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9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材分析:《郑人买履》是一则寓言,寓言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小学升入初中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逐步走入文言文的独特世界。
教学目标:1.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自学:1. 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文体。
2. 准备1-2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了解相关的道理。
3.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则小故事讲给同桌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肯定不少,再加上昨天回去做过认真的准备,相信你很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不过老师之前也做了一些准备,只是不太完整,谁来帮我根据画面说说我准备的是哪则寓言?并用一句话说说相关的道理。
【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周代国名。
履,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2.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
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执政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二、重点字词1.字音遽.( ) 契.( ) 涉.( ) 惑.( )履.( ) 遂.( ) 宁.( )信度.( ) 自度.( )其足 2.词语解释3.一词多义度:自度其足 量长短 而: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 吾忘持度 尺码 而忘操之 连词,表转折 宁信度 尺码 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之:置之其坐 代量好的尺码 其:自度其足 代词,自己的 至之市 去,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 忘操之 代量好的尺码 置之其坐 代词,他的 反归取之 代量好尺码 遽契其舟 代词,那 试之以足 代鞋子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 入水求之 代剑 自:自度其足 自己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履:鞋。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乃:才。
及:到,等到。
罢:散了。
宁:宁可。
无:不。
涉:搭船渡过。
遽:立即。
契:雕刻。
是:这儿。
若:像。
或:迷惑,糊涂。
吾剑之所从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自舟中坠于水从取消句子独立性4.通假字•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三、重点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5 课《古代寓言二则》教课设计古代寓言二则教课目的:1.激发学习认识古代文化的兴趣。
2.认识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课假想: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其实不陌生。
《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守株待兔》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
此刻又出此刻初中第一册教材中,固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
在教课时,要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课的开端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课时间:二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熟读课文,整体掌握。
2.教给方法,概括整理。
第1页/共4页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掌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论,正字正音。
(要修业生仔细读,注意听与自己不同样的读音,判断正误)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概括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
)时间内容备注2019.9.11郑人买履《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欲(且):想要,打算。
郑国想要(lǚ)鞋子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度其足(du ó)量长短(du ó)量长短度预先量了自己的脚( dù)尺码而置之其坐充耳不闻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能否正确,原文能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比较说明,给加点字注音,解说,翻译句子。
四、部署作业。
课上没有达成的,课后持续达成。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深入理解,累积词语。
2.认识寓意,拓展能力。
一、检查反应。
1.齐读课文。
2.抽查同学的作业状况(到展现台上展现)3.师生评论。
二、踊跃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
1.启迪学生踊跃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句式。
教师示范:文中郑人有欲买履者而小学教师材中采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致,不过个别字不同样,因而可知:欲与且、买与置意思邻近。
《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教学内容:《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韩非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二. 教学目标了解寓言的基本知识,学会根据寓言的特点分析理解寓言故事。
了解我国古代寓言的特征,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分析寓言的寓意,并能懂得如何使用,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三. 知识准备:文体知识——寓言寓言为文学体裁的一种。
是含有讽喻和教育意义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其表达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过具体浅显的故事,寄寓深奥的道理。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训和讽刺。
作者通过讽刺和嘲笑揭露敌人的丑恶残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强团结,打击敌人。
也用讽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虚伪、愚蠢、懒惰等缺点,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
这些教训,讽刺一般在作品的开头点出来,有的在作品的最后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故事中间,让读者加以思索找出来。
另外,寓言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动植物、无生物“人格化”,用它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
《郑人买履》1、作者简介《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
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
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重点字词字音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其足忘持度(dù)通假字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弄清大意。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就是鞋子。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要求: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口己的话说故事。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口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课后练习:一、第三课时《刻舟求剑》知识与能力:背诵、默写《刻舟求剑》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五、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要求: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课后练习:一、第三课时《刻舟求剑》知识与能力:背诵、默写《刻舟求剑》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