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应抓住三个关键点
- 格式:pdf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
问题要问在“点子"上课堂提问,是每位老师都采用的方式,但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提问中,还是存有一些误区:一是提问过于简单,思考价值低,二是问题空泛、难度大,三是为了完成任务,提问急于求成,四是提问没有新意,五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
这些提问仔细想来,根本在于提问没有问在点子上;但能不能问到“点子”上,大有讲究, 我觉得要问在“点子”上,主要能够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理解课文的角度看,要抓住要害。
所谓“要害”指:(一)、关键点,关键点大致包括:(1)教材的重点。
教材的重点,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问点,要求教师不但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这里,且举《加了一句话》一文,让学生理解在老妇人的那句“我什么也看不见”前加上“春天来了”的世大作用,我们能够设疑:为什么有“我什么也看不见”前加上“春天来了”会产生这么大的魔力?这样把问题开懂了,也就能体会这句话能打动人的原因,也能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2)结构的纽结点。
结构的纽结点,往往是承前启后的段落,于这些地方设问,不但能够导向设计全文的重点,而且有助于将问题串在一起,突出设计的整体感。
比如《赤壁之战》的过渡段是: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不过这个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
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从课文里看,由于抓住了结构的纽结点,牵一段而动全局,整个课文的细目都被拎起来了。
(3)文章的点晴点。
文章的点晴之笔往往有统率全篇的艺术功用,于点晴处设置问点,自然有助于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作为点晴之笔,照亮全篇,就有设疑讨论,体味的必要。
(二)疑难点。
疑难点一般包括:(1)疑点。
为了清除疑惑,当然需要在疑点处设置问点,比如《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学生对爬山虎只如何往上爬的产生了疑问,告别对“一脚一脚”往上爬不理解。
小学英语课堂要怎么进行有效提问英语是重要的语言学科,课堂提问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双边活动之一,同时也是英语训练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
如果老师能够整合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问题设计得精巧、流利,不仅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思维习惯,对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优化课堂也有很大的作用。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方法(一)要精心地设计问题问题是引领课堂学习的向导,巧妙的英语课堂提问,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开拓思维,促进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
1.精心设计巩固旧知的课堂提问早在春秋时期《论语》一书就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可见,对于旧知识的巩固复习,能使我们有新的心得与领悟,也能为吸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旧知的巩固,许多教师经常喜欢用What day is it today?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 What’s this? Are you like this?等进行课前巩固切入,而学生对于这样滚瓜烂熟的问题,丝毫提不起梳理旧知的兴趣及探讨新知的热情。
所以,把握旧知的提问艺术对于教师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事物之间的巧妙联系往往能使我们感觉到更加的亲切,也易于理解。
所以,在对于旧知的提问艺术把握方面,教师要注意加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使整个教学进程浑然一体。
例如:教师即将讲与过去式有关的一篇精读课文,此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复习动词的过去式,然后提问: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Did you open the door?Did you read the book?等句型的提问,这样的问答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又为新知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2.精心设计学习新知的课堂提问在对于新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1.开放性提问:教师可以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这样可以激发学
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比如:“你觉得故事中的主人公会做出什么选择?”、“你认为故事中的情节会如何发展?”等等。
2.提问的方式:提问可以采用直接提问、反问、连续提问等方式。
直接提问可以直接询问
学生答案,反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连续提问可以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问题。
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引导性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获取更多的
信息和知识。
比如:“你觉得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角色来讲述故事?”、“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情节?”等等。
4.多元化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图片提问、音
频提问、情境提问等等。
这样可以增加提问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及时反馈: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答案,都要
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项需要教师巧妙运用的教学技巧,通过合理的提问方式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中小学教师如何上好优质课?必须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优质课应该把握的三个关键点怎样一节课才算是优质课?公开课该怎么准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认为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理念层面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1、自主学习的程度。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程度如何,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
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创新。
一般来说,自学课学生是容易创新的,但不是每节自学课学生都能有创新。
2、合作学习的效度。
合作学习是指共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
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生成。
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他们对共同努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小组的成功是建立在每个人成功的基础上的,有一个人不成功,小组就没有成功;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
3、探究学习的深度。
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
数学课堂提问实效性“三有”作者:高丽惠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6期“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都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力求问出“学问”,问出老师们自己的“精彩”,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启迪、放飞孩子们的思绪,从而“善思”,得到可持续发展,为孩子们美好的明天奠定坚实的基础。
康托尔也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做到有效性,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提问要有目的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仔细钻研教材,然后好好想想要学生掌握些什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课堂上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的问题不要提。
也就是与所学内容亳不相干,不能引起思维共鸣,只是想填补课堂时间的问题不要提。
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针对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并在全面考虑的前提下,编写问题提纲,估计各问题所需时间,作好必要的铺垫,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课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改问题,重新要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思考,探索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二、提问要有挑战性对课堂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使问题有一定的质量,有一定的挑战性,颇见思维的强度。
因此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真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
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有针对性,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让人回味无穷。
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问题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
一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来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二问盲点,盲点即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在解决问题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
三问模糊点,在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必须予以澄清。
如可设计对比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失误之处。
对模糊点进行恰当的设问,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四问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数学知识的联系。
2、层次性原则围绕教学目的,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其基本要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终取得原问题的解决。
3、趣味性原则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因此如果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
例如,在讲“面积单位的进率”时,老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问:一平方米里有会多少个平方分米呢?再让孩子们剪一剪面积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边贴边数。
这个问题取自学生身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马上能解决,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构建有效课堂要把握三个“点”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好用足课堂的40分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数学。
所谓“有效”,是指教学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关。
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与思考中体会到,有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应把握好三个“点”。
一、确定教学目标要把握“整合点”首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其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目标,更要关注教材中的发展性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块花圃的面积大小,提出数学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探索成功的情感体验。
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
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这样,就能较好地把握整合点,体现出三维目标的整合性。
其次,还要在把握整合点的基础上,合理重构教材,活化教学资源。
如教学《比的意义》时,考虑到这一节课内容过于充实与庞杂,如果简单地按照教材的编排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显然需要压缩、挤掉学生的生成时间和空间,难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此,我们可以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教材中的“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求比值的方法”等内容后移到第二节课去完成,腾出时间来创设不同背景下的问题情境,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指导动手操作时把握“时间点”首先要把握“建立概念”的时间点。
课堂提问应抓住三个关键点作者:刘宛冰崔波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3期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的提问应把握“引、探、评”三个关键点。
“引”指提问的内容要紧扣目标,要提纲挈领、得全要领。
“探”指提问的方法要恰当得法。
就提问的时机而言,可在本文理解矛盾处和看似无疑实则有疑处提问;就提问的方式而言,可采取追问式提问和随境式发问。
“评”指评价反馈要真诚合理,赏识与鼓励、诙谐与幽默、启发与指导要综合运用。
提问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有效提问能驾驭迥然不同、瞬息万变的学情,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提问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呢?本文试从“问什么”“如何问”以及“如何评”三个关键问题入手,并结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来分析课堂的提问艺术。
一、“引”——提问内容要紧扣目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需明确“在何处设问”“设计何种问题”。
教师不应“为提问而提问”“为表现互动而频繁提问”,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依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设问处,精心提炼问题内容。
提问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以下关键点:1.提问要提纲挈领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学习重点,漫无目的地提出多、碎、浅的问题,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和情感认同,或者提出难、杂、乱的问题,又会让学生措手不及,望而止步,同样难以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满堂问的做法已不适合当今的教育方式,教师应细心琢磨,文本的关键之处提问。
例如,于老师《秋天的怀念》一课师:一片树叶黄了,落下来了,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
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容易使人感到哀伤。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叶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于绝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
它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
为了克服以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发挥提问的语言效应,我们必须切实弄清课堂提问的要求,讲究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要求1、针对重点,突破难点。
这是课堂提问的首要任务。
课文的重点内容一般体现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而教学难点则要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
如《鸟的天堂》一文,大榕树的奇特长势和百鸟飞鸣的景象是课文的两个重点,教师可针对对二者的理解与掌握设置疑问。
再如《月光曲》联想部分,学生难以理解。
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提问:①皮鞋匠静静地听什么?在静听中他和妹妹仿佛看到了什么?②(承接问题①的答案)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怎么会看到“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课文的难点,因此,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准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2、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这是课堂提问的基本目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回答课文中的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提问达到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因此,课堂提问需始终扣住这个基本点,掌握好问题的设计技巧。
如教《会摇尾巴的狼》,比较问题:①老山羊“看了狼几眼”,是什么意思?①为什么作者不写老山羊“看了狼一眼”,而要写“看了狼几眼”呢?显然,问题②更能引发学生对“看一眼”和“看几眼”作全面而细致的思考,然后得出结论:“看几眼”是表示老山羊对狼的仔细观察和对狼说的话的怀疑。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这是课堂提问的主导方向。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改变以往靠“尖子”撑场面的现象,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自尊。
向学习较好的学生提问,可摸到这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其他学生作出榜样;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这是一个教学班中的大部分,应把他们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提问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了解他们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激励他们向中上等学生看齐。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最普遍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但是在过去的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存在如提问过于简单,不具有实质性的价值;提问不契合教学需求,过于宽泛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等问题。
但是,古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提问并引起学生思考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渠道。
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提问必须进行改革。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全面思考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同步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课堂提问;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富有技巧
课堂提问应抓住三个关键点
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中心小学 吴加恩
一、因材施教进行提问
传统的课堂往往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
提问时,往往只有少数几个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思考,而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其中。
这样的课堂提问无疑是无效甚至是失败的。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同时参与思考,这样教师提出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进行提问,例如分小组讨论,让小组讨论出一个一致的结果进行回答,如果小组内答案不统一,则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或者是采取学生举手抢答、轮流回答等方式。
用这些方式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形成有价值的提问。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程度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因此不同学生对课本学习的领悟程度也不同。
教师在提问时,也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出不同的问题。
对于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较难的问题,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其全面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如对“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这句话的理解;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如“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收受到父亲的来信,你要给他回一封信你想说些什么”。
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
二、科学合理进行提问
课堂提问实现有效性的另外一个要点就是,课堂提问必须
科学合理。
一方面,提问内容必须契合原文的中心思想,紧扣文章的教学目标,全盘考虑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出有效的问题。
同时,提问还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设计出贴近学生思维
方式和生活感受的问题,将学生与课本内容巧妙地连接起来。
例如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自己对祖国无限的爱恋之情,又可以从哪些地方做到爱国的。
这样把课本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讲,有感可悟。
另一方面,课堂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是具有创造性的提问,从本篇课文出发,向外拓展延伸,将相似的文章联系起来比较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课堂学习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
例如在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例如以前学习过有关离情和思念的诗歌,从而引出如李白的《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以及情感表达手法的差异等。
三、富有技巧进行提问
教师不同的提问方式也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提问的有效性。
如果提问太过于浅白,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不足;提问太过于深奥曲折,学生又难以领悟提问背后的深意,甚至因为难以思索出背后的答案而放弃思考;提问太过于枯燥无聊,又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
因此,教师进行提问,需要富有技巧性,从不同程度和角度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首先,提问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或设置一个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课文《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关于春天的图片,例如春天的原野,春天的花园等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情境。
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春天,顺势提出学到“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有一个怎么样的感觉,为什么要用“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来形容春天,就更容易让学生体味文章用词的精妙之处。
其次,一篇文章总会有一个核
下转第32页
中来,那么一定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之美体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图形的运动——平移、旋转、翻折”“相似图形”“全等图形”“函数的图象及运动变化”等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利用电脑里的程序编辑相关知识,进而在课堂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模型演示,在动感的模拟操作下,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知识,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美,在这种美的感染下进一步加深记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迷人魅力。
最后,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课堂上的形象也要渗透美。
尤其是教师的语言和板书。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
数学学科知识严谨,对语言的要求高,只有简洁、生动、形象、有趣的数学语言,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加上表达时候的激情和感染力,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平淡的语言赋予美的生命,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上的板书也是美的体现,只有简洁、流畅、准确、层次分明、书写规范的板书,才能够让学生受到启
发,激励学生有条理地学好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许小根.数学美育教育与数学发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易南轩.数学美拾趣[M].科学出版社,2008.
[3]许自强,曾耀农,曹廷华.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心问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师提问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层层向外延伸,让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具有层次性。
围绕着中心思想这个主线,解决学习的主要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
例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时,可以围绕司马迁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让学生思考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而文章从这个核心思想出发,是从哪些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司马迁的人物形象。
这样从文章主线出发进行提问,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康计永.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学周刊,2016(36):216-217.
[2]李晓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索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01):174-175.
上接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