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5节
- 格式:ppt
- 大小:514.50 KB
- 文档页数:48
电和能势电⎪⎪⎪⎪⎪⎪⎪⎪⎪⎪⎨⎧⎪⎪⎧⎧⎪⎩⎪⎨⎧=ϕ-=向电势低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面电势相同的各点构成的是标量比值定义式电势为:具有的势能,功能关系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静电力做功的特点:静q E E E W p pBpA AB构成一正方体空间,电场方向与面ABCD 垂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与AA '两点间电势差相等B. 带正电的粒子从A 点沿路径A →D →D '移到D '点,电场力做正功 C. 带负电的粒子从A 点沿路径A →D →D '移到D '点,电势能减小D. 带电粒子从A 点移到C '点,沿对角线A →C '与沿路径A →B →B '→C '电场力做功相同答案:B 、D母题迁移 1. 如图所示,两平行金属板相距10cm ,两板间加电压40V ,则两板间将形成场强为400V/m 的匀强电场;两板间有A 、B 、C 三点,A 、C 距上板2cm ,B 距下板2cm ,B 、C 在同一条电场线上,若把一个电量为C 100.34-⨯的负电荷沿路径ACB 从A 点移到B 点,电场力做功是多少?若把它从A 点沿AB 移到B 点,电场力做功是多少?若把它从A 点沿ACBA 路径又移回到A 点,电场力做功是多少?答案:负电荷由A 至C ,电场力不做功,由C 至B ,电场力做正功,故负电荷由A 至B 的全过程,电场力做功J 102.7J 106400100.3qElW 324CB---⨯=⨯⨯⨯⨯==。
因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故把它从A 点沿AB 移至B 点时,电场仍做功J 102.73-⨯。
若把它从A 点沿ACBA 又移回到A 点,则电场力做功为零。
知识点二:电势能的概念的理解及大小的比较: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从电场中某点移到无穷远处时,电场力做的正功越多,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越大B. 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从电场中某点移到无穷远处时,电场力做的正功越少,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越大C. 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电场中某点时,克服电场力做功越多,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越大D. 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电场中某点时,电场力做功越多,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越大答案:AC母题迁移 2. 如图所示,在点电荷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上依次有A 、B 、C 三点,分别把+q 和-q 的试探电荷依次放在三点上,关于它所具有的电势能的正确说法是( )。
《畜禽营养与饲料》练习题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第四、五节糖类和脂肪的营养作用一、名词解释1、必需脂肪酸:2、糖类:二、填空1、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包括和。
2、粗纤维主要包括、、,它们存在于植物的_________中。
3、猪能很好的利用碳水化合物中的而不能大量利用。
4、生长猪的日粮粗纤维含量不超过______,牛的日粮粗纤维含量不低于________。
5、饲料中的粗纤维在反刍动物瘤胃中最终被分解为三种挥发性脂肪酸,它们是、和。
6、必需脂肪酸主要有_____ 、_____ 和_____ 。
7、植物性油脂之所以呈液体状,其原因是含量高,相反,动物性脂肪呈固态,是因为含量高。
8、一般情况下,植物脂肪比动物脂肪含量多的是__________。
9、不饱和脂肪酸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经细菌的氢化作用,变为________。
10、无氮浸出物主要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它们主要存在于植物的__________。
11、_____是畜禽采食量最大、吸收利用最多的能源物质。
12、糖类在畜禽体内有两种代谢方式,即_________和________。
13、饲料的能值高低主要取决于_______含量的高低。
14、根据脂肪的结构,可将其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15、生理条件下同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是糖类所产生能量的_______倍。
16、为保证得到较好的屠体品质,猪日粮中玉米含量最好不超过______。
三、选择1、( )是动物从饲料中获得热能的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
A、脂肪B、蛋白质C、碳水化合物D、维生素2、非草食性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
A、粗纤维B、淀粉C、脂肪D、蛋白质3、单胃动物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是从()开始的。
A、大肠B、小肠C、胃D、口腔4、反刍动物能量的来源主要依靠于()。
A、粗蛋白质B、粗脂肪C、粗纤维D、无氮浸出物5、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以形成()。
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学习目标】1.知道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3.会用打出的纸带求加速度、瞬时速度4.能通过纸带上点的位置关系分析物体运动【要点梳理】要点一、电磁打点计时器与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要点诠释:1.电磁打点计时器及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电磁打点计时器及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分别如图甲、乙所示.2.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原理电磁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电磁原理打点计时的一种仪器,它的工作原理可以用图甲、乙来说明.当线圈中通入的交流电为正半周时,设电流方向如图甲所示,则线圈中被磁化的钢制簧片左端为N极,永久磁铁使簧片受到一个向下的力;当交流电转为负半周时,电流方向如图乙所示,簧片左端变为S极,永久磁铁使簧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随着交变电流方向的周期性变化,簧片周期性地受到向下、向上的力就振动起来.位于簧片一端的振针随簧片的振动而在复写纸上打点.如果在复写纸下有运动的纸带,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的点.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个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02s.3.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原理电火花计时器的原理与电磁打点计时纸带问题分析器相同,不过在纸带上打点的不是振针和复写纸,而是电火花和墨粉,它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使用时,墨粉纸盘套在纸盘轴上,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当接通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放电针、墨粉纸盘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当电源频率是50Hz时,也是每隔0.02s打一次点.4.电磁打点计时器与电火花计时器的比较①两种计时器使用的都是交流电源;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②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4~6V交流电,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是220V交流电.③无论是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还是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的点,都记录了纸带运动的时间.如果纸带是跟物体连接在一起的,纸带上的点就相应地表示出了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了解在不同时间里物体发生的位移、速度的大小和变化情况.④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受到的阻力比较小,实验误差较小.5.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注意事项①会安装复写纸,并且会调节复写纸的位置,将纸带从复写纸下穿过.将计时器接入50Hz交流电源,从交流4V开始,观察振片振动情况,若振片振幅较小,再升高电压至6V;对电火花计时器,应将墨粉纸盘套在纸盘轴上,两条纸带要对齐穿过限位孔,墨粉纸盘夹在中间,使用220V交流电源.②开启打点计时器,待1~2s再拖动纸带打出点,观察点迹是否清晰,打完纸带后,立即关闭电源.③在纸带上打不出点或点迹颜色过淡情况下,纠正时大致从以下方面注意:电源电压较低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对电火花计时器这种情况较少);调整复写纸位置或更换复写纸(或墨粉纸盘);调整打点计时器.④调整打点计时器.如果打不出点,首先要检查压纸框的位置是否升高,阻碍了振片上的振针打不到纸带上,若是,可将压纸框向下压,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另外也可能是振片没有工作,在共振情况下,此时可松动固定振片的螺丝,适当调节振片位置,紧固后观察振幅,若达到或接近共振状态即可正常工作.如果振片振动较大仍打不出点,可调整振针的位置,直到打出点为止.若振针向下调节过长,则打点的声音过大,且易出现双点,调节时要仔细.⑤如果将打点计时器错接在学生电源的直流电源上(非稳压电源),也能在纸带上打出点迹,这是因为直流输出单向脉冲电流,频率为100Hz,会导致数据处理时错误.⑥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若用一条纸带要将纸带压在墨粉纸盘下,打完一条纸带后要将墨粉纸盘转一角度再打另一纸带,否则会只用纸盘的某一位置,打出的点迹颜色较淡;若使用双纸带,将墨粉纸盘夹在中间,拖动时由于两条纸带的摩擦作用,墨粉纸盘会随纸带转动,电火花将墨粉纸盘上不同位置的墨粉蒸发到纸带上,点迹颜色较重,而上面的纸带没有点迹,可重复使用,但用两条纸带时摩擦阻力较大.不管用哪种方法,打完纸带后都应立即关闭电源.要点二、实验原理和步骤、注意事项要点诠释:1.实验目的①进一步练习打点计器的使用、纸带数据处理和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②利用打点纸带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分析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实验器材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带小钩的细线、钩码若干、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3.实验原理把纸带跟运动物体连接在一起,并穿过打点计时器,这样纸带上的点不但记录了物体的运动时间,而且相应地表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这些点的情况,就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4.实验步骤①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台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②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钩码.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衡地加速滑行,然后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车的后面.③使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再按同样的方法(不改变钩码个数)打出两条纸带.从这三条纸带中选用一条最清晰的,记录为纸带Ⅰ.④增加一个钩码,按上述方法打出纸带Ⅱ.⑤在打纸带I时的基础上减少一个钩码,仍按上述方法打出纸带Ⅲ.⑥整理器材.5.注意事项(1) 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2) 一先一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后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 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4) 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5)弄清间隔: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s=0.1s.(6)仔细描点: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要点三、实验数据的处理要点诠释:1. 纸带上点的意义①表示和纸带相连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②通过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间隔,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可以利用纸带上打出的点来确定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2.纸带的选取从三条纸带上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来确定计数点.为计算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间隔,即T =0.1s .3.采集数据的方法如图所示,不直接测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而是要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x 1、x 2、x 3、x 4…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11x x =,221x x x -=,332x x x -=,445x x x -=,554x x x -=.4. 根据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速度(1)根据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平均速度①在纸带上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电源频率为50Hz),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小.②根据x v t ∆=∆,求出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x 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x 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 的乘积.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2)粗略计算瞬时速度某点E 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 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如图所示,DG F v v =或DF E v v =.【说明】在粗略计算E 点的瞬时速度时,可利用x v t∆=∆公式来求解,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取离E 点越接近的两点来求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越接近E 点的瞬时速度,但是距离过小会使测量误差增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用平均速度来代替,即1212x x v t ∆+∆=∆,2322x x v t∆+∆=∆…(△t 为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将各计数点对应的时刻及瞬时速度填入下表中: 计数点位置编号n 0 1 2 3 4 5 6时间t/s 0 0.1 0.2 0.3 0.4 0.5 0.6 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s/m对应计数点的速度v/(m ·s -1)5.由实验数据得到v-t 图象①如何由实验数据得出v-t 图象有了原始实验数据,如何更好地确定运动规律呢?最好的方法是作v-t 图象,具体的运动规律便能直接显现.根据表格中的v 、t 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仔细描点.作一条直线,使同一次实验得到的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这条直线就是本次实验的v-t 图象,它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所示.②如何由实验得出的v-t 图象进一步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两条途径进行:一是通过直接分析图象(如图所示)的特点得到.小车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当时间增加相同的值△t ,速度也会增加相同的值△v .也就可得出结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或变化).二是通过图象写出函数关系式进一步得到结论,既然小车的v-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v 随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v =kt+b ,显然v 与t 成“线性关系”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或变化).6.由纸带求加速度的方法由图所示的纸带各计数点1、2、3、4、5…所对应的速度分别是v 1、v 2、v 3、v 4、v 5…T 为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 211v v a T -=,322v v a T -=,433v v a T -=,…,1n n n v v a T+-=. 求加速度的平均值 122132111()()()++++⋅⋅⋅+-+-+⋅⋅⋅+--===n n n n a a a v v v v v v v v a n nT T从结果看,真正参与运算的只有v 1和v n+1,中间各点的瞬时速度在运算中都未起作用. 方法二:逐差法求41123∆-∆=x x a T ,52223∆-∆=x x a T ,63323∆-∆=x x a T ,则 1234561232()()39++∆+∆+∆-∆+∆+∆==a a a x x x x x x a T 这样可使各点的瞬时速度都参与了运算,可减小误差.比较两种方法,“方法二”比“方法一”好,一般不用方法一.方法三:由图象求加速度由多组数据描绘出v-t 图象,v-t 图象的直线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三种方法中,最准确,科学的是方法三,不过较繁一点.要点四、一些利用现代技术测速度的方法除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外,还可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测量:(1)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如图所示是一种运动传感器的原理图,这个系统由A、B两个小盒子组成.将红外线、超声波发射器A盒固定在小车上,接收传感器B盒固定在某一位置并调整其高度与传感器A 等高.小车上A盒发射器对着接收器B,并处在同一直线上.将接收传感器B探测到的红外线、超声波到达的时间差等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专门软件可以分析小车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将这些位移和对应的时间差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就可以分析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根据小车的两个位置变化可求得△x,两位置的时间差为△t,则小车速度xvt∆=∆.(2)利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装有光电门,其中A 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问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x和测出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xvt∆⎛⎫=⎪∆⎝⎭.由于遮光板的宽度△x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3)利用频闪照相分析计算物体的速度频闪照相法是一种利用照相技术,每间隔一定时间曝光,从而形成间隔相同时间的影像的方法.在频闪照相中会用到频闪灯,它每隔相等时间闪光一次,例如每隔0.1s闪光一次,即每秒闪光10次.当物体运动时,利用频闪灯照明,照相机可以拍摄出该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到达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称为频闪照片.如图中是采用每秒闪光10次拍摄的小球沿斜面滚下的频闪照片,照片中每两个相邻小球的影像间隔的时间就是0.1s,这样便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而物体运动的位移则可以用尺子量出.与打点计时器记录的信息相比,频闪灯的闪光频率相当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迹.因此,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既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信息,又记录了物体运动的位移信息.至于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两者都是一样的.。
高一物理必修1 第一章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人教新课标版一、学习目标: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区别a、△v和△v/△t2.掌握通过公式和v-t图像求加速度的方法二、重点、难点:重点:a、△v和△v/△t的异同,加速度的异同难点:通过v-t图像求加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三、考点分析:加速度是动力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其在高考中无处不在,常在运动,力和电场问题中出现。
对其准确地理解和应用非常重要。
内容和要求考点细目出题方式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区别a,△v 和△v/△t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反映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选择题△v:速度变化量——变化多少△v/△t:速度变化率——变化快慢掌握通过公式和v -t图像求加速度的方法加速度的定义选择题,计算题在“速度-时间〞图像中,加速度是图线的斜率。
图线越陡,加速度越大;图线为水平线,加速度为0。
汽车的加速性能是反映汽车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汽车的制动距离也是反映汽车性能的一项指标;研究速度变化的快慢是有意义的;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v=x/t速度的改变表示速度的变化Δv=v2-v1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a=△v/△t定义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a=△v/△t单位m/s2矢量性方向与△v方向一样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加速度恒定速度图像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由倾斜直线的斜率可求加速度1.速度、速度变化量与加速度有何区别?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速度变化量—是用来表示物体速度变化了多少的物理量,它等于末速度与初速度的差加速度的大小只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不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加速度大说明物体速度变化得快,并不意味着物体运动得快;加速度小说明物体速度变化得慢,并不意味着物体运动得慢;加速度为零,说明物体速度无变化,但并不意味着物体的速度为零,如物体可能以很大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但加速度却为零。
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与练优化检测试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3节1(C 2(D 3(B 4(B 5(D 6(A 7(C 8(A 9(C 10(D 11(B 12(A 13(C 14(A 15(D 16(A 17(D 18(C 19(C 20(D 21(用干布擦去用大量的水冲洗 22(A 因为B在水溶液中得到的阳离子不全是氢离子 23((1)e (2)c (3)a (4)g (5)h (6)I 24((1)CaO+HO===Ca(OH)(2)米醋或大量的水 2225(? ? 26(CaH+2HO===Ca(OH)+2H? 222227(?C 变浑浊的是澄清石灰水 ?C NaCO+2HCl ===2NaCl + HO+CO?2322 28(稀盐酸(或醋酸) 2Al+6HCl==2AlCl+3H?(或2Al+6CHCOOH=2Al(CHCOO) +3 H?323332 29((1) 减少黄色 3HSO+2FeO=Fe(SO)+3HO 24232432(2) 硝酸钡白色稀硫酸 HSO+Ba(NO)=BaSO?+2HNO 2424330((1)红萝卜汁 (2)同意,因为紫卷心菜的中间色和酸性、碱性环境中的颜色都易区分第一章4—5节1(D 2(B 3(B 4(A 5(C 6(D 7(C 8(A 9(C 10(D 11(A 12(C 13(A 14(C 15(A 16(D 17(B 18(A 19(D 20(C 21((1)4 46 (2)左 (3)50ml,小 22(?CaCO 高温CaO+CO? 32?CaO+HO====Ca(OH)?Ca(OH) +KCO====Ca CO?+2KOH 22 2233 23(NaCO、NaSO; CuSO、CaCl;NaCl 23244224(?BaSO沉淀 Ba(OH)溶液和HSO溶液 ?CaCO沉淀 Ca(OH)溶液和NaCO42243223溶液 ?AgCl沉淀 AgNO溶液和NaCl溶液(其它正确答案均可) 3 25(甲:硫酸溶液乙:碳酸钾或硫酸钾溶液丙:紫色石蕊溶液 26(?在同一块各取少量分别溶于水,再分别滴入硝酸银金属片上加热两种物质先熔化者为亚硝酸钠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 ?各取少量分别溶于水,用PH试纸测试,PH>7的是亚硝酸钠(其它正确答案均可)27((1)1.46% (2)4.9% 28((2)解决问题:?5.3克 ?4克 ?33.3% (3)继续探究:50克 (4)发现问题:NaOH被盐酸中和后,继续滴加盐酸,为什么没有立即产生CO气2体,第一章酸、碱、盐1(C 2(B 3(B 4(A 5(C 6(D 7(B 8(C 9(D 10(B 11(A 12(C 13(C 14(C 15(C 16(C 17(A 18(D 19(B 20(C 21(紫色酸红碱红22(黑逐渐消失没有蓝色硫酸铜溶液 CuO+HSO==CuSO+HO 244223(没有刺激黄白雾氯化氢水蒸气小液滴24(盐酸能与铝反应,损坏铝壶 2HCl+CaCO==CaCl+HO+CO? 3222科学答案 6—12HCl+Mg(OH)===MgCl+2HO 22225(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成淡黄色 FeO+3HSO==Fe(SO)+3HO 23242422有气泡产生 Fe+HSO==FeSO+H? 244226(HNO HCl HSO27(陶瓷管 Ba(NO) AgNO 324 32328(硫酸 HSO+Zn==ZnSO+H? HSO+Ba(NO)===BaSO?+2HNO2442243243 29(B 方案一除去纯碱又混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和硫酸 30(?,?,? 31(HNO CuCl 如果有硫酸实验一开始就有沉淀;碳酸钾与另外三种物质不能共存 3232(0.12 克 5.88克 12% 33(10 0.974千克第二章常见的有机物1(C 2(D 3(B 4(D 5(A 6(C 7(B 8(A 9(C 10(D 11(C 12(B 13(D 14(C 15(A 16(C 17(D 18(C 19(D 20(D 21(糖类脂肪蛋白质细胞糖类脂肪; 22(煤天然气石油 23(混合物碳氢 24(乙烯---水果催熟剂丙烷---打火机苯---合成塑料、纤维、涂料等 25(塑料纤维橡胶26(?甲烷 CH+2O 点燃 CO+2HO;?通风、降温 42 2227(无机物有机物状态呈气态和液态、固态大多呈气态和液态可燃性不易燃烧易燃烧溶解性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反应性反应快有机物之间反应慢28(?食品甲中的糖类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系素 ?甲每100g食品补充的能量和营养成分都比乙高29(冷拌加点醋 30(纸层析法 C31(?碳、氢原子个数相同碳原子个数相同一个分子中含有的碳原子个数 ?OH 甲醇 H+ 2CHCOOH+CaCO=Ca(CHCOO)+HO+CO? 333222?CO和HO; 22第三章功和简单机械1(B 2(D 3(C 4(D 5(A 6(D 7(B 8(D 9(A 10(B 11(C 12(A 13(D 14(A 15(D16(B 17(D 18(B 19(B 20(A 21(杠杆 22((1)图略,只要两个力的方向正确即可 (2)做功了 23(动 24(让肩膀前移(或让重物挂点0往后移) 3:2 额外功)25(水;桶和绳,减小桶(或绳)重(或减小26(见图 27(840 70,28((1)匀速 2.4 24 83.3% (2)增大29((1)在A点沿不同方向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科学答案 6—2水平位置平衡:现象是力的方向改变,力的大小也发生改变( (2)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或填FL=FL或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122430((1)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W=2.1×l0J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为:70, 有用(2)起重机将货物匀速提升3m所用的时间是:15s。
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关键语句课前识记: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的直线运动,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vt=v0+at。
3.在v -t图像中,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4.在v -t图像中,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加速度恒定的运动。
(2)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
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速度公式:v t=v0+at。
(2)对公式的解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v t,就等于物体在开始时刻的速度v0再加上在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at。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像公式v t=v0+at表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v t是时间t的一次函数,对应的v -t图像是一条斜线,其斜率ΔvΔt表示了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1)匀加速直线运动:Δv>0,a=ΔvΔt>0,a与v0同向,如图1-5-1所示。
(2)匀减速直线运动:Δv<0,a=ΔvΔt<0,a与v0反向,如图1-5-2所示。
图1-5-1图1-5-2基础小题1.自主思考——判一判(1)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由公式v t=v0+at得,经过相同时间t,v0越大,则v越大。
(×)(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由公式v t=v0+at可知,初速度相同,加速度a越大,则v越大。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6)v-t图像的斜率为负值时,物体一定做匀减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