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学数学
- 格式:pdf
- 大小:108.82 KB
- 文档页数:1
走进生活学数学运用数学品生活摘要:数学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运用生活;学习数学;综合运用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45-01“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和今天的“嫦娥奔月”,数学无处不在。
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那么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一、从生活中来——利用生活探索数学知识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
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借用自然现象学习数学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说:“会下雨”,“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一会儿天又晴了”,“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走进生活,学习并运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自身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更为直观,让学生们爱学数学。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一、从生活中提取,变抽象为具体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的思维多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直观而又具体的东西。
因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
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例如:在教《认识物体》时,我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牙膏盒、易拉罐、魔方、篮球等实物带到课堂上。
当这些物体呈现在他们眼前时,我让他们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摸摸它们是平的还是弯曲的,然后在滚动一下试试,谁快谁慢,堆一堆它们看是否容易堆起来。
经过一番体验以后,学生们充分感知了这些物体,之后,我让他们分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再将这些物体分类,比如:牙膏盒是长长方方的,魔方是方方正正的,篮球是圆圆的……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再一起总结: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什么是球。
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提取出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并引导他们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让学生们在此过程中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他们所习得的知识,就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了。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学生们置于熟悉的数学生活之中,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让他们在此过程中,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会想方设法地为他们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学会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认识除法中的平均分》时,我拿出了学生们最爱看的漫画书,创设生活情境。
让数学走进生活走近学生的教学反思1、让数学走进生活走近学生的教学反思去年,有幸到乡村小学去送课,所讲内容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师生初次见面,为一扫拘束感,陌生感,融洽彼此间的关系,新课伊始,我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而当学生询问到我的年龄时,我灵机一动,决定将先前准备好的例题抛到九宵云外。
既然学生对此感兴趣,何不------于是我巧妙作答“女人的年龄是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的。
”男孩识趣地坐下,我接着说“不过如果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算出来,那老师会很高兴。
”孩子脸上闪现光彩。
在必要的复习铺垫之后,我顺手将我与女儿年龄的相关信息板书于黑板上,编成一道和倍问题的.应用题,请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学生感兴趣的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分析着,思考着,计算着,忙得不亦乐乎。
在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时,学生思路清晰,算法多样,之后我又将上述信息改换,编成一道差倍问题的应用题,学生自己顺利解答。
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
而我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因此,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统一,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
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处处皆数学。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
走进生活的数学读后感Walking into the Mathematics of Life: A Book Review走进生活的数学:读后感The book "Walking into the Mathematics of Life"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section of mathematics and daily life, revealing the beauty and utility of mathematical concepts in our ordinary existence.《走进生活的数学》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交汇点,揭示了数学概念在我们普通生活中的美与实用性。
Through engaging examples and clear explanations, it highlights how mathematics is not just a tool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but also a powerfu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navigating the world.通过引人入胜的实例和清晰的解释,该书强调了数学不仅仅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具,更是理解和探索世界的有力框架。
I found the book particularly insightful in its exploration of how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can be applied to solve real-world problems, from managing finances to optimizing schedules.我发现这本书在探索如何将数学原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问题方面特别深刻,从管理财务到优化日程安排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教案设计: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涵盖了数学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然而,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很多学生对数学并不感兴趣。
因此,应该从生活中寻找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学习数学。
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活中常见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如公交车发车时间、超市促销比较、购物打折、食物配比等等,选择适当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
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实用性。
2、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行集体思考、讨论和实际操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或两人合作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3、课堂互动法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形式,如演示、互动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来推动课堂氛围的活跃化和互动化,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实现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数学”和“数学到底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2、核心学习以数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并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授课、展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中获得实践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兴趣。
3、课堂巩固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互动讨论,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的巩固。
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心得体会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实例作为课程资,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单调枯燥,而是与我们时刻相伴。
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让数学知识走进日常生活。
一、太阳和地平线中的数学在学习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时,这样设置问题情境:清晨起床后,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太阳的轮廓线就像一个运动的圆,从地平线下升到空中。
让学生进入想像中,这时如果把太阳当成数学中的一个动圆,地平线当成数学中的一条直线,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从清晨到中午,太阳与地平线的不同位置关系: ■从而很容易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既形象、生动,又印象深刻。
还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橘黄色乒乓球当作太阳,把桌面边缘当做地平线进行演示。
这样使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学习数学,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国旗中的数学在学习相似形时,可以这样引入: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我们学校每周一也要升国旗,同学们对此并不陌生。
尤其是在奥运赛场上,运动员夺得世界冠军,国旗就会徐徐升起,民族自豪感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油然而生,请同学们观察:① 国旗中四个小五角星形状之间有什么关系(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② 国旗中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形状之间有什么关系(形状相同,大小不同)这样既复习了全等形,进而又引出了相似形。
在学习了相似比之后,发动学生动手测量一下,学校常升的那面国旗的长、宽,大小五角形的尺寸以及在国旗中的位置。
请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比例,自制一面小国旗,并涂上颜色。
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脸上还洋溢着自豪感。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灵巧性,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孕育着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运动赛场上寻找数学的身影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时,请同学们画出在跳高、跳远过程中,运动员从起跳、最高点、落地,身体所运行的路线。
如果将运动员的身体看成一个点,那么这就是二次函数图象。
让学生走进生活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一、对数学的认识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
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
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二、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数学课程标准》建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三、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1.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走进生活中的数学荷兰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这句话深刻的阐述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如果我们脱离生活经验去研究数学,这必然会使我们的数学失去生命力,学习数学的热情也大打折扣。
本文就从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谈谈如何去接近身边的数学。
一、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1.内容丰富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字。
如:手机号码,降水概率,股票的上涨或下跌指数,银行的存款利率,彩票的中奖率,食品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重量,人的年龄,衣服的尺寸等等。
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正是因为它的普通往往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然而它们却很重要,这些数含有丰富的信息,如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能吃,因为中奖率很小所以我们应怀着奉献的心态去买彩票,根据股票指数的变化趋势我们应该知道该抛售还是该购进。
总之没有这些数字,人们就不能很好的表达和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就出现了许多数字信息题。
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数字,从复杂的表象中看到数字的本质。
2.多姿多彩的图形图形能给人直观、形象的感觉,美丽的图形能使人愉悦。
根据图形的这种特性,人们从生活中抽象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并利用它们设计成许多美丽的图案。
如奥运五环、交通标志、古老的剪纸艺术、城市雕塑、足球面上黑白镶嵌的多边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位似图形等,黄金分割也被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
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
可以说美丽的图形随处可见,美丽的图案能吸引你去观察,能触发你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
二、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人们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有了语言才能介绍情况,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同样和数学打交道也离不开语言,这就是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数学特有的形式化符号体系,依靠这种语言进行思维能够在可见的形式下再现出来。
《走进生活学数学课堂实录》二教学目的:1通过商品的销售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商家促销商品常见的优惠措施,了解它的含义和具体做法。
2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折扣含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折扣、原价、现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进行有关的计算。
3通过购物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设计购物方案,选择商家合理的消费,灵活运用转化的思想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策略意识盒运用数学知识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折扣的含义四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六.一”大家出去玩的时候记录了有哪些商家有促销活动呢?生1:儿童乐园推出门票全场九折。
生2:娜琳商场儿童装全场满100送30。
生3: 娜琳商场儿童玩具九折。
师:请你们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所记录的信息是什么意思?(要求:每人选择两条,交流两分钟,开始)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记录了一些商家的促销活动,请看大屏幕:包百大楼:满100送30宝林商厦:全场七折凯宏物广场:全场五折起师:看了这个促销广告,你想对哪一条广告做出解释,是什么意思呢?生1:第一条广告的意思是满100元才送30元。
师:如果不够100元还送不送?生2:不够100元不送。
生3:送的是现金还是购物卷,从广告中没有说清楚。
师:太好了,全场七折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现价是原价的70%。
师:也就是现价等于什么?生:现价=原价×折扣——(板书)师:全场五折起又是什么意思呢?生1:全场现价是原价的50%。
生2:反对,全场五折起,是指最低打五折,有的商品有可能打六折、七折、八折或九折等。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
生4:宝林商厦和凯鸿购物广场都去看一看,如果凯鸿购物广场这件毛衣打七折一下就在凯鸿购物广场买,否则就去宝林商厦去买。
师:为什么不去包百大楼买呢?生1:包百大楼满100送30,这件毛衣才能便宜30元,我们也不知道送的是现金还是代金卷。
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生活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是一门智力的艺术,也是一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
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数学却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他们觉得数学和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只需要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和计算方法就可以了。
我们应该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们从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一、数学和生活融合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购物时计算价格、量体温、测量角度、算账、算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的例子。
我们可以通过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融合,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
在购物时鼓励孩子亲自计算价格、算找零;在做饭时让孩子帮忙量材料,比如米、面、水等等;在出游时让孩子帮忙规划行程、计算时间等等,这些都是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好方法。
二、游戏中学习数学小学生喜欢玩游戏,他们喜欢和朋友一起玩耍、比赛,这样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增进友谊。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一些数学知识。
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方式来教孩子计算,学习算术等基础知识;也可以通过数学拼图、数学问答等游戏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数学知识。
三、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来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和魅力。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学会测量尺寸、计算比例等数学技能;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烹饪,在烹饪过程中让他们学会计算比例、测量材料等数学知识;还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展览,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通过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刻和直观地了解数学的实际用途和价值。
四、培养数学思维数学不仅是一个计算问题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100字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字作文篇1如果要问我对什么最有兴趣,我肯定会回答:“数学!”数学是生活的基础,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我为什么会对数学有这么大的兴趣呢?那可要从那件事说起了。
“啊……,好难呀!快被烦死了!”我抱着那给我抓了不下百次的头,痛苦地呻吟着。
看着眼前那纵横交错的图形,我觉得头都大了好几倍。
我已被这两道图形题折磨了一个小时,但一点头绪都想不出来。
“哟!真是‘天生废材没有用’呀!”同桌口中含着冰棍轻蔑地说,“你算了一个小时都算不出,你还是放弃吧,你根本没数学细胞的。
”“什么?”我拍桌而起,“我一定会做出的!”“那好,如果明天你再做不出,那你可要请我吃东西了!”“好,一言为定!”?“滴嗒,滴嗒……”在深夜的灯光下赫然有我的身影。
我奋笔疾书,计算纸叠得老高,但我依然不住地演算。
“当,当……”钟声响了十一下,“原来已这么晚了。
”我抬起略酸的脖,看了一下钟,再低头看了依然空空如也的两道题。
呜呜呜,老师可真是好“关照”,出了这么难的题来考我。
看着这两个如毕加索所画的抽像画样的图形,我真想扔笔不写了,但一想到今天同桌那轻视的目光,我顿时豪气冲天,对呀,别人能干的事我也一定能干得到!于是,我信心百倍地提笔疾书,在宁静的夜中又响起了“沙沙沙”的轻响……万岁!终于写完了!看着我的“劳动成果”,只觉得由心底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功感,满心都是欢喜。
我忽然觉得数学并不难学,反而有它吸引人的一面,越难的题就使人回味无穷。
数学,用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吧。
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字作文篇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许多天赋,读条件多的题可以让人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写一些题可以锻炼人的推理能力…~数学也是一个十分神奇的学科,有时写题可以让心情有坏变好,有时却有好变坏。
今天最后一节课是语文,临近放学之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停下手里的工作,听老师讲一讲她和数学的故事。
让生活数学走进课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作为数学教师应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之中,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走进生活,发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时,课前我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找找哪些物体上有百分数?想想或请教别人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去发现,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百分数。
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调查,在教学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材料:酒瓶上写有含酒精25%,衣服的成分标签上写有成分棉80%,洗衣粉包装袋上有加量20%,报纸上说某城市的绿化率达25%……又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课前我布置让学生陪家长上街买东西或自己到商店买些物品,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再感到陌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凭借生活,认识数学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只有把数学融入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数学。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数学知识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而这恰好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相矛盾。
如何在数学课堂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只有巧妙地创设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让孩子轻轻松松学数学!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新课标指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学“购物”我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加强对退位减的理解。
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
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中去。
再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一则招领启事:三年级一位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者到少先队总部办公室领取。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理解,启事中的人民币数目不能写出来,所以要用一个符号表示,启事中的字母表示钱数,使学生初步认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也是来自生活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2.联系生活实例,简化数学知识例如,我们教学用简便方法运算时,有些同学对“156-97=156-100+3”中先减100再加3总是难以理解。
在此我们就可通过还原“生活经历”,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我们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经历来得到解释:妈妈有156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件97元的衣服,妈妈给了售货员一张100元的钞票,所以妈妈的钱现在就剩156-100=56(元),而售货员还应找还给妈妈3元,所以找回的钱是多付的部分应再加上3元。
因此我们把减去97看成减去100,就多减了3,那么就因该再加上3。
这样,巧妙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具体经验的支持,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简便运算,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