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2.80 KB
- 文档页数:6
王维《相思》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相思》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情感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记忆和理解: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相思》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意义和内涵: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学生可能对于古诗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不太了解,需要教师的补充和讲解。
3.2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示范。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王维的《相思》古诗文本。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诗歌创作的纸张和文具。
4.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安静舒适的环境,适合朗读和思考。
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王维的背景和《相思》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可以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联想。
5.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相思》古诗,注意停顿和韵律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5.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4 创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古诗《相思》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相思》。
(2)理解古诗《相思》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古诗《相思》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相思》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王维对友情、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培养学生热爱古诗,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相思》。
(2)理解古诗《相思》的内容和意境。
(3)分析古诗《相思》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意境的感悟。
(2)古诗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古诗《相思》,掌握诗的内容和意境。
(2)收集与古诗《相思》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王维的生平、其他作品等。
(3)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相思》,了解诗的大意。
(2)查阅诗人王维的生平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古诗的知识。
(2)简介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相思》,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诗人王维的生平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相思》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古诗《相思》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分析古诗《相思》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实践环节:(1)学生模仿古诗《相思》的韵律特点,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相思》的意境和韵律特点。
古诗相思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诗《相思》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相思》,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对于相思之情的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欣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制作一份包含《相思》的诗集,并向学生展示。
2. 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
阅读理解:1. 向学生朗读《相思》,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词语。
2. 分组讨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
4.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创作活动: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相思》主题相关的短诗或散文。
2.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创作或借鉴古代诗歌的形式和风格进行创作。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提供互相的反馈和建议。
文化探究:1. 向学生介绍《相思》的作者王维和他的其他作品。
2. 探究《相思》所反映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例如古代婚姻观念、爱情观念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
评估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测验,测试他们对于《相思》的理解和诗歌分析能力。
2.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创意、表达和与主题的契合度。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其他古代诗歌作品,扩展他们对于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展览,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化探究,例如研究不同时期的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教案资源:1. 《相思》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诗集和相关的古代诗歌选集。
3.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音频等。
4. 学生创作作品的展示板或投影片。
古诗《相思》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古诗《相思》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美感,增强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相思》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2.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复印古诗《相思》给每位学生。
2. 准备课件,包括古诗的背景介绍及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先放一段与古诗《相思》相关的音乐,然后展示几张喜爱的古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Step 2 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对于你们来说,什么是相思?”以激发学生对相思情感的思考。
Step 3 预备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相思》的作者-王之涣和背景。
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Step 4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来朗读古诗《相思》,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鼓励大胆发言和提出不同的见解。
Step 5 情感联想(15分钟)通过诗词中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并引导学生用几个词来形容相思之感。
Step 6 诗词分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诗意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对思念之情的表达。
Step 7 个人表达(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用一段话来概括这首古诗的主旨,并解释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Step 8 创作展示(15分钟)选择几位学生展示他们对古诗《相思》的创作作品,可以是诗歌、画画、手工制作等,鼓励学生通过创作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与古诗《相思》相似的其他古诗作品。
七、课堂小结教师做个小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应注重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幼儿园古典文化《相思》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古诗《相思》的内容和背景。
2. 培养幼儿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让幼儿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古诗《相思》的含义,感受其中的情感。
2. 难点: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
- 通过讲述故事或展示图片,引出古诗 《相思》的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 介绍《相思》的作者和背景。
- 解释古诗的意思,让幼儿理解其中表达的思念之情。
- 带领幼儿朗诵古诗,可以用拍手、摇头等方式增加趣味性。
3. 课堂活动
- 让幼儿分享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可以用绘画、口述等方式表达。
-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诗人在思念亲人时的情景。
4. 总结与延伸
-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古诗《相思》所传达的情感。
- 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人朗诵古诗,并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互动,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理解古诗的意义。
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确保教学效果。
相思(王维)教学设计相思(王维)教学设计引言:《相思》是唐代王维的一首抒情诗,以其深情质朴的表达方式,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设计一个相思主题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课前准备1. 整理相关材料:包括《相思》原文、翻译版本、注释、背景知识等。
2. 准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相思》的基本情感和意义。
2. 掌握《相思》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词语。
3. 学会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4. 能够通过学习《相思》,增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悠美的古琴音乐,营造浓郁的古典氛围。
2. 教师引发学生对相思的思考:你们是否经历过望而不得的感觉?请简单描述一下你们的感受。
步骤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将《相思》的原文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先自己默读一遍。
2. 教师朗读《相思》原文,注重语调和抑扬顿挫的处理。
3. 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此诗的情感和意境:a. 诗人通过哪些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他的相思之情?b. 《相思》中有哪些名句或重要的词语?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步骤三:讨论交流(20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句他们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诗句,并解释它的意义。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分析的诗句。
3. 整合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整合各组的观点,形成对诗歌整体意义的理解。
步骤四:诗歌表达(20分钟)1. 学生思考并交流:在《相思》的基础上,你们是否有类似的心情或经历?请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 学生个人创作: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个别完成一篇相思相关的诗歌创作。
3.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提供互相欣赏和反馈的机会。
步骤五:反思总结(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教学活动,你们对《相思》这首诗有哪些新的认识或体会?2. 学生反思:让学生写下对这堂课的感想和体会。
《相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题:《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理解《相思》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和创造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诗歌赏析: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隐喻意义。
2. 诗歌背诵: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逐句背诵《相思》这首诗,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语感和韵律的感知能力。
3. 诗歌创作:学生在对《相思》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播放李清照的《相思》音乐版,并让学生听后,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就此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之相关的话题,如相思、思念等。
2. 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歌的结构与情感表达。
(2)解读诗歌的意义与隐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3)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对情感的塑造作用。
3. 诗歌背诵:(1)教师反复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语感。
(2)带领学生逐句背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的表达,并解释诗句的含义。
(3)组织学生逐段背诵,培养学生对整首诗的感悟和理解。
4. 诗歌创作:(1)教师给予学生一些关于相思的词语,并提示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描述相思之情的短诗。
(2)学生根据自己对相思的理解与感受,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
(3)教师鼓励学生相互欣赏,评论和鉴赏同学们的创作,并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和改进。
5. 总结和延伸:(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重点内容。
(2)提醒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和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
(3)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诗歌知识和创作经验,在课外进行更加自由的诗歌创作。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对诗歌《相思》的理解和表达,考察学生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的把握能力。
相思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和目标1. 教学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和人们繁忙的工作压力使得许多人感到孤独和压抑。
而相思情感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体验,涉及爱情、友情等各种人际关系。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相思情感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理解相思情感的定义和特点;- 了解相思情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学会适当表达和处理相思情感;- 培养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1. 教学内容:- 相思情感的定义和特点- 相思情感的影响:个人和社会- 适当表达和处理相思情感的方法- 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的技巧2. 学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一个学时,时长为45分钟。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相思情感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并提问:“你们对相思情感有什么了解?你们有过相思的经历吗?”2. 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相思情感的例子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这个例子中有哪些明显的相思情感表现?- 这种相思情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你认为适当的表达和处理相思情感有什么方法?3.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解释相思情感的定义和特点,并列举一些常见的相思情感表现形式。
同时,介绍相思情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相思情感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学生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这个案例中的相思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这个案例中的相思情感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你认为这种情感表达和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5. 情感管理与人际交往技巧(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适用于表达和处理相思情感的方法,同时探讨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的技巧,例如沟通、倾听和理解。
6. 总结(5分钟)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并检查学生对相思情感的理解程度。
王维《相思》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王维的《相思》。
(2)理解《相思》的基本内容,了解王维的创作背景。
(3)分析《相思》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相思》的韵律。
(2)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相思》的意境和情感。
(3)通过默写、填空等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王维的相思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相思》,让学生体会友谊和亲情的珍贵。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相思》。
2. 理解《相思》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相思》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相思》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相思》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相思》的意境和情感。
2. 采用示范法、指导法等,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相思》。
3. 采用比较法、分析法等,帮助学生分析《相思》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相思》原文、译文、作者简介等。
2. 教学音频:播放《相思》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3. 练习题:包括填空、默写等类型的练习题。
4. 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大家之前学过哪些王维的诗句?2. 学习《相思》(1)让学生自读《相思》,感受诗句的韵律。
(2)集体朗读,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3)解释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3. 分析《相思》(1)分析诗句的韵律美。
(2)分析诗句的意境美。
(3)分析诗句的情感美。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进行默写练习,提高语文素养。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相思》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幼儿园相思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和表达“相思”的含义。
2.能够模仿表达“相思”的动作。
3.培养幼儿的情感交流能力。
4.激发幼儿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准备1.音乐:《相思》。
2.图片:《相思》歌曲MV截图。
3.笔记本或教学板书。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相思》音乐,安静地欣赏。
2.教师向幼儿展示《相思》歌曲MV截图,并简单介绍。
3.教师分享“相思”的表达方式,例如:眼神、话语、动作等。
第二步:感知相思1.教师带领幼儿模仿眼神表达相思的方式。
2.教师与幼儿互动,用“相思”的动作表达对幼儿的关心。
3.教师邀请幼儿模仿表达“相思”的动作。
第三步:表达相思1.教师播放《相思》音乐,让幼儿跟随音乐表达“相思”的情感。
2.教师制定小组活动,鼓励幼儿相互表达“相思”的感受。
3.教师引导幼儿用话语表达“相思”的情感。
第四步:总结课堂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今天的学习内容。
2.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3.教师总结课堂,鼓励幼儿用“相思”的动作、话语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延伸1.给幼儿准备一些《相思》歌词的图片,鼓励幼儿参与合唱活动,加深对“相思”情感的理解。
2.给幼儿准备一些相似情感的图片,让幼儿学会用“相思”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3.给幼儿讲述一些动物或其他物品的“相思”故事,用情感故事让幼儿理解“相思”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表达它。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是否能听懂和表达“相思”的含义。
2.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模仿表达“相思”的动作。
3.观察幼儿能否用话语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评价整个教学的效果,是否能够有效激发幼儿表达情感的欲望。
《相思》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学重点,难点: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具准备:课件或实物.教学过程:导入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师讲红豆的特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板书课题:相思解题:思念.自由读诗画出生字.读准节奏.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学习生字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注意与些的区别.指导书写生字出示生字8 个.组词识记.师进行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尾,房,屋,层师范写.生书写.朗读诗歌《相思》自由读诗.师引导读诗.(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出示地图(长江以南叫南国也叫江南) 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春来发几枝)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师引导: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么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了,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泥土,水,树叶,红豆)(9)师:对.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思念故乡) 挂图了解诗意.红豆生长在江南,春天来了红豆常得十分茂盛.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静夜思) 对故乡的思念还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请一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出红豆树的美.读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大家齐读.背诵古诗.六,拓展思维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业抄写生字.篇二:幼儿园古典文化《相思》教案大班古诗《相思》教案活动内容:古诗《相思》活动目标: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学习连贯地完整地讲述图意,鼓励激发幼儿运用优美词汇。
2、通过视频朗读、跟读来认字。
3、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体验诗中所包含的思念之情。
活动准备:1、相思子图片2、朗读、跟读、释义视频3、《相思》古诗新唱音乐活动过程:1、出示红豆(相思子)图片,引发幼儿活动兴趣,鼓励激发孩子们运用优美词汇。
教师同步介绍红豆---相思子---相思---引题。
2、欣赏古诗。
(1)、古代有个人叫王维,他看到这些景象后就写了一首诗,流传至今,我们来听一下。
(2)、教师朗诵古诗。
(3)、出示视频朗读、跟读。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
3、认字、简单释义44、再朗读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体验诗中所包含的思念之情。
5、播放《相思》古诗新唱音乐,加强对古诗文的升华理解,并跟唱是背古诗文。
附:古诗《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篇三:杂诗,相思教案第一课时《杂诗》教案设计理念: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独钟梅花,清高超脱的品性,领悟古诗传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
你们自己能行吗?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他故乡的事情吗?③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④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
⑤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④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急切之情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②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③谁再来试一试。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那种急切的心情吗?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4.指名简单地说一说。
(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5.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
6.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7.指名读。
8.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1.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2.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
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
一句“寒梅著花未?”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
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篇四:《相思与差异》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教学设计篇五: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教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课题解读】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旅他乡的旅人、远离故土的官宦、征战边塞的将士,每逢特殊时节——不管是春草蔓生之时、夏雨绵绵之际、秋阴漫卷之节、冬雪弥天之际,还是龙舟竞渡的端午、折枝登高的重阳、围炉品茗的冬至、万家灯火的除夕,都会不由自主萌生思念故土、亲人的情怀。
他们把最真切深沉的情感或借异地山水之景传达出来,或托脑海想像之境抒写出来。
不说自己是如何思念亲人,而说亲人如何思念我,使“主客移位”,从而产生震撼心魄的力量。
这有些像我们生活中的“换位思考”,别有情趣,耐人寻味。
《卷耳》是一首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
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
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
这种花开两朵互相映衬的艺术手法就是最早的“对写法”。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移情于人,写自己在重阳节这一天,“遥想”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浓郁鲜明。
《月夜》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得益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
在诗中,诗圣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
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
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移情于物,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古典诗歌的这种“主客移位”的高超艺术手法,确实使诗歌的情感达到了余味无穷、时时咀嚼仍感余音绕梁的效果。
这类诗歌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是灿若星海的篇章中独具艺术魅力的佳作,需我们反复品读,用心体味。
心领神会时,我们的诗歌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教学目标】掌握“对写法”。
【教学重点】1、“对写法”借助联想和想象委婉含蓄的抒发情感的特点。
2、“对写法”别出心裁的抒情角度。
3、“对写法”“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主客移位后产生的虚实相生、物我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介绍什么是“对写法”。
二、研读《诗经——卷耳》。
1、配乐朗读《卷耳》。
2、共同探讨诗中主客移位手法的运用,以及产生的效果。
主体:妻子思夫(第一章)客体:丈夫思妻(第二、三、四章)以丈夫思妻来曲写妻子思夫,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研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主体:我在异乡倍思亲客体:兄弟登高、插茱萸少一人主客移位,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四、研读杜甫的《月夜》。
“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五、研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客体(拟人):主体:柳条、藤蔓(系)我依依难舍的深情黄莺(啼)六、课外阅读:介绍几首运用了“对写法”的优秀诗篇,供学生课外阅读。
七、教师小结:“对写法”的运用能使诗歌隽永含蓄,意味绵长。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