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 杜甫
- 格式:pptx
- 大小:112.72 KB
- 文档页数:13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1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潘阆〔宋代〕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译文常年客居他乡,头发已渐了,独自一人坐是从桐庐回到钱塘。
天空的新月还很暗淡,那是因为西面落日的余晖还没有完全褪去。
钱塘江上强劲的风使江面波浪很急,远处龙山脚下人家的炊烟只能隐约看到。
时不时还能听见沙洲上的飞雁因为躲避人,一只只鸣叫着匆匆飞去。
注释桐庐:今属浙江杭州市。
钱塘:今杭州。
渔浦:在今浙江萧山西南,其对岸即杭州的六和塔。
华发:花白的头发。
孤棹(zhào):孤舟。
棹,本指摇是的用具,这里指是。
龙山:在杭州南,名卧龙山,为天目山分支。
赏析这首诗首联写自己长久客居外地,终于可以颈到桐庐。
颔联从时间着笔,写傍晚舟中所见。
颈联从经过的山水着笔,写正途景物。
尾联写自己只听见雁声而未见雁鸟,与“岁暮”相呼应。
这首诗明暗相衬,动静结合,绘声绘见,给人以清晰的立体状的画面感。
这首诗首联是说:长久客居外地,不觉已经出现花白的头发了。
此刻从桐庐乘着扁舟独自正来,表现出思正之情非常殷切。
颔联:“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从时间着笔,示傍晚舟中所见。
这两句自然清颖,富于理趣,表面上信手拈来,实由洗练而出。
时当上弦,新月已上,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天空中浮起了一弯眉月,而此时天边霞彩,却显得绚丽可爱。
澄江如练,余霞成绮。
虽然新月还未能朗照,却也带着些远远的晴彩了。
东天的如眉初月,西天的夕阳在山,人在舟中,俯仰成趣。
颈联是从经过的山水着笔,写正途景物。
时近黄昏,晚风渐紧,渔浦边上已聚集了渔舟,暮潮也随着兴起。
江岸那边的龙山一带,升上了阵阵些微的炊烟,远方也见到星星的灯火。
天空渐渐呈现了暮见,作者所乘的船儿,也便停泊了下来。
尾联:“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在泊舟之后,听到沙洲上已有落雁的声音。
在草木黄落的深秋,鸿雁是惯于南飞的。
贺兰祥字盛乐。
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
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
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
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
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
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聘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
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
贺兰祥十七岁,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
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
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
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
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
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孺。
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
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
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
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
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
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
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
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
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
这一年大丰收。
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很清廉。
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
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
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
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杜甫)【诗句介绍】描写冬天的诗句“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出自《阁夜》,由杜甫创作。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诗句出处原文】《阁夜》作者: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yǐng] ,⑴天涯霜雪霁寒宵。
⑵五更鼓角声悲壮,⑶三峡星河影动摇。
⑷野哭千家闻战伐,⑸夷歌数处起渔樵。
⑹卧龙跃马终黄土,⑺人事音书漫寂寥。
⑻【注释】⑴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⑵霁(jì):雪停。
⑶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⑷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⑸战伐:崔旰之乱。
⑹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⑺卧龙:指诸葛亮。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
字子阳,扶风人。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
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⑻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译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忠)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诗句赏析】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的意思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的意思:
到了年底的时候,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在雪光映照下,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明朗得如同白天一样。
这句话描绘出夔州凄凉寒怆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因国家的战乱而产生的悲凉哀伤之情。
1.出处:【唐】杜甫的诗作《阁夜》,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2.全文译文:
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翻译赏析《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翻译赏析 《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出⾃唐诗三百⾸全集,其作者为唐朝⽂学家杜甫。
古诗全⽂如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事⾳书漫寂寥。
【前⾔】 《阁夜》为唐朝诗⼈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城,⾯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声,因⽽感慨万千。
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物想到⾃⼰的境遇,并⼒图在内⼼超越这些⼈⽣的感慨。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注释】 ⑴阴阳:指⽇⽉。
⑵短景:指冬季⽇短。
景:通“影”,⽇光。
⑶霁:雪停。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瞿塘峡在夔州东. ⑸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⑹战伐:崔旰之乱。
⑺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⑻⼈事:指交游。
⾳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的。
【翻译】 时令到了寒冬,⽇⼦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号⾓,起伏悲壮。
⼭峡倒映着银河星⾠,随波动摇。
野外⼏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样终成黄⼟。
⼈事变迁⾳书断绝,我寂寞⽆聊。
【赏析】 全诗写冬夜景⾊,有伤乱思乡之意。
⾸联点明冬夜寒怆。
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
颈联写拂晓所闻。
末联写极⽬武侯、⽩帝两庙⽽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更好的表达了⾃⼰的情怀。
开⾸⼆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诗歌⾸先点明时间。
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
“阴阳”指⽇⽉。
“景”同“影”。
“短景”指冬天⽇短。
“天涯”即天边,指夔州。
“霁”即天放晴。
⾸句的意思是说,年终⼀天⽐⼀天短。
其中,⼀个“催”字⽤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特点,⽽且使⼈觉得时光飞逝。
杜甫岁暮原文及翻译
【原文】
岁暮
杜甫〔唐代〕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
岁暮: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底。
远为客:指杜甫自己远为客。
边隅:边疆地区,指被吐蕃扰袭或攻陷的陇蜀一带。
雪岭:松潘县南雪栏山。
江城:作者所在的梓州。
日:日日,天天。
请缨:用西汉终军请缨的典故借指将士自动请求出兵击敌。
敢:岂敢,何敢。
爱:吝惜。
【译文】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岁暮阴阳催短景的意思
岁暮阴阳催短景是一句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岁暮》。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岁暮之年,光阴荏苒,感到自己的年华正在不断流逝,因此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奈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阴阳两界都在不断地催促着诗人缩短生命的时长。
阴阳两界指的是现实世界和冥界,这句话意味着时间的流逝速度和生命的短暂,暗示着人生的有限和短暂。
这句话的含义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句话也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抓住当下,不要浪费光阴,要及时行乐。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出自唐代杜甫的《岁暮》
原文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年底,吐蕃攻陷蜀郡西北的松州、维州、保州,时杜甫欲下江东。
拟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
此诗或作于离梓之前,或作于抵阆之后。
译文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鼓角”代边境战争,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指主动请求担当重任,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对偶,“烟尘犯雪岭”与“鼓角动江城”。
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晚唐。
反问,“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写出了朝中无人为国分忧,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等等。
“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导语】《岁暮》是唐代诗⼈杜甫作于唐⼴德元年(763年)的⼀⾸五⾔律诗。
这⾸诗通过描写边境战争,时局艰难,朝廷却⽆⼈请缨抗敌,⽽⾃⼰漂泊异乡,孤独寂寞;表达了诗⼈对朝廷⾥懦弱⽆能的⼤⾂们的谴责;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这⾸诗,欢迎阅读!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兵。
烟尘犯雪岭,⿎⾓动江城。
天地⽇流⾎,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惊。
【赏析】 杜甫在梓州时,听说官军⼤胜叛军,便写下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却⼜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忧国忧民的诗⼈写下了这⾸诗。
⾸联⾃述⾃⾝经历。
临近年关,诗⼈还在异乡漂泊,这时⼜听到战乱的消息,国家⾯临内忧外患的局⾯,作者⼼情极其沉痛。
颔联写战争,⼀个“犯”字,⼀个“动”,写出了诗⼈听到外敌⼊侵后内⼼受到的强烈冲击。
颈联先写战争的惨烈,表达对朝廷⽆⼈请缨杀敌的担忧。
尾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惊”⼀问⼀叹,表达报国⽆门的苦闷。
⾯对“天地⽇流⾎,朝廷谁请缨”的局⾯,杜甫胸中涌起了报国激情,他说,国家危难时,我拯救国家于⽣死存亡之际,救百姓于⽔深⽕热之中,是不会顾及个⼈⽣死荣辱的,我只会奋不顾⾝,投⼊到保家卫国的⾎⾬腥风之中。
只可惜,作者空有报国热情,却⽆报国机会,只得感叹“寂寞壮⼼惊”!“寂寞”、“惊”等感情字词,都是作者此时的内⼼写照。
“寂寞”⼆字,不仅写出诗⼈独⾃客居阆州的寂寞,还写出诗⼈有报国之⼼,却⽆从施展的空落之情。
诗⼈写这⾸诗时,已经五⼗⼆岁,已过天命之年,可作者报国之⼼始终都是鲜活的,他⾃称“壮⼠”,以表明⾃⼰“烈⼠暮年,壮⼼不已”。
最后⼀个“惊”字,既写出作者听到外敌⼊侵的消息后的⼼惊,也写出“寂寞壮⼠”报国⽆门的愤慨。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卷”,早佚。
北宋宝元⼆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