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手术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10.27 KB
- 文档页数:5
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治疗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伽玛射线治疗早期(I期)NSCLC的近期、远期疗效及副反应。
方法:30例NSCLC(I期)患者采用国产伽玛射线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副反应。
结果:治疗后原发灶近期完全缓解率CR为60.0%(18/30),PR为36.7%(11/30),SD为3.30%(1/30),总有效率(CR+PR)为96.7%(29/30)。
其中放疗引起的肺炎、白细胞下降、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6.6%,6.6%,0%。
1,2,3年总存活率分别为100%(30/30),93.3%(28/30),83.3%(25/30)。
结论:体部伽玛刀治疗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明显,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I期肺癌伽玛刀治疗效果Gamma knife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or stage I peripheral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I shu-liang,LIU li-min,LI yu-zhi,REN kai-hongthe Oncology department of the 921 Hospital of the jointlogistics support forc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Army(changsha 410003)[Abstract]Objective: The analyed the recent long-term efficacyand side effects of gammma ray therapy phase I NSCLC.Methods: Thirty phase I NSCLC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omestic gamma rays,Observe clincal efficacy,Side reaction.Results: Short term complete remission rate of primary focus after treatment CR was60.0%(18/30),PR was36.7%(11/30),SD was3.30%(1/30),Total effective rate was96.7%(29/30),The incidence of Radiation pneumonia、Leukopenia、Radiation esophagitis was6.6%,6.6%,0%.The 1,2 and 3-year overall survivalrates were 100%(30/30),93.3%(28/30),83.3%(25/30).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ody gamma knife treatment for stage I peripheralcell lung cancer is obvious,Mild side effects,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 I stage lung cancer Gammaknife effect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占肺癌的比例为85%[[1]]。
非手术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在非手术肺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57例非手术肺癌均应用拓能公司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经患者的CT图像设计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用三维适形放疗,常规分割照射,单次剂量2Gy,5次/周,总剂量56~72Gy(脑转移、骨转移所给剂量较低,原发灶68-72Gy)。
结果完全缓解(CR)12例,占21.1%,部分缓解(PR)32例,56.1%,8例稳定(NC) ,占14%,5例进展(PD),占8.8%,总有效率(CR+PR)为77.2%(44/57)。
不良反应以放射性食管炎、放射线气管炎及放射性肺炎为主,可耐受。
结论 3D-CRT治疗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晚期肺癌患者局部控制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
【关键词】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中图分类号】R73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6-0052-02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城市恶性肿瘤之首位。
当确诊肺癌时可手术切除的患者仅占全部肺癌的20-30%,30-40%确诊时为局部晚期,40%的患者确诊时发现有远处转移[1]。
肺癌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放疗治疗是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放射治疗是局部治疗,合理选择放疗治疗,早期或晚期肿瘤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therapy,3DCRT)作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且技术最成熟的放射治疗技术,通过准确的摆位、定位CT扫描、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对放疗方案进行精确的计划与实施,提高靶区治疗剂量,同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从而提高局部控制率,减轻周围组织的放射性损伤。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对57例未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疗(3DCRT),现将放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7例未手术肺癌患者,KPS≥50分;男性41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65岁(41~82)岁,其中4例>80岁。
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及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共3篇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及相关预后因素分析1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及相关预后因素分析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局部晚期(Ⅲ阶与Ⅳ阶)的肺癌患者预后不良,传统治疗方案往往难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72例不可手术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9.3岁。
这些患者在2008年至2018年期间到达我院,经核磁共振、CT、PET-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患有局部晚期NSCLC。
所有患者经过全面评估后,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或联合治疗等方案。
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42.1%。
其中,男性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47.1%,女性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35.1%。
治疗后,34例患者疾病进展并发生转移,占总人数的47.2%。
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治疗前的TNM分期、年龄和治疗方案是预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治疗前TNM分期为Ⅲ期和Ⅳ期的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Ⅱ期患者(P=0.008);另外,65岁以上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年轻患者(P=0.023)。
化疗联合放疗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P=0.049)和单纯放疗(P=0.036)。
结论:不可手术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率仍然不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种综合治疗方案。
TNM分期、年龄和治疗方案是预测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应该在临床实践中予以重视。
化疗联合放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在缓解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表明,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率较低,治疗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种综合治疗方案。
预后的关键因素包括TNM分期、年龄和治疗方案。
化疗联合放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在缓解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对45例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单次剂量2.5-8Gy,每日1次,共照射5~18次。
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总有效率(CR+PR)为88.9%(40/45),1、2年生存率分别为82.5%、50.3%。
放疗期间无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
结论:立体定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良好的效果,并发症较低,大部分患者能耐受。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疗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3年4月~2005年4月45例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Ⅱ/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男33例,女12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58岁,KPS评分≥70,所有病例均经过影像学、生化、组织学证实,淋巴结阳性20例,阴性25例;曾行化疗者20例,未行者25例。
定位: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交叉置于头顶,以真空体模固定,做体表标记并记录,平静呼吸,螺旋CT薄层5mm扫描,扫描图像输入三维计划系统(TPS)进行治疗计划的设计。
靶区轮廓、射野及剂量的确定:肿瘤靶区由放疗科医师、放射诊断师共同确认,临床靶区为肿瘤靶区外放5mm,计划靶区为临床靶区外放5~8mm,对20例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先行常规外照射(RT),常规分割5次/周,2.0Gy/次,剂量30~40Gy,然后对肿瘤局部用立体定向放疗追加照射剂量,每次2.5~5Gy,采用4~7个共面、非共面照射野,照射10~12次。
对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25例患者,单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单次剂量3~8Gy,5次/周,照射5~18次,85%~90%等剂量曲线包绕靶区。
辅助化疗:20例患者放疗前后行化疗,放疗前化疗1~2个疗程,放疗后化疗3~4疗程。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近期疗效评价采用X2检验,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也在逐步改变。
除了传统的手术切除和化疗,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技术,它利用高精度三维成像技术对肺癌组织进行精确定位,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放射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与传统的放射治疗相比,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以下优点:1.精度高: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利用先进的三维成像技术,能够精确定位肿瘤组织,避免对周围健康组织的影响。
2.治疗时间短:相比于传统放疗需要多次治疗,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只需要数次,且每次治疗时间短,能够减少对患者的负担。
3.副作用小: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周围组织的辐射剂量少,因此副作用相对较小。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了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优势。
例如,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的研究显示,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
虽然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例如,有些研究表明,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能会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由于不同的研究表明,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治疗方法、剂量、次数等参数存在差异,因此仍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治疗方式。
虽然它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在未来的临床实验中,它有望成为越来越多患者选择的治疗手段。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研究董妍;吴尚;杨建国【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9例)和观察组(n=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割放射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完毕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参考美国RECIST1.1肿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对2组疗效进行评估;采用platinumEliteDL型肺功能测定仪测定2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二者比值(FEV1/FVC)水平.2组治疗完毕后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记录并统计患者1年、2年及3年生存率,比较2组生存率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个月后有效率为66.10%,高于对照组50.8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FEV1和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2个月FEV1和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立体定向放射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9(034)006【总页数】4页(P960-963)【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肺功能水平;生存率【作者】董妍;吴尚;杨建国【作者单位】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肺中央支气管到终末肺泡上皮细胞,主要包括[1]: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及生存质量分析目的:分析体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生存质量及毒副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1年3月于本院接受体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5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8例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原发灶近期完全缓解率56.9%,部分缓解率20.7%,稳定率1.7%,总有效率79.3%;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2%、75.9%、67.2%,治疗后3年内肿瘤局部复发、转移共23例,死亡19例。
因复发、转移而死亡12例,非肿瘤死亡者7例;放疗后焦虑、呼吸困难、咳嗽患者少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较少,放射性肺炎占24.1%(14/58);放射性食管炎:中央型肺癌8例占13.7%(8/58)。
白细胞下降Ⅰ级占15.5%(9/58),结论:体部伽玛刀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好,能明显改善患者情绪功能及生活质量,副作用小,是非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疗效好的局部治疗手段。
老年肺癌不僅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对于那些因医学原因不能耐受手术(严重心肺功能差、严重糖尿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及拒绝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放疗患者3年和5年的生存率仅为29%和15%,并且副作用大[2]。
回顾本科于2004年10月-2011年3月用国产体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5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较以往文献报道的传统放疗疗效及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与以往文献报道的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相似,并且副作用小,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1年3月于本院接受体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5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选患者均为不愿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的初治患者。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
方法:本次研究从2017年1月开始到2020年1月结束,随机选择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做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办法将其平均分成常规组(n=30,采取常规放射治疗)和研究组(n=30,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卡氏评分、肺功能。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治疗后卡氏评分以及肺功能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其肺功能,提高其生存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生存率;肺功能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较为高发的一种,其致死率较高,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采取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但是部份患者由于其机体耐受度差或有其他手术禁忌症导致不能采取此种治疗方案[1]。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高精准的放疗技术,对周围非肿瘤组织的受照剂量较低,此治疗方案的应用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更理想的治疗思路。
本次研究将60例此类患者纳入研究,目的即在于分析此种放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纳入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2020年1月,按照抽签的办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
常规组患者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3.49±5.26)岁,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肿瘤分期:Ⅰ期25例,Ⅱ期5例。
研究组患者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3.78±5.37)岁,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肿瘤分期:Ⅰ期26例,Ⅱ期4例。
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录入软件分析得出其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1)肿瘤直径不超7cm。
立体适形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复发患者的疗效评价目的:观察立体适型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和放射反应。
方法:对54例常规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为4.5~6.0 Cy/次,隔日1次,肿瘤病灶总剂量为50~65 Cy。
结果:CR为18.5%(10/54)、PR为70.4%(38/54)、SD为7.4%(4/54)、PD为3.7%(2/54),总有效率为88.9%;1、2年生存率分别为63.0%(34/54)和25.9%(14/54);放射反应以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为主,大多为I~Ⅱ级,患者均可耐受。
结论:立体适型定向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放疗后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标签: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复发;立体造型放射治疗近年来,世界各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持续上升,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工业城市尤为显著,肺癌已为所有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病种。
肺癌的治疗方法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
到了中晚期后,肺癌患者受病情及其他因素影响,可以通过化疗、放疗、中医药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现在放疗技术越发精确,治疗效果受到临床推崇。
本文通过2004年7月~2008年12月本科采用立体适型放射疗法治疗54例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患者,就其疗效和放射反应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4年7月-2008年12月本科收治的常规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46~81岁,中位年龄61岁;KPS≥50分,均为中心型肺癌且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其中鳞癌42例、腺癌12例:初次放疗至立体适型放射治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3个月(4~37个月),初次放疗的中位剂量为60 Cy(44-70 cy)。
1.2方法放射治疗采用3D-CRT,患者取双手抱头仰卧位,捆扎腹带,负压成型垫固定体位,在立体定位架下于皮下埋金属球作为标记点,以减少摆位误差,建立体外坐标系,平静呼吸时螺旋CT对体位床和患者胸部以层厚5mm连续扫描,将CT图像传至TPS工作站建立三维模型。
万方数据
者有望得到根治性治疗。
本科于2006年12月开始针对不能手术的I、Ⅱ期NSCLC的SBRT临床研究,现进行阶段性的初步总结。
材料与方法
1.NSCLC入组标准:(1)通过活组织检查或细胞学检查病理证实的患者;(2)T,、T2期(≤5era)和N。
、M。
期以及T,期侵犯胸壁的患者;(3)以上患者是可以完全手术切除的,但由于生理状况、医源性疾病而不能手术;(4)ECOG体力状态评分0~2,预测寿命至少12周,氧分压(PaO:)>160kPa,18用力呼气容积(FEVlo)I>600ml,无活动性系统、肺部及心包感染;(5)原发灶在中央支气管区域内的患者被排除(距离中央支气管树2cm以内区域:隆突,右和左主支气管,右和左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舌叶支气管,右和左下叶支气管,具体如图1);(6)入组患者未接受针对该癌症的其他治疗(常规放疗、化疗、手术等);(7)所有患者通过PET—CT、头颅MRI检查,临床排除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8)SBRT后不接受针对该癌症的其他治疗,直到病情进展。
圈1人呼吸系统中央支气臂区域定义图示
2.排除标准:(1)任何T分期原发病灶在中央支气管区域内的患者;(2)纵隔侵犯的T,期患者;(3)距离隆突2cm的T,期患者;(4)有远处转移证据或过去2年内有第二原发恶性肿瘤证据的患者;(5)有其他的癌症治疗计划(手术、化疗、常规放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的患者;(6)曾接受肺部或纵隔区放疗的患者。
3.一般临床资料:2006--2009年共入组30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7例。
年龄55—90岁,平均值74岁,中位值75.5岁。
ECOG全身状况评分0、1、2分分别为ll、14、5例。
通过CT下肺穿刺27例和支气管镜下针吸3例,病理类型为腺癌14例、鳞癌8例、腺鳞癌2例、低分化癌3例、NSCLC未分型3例。
T。
、T2、T3(侵犯胸壁)期分别为12、16、2例。
大体肿瘤体积1.27~80.69cm3,平均值25.5cm3,中位值16.45cm3。
计划靶体积5.07—150.6cm3,平均值43.2cm3,中位值35.4em3。
剂量分割5Gy/次10次8例、6Gy/次10次9例、6Gy/次11次3例、7Gy/次10次10例。
4.SBRT方法:采用TOPSLANE定位装置及VENUS治疗计划系统,瓦里安2300C/D直线加速器,120叶多叶光栅,6MVX线、非共面固定野,等中心照射(>t7个野)。
靶区勾画中大体肿瘤体积等同临床靶体积,根据靶区移动度以确定内靶体积,内靶体积外放5~10mm作为计划靶体积(人体横轴面方向外放5mm,纵轴面方向外放10mm)。
要求处方剂量线放在计划靶体积边缘,分割量为5~7Gy/次10~11次12~15d完成,等效生物剂量(依据LQ模式计算,a/13值为10)为75—119Gy,大体肿瘤体积最大等效生物剂量为75~135Gy。
在平静呼吸下模拟定位CT薄层扫描(2.5mm/层)。
所有计划均进行组织密度校正;肺内病灶靶区在肺窗勾画;胸壁病灶参照纵隔窗与骨窗,进行PET或MRI与CT融合后勾画靶区;对靶区内的剂量均匀性不做严格要求;要求距离计划靶体积2cm处剂量至少衰减为处方剂量的20%一45%(具体以处方剂量大小而定)。
5.靶区移动度的确定方法:(1)采用真空袋体位固定器固定体位,腹部束带减少腹式呼吸运动;(2)模拟机透视下记录病灶活动度(3个解剖位置);(3)对于X线透视下不能观察到的小病灶活动度,主要依据透视下胸廓运动及横膈膜运动确定;(4)通过融合胸部PET和胸部定位CT图像进一步确定内靶体积(PET-CT是慢速CT,其显示的FDG增高影实际上考虑了病灶的呼吸运动)。
6.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1)总生存率;(2)疾病相关生存率。
次要观察指标:(1)局部控制率;(2)安全性(SBRT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析胸部SBRT前、中和放疗后患者的ECOG体力状况评分变化)。
肺部原发病灶治疗后的评价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4J: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
远期疗效的评价指标为中位生存期和生存率。
本组
副反应参照CTCAE3.0评价”J。
治疗后第l、3、6个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