647/https://www.doczj.com/doc/4919161590.html,15-1369/X.2020.10.061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3S technology,then explores the content related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3S techn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Ecosystem 1 3S技术综述 1.1 RS技术 RS技术是指从很远的距离就能够感应到监测目标的反射,以及能够感应到电磁波、肉眼能够看到的光源等,在此基础上实行的监测和辨别技术。这项技术也可以被称为遥感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工作机理是借助于遥感卫星、精准程度高的拍摄设施来搜集地层表面上的地理数据信息,从而通过图片的形式上传到监测系统里面。这样便能够完成区域空间中大范围的地理数据信息的拍摄,同时还能够确保监测所得的地理数据信息拥有一定的时效性。除此之外,这项技术还具备了监测结果准确性高等特点,还能够对拍摄的地理数据信息实行智能化管控,从而可以自动地将地形图绘制出来。 1.2 GIS技术 GIS技术也可被为地理信息技术,同时这项技术中涵盖了很多学科的常识,运用这项技术可以搜集、剖析、处理地理区域空间范围之内全部的数据信息,然后可以将测量得出的数据信息结果在电脑中以数据信息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该模型中可以随时对数据信息做出调整和更新,所以,当前已经普遍将该技术运用在了许多领域里面。 1.3 GPS技术

水保监测合同

合同登记编号 技术合同书 项目名称: 甲方: 乙方: 签订地点: 签订日期:年月日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监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双方就监测项目,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标准内容、形式和要求 受甲方委托,乙方承担监测项目。 通过现有的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和手段,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2008)的技术要求,对工程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量、水土保持设施效果和水土流失危害进行定量监测和评价。最终提交总报告。 二、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 1. 履行期限:本工程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前提交正式成果报告,水土保持通过专项验收,双方结清全部合同价款后合同自行结束。 2. 履行地点:工程所在地。 3. 履行方式:提交成品报告一式10份,电子版1份。 三、主要协作事项 甲方向乙方提供有关工程标准及技术要求,并对乙方进行必要的技术检查和质保监察。 乙方严格按委托内容和技术要求及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工作。 甲方向乙方提供: 1. 工程概况、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稿等有关基本情况资料。 2. 协助乙方收集有关工程资料。

四、技术情报和资料的提供及其保密 乙方向甲方提供的水土保持监测资料,所有权归甲方。乙方应对本合同任何有关事项,包括所有信息、甲方提供或乙方有机会接触的甲方文件予以保密。除非有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能公开任何与本合同有关的资料、信息、图样、照片等或将其应用于本合同规定乙方应履行的义务之外的工作等。 五、风险责任的承担 由于甲方原因造成的监测内容变更或资料提供不及时,造成的返工或窝工,费用由甲方承担,乙方可延期交付监测报告;乙方应按期提交成果,由于监测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造成的返工,费用由乙方负责。 六、技术成果的分享 本合同项下的监测成果如监测报告、图纸、照片、甲方提供的资料等归甲方所有。 七、验收标准和方法 本项目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乙方根据勘察要求,编写 水土保持监测的具体工作标准、内容及深度应满足《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2008)的技术要求。 八、价款及支付方式 1.经双方协商,本监测项目全部费用为: 2.合同签订后10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全部费用的50%。 3.乙方提交最终成果报告,经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合格后,甲方向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安福县安平水电站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建设单位:安福县安平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监测单位:吉安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二O一八年十月

安福县安平水电站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批 准:王晓华 核 定:曾红鹰 审 查:陈巧云 校 核:刘澄宇 项目负责:刘女英 编制人员:刘女英 沈彦晨 建设单位:安福县安平实业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吉安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二O一八年十月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项目名称 安福县安平水电站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建设地点 江西省安福县 工程等级 小(一)型水电 所在流域 赣江流域 工程总投资 2103.99万元 工程总工期 2007年21月至2010年元月 项目概况 安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630KW,水库正常高水位80.5m,正常高水位以下库容为53.8万m 3 。安平电站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有:翻 板闸坝、冲砂闸、引水渠、发电厂房、升压站等。安平水电站总投资2103.99万元,其中土建投资747.59万元。工程于2007年12开工建设,2009年3月完成土建工程,2010年元月正式发电。 责任范围面积 50.61hm2 损坏水保设施面积 8.81hm2 项目建设区 8.81hm2 扰动地表面积 8.81hm2 直接影响区 41.8hm2 水土流失预测总量 2946.87t 减少水土流失总量 2693.65t 地貌类型 丘陵地貌 国家或省级防治区类型 不属于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重点预防区 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技术指标 监测单位全称 吉安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设施)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设施) 1、原地貌水保状况 调查监测 5、水保工程及效果调查、定位观测 2、防治责任范围 GPS、直尺等测量 6、降雨状况 调查监测 3、水土流失量 定位观测 7、大风状况 调查监测 监测内容 4、扰动面积 GPS、直尺等测量 其它指标 调查监测 分类分级指标 目标 值(%)达到 值(%)建设期监测防治面积 扰动土地整治率 90 98.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82 94.5建设工程占地面积8.81hm2 扰动地表面积 8.81hm2 土壤流失控制比 1.0 1.1 拦渣率 90 97.3永久占地 5.61hm2 采取的水 保措施面积 6.98hm2 林草植被恢复率 92 95.4 临时占地 3.65hm2 可恢绿化面积 6.14hm2 防治效果 林草覆盖率 17 66.5 直接影响区 41.8h m2 林草面积 5.86hm2 水土保持治理达标评 价 本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合理,完成了工程设计和水土保持方案所要求的水土流 失的防治任务,水土保持设施工程质量总体合格,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自工程运行以来,未发现重大质量缺陷,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情况基本良好,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整体上已具备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能够满足国家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要求。 监测结论 总体结论 效果显著,达到方案设计要求。 主要建议 加强水保措施后期管护,特别是加强植物措施的补植补栽,确保成活,使植物措施充分发挥控制水土流失的作 用。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

————————————————————————————————作者:————————————————————————————————日期: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 第一部分水土流失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类型 第三部分水土流失预测 第一部分水土流失基础知识 一、土壤侵蚀类型 二、术语 一、土壤侵蚀类型 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 1、水力侵蚀 2、风力侵蚀 3、重力侵蚀 4、冻融侵蚀 5、冰川侵蚀 6、混合侵蚀 7、化学侵蚀 8、生物侵蚀 1、水力侵蚀 土壤及其母质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在降雨、径流等水体作用下,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力侵蚀的主要形式包括: 雨滴击溅侵蚀 面蚀: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细沟状面蚀(深、宽均不超过20cm) 沟蚀:(1)黄土地区的侵蚀沟 浅沟—深度达1m左右,宽深比接近1。 切沟:深度可达5~50m,沟宽远小于沟深,一般3~10m。 冲沟:沟道横断面为“U”字型。 河沟:沟头接近分水岭,沟道横断面为“U”字型或复“U”字型。 沟蚀:(2)土石山区的侵蚀沟 荒沟:受基岩限制,侵蚀沟宽而浅。 山洪侵蚀 波浪侵蚀 2、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系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行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风力侵蚀主要表现为风蚀和风积。 风蚀形式: 吹蚀:风将地面的松散沉积物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 磨蚀:风沙流以其所含沙粒作为工具对地表物质进行冲击、磨蚀的作用。 风积作用: 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或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时称为风积作用。经风力搬运、堆积的物质称为风积物。 风沙流中沙粒运动的3种形式

水土流失预测

第7章水土流失预测 7.1预测的目的原则 7.1.1预测目的 根据项目建设施工特点,在调查和计算出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损坏、扰动地表植被面积,弃土、弃渣的来源、数量、堆放方式、地点及占地面积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论证,采用科学合理的预测方法,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形式、强度、数量、危害等进行调查评价,为合理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及各单项防治措施设计,有效防治新增水土流失提供依据,也有助于保障项目将来的安全运营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7.1.2预测原则 根据本工程建设所产生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预测的原则如下。 (1)本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且已近完工,应对施工期水土流失量进行调查,自然恢复期进行预测,每个预测(调查)单元的时段按最不利的情况进行考虑,超过雨季长度的按年计算,不超过雨季长度的按占雨季长度的比例计算。 (2)本方案所有的预测(调查)方法、预测(调查)内容和预测(调查)结果等,均是以“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正常的设计功能,无水土保持工程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与危害”为前提进行的预测分析。 (3)项目建设水土流失预测(调查)将根据项目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本方案将主要对因项目建设而扰动破坏原地表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结合土壤侵蚀原理进行定量分析。 7.2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本项目由于施工期土石方开挖、填筑、堆放等,扰动原地貌,占压土地,破坏原有植被,造成土体结构疏松,使其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或

丧失,加剧了区域内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该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其主要特点如下: (1)土方开挖及搬运量大 本项目产生废弃土石方22935m3,废弃土石方堆放在渠道两侧边坡,土体松散,且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在降雨天气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2)地表扰动范围呈线状分布 本工程所扰动地表面积较其它项目相对较分散,主要分区钦北区及灵东区,扰动区域线状分布。 (3)扰动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 按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标准,项目区属以水力侵蚀为主的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允许值为500t/km2.a,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 (4)水土流失时段集中 工程施工期为旱季,时间较短(4个月),因此工程沿线堆放土石方未发现重大水土流失现象。 7.3水土流失预测(调查)范围 由于该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不涉及到地表的扰动问题。因此本方案将对施工期间和自然恢复期间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水土流失量、弃渣量等进行实地调查。钦灵灌区2010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第一批)水土流失调查范围包括灵东北干渠、灵东南干渠、吉隆西干渠、吉隆总干渠、九百垌干渠、京塘总干渠及各渠段施工便道和施工场地。 7.4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钦灵灌区2010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第一批)施工建设期已近尾声,本方案将调查项目施工期间、自然恢复期间的水土流失情况。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结合项目建设区的特点,本项目调查时段分为施工期、自然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监测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传统的监测只能解决局部的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3S技术。3S 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最具生命力的高新技术。文章对环境监测的意义和我国环境监测现状以及3S 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3S技术; 环境监测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和压力与日俱增,环境监测的研究工作与监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环境的监测由传统的实地监测发展到了如今的信息化监测,而生态环境的信息化监测主要基于3S 技术; 3S 技术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球环境变迁及进一步探讨人类本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强大技术支撑。3S技术具有连续观察空气,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等优良特点; 扩大了环境监测范围,提高了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能力,为环境监测动态监控区域环境质量乃至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监测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1】。为此,我们就环境监测的意

义和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情况以及3 S 技术早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2 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收集自然环境资源信息的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2】。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3】。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 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定量地测定环境因子及其他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环境变化,分析其环境影响过程与程度的科学活动。环境监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制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质量标准,必须要以环境监测获得的各类数据为科学依据。环境监测还可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的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发挥其监督职能。 3 环境监测的发展 3.1 起步阶段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定通过了环保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保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标志我国环保事业开始起步【4】。1973年11月17日,国家

水土流失监测教程文件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课程实习 姓名:康文棋 专业名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年级: 2007 级 学号: 070407006 指导教师:扬志坚 成绩:

二Ο一一年一月 专题一:坡地径流小区的设计及观测方法 一、实习目的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实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习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水土保持监测的野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加强对坡地径流场小区的建设、维护管理、数据采集和审核整编等环节的控制,为精确合理的水土保持定点监测数据的获得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做好数据整编与成果分析发布,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依据。 二、实习时间 2011年1月4日——1月10日 三、实习地点 福州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 四、实习主要内容 (1)坡地径流小区如何选址径流场应选择在地形、坡向、土壤、地质、植被、地下水和土地利用情况有代表性的地段上。坡面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不能有土坑、道路、坟墓、土堆等影响径流流动的障碍物。径流场的坡面应均匀一致,不能有急转的坡度,植被覆盖和土壤特征应一致。植被和地表的枯枝落叶应保存完好,不应遭到破坏。径流场应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以利于进行水文气象观测,同时也利于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其它因素的考虑。(2)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在我国,坡地标准径流小区是选取垂直投影长20m、宽5m、坡度为5o或15o的坡面,经耕耙整理后,纵横向平整,至少撂荒1年,无植被覆盖。以坡度15o为准。 径流小区各组成示意图 (3)因子径流场的设计与实施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方案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二○○七年四月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 项目实施方案 核定:郭索彦 审查:姜德文 校核:李智广 编制人员:李智广严慕绥 曹炜赵院 肖冬X宪春 梁音黄健 曹文华陈薇 罗志东

前言 《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并予以公告。《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分别公告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公告应当包括下列事项:(一)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发展趋势;(三)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益。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水利部已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并公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及其分布,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及相关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2002年来,水利部组织实施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为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公告奠定了硬件和软件基础。水利部连续发布了2003~2005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公告了年度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国家重点防治工程建设情况及其效益,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全面、科学、持续地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评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财政部和水利部批准立项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 项目(《关于下达水利部2007年部门预算“一下”控制数的通知》,财农便函[2006]274号;《关于下达2007年部门预算控制数(财政拨款部分)的通知》,财经预[2006]154号),2007年预算控制数600万元,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承担。 为了保证本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聘请相关知名专家组成了项目专家指导组,成立了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中心各处负责人参加的项目执行领导组,设立项目办公室;制定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外委任务合同管理办法》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财务管理办法》,规X了项目各项制度和执行程序。 根据项目“二上”的预算草案实施方案和《关于下达2007年部门预算控制数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919161590.html,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伍良旭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年第14期 摘; 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完善是我國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文章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分别对RS、GIS、GPS技术和3S集成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3S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3S技术;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P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14-0029-02 Abstract: The people's ever-increasing and beautiful life has posed mor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eco-environ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eco-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RS, GIS, and GPS technologies and 3S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 eco-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 conjunction with relevant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Finally, some problems of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3S technology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environment; 3S technologie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我国非常看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强 调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首要任务之一。 3S技术,即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逐渐发展成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无人机、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共同为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 1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RS技术是指在地面、空中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等,提取有用的信息,实验研究地物的空间形状、位置、大小、性质、变化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技术。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对基础信息的实时性、高效性有一定要求,遥感技术为其提供了基本保障。李粉玲等[1]和宋慧敏等[2]分别针对陕西省富县和陕西省渭河市基于两期中等分辨率的

水土流失监测(最终版)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课程实习

专题一:坡地径流小区的设计及观测方法 一、实习目的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实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习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水土保持监测的野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加强对坡地径流场小区的建设、维护管理、数据采集和审核整编等环节的控制,为精确合理的水土保持定点监测数据的获得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做好数据整编与成果分析发布,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依据。 二、实习时间 2011年1月4日——1月10日 三、实习地点 福州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 四、实习主要内容 (1)坡地径流小区如何选址径流场应选择在地形、坡向、土壤、地质、植被、地下水和土地利用情况有代表性的地段上。坡面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不能有土坑、道路、坟墓、土堆等影响径流流动的障碍物。径流场的坡面应均匀一致,不能有急转的坡度,植被覆盖和土壤特征应一致。植被和地表的枯枝落叶应保存完好,不应遭到破坏。径流场应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以利于进行水文气象观测,同时也利于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其它因素的考虑。(2)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在我国,坡地标准径流小区是选取垂直投影长20m、宽5m、坡度为5o或15o的坡面,经耕耙整理后,纵横向平整,至少撂荒1年,无植被覆盖。以坡度15o为准。 径流小区各组成示意图 (3)因子径流场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试验的需要,参照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方法进行。实地考查分析。

(4)径流和泥沙的观测方法 A、径流量观测方法 流观测方法可根据径流场可能产生的最大、最小流量选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体积法、量水计法、溢流堰法、混合法 观测仪器:水尺、浮子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量水计、分水箱等 B、泥沙取样和测定方法 泥沙的取样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在观测室蓄水池或流水中人工取样,或利用泥沙自动取样测定含沙量。取样器可以采用瓶式或其他形式. 用体积法观测径流时可在雨后一次取样,取样前先测定蓄水池中的泥水总体积,然后对泥水进行搅拌,分层取样。 取样后在室内过滤、烘干、称重,计算泥沙含量。 (5)降雨量等小气候的观测方法 用雨量计观测,主要仪器有雨量筒、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 五、实习结果与分析 1 径流场建设 根据近年来的建设,在坡地径流场径流小区设计建设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 1.1 选址 水土保持定位监测站点的合理选址是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首要条件,坡地径流场的选址除了要严格执行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外,仍需注意其他有关细节。在坡地径流场选址确定以后,要尽可能在同一坡向、同一坡位建设径流场所包含的若干径流小区,避免由于地形不同引起降雨或土层厚度等对流失量的影响:小区的选址要符合便于步道建设的原则,步道最好贯通所有径流小区。 1.2 小区设计 径流小区是水土流失定点监测的最基本单元,小区设计和建设的标准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精度。径流小区主体包括小区护埂、集流槽、引水管、量水设备(分流桶和集流桶)4部分。小区护埂应采用砖砌结构高标砂浆抹面,护埂宽0.15 m,基础深0.30 m,高出地面0.30m,基础两侧的同填土一定要夯实,防止径流渗漏。护埂顶部做成有一定倾角的单面刃形斜坡,斜面朝外,如果小区相连,相连护埂应做成V字型,便于排水。同时需要注意避免踩踏而造成护埂破损,防止护埂处的降雨因滴溅进入小区内部,影响观测精度。 分流桶和集流桶是降雨产流后承接径流的常用量水设备,其容积大小和分流系数应根据径流小区的面积和会流特点,按50 a一遇洪水标准来确定[3]。北京地区分流桶常用9孔分流,部分小区分流孔都是均匀地布设在分流桶周同,其中1孔承接到集流桶。为此,分流桶是否摆放水平就直接影响到分流的均匀性通过近年来观察,分流不均匀(部分分流孔不出流)可造成观测数据非常大的误差。所以,要经常校核分流桶水平性。为了消除分流桶非水平造成的分流误差,可将分流孔均匀布设在对接集流桶的一侧。这样即使分流桶保持不了水平,也会大大减小分流的非均匀性,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 2 径流场管理维护 综合的坡地径流场应该包括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径流小区、气象场、实验室及其他大量设施设备。径流场科学到位的管理维护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2.1 径流场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2018)

前言 简述项目情况、水土保持监测过程及成果并附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1 建设项目概况 1.1.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地理位置(点型工程介绍到乡级,线性工程应说明起点、走向、途径县级名称)、建设性质(新建或改建)、工程规模与等级、项目组成、投资(概算总投资、土建投资)、建设工期(开工与完工时间、总工期)、占地面积、土石方量(挖方、填方、借方、弃方)等。 1.1.2 项目区概况 简要介绍项目区地形地貌(地形特征、地貌类型)、气象(气候类型、将数量、雨季时段、风速及主导风向、风季时段、冻土深度)、水文(水系、水功能区划)、土壤(土壤类型)、植被(植被类型与林草覆盖率)、容许土壤流失量、侵蚀类型与强度、国家(省级)防治区划等情况。 项目区点型工程按乡(镇)或县级行政区域确定,线型工程按县或地市级行政区域确定。 1.2 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防治水土流失情况,包括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管理(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三同时”制度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报,水土保持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变更、备案,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意见落实及重大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处理情况等。

1.3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1.3.1 监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对照监测实施方案,说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路线、布局、内容和方法等实施情况。 1.3.2 监测项目部设置 接受委托时间、监测进场及技术交底时间、监测项目部组成及技术人员配备等。 1.3.3 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的位置、类型、数量及影像资料等。 1.3.4 监测设施设备 包括固定观测设施的建设情况,监测设备投入使用情况等。 1.3.5 监测技术方法 简要介绍一般监测方法(包括遥感监测、实地测量、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等)类型,重点介绍针对工程特点采用的监测方法,如无人机、实时监控等。 1.3.6 监测成果提交情况 包括监测实施方案、记录表、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监测季度报告、监测年度报告、监测总结报告等成果的提交时间、对象(建设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等。

水土流失影响预测与评价

水土流失影响评价及防治措施 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 根据上述分区原则与依据,结合项目特点,将项目划分成5个水土流失一级防治区,即开采区、工业场地区、办公生活区、连接道路区。 水土流失预测 1.扰动地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预测 项目施工将改变原有地貌,损害或压埋原有植被,不同程度地对原有具 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造成破坏,造成工程区水土流失量的增加。工程总征占地面积即为项目扰动及损坏地表面积,为7.931hm2。 2.水土流失量预测 1)预测内容 根据本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的环节情况,水土流失预测主要是 针对工程建设及生产运行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预测项目建设及自然恢复期可 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2)预测范围 根据相关规定,工程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为工程建设扰动地表的范围,即工程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范围之和。根据各分区的扰动时段、扰动形式总体相同,扰动强度和特点大体一致的要求,可将整个工程扰动区划分为矿山开采防治区、矿山运输公路防治区、碎石加工防治区和办公生活防治区等4个预测分区进行水土流失预测。 3)预测时段与单元 本工程为建设生产类项目,预测时段包括建设期、生产期和自然恢复期。根据项目区的特点,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预测时段。每个预测单元的预测时

段按最不利的情况考虑,超过雨季(4 月-9 月)长度的按一年计算,不超过雨季长度的按占雨季长度的比例计算。本项目预计开工时间为2019 年9 月,完工时间2019 年12月,建设期预测时段按0.3 年计。生产期只预测弃渣量,不做水土流失量预测。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确定自然恢复期为 2 年。 4)预测方法 本项目采用扰动地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t); i--预测单元(1,2,3,…,n); k--预测时段,1,2,指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 Fi--第i 个预测单元的面积(km2); Mik--扰动后不同预测单元不同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a); ΔMik--不同单元各时段新增土壤侵蚀模数(t/km2?a);Mi0--扰动 前不同预测单元土壤侵蚀模数(t/km2?a)。Tik--预测时段(a)。 5)预测基础数据取值 (1)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 由于项目所在地无土壤侵蚀方面的实测资料和参考资料,为了更准确的确 定不同预测单元的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我公司组织技术人员于2019年6月对项目区进行现场调查,主要调查项目区地质、地貌类型、土壤类型、降雨情况、植被覆盖情况、地面组成情况和相应的管理措施等,并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最终确定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772t/(km2?a)。 (2)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 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在项目区及附近施工项目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建设中各类施工工序对土地的扰动和破坏程度,分析各施工区水土流失特点,参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采用类比法综合确定。本项目扰动后各预测时段土壤侵蚀模数,见下表。

3S技术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析

3S技术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析 徐昌王晓玉王斌 摘要:近年来,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推动了3S技术的不断进步。3S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其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切实提升了环境管理水平。文章对3S技术进行简要概述,并对其在城市、农业、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3S技术;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管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120-02 DOI:10.13535/https://www.doczj.com/doc/4919161590.html,ki.11-4406/n.2017.08.058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膨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由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集成的3S技术已成为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中的核心支撑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 1 3S技术概述 1.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RS)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应用这一技术识别探测目标的过程中,受距离的限制性被减少。遥感技术发挥功能时所需的物质包括可见光和电磁波等。由于该技术受探测距离的限制性越来越小,因此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高科技领域。而其在军事领域中发挥的功能更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更加高效地收集、储存并分析各种数据;在气象分析以及侦查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在利用R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勘察的过程中,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更加科学的进行土地规划设计。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支持下管理、处理、分析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从应用的角度看,GIS最重要的应用对象是与地理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的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是为资源与环境的信息管理、定量分析、综合评价与辅助决策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 1.3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监控对象进行动态定位和跟踪的系统。将相关的通讯技术同GPS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时间、距离的测量,并进行空间定位,由此可见,该技术可以实现全天候的测试。并且精确度高是在应用该技术进行测量中的主要特点,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监测的质量和效率都有所提升。GPS可以在任何天气状态下发挥监测功能,还能够灵活地进行移动定位。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交通系统和农业勘查中。 2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实际应用 2.1 城市生态环境监测 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力度,而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因此积极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势在必行。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在开展城市规划时,利用3S技术可以从宏观上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有效测算,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评估,在考虑土地承载力的情况下,制定出有助于城市健康发展的规划和设计。3S技术在应用于城市大气污染监测时,可绘制城市大气污染源分布图,同时采用航空多光谱摄影手段监测主要大气污染物成分、颗粒组成以及空间分布,对城市热岛以及地面辐射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在城市水污染监测中,通过3S技术可以获取地表水体悬浮泥沙、有机质、叶绿素等水质要素,并排查污染

水土流失预测的常用计算方法

浅谈水土流失预测的常用计算方法 朱荣华 (乐清市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院) 摘要:水土流失作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长期以来,在其基础理论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流失问题研究中很重要的内容,其预测方法也很多,常用的有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法、类比法、分类分级法、流失系数法等。在我省由于各地方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采用各种预测方法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时,必须确定该方法是最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这将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量数据的精确性,因此对预测方法和计算公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关键词:水土流失预测计算公式侵蚀模数 水土流失与当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强度)、地形(坡长、坡度)、植被状况、地质构造和土壤类型等诸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改变原有地形(坡长、坡度),破坏原有植被,使地表裸露,削弱其原有的蓄水保土功能,并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作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长期以来,在其基础理论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流失问题研究中很重要的内容,其预测方法也很多,常用的有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法、类比法、分类分级法、流失系数法等。在我省由于各地方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采用各种预测方法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时,必须确定该方法是最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这将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量数据的精确性,因此对预测方法和计算公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1水土流失预测常用计算公式 1.1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