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_2
- 格式:ppt
- 大小:460.58 KB
- 文档页数:47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思考练习一、名词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花费既定代价使自己得到的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消费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效用量而使自己所花费的代价最小的一种状态。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边际替代率:在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一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消费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曲线。
恩格尔定律:恩格尔认为,收入少的家庭用于食物消费的比例大于其他消费支出;收入多的家庭,用于食物消费的比例小于其他消费支出。
换言之,越是贫穷的家庭或国家,收入或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比例越大。
随着消费者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在全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这就是恩格尔定律。
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其他商品相对价格反方向变动,从而引起较便宜商品的购买对较昂贵商品的购买的替代。
收入效应:是指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反方向变动,从而引起商品购买量反方向变动。
总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二、选择题1. C2. C3. B4. B5. B6. B三、计算题1. 解:(1)因为:M=P A A+P B B M=120 P A=40,P B=20所以:120=40X+20Y当A=0时,B=6;当A=1时,B=4;当A=2时,B=2;当A=3时,B=0;如上所示,A和B商品共有4种组合。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2.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3—1(即教材中第96页的图3—22)所示。
其中,横轴OX 1和纵轴OX 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 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图3—1 某消费者的均衡U 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 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已知商品1的价格P 1=2元。
(1)求消费者的收入;(2)求商品2的价格P 2;(3)写出预算线方程;(4)求预算线的斜率;(5)求E 点的MRS 12的值。
解答:(1)图中的横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 1=2元,所以,消费者的收入M =2元×30=60元。
(2)图中的纵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20单位,且由(1)已知收入M =60元,所以,商品2的价格P 2=M 20=6020=3元。
(3)由于预算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P 1X 1+P 2X 2=M 所以,由(1)、(2)可将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 1+3X 2=60。
(4)将(3)中的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 2=-23X 1+20。
很清楚,预算线的斜率为-23。
(5)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 上,有MRS 12=P 1P 2,即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MRS 等于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P 1P 2。
因此,MRS 12=P 1P 2=23。
5. 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 1=20元和P 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 =3X 1X 22,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每年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解答:根据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U 1MU 2=P 1P 2其中,由U =3X 1X 22可得 MU 1=d TU d X 1=3X 22; MU 2=d TU d X 2=6X 1X 2 于是,有 3X 226X 1X 2=2030 整理得 X 2=43X 1 (1) 将式(1)代入预算约束条件20X 1+30X 2=540,得20X 1+30·43X 1=540 解得 X 1=9 将X 1=9代入式(1)得 X 2=12因此,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该为X 1=9 ;X 2=12。
第三章_消费者行为(2)序数效用论及无差异曲线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一、关于偏好的假定消费者偏好:–偏好–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
假定一–偏好的完整性。
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对A的偏好;对A和B的偏好相同。
即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的组合。
假定二–偏好的可传递性。
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那么,在A,C这两个组合中,必有对A的偏好大于C。
假定三–偏好的非饱和性。
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
例(5支钢笔,6支铅笔)>(4支钢笔,6支铅笔)二、无差异曲线1.2.3.4.无差异曲线的定义无差异曲线的特点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一)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或是说在这条曲线上,无论两种商品的数量怎样组合,所带来的总效用是相同的。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点特点1–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特点2–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可能相交特点3–无差异曲线想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
商品之间的替代边际替代率递减(三)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ubtitution,MRS–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某2d某2MRS12lim某10某1d某1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一、填空题1.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分析法。
2.当边际效应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应()。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两个理由来解释;第一、();第二、()。
4.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有三点假设:第一、();第二、();第三、()。
5.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1)();(2)、()。
6.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7.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
8.在同一个无差异曲线图上,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
9.消费可能线的假设条件是()和()。
10.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消费者可能线向()平行移动。
11.消费者行为理论有三个暗含的基本假设,即:()、()、()。
二、选择题()1.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使幸福增加的有效方法是A.提高欲望的同时,增加效用B.减少欲望的同时,减少效用C.欲望不变而提高效用()2.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A.为正值,且不断增加B.为正值,但不断减少C.为负值,且不断减少D.为负值,且不断增加()3.张三愿意用20美元买第一件衬衫,愿意用35美元卖头两件衬衫,45美元买头三件衬衫,如果衬衫的价格是10美元,他如果购买了三件衬衫,则他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A.0B.5C.10D.15()6.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但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则预算线A.不动B.向右上方移动C.向左下方移动D.绕着某一点转动()7.若消费者张某只准备买两种商品X和Y,X的价格为10,Y的价格为2。
若张某买了7个单位的X和3个单位的Y,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值分别为30个单位和20个单位,则A.张某获得了最大效用B.张某应增加X的购买,减少Y的购买C.张某应增加Y的购买,减少的X购买D.张某要想获得最大效用,需要借钱( )8.某消费者消费更多的某种商品时,则A.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增B.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减C.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增D.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 )2.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至达到了效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