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35
课本思考题答案提示(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课程标准: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1、{想一想}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提示: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
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因为鸦片走私能牟得暴利,于是,英国商人便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2、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提示:主要原因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道光帝战和不定、举止失措。
3、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提示:魏源的“师夷长技”是指西方的军事技术。
在清政府落后守旧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非常进步的。
但是,魏源对“夷之长技”的认识只停留在科技层面上。
在腐朽落后的旧中国,“师夷长技”是不可能“制夷”的。
4、{材料阅读}这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一款内容。
想一想,它反映了中外关系史上一件什么重要的史实?说说你对这一款内容中“给予”一词的理解。
提示: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名为清政府“给予”,实质上是英国建立在侵占基础上的强行割让。
5、{自我测评}同学之间互相问一问,答一答: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提示: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五口通商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战败求和的财刺激也促使一些新的思想在中国出现。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课程标准: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知道太平间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3、{材料阅读}提示:这段话讲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借口、时间、战争的性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拟教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拟思维能力。
3.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增强学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沙俄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余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燃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教师:(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一英国输华货物(正当贸易商品)统计表材料二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三中国人不能同时购置商品,又购置毒品。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呈现出什么状况?(2)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英国怎样认为呢?为此英国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开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借口: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参与国: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咸丰帝在位)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四、《天津条约》的签订:1.概况: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2.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影响: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五、《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1.概况: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
2.条约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六、火烧圆明园:1.背景:《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概况: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七、《北京条约》的签订:1.概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
奕䜣被迫与俄、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课程标准: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解读:(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2)在“清朝疆域图”上填充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情况且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图表讲解有关史实,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四目内容的学习,认识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而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是英勇不屈的,从而培养爱国情感以及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
)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
新课讲授一、劫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师指导:首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
另外,让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英法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性质。
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者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又一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的。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线索,沿两条时间线索展开:①1856年,联军炮轰广州,战争正式开始。
——1858年,联军北上天津,清政府与其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英法联军借口换约闯入大沽口,被清军击退。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介绍英法侵略军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
之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介绍,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10月6日,占领圆明园。
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圆明园遗址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说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
(英国)誓必毁为平地”野蛮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