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方
- 格式:doc
- 大小:14.51 KB
- 文档页数:3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偏方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俗称“烧心病”,因为正常情况下胃酸只存在于胃中,当反流人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
以下介绍一付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偏方,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朋友不妨一试。
香附15克,枳实10克,炒白术12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佩兰10克,茯苓15克,独活3克,竹茹10克,五倍子10克,元胡10克,生山楂10克,夜交藤15克,丹参15克,马齿苋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各1次,连用7—14剂,可有效。
左金丸治“烧心”有奇效在消化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经常见到“烧心”泛酸、呕恶口苦、胃脘胀痛、嘈杂似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的病人,胃镜检查常有食管或胃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表面或附有黄绿色胆汁。
这种情况,多属现代医学的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等,属于中医“胃脘痛”、“吐酸”、“反胃”、“嘈杂”等范畴。
中医认为,此类疾病与肝胃有密切关系,其病机属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面对这种情况,我在临床习用左金丸治疗,而且每能获得满意疗效。
左金丸,又称回令丸,萸连丸,出自《丹溪心法》。
方中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主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等。
内服煎汤1.5克~3克;研末每次0.3克~0.6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
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主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
入煎剂内服1.5克~4.5克,外用适量。
左金丸是黄连和吴茱萸按6:1的比例入药,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3~6克,一日两次。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吐酸病是指病人自觉有酸水自胃脱上泛干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症。
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暧气等症,部分病人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
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本诊疗方案适用干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一、诊断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 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肝胃不和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脱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
香附IOg.苏叶梗各10®枳壳IOg.半夏10© 厚朴10®柴胡10®黄连(⅛∖吴茱萸2®海嫖蜡30g等。
胸骨后或胃脱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绿萼梅6g;暧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伴脱腹胀满者,加枳壳9®厚朴9g、香椽皮9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梔子(⅛°中成药(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日3次;⑶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脱腹痞满,大便滴泄; 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
制半夏9g.黄连(⅛∖黄苓9©干姜9g、党参15®吴茱萸2®大枣10®甘草(⅛∖海螺蜡30g等。
痰热重者,加虎杖10®瓜#20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降香(⅛;伴有反食暧气者,加旋复花10®生赭石20g;畏寒肢冷,大便滴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2021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药调理疗效范文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根据内镜下食管黏膜表现,可分为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 3 种类型,其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占50% ~ 8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其中主要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2].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 8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疏肝和胃方、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治疗1 个疗程后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为临床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 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即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临床症状,但内镜下未发现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和食管黏膜破损;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的证候分类标准。
排除内镜下存在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上消化道手术史的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
观察组中男性 17 例,女性23 例;年龄 25 ~70 岁,平均( 49. 82 ± 9. 51)岁;病程 4 ~ 15 个月,平均( 8. 1 ±4. 5)个月。
对照组中男性 13 例,女性 27例;年龄 20 ~65 岁,平均( 47. 74 ±11. 35)岁;病程4 ~ 14 个月,平均( 7. 9 ± 4. 2)个月。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日常饮食,避免过热、过凉等刺激性食物,睡眠时将床头抬高约 20 cm,饭后 2 h 内避免平卧,禁止吸烟和饮酒。
反流性食管炎中药方近些年消化道的病症拥有增长的趋势,并且不分年纪发病。
有很多年青人得了消化系统疾病,由于病症不显著,因此引不起高度重视。
消化道中的反流性食管炎变成了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它的发病要素经常和欠佳的饮食搭配和生活方式相关。
本病的治疗标准除开饮食搭配之外,还能够用中草药材或是食疗法来调养。
01最先,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这类病况而言,我们平常的饮食搭配和作息时间实际上是十分关键的,每日我们要多吃一些颇具维他命和膳食纤维素的食材,例如像苹果,莴笋。
02这儿我再给大伙儿共享一个反流性食管炎可以吃的中药方子,我们可以用适当的白芍,蒲公英花,法半夏,柴胡,党参,薏苡仁,三菱莪术,茯苓和白术,各十五克每日清理干净以后,放进水里熬成药,喝十四天上下,大约就可以奏效了。
03针对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而言,平常我们能够在夏秋季收集叫蒲公英花晾晒,留到冬季的情况下来泡水喝,我们都了解蒲公英花的功效与作用十分高,不但对我们反流性食管炎有医治作用,并且对别的层面也拥有比较好的作用。
常见问题:并且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而言,有时我们可以用一些菱粉再加稻米,再再加老红糖熬成粥,每日早上的情况下服食多吃一些低热量的食材,并且平时用餐的情况下别着急,要少食多餐。
1.参芪猪肚汤:猪小肚1具、黄芩150克,党参150克。
将黄芩、党参清洗切成片,猪小肚清洗。
参芪以沙布包好放进猪小肚中,麻线扎牢,加慢火烧煮,熟后除掉药粉就可以。
趁着热食肚饮汤,分作4~6次食完,每天吃2次,连吃1周。
黄芩茯苓功效甘、温,为补气血主药,能减少胃液及胃代谢,维护胃粘膜。
党参茯苓功效甘、平,有益气、健脾胃益肺作用。
猪小肚健脾养胃、清胃热、治胃,与参芪搭配,借其补气血牵正之手,针对胃及食道发炎、消化不良、灼烧痛者合理。
2.炒萝卜叶:新鲜萝卜叶300克,食用油、盐适量。
萝卜叶清洗、断开,放进热锅中内炒过,加食用盐小量调料,就可以服用。
具备行气助消化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损伤。
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疼痛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的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内镜手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明显缓解症状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
同时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药物抵抗因此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加发生胃癌的概率。
目前中医药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介绍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策略和实验总结。
1、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将反流性食管炎辨证分型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瘀血阻络证。
这六种类型仅仅是目前共识的内容,由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多样不能完全概括,因此各医家需要灵活变通,精准辨证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章程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5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不和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疏肝降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错杂型,治疗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型,治疗以养阴和胃、和胃降逆。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美拉唑镁联合莫沙比利片等)。
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效率为70.00%,中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
张福东将3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采用黄连、醋柴胡、甘草、白术等进行治疗;脾胃虚弱型,采用广木香、乌贼骨、陈皮、白术、甘草、党参等进行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白蔻仁、厚朴、佩兰、半夏、甘草、竹叶等进行治疗;胃阴不足型,采用麦门冬、谷麦芽、甘草、半夏等进行治疗。
医话医案CHINAS NATUROPATHY,May.2021,Vol.29No.9也.其风气胜者,行痹;寒气胜者,痛痹;湿气胜者,着痹。
”可见痹病的发生为风、寒、湿三邪杂合,阻滞脉络,气血不通则痛.日久,患处筋骨、肌肉得不到气血濡养,不荣则痛剧.因该病患者发病时间短暂,故治疗要点为祛除外邪、通络止痛.阳陵泉为该病的治疗关键.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又属八会穴之筋会,是治疗筋病要穴,主治筋脉失养所致关节活动不利.少阳经行头身之侧,多联络骨节,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⑵,故于阳陵泉强刺激可激发经气,使其输注于筋骨关节,从而使痹阻之筋结得以开解,通则不痛.《难经经释》云:“肝主筋,而胆其合也,故筋会阳陵。
”可见,阳陵泉与肝胆密切相关.《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阳陵泉通过催生肝所藏之气以条达筋脉;又可刺激胆分泌胆汁,助脾胃运化而生气血,柔筋骨以利关节.巨刺联合傍刺阳陵泉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素问•调经论》曰:“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由于患侧经脉阻塞,气血流通不畅最终致患侧流行经气逐渐衰弱.此时针刺患侧阳陵泉,效果不佳.巨刺可激发健侧经气,通过经脉循行,令其源源不绝注于患侧经络,从而快速恢复人体一身之气血平衡.直刺刺经,斜刺刺络.正傍配合而刺,称“傍针刺”.傍针刺法最早出自《灵枢•官针》十二刺之一,专为“留痹久居者”所设.该刺法对浅表络脉及深部经脉皆具有疏通作用[3],用于肩周炎患者可增强阳陵泉通经、活络、止痛之功效,令经气速至病所.于颈夹脊排刺可提升椎动脉血流量,缓解颈部僵硬感.又因患者受寒后发病,结合舌脉,故加用风池,祛风散寒,使邪有出路.另风池同属胆经穴位,与阳陵泉相配,可引导胆经经气流行,最后在患侧肩井平刺使其抵于患侧肩关节.结合局部取穴如肩髃、肩中、肩謬等疏通气血,以改善肩关节周围血液循环,进而恢复肩关节功能活动.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还可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有效改善组织粘连,从而缩短病程,治愈疾病[4].该病患者由于病程短,疗效相对显著.仅为个案,若要进一步探究傍刺阳陵泉联合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则应寻求大量临床研究结果以佐证.参考文献[1]王和鸣,黄桂成.中医骨伤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84[2]贾琪.浅谈“筋会阳陵”[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972-2973.[3]王漫,刘维光.傍针刺法的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6,8(9):1.427-1431.[]王东岩,杨海永,董旭,等.针刺调控胆碱能抗炎通路机制现代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6):10-13.(收稿日期=2020-07-28)梔子厚朴汤、梔子豉汤合乌梅丸化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验案1则黄飞霞(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53)【摘要】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指对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PPI)仅部分应答或完全缺乏应答,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的胃食管反流病.目前中医辨证rGERD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治疗以疏肝和胃降逆或疏肝解郁清热为多,大部分患者治疗有效,但小部分患者症状反复,难以断根。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呃逆,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酸和消化液长时间逆流至食管和喉咙的一种症状。
这种病症常常伴有胃酸灼烧感、反流食物或胃酸的感觉,严重时可能导致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原因导致食物无法正常下行而引起的。
因此,中药治疗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正常消化和运行,从而缓解呃逆症状。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顽固呃逆。
1.保和汤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大枣、生姜功效:益气健脾,调和胃气适应症:脾胃虚弱引起的呃逆,胃气不和引起的胃酸逆流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此方剂。
2.五灵脂组成:竹茹、沉香、乳香、没药、半夏、麦芽功效:行气降逆,调和胃气适应症:呃逆伴有嗳气、腹胀、胸闷等症状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0-15g,每天3次3.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功效:燥湿化痰,和胃止呃,平肝化湿适应症:湿热化痰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4.太和汤组成:白术、党参、茯苓、柴胡、川芎、生姜、甘草、大枣功效:健脾益气,调和胃气,疏肝解郁适应症:肝胃不和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5.逍遥散组成:白芍、蔓荆子、枳实、泽泻、莪术、苏梗、木香、陈皮、厚朴、茯苓、川楝子、远志、牛膝、甘草功效:行气津液,调和胃气,降逆止呃适应症: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0-15g,每天3次以上方剂都是针对呃逆的不同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调理的,具有调和脾胃、疏肝理气、化痰利水等功效。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方剂。
此外,中药治疗呃逆应与饮食、生活习惯等综合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使用中药治疗呃逆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调理:避免过冷、过热、过油腻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定时定量进食。
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中医调理方法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其主要症状包括烧心、反酸、胸痛、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调理方法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帮助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就容易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引发反流。
肝气郁结则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气机不畅,胃气不降而上逆。
此外,饮食不规律、过食辛辣油腻、烟酒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损伤脾胃,诱发本病。
针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调理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会开出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型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对于肝气郁结型的患者,则可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如果是饮食积滞导致的反流,保和丸等方剂能起到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针灸也是中医调理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等,可以调节脾胃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缓解反流症状。
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中脘位于胃脘部,是胃之募穴,针刺此穴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内关穴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宁心安神;公孙穴则能健脾胃、调冲任。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的针灸师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推拿按摩对于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症状也有一定帮助。
可以自行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每次10 15 分钟,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
此外,还可以按摩背部的胃俞、脾俞等穴位,以调节脏腑功能。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请专业的推拿师进行全身按摩,放松身心,改善气血循环。
大黄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标签:大黄香砂六君子汤;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疗法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因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动力药,如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或莫沙必利,但治疗周期较长,并且停药后易复发。
笔者运用指导老师孙恒青治疗胃病之经验方大黄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加减治疗GERD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依据中华消化胃镜学会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病/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1]:①临床表现有典型的GERD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②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RE),可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分级为Ⅰ~Ⅲ级,积分1~3分。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不伴有或合并其他疾病;③治疗依从性良好;④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标准有下列1项者应予排除:①胃镜检查无RE表现;②有心绞痛病史或心绞痛发作;③长期服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药物性食管炎;④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感染性食管炎;⑤患有胃溃疡、食管癌,以及其他内、外、妇科疾病,影响疗效判断或用药依从性。
1.4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0年10月-2013年2月期间笔者随指导老师孙恒青接诊的门诊患者。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者7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7例;年龄22~53岁,平均(40.6±5.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平均(8.0±2.3)月。
将77例入选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查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及胃镜评分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大黄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加减治疗。
方药组成:大黄(后下)6 g,紫苏梗10 g,砂仁(后下)9 g,木香6 g,姜半夏9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2 g,陈皮9 g,炙甘草6 g。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方
欧阳光明(2021.03.07)
胃食管反流凡临床发现不明原因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胃食管反流存在的可能性,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两大病理学基础:酸反流和胃动力异常。
1.针对胃酸反流
在辨证基础上,多选加左金丸、乌贝散及失笑散。
A.左金丸取黄连之苦降,吴茱萸之辛开,专治肝经气分“火热郁结”之吞酸;
B.乌贝散取乌贼骨入肝活血,川贝母泄肝经郁热,并可化痰,专治肝经痰瘀之热;
C.失笑散则专入肝经活血化瘀,专治久治不愈之吞酸,是老中医之经验。
合并食管糜烂、溃疡者,为热毒瘀结化腐之证,常在清热解毒基础上,加三七粉、珍珠粉去瘀生新、敛疮生肌。
2.针对胃动力异常
症见胃脘堵闷,进食后加重,食欲减退,嗳气(打嗝)频频,属于中医胃痞范畴,西医属于胃动力障碍者。
根据改善胃脘胀满症状强度的大小,分为一、二、三线药:
A.一线药:主要有枳实、苏梗、陈皮、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
B.二线药:主要有秦艽、威灵仙;
C.三线药:主要为黑丑、白丑。
3.分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对比研究,结合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配合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型,分别予以对症治疗。
其大致思路如下:A.I期主要为肝胃不和,兼有郁热
食后胃脘胀满,或累及两胁,嗳气等为主,可有口苦,胸骨后烧心,泛酸——肝失疏泄、胃气壅滞。
舌暗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滑。
内镜下分级:反流性食管炎属LA-A,LA-B 级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抑酸
方药:四逆散+香苏散+乌贝散;疗程:一般为8-12周,以胃镜下黏膜愈合为标准。
B.II 期主要为肝胃郁热,兼有血瘀阻络或肝胃阴虚
肝胃郁热证:反复发作的胸骨后烧心、疼痛,或严重的胸中憋闷甚或有窒息感,口苦,烦躁,失眠,便秘,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兼有瘀血阻络者,舌质暗有瘀斑,入夜发病,胸骨后疼痛且痛有定处;兼肝胃阴虚者,病程较长,口干较甚,舌质暗红,少苔。
内镜下分级:反流性食管炎属LA-C级
治法:清肝泄热,通腑降逆,及兼证的治疗
方药: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牡丹皮、炒栀子、泽泻、浙贝
兼证:胸骨后疼痛且夜晚发病或加重,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伴或不伴舌下络脉曲张及其他瘀血征象者——加五灵脂,生蒲黄,三七粉。
咽部异物感较重,痰涎壅盛,便秘者,——加瓜蒌、虎杖或生大黄,炒枳实,厚朴花。
(联合西药治疗)
C.III期病情迁延,反复发作
伴有肝胃阴虚、瘀血阻络、痰湿阻滞等证型相互交搏,可见痰瘀互结、阴虚血瘀等证,正气渐现不足。
以虚实夹杂为特点。
虚在肝胃阴虚,或有气虚;实在郁热、痰浊、血瘀。
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内镜下分级:反流性食管炎属LA-D级
治法:清肝降逆、活血化痰
兼见瘀血阻络者:酌加丹参、檀香、砂仁、三七粉;兼见肝胃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养阴之味。
根据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有食管裂孔疝的老年人因病情牵延难愈,多见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乌贝散: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当归、海螵蛸、浙贝母、甘草。
(联合西药治疗),疗程:8-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