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1
- 格式:docx
- 大小:50.08 KB
- 文档页数:10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的微量铁一、实验目的1.掌握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原理2.熟悉绘制吸收曲线的方法,正确选择测定波长3.学会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4.通过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掌握721型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邻二氮菲(phen )和Fe 2+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Fe(phen)2+3,其lg K =21.3,ε508=1.1×104 L·mol -1·cm -1,铁含量在0.1~6μg·mL -1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
显色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e 3+全部还原为Fe 2+,然后再加入邻二氮菲,并调节溶液酸度至适宜的显色酸度范围。
有关反应如下:HCl OH NH 2Fe 223⋅++ ==== 22N Fe 2++↑+ 2H 2O + 4H + + 2Cl - N N Fe 2++ 3NN Fe 3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一般采用标准曲线法,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 ,以溶液的浓度C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x ,根据测得吸光度值Ax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浓度值Cx ,即可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1.仪器 721型分光光度计,1 cm 比色皿。
2.试剂(1)100 µg ·mL -1铁标准储备溶液。
(2)100 g ·L -1盐酸羟胺水溶液。
用时现配。
(3)0.1% 邻二氮菲水溶液。
避光保存,溶液颜色变暗时即不能使用。
(4)pH=5.0的乙酸-乙酸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1.显色标准溶液的配制 在序号为1~6的6只50 mL 容量瓶中,用吸量管分别加入0,0.4,0.8,1.2,1.6,2.0 mL 铁标准使用液(含铁约100µg·mL -1),分别加入1.00 mL 100 g ·L-1盐酸羟胺溶液,摇匀后放置2 min ,再各加入5.0 mL 乙酸-乙酸钠溶液,3.00 mL 0.1% 邻二氮菲溶液,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电化学分析一选择题1 在方程 id = 607nD1/2m2/3t1/6c中,id 是表示_____。
A 极限电流B 扩散电流C 残余电流D 平均极限扩散电流2 极谱分析中,氧波的干扰可通过向试液中_____而得到消除。
A 通入氮气B 通入氧气C 加入硫酸钠固体D 加入动物胶3 经典极谱法中由于电容电流的存在,测定的试样浓度最低不能低于_____,否则将使测定发生困难。
A 10-2 mol/LB 10-8 mol/LC 10-6 mol/LD 10-5 mol/L4 用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时,电极系统由玻璃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组成,其中玻璃电极是作为测量溶液中氢离子活度(浓度)的______。
A 金属电极B 参比电极C 指示电极D 电解电极5 对于一价离子的电极电位值测定误差ΔE,每±1mV将产生约______的浓度相对误差。
A ±1%B ±4%C ±8%D ±12%二填空题1 以测定电解过程中的电流—电压曲线(伏安曲线)为基础的一大类电化学分析法称为伏安法,通常将使用_________电极的伏安法称为极谱法。
2 在极谱波中,波的高度与溶液中待测离子的浓度有关,因而可作为_______________的基础。
电流等于扩散电流一半时的滴汞电极的电位则称为_________________,它可作为极谱_______________的依据。
3 在一硫酸铜溶液中,浸入两个铂片电极,接上电源,使之发生电解反应。
若通过电解池的电流强度为24.75mA,通过电流时间为284.9s,在阴极上应析出________mg的铜。
三判断题1 阳极就是正极,阴极就是负极,此说法是错误的。
2 使用滴汞电极进行极谱分析时,无论在什么样的pH条件下,半波电位比 -1.2V更负的物质就不能测定。
3 在电位分析中,是在通过的电流接近于零的条件下,测量指示电极的平衡电位;而在电解或库仑分析,极谱或伏安分析中,工作电极是有电流通过的。
实验一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及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 学习苯以及苯的一取代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
(2) 了解不同助色团对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3) 观察溶剂极性对丁酮、异亚丙基丙酮的吸收光谱以及pH对苯酚吸收光谱的影响。
(4) 学习并掌握756M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具有不饱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在近紫外区(200~400nm)有特征吸收,为鉴定有机化合物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方法是比较未知物与纯的已知化合物在相同条件(溶剂、浓度、pH值、温度等)下绘制的吸收光谱,或将绘制的未知物的吸收光谱与标准谱图(如sadtler紫外光谱图)相比较,如果两者一致,说明至少它们的生色团和分子母核是相同的。
苯在230~270 nm之间出现的有精细结构的B带是其特征吸收峰,中心在254 nm附近,其最大吸收峰常随苯环上取代基不同而发生位移。
三、仪器与试剂1. 仪器756M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带盖石英吸收池(1cm)。
10mL 具塞比色管3支;5 mL具塞比色管10支;1 mL吸量管6支;0.1mL吸量管2支。
2. 试剂苯;乙醇;环己烷;氯仿;丁酮;异亚丙基丙酮;正己烷。
0. 1 mol. L-1 HCl, 0. 1 mol. L-1 NaOH。
苯的环己烷溶液((1+250);甲苯的环己烷溶液((1+250);苯酚的环己烷溶液(0.3 mg.mL-1);苯甲酸的环己烷溶液(0. 8 mg.mL-1);苯胺的环己烷溶液(1+3000);苯酚的水溶液(0. 4 mg.mL-1)。
异亚丙基丙酮,分别用水、氯仿、正己烷配成浓度为0. 4 mg.mL-1的溶液。
四、实验内容1. 苯及其一取代物的吸收光谱的测绘(1) 在石英吸收池中,加入两滴苯,加盖,用手心温热吸收池下方片刻,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相对石英吸收池,从220~300nm进行波长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第一章绪论1。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组成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探求这些性质在分析过程中所产生分析信号与被分析物质组成的内在关系和规律,进而对其进行定性、定量、进行形态和机构分析的一类测定方法,由于这类方法的测定常用到各种比较贵重、精密的分析仪器,故称为仪器分析。
与化学分析相比,仪器分析具有取样量少、测定是、速度快、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的显著特点,常用来测定相对含量低于1%的微量、痕量组分,是分析化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2。
仪器分析的特点: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样品用量少、选择性高局限性:仪器装置复杂、相对误差较大3。
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评,各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4、灵敏度:仪器或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被测组分在低浓度区,当浓度改变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测定信号的该变量,它受校正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本身精密度的限制。
5.准确度:是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相符合的程度,用误差或相对误差来描述,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6.空白信号:当试样中没有待测组分时,仪器产生的信号。
它是由试样的溶剂、基体材质及共存组分引起的干扰信号,具有恒定性,可以通过空白实验扣除.7.本底信号:通常将没有试样时,仪器所产生的信号主要是由随机噪声产生的信号。
它是由仪器本身产生的,具有随机性,难以消除,但可以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等方法减小;、8。
仪器分析法与化学分析法有何异同:相同点:①都属于分析化学②任务相同: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点:①与化学分析相比,仪器分析具有取样量少、测定快速、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②分析对象不同:化学分析是常量分析,而仪器分析是用来测定相对含量低于1%的微量、衡量组分,是分析化学的主要发展方向9。
仪器分析主要有哪些分类:①光分析法:分为非光谱分析法和光谱法两类。
非光谱法:是不涉及物质内部能级跃迁的,通过测量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其散射、折射、衍射、干涉和偏振等性质的变化,从而建立起分析方法的一类光学分析法.光谱法:是物质与光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了量子化的能级跃迁,从而测定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包括发射光谱法和吸收光谱法②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溶液中待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进行测定的一类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第知识点总结1. 仪器分析的原理仪器分析是利用各种科学仪器对物质进行测试分析,从而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仪器分析的原理是基于物质的特定性质和相应的测试方法。
常见的仪器分析原理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2. 仪器分析的分类仪器分析可以按照分析方法、使用仪器、测定目的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仪器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按分析方法分类: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质谱分析、热分析等。
(2)按使用仪器分类:包括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电化学仪器等。
(3)按测定目的分类: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 仪器分析的常用技术(1)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吸收、发射、散射等光谱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等。
(2)色谱分析:是一种以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出组分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
(3)质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在质谱仪中被离子化并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碎片进行分析的方法,包括质子、电子和质子化电子撞击等。
(4)电化学分析:是利用电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的技术,包括电导率法、电动势法、极谱法等。
4. 仪器分析的应用仪器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药物等领域,为各行各业的科研和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仪器分析可用于检测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在药物研发领域,仪器分析可用于药物的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仪器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仪器分析的原理、分类、常用技术和应用进行系统总结,有助于加深对仪器分析技术的理解,对于提高仪器分析的能力和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仪器分析期末概念总结一、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仪器分析是指利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物质或样品的定性、定量、结构、含量、纯度等方面的分析的一种方法。
仪器分析是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灵敏、准确、可靠等特点。
仪器分析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仪器的结构、检测信号的产生、传感器的作用,以及物理化学过程的基础原理等。
在仪器分析中,有许多基本概念需要了解。
首先是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重复性;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仪器的精密度越高,能够提供更加一致和可靠的结果;而准确度则取决于仪器的校准和标定过程。
其次是仪器的探测极限。
探测极限是指仪器对于某一分析物质最低浓度的检测能力。
常用的探测极限包括检测极限和浓度极限,检测极限是指能够被仪器可靠检测到的最低浓度;浓度极限则是指仪器能够给出准确结果的最低浓度。
最后是仪器的线性范围和选择性。
线性范围是指在该范围内,仪器输出信号与输入浓度呈线性关系;而选择性是指仪器对于被测物质的专属性,即在样品中,仪器只检测感兴趣的物质,不受其他物质的干扰。
仪器的线性范围和选择性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常用仪器的分类及应用常用的仪器可以根据测量原理和用途分为不同的类别。
首先是传统的光谱仪器,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等。
这些仪器能够通过测量样品的光吸收、发射或核磁共振信号来确定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光谱仪器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如荧光光谱分析有机物、红外光谱分析有机小分子、核磁共振分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等。
另一类仪器是质谱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
质谱仪器通过测量样品中质子、电子、离子的能谱分布来确定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质谱仪常用于分析有机物质、环境监测、药物检测等领域。
此外,电化学仪器也是常用的一类仪器,如电导仪、电位计、电解槽等。
电化学仪器可以通过测量电流、电压、电导等参数来确定样品的成分、浓度和电化学性质等。
《仪器分析》课程第一章食品现代分离技术概要1、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低(T C=31ºC)、临界压力适中(7.14M Pa)、二氧化碳是非极性物质,在实际应用中加入乙醇的目的是提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
(P3)2、膜过滤的种类包括纳滤膜、超滤膜、微滤膜等。
3、固相微萃取的基本原理:通过样品与固相涂层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P17)4、分子蒸馏(定义):高真空条件下,蒸发面和冷凝面的间距小于或等于被分离物料的蒸汽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由蒸发面逸出的分子,既不与参余空气的分子碰撞,自身也不相互碰撞毫无阻碍地奔射并凝聚在冷凝面上。
分子蒸馏技术(原理):是运用不同物质分子运动自由程的差异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分子自由程λ(定义):一个分子相邻两次碰撞之间所走的路程。
轻、重分子自由程短的是重分子(P23)第二章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于分子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
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叫吸光光度法。
2、不同性质的价电子分别是:单键、双键、孤对电子,分子的不同振动能级分别是: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3、生色团(定义):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
严格讲,不饱和吸收中心才是真正的生色团。
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㆔N等。
助色团(定义):有非键对电子对的基团,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
如—OH、—OR、—NH2、—NHR、—SH、—X等。
(P34)4、红移(定义):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蓝移(定义):向短波方向移动。
(P36)5、列举影响紫外-可见光谱的因素?(1)共轭效应共轭体系增大,max红移,max增大;取代基越大,空间位阻越大,共轭体系破坏;(2)取代基影响给电子基为含未共用电子对原子的基团; 吸电子基为易吸引电子而使电子容易容易流动的基团;流动性增加,发生红移;(3)溶剂的影响极性、酸度、极限波长等。
(P36)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仪器构造?仪器构造: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显示器(P44)7、干扰及其消除方法?加入掩蔽剂?氧化还原?干扰:干扰物本身有颜色或与显色剂反应后产物在测定条件下有吸收;干扰物与被测组分反应或与显色剂反应,使显色反应不完全。
干扰物质在测量条件下从溶液中析出,使溶液变浑浊。
消除方法:1.加入掩蔽剂:选择掩蔽剂的原则是:(1)掩蔽剂不与待测组分反应;(2)掩蔽剂本身及掩蔽剂与干扰组分的反应产物不干扰待测组分的测定。
例:测定Ti4+,可加入H3PO4掩蔽剂使Fe3+(黄色)成为Fe(PO4)23-(无色),消除Fe3+的干扰;2. 氧化还原反应例:用铬天菁S光度法测定Al3+时,加入抗坏血酸作掩蔽剂将Fe3+还原为Fe2+,消除Fe3+的干扰。
3.控制溶液酸度4.利用校正系数;5.利用参比溶液消除显色剂和共存离子的干扰;6.选择适当的波长;7.增加显色剂的用量;8.分离(P52)9、示差吸光光度法、双波长吸光光度法原理?(P61-63)10、以示差吸光光度法测定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以含锰10.0mg/mL的标准溶液作参考比液,其对水的透色比为T=20。
0%,并以此调节透光度为100%,此时测得未知浓度高锰酸钾溶液的透光度为T=40.0%,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浓度。
(P77/19)11、紫外区、可见光区的波长范围及光源是钨灯、氢、氘灯?紫外区:氢、氘灯作为光源。
发射185~375nm的连续光谱。
可见光区:钨灯作为光源,波长范围在320~2500nm。
第三章红外光谱1、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于一点的分子;分子极性的大小常用偶极矩来衡量。
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的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的分子,正负电荷中心重合。
分子偶极矩(μ):μ=q ×d q:电荷中心上的电量,d:分子中正、负极之间的距离(偶极长)波数区间:4000-500cm-1.2、波数和波长的换算?(P81)3、红外吸收光谱法(IR):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电磁辐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来进行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红外光谱(原理):分子振动能级伴随转动能级跃迁。
产生满足两个条件:频率一致、偶极矩改变。
4、分子振动形式?线性分子振动形式:3N-5,非线性:3N-6。
5、各特征官能团的波数?如苯、羧酸、甲基、氨基等。
6、红外光谱中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有哪些?内因:1)电效应:由化学键的电子分布不均匀引起。
a.诱导效应I: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兰移)b.共轭效应M: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2)氢键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3)振动的偶合外因:试样状态、测定条件、溶剂极性、制样方法等。
8、溴化钾压片?(P110)9、不饱和度的计算公式?10、波谱分析?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1、原子吸收基本原理?共振线?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被测元素基态原子在蒸气状态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称为第一激发态),为共振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当电子从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空心阴极灯的结构?原子化系统的组成?火焰的分类及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锐线)光源、原子化系统、单色器、检测器空心阴极灯是一种特殊气体放电器,包括一个阳极和一个空心圆筒形阴极。
两电极密封于带有石英窗(或玻璃窗)的玻璃管中,管中充有低压惰性气体。
当两极间施加适当电压后,电子从空心阴极内壁流向阳极,在电子通路上与惰性气体原子碰撞,并使之电离,带正电荷的惰性气体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内壁猛烈轰击,使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溅射出来,溅射出来的金属原子再与惰性气体原子及离子发生碰撞而被激发于是阴极内的辉光中便出现了阴极物质和内充惰性气体的光谱。
原子化系统的组成:喷雾器:使试验雾化成细小的雾滴,生产的雾滴随气流运动并被加速,形成粒子直径为微米级的气溶胶。
雾化器:使气溶胶粒度更小,更均匀,使燃气、助燃气充分混合。
燃烧器:气溶胶进入燃烧器,在火焰中干燥、蒸发和原子化。
火焰的分类及应用化学计量火焰(中性火焰):温度高,干扰少,稳定,背景低,常用。
富燃火焰:还原性火焰,燃烧不完全,测定较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Mo、Cr稀土等。
贫燃火焰:火焰温度低,氧化性气氛,适用于碱金属测定。
3、干扰及抑制?化学干扰,如测定钙离子时,如何消除硫酸根的干扰?光谱干扰及抑制物理干扰及抑制化学干扰及抑制背景干扰及抑制化学干扰通过在标准溶液和试液中加入某种光谱化学缓冲剂来抑制或减少化学干扰:(1)释放剂—与干扰元素生成更稳定化合物使待测元素释放出来。
例:锶和镧可有效消除磷酸根对钙的干扰。
(2)保护剂—与待测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防止干扰物质与其作用。
例:加入EDTA生成EDTA-Ca,避免磷酸根与钙作用。
(3)饱和剂—加入足够的干扰元素,使干扰趋于稳定。
例:用N2O—C2H2火焰测钛时,在试样和标准溶液中加入300mgL-1以上的铝盐,使铝对钛的干扰趋于稳定。
(4)电离缓冲剂—加入大量易电离的一种缓冲剂以抑制待测元素的电离。
例:加入足量的铯盐,抑制K、Na的电离。
4、原子荧光光谱产生的原理?产生的类型?荧光波长小于激发线波长;先热激发再光照激发(或反之),再发射荧光直接返回基态。
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三种类型: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5、习题12.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试液中的Pb,准确移取50mL试样2份,用铅空心阴极灯在波长283.3nm处测得一份试样的吸光度为0.325,在另一份试样中加入浓度为50.0mg/L,Pb 标准溶液300uL,测得吸光度为0.670.计算试样中Pb的含量为多少?第五章气相色谱法1、固定相: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其中不动的一相。
流动相:携带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相分离原理:依据不同物质在流动相中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分配率,经过多次分配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的目的。
按照固定相状态分类可分为:气固色谱法(固定相为固定吸附剂)、气液色谱法(固定相为涂在固体担体上的或毛细管2、气相色谱仪有哪几个系统组成?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放大与记录系统。
其中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和气化室。
色谱柱主要有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在气相色谱仪中,温度控制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控制气化室、色谱柱和检测器等部件的温度。
气相色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柱温,称为程序升温。
气相色谱柱的老化温度要高于分析时最高柱温5~10 度,并低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老化时,色谱柱要与检测器断开。
3、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分配系数只随柱温和柱压变化,与柱中两相体积无关。
(P232/5)当下述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变化?为什么?(1)柱长缩短,分配系数k只与组分和固定液的性质及柱温、柱压有关,与柱长无关,故分配系数k不变。
(2)固定相改变,若固定相改变的性质发生变化,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也将发生变化,故分配系数k将改变。
(3)流动相流速增加,将导致柱压增加,分配系数k将改变。
但改变的幅度将很小,可略。
基线:在操作条件下,色谱柱没有组分流出,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
色谱峰:当样品中组分随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大小随时间变化所形成的峰型曲线。
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峰底之间的垂直距离。
峰面积:峰与峰底之间的面积。
标准偏差:0.607倍峰高处的峰宽的一半。
半高峰宽: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Y1/2= 2.355峰宽: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处所作的切线与峰底相交两点的距离。
Y= 4 = 1.70 Y1/2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常用时间或用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
保留时间(体积):指被测样品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流动相所通过的体积)。
死时间(体积):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峰)最大值时所需时间(流过的体积)。
调整保留时间(体积):扣除死时间(死体积)后保留的时间(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