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
- 格式:docx
- 大小:14.76 KB
- 文档页数:2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
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1.年例的起源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
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
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
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年例摘要:年例是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它不仅是简单的驱鬼纳福的敬鬼活动,它所蕴含的宗族认同和村际交往,人际交往,增强了当地人们的乡土情节,是当地农村典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粤西人们逐渐摒弃年例中掺杂的迷信色彩和攀比、浪费的习惯,并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元素,使得年例这个传统节日由原来的娱神节日向娱神娱人的综合性节日发展,不但增强了感情交流,还保护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粤西年例传统节日传承发展年例的起源与发展年例,是古时候粤西本地居民的贺岁方式,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这是粤西年例盛况的最早描述。
年例是鉴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着一种新春祭祀、庆贺方式,可解释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规进行的“贺年例会”。
这是一个较为广义的年例形式。
“年例”的正式形成是在明朝。
清朝晚期,在粤西多个县志对这活动作为风俗给予记载,说明这种贺年例会受到官府重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为年例的历史留下了佐证。
直至到民国初年,粤西年例并没有因取消立春祭祀消亡,相反以粤西独特的风俗形式盛行,解放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
在粤西茂名有这样的说法,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间,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一定会赶回来团聚。
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粤西年例文化的由来和寓意作文哎呀呀,年例可真是我们粤西地区的一个超级有趣的传统风俗呢!嘿嘿。
听爸爸妈妈说,年例已经有很长很长的历史啦。
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叫冼夫人的英雄,她在军营里犒劳官兵、宰牛闹春,后来这个习俗就慢
慢演变成了年例。
哈哈,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每到年例这一天,村子里就会变得格外热闹。
大家都会穿上漂亮的衣服,一起去参加各种活动。
有舞龙舞狮、放鞭炮、还有各种各样的表演呢!嘿呀,可好玩啦!
年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祭祀。
人们会准备很多很多的食物,供奉给神灵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祭祀的时候,大家
都非常虔诚,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对了对了,年例还有一个让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可以吃到很多很多好吃的!哈哈,各种美味佳肴,让人垂涎欲滴。
而且,大家还会互相邀
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一起分享美食,共度欢乐时光。
我觉得年例不仅仅是一个传统风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情的浓厚。
嘿嘿,我真希望年例能够一直传承
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粤西的文化!。
年例是什么_年例文化习俗大全年例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一带,以茂名、湛江为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是当地一个独特而盛大的传统文化节日。
年例节庆活动表达了粤西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说法:"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下面小编整理年例是什么_年例文化习俗大全,欢迎阅读。
年例是什么_年例文化习俗大全年例,是以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年例,是粤西居民在春节过后的贺岁方式,是粤西地区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一个独特的节日。
其隆重和热闹程度从交通状况就可见一斑--不少圩镇和村庄,会有交警专门到场指挥,下午5、6点高峰时间段交通近乎瘫痪,甚至有心急的客人将车子从农田里直接开过去。
在遥远的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薄弱,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于是祭祀之风盛行。
在偏远封闭的粤西地区,祭祀之风更盛,历代因战乱、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在历史上经过多次大规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辗转来到这里落脚、生活、繁衍,生生不息。
中原文化、儒道佛文化、越楚文化、汉闽文化、海洋文化与土著民俗相互渗透交融凝聚,形成了一个具有粤西特色的地域民俗。
而由同一宗族发展而来的村落或者部族,会在每年初春或者清明前后农闲时节,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大吃一顿,为了丰富活动内容,还开展舞醒狮、燃社火、演木偶戏、鸣铳炮、插彩旗等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这种约定俗成的活动慢慢演变成一种包括祭祀、民俗、饮食等在内的大文化体,这就是年例。
粤西地区的农村,从农历年初二开始(电白有个别村子是年初一就做年例),每一条村都有固定的农历日期作为年例日,各村有不同日期,也有不同村庄的年例节是在同一日。
文/陈佩儿粤西地区的年例文化摘要 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粤西人民过年的传统贺岁方式。
年例保留了粤西地区及周边以汉民族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文化,是研究当地人世界观和生活情状的重要根据。
其起源历史、饮食文化、活动内容以及意义影响如下。
关键词 年例;饮食;文化;活动1 年例的概述1.1 年例的来源人们所说的“年例”两字本意取自“溯古例今、年年有例”这两个成语。
而年例在粤西地区是一种十分传统的贺岁方式,年例当天,当地人民百姓都会进行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一系列活动。
年例主要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以及雷州半岛一带的地区,比较有特色的年例风采当属茂名、湛江两地,这两个地方举行的年例活动展现了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充分反映了当地民俗民风。
年例一般是在春节之后举行,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
据清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主要有以土地神“社境”为单位,大致范围有的以一个村子为单位,有以一个镇、一个县等为单位展开,明确在一年之中选一个固定有意义的日子做年例。
因此不同的地方举办年例的时间不同,进行庆祝的活动也不尽相同,但时间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到正月底止,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把年例定在正月十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节。
1.2 年例的历史如果要追溯“年例”的历史渊源,它实际上是元宵节的大范围延伸、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徙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一个节日。
据资料史书记载,自明、清两朝以来,“年例”已被记入当地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都比较盛行,但后来曾一度中断,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才得以逐渐恢复,目前湛江、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在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
年例萌芽于岭南古老的祭祀。
年例代表着一方水土的文化,代表着当地居民对家乡的归属感,代表着当地居民每年的一种期待。
同时有资料记载着年例文化与冼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凡是建有冼夫人庙宇的地方,都会做年例,无一避免。
浅谈粤西民俗--年例摘要: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他们的衣食住行也因为地域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
在粤西地区,每年自正月始到二月底,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年例,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亲朋好友近邻会在那一天相聚在一起,享盛宴,看木偶戏,赏飘色,观舞狮。
种种庆祝活动非常热闹。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当地人迁居异地,尤其是在较偏远的农村,这种风俗的规模已经小了很多,仪式较以前也简化了不少。
另外,人们利用年例大摆酒席,造成攀比,浪费风气盛行,使其逐渐失去了本身所承载的乡土文化韵味,应该如何正确引导这一民俗传承发扬下去,是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年例粤西高州民俗起源仪式传承1 年例的起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环境也会孕育出不同的地区文化。
我的家乡是粤西的茂名高州市,从孩提时代就亲眼见识过许多有趣的民俗仪式,其中最盛大的莫过于年例了。
光绪《高州府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 “自十二月到是月 ( 农历二月)乡人傩, 沿门逐鬼, 唱土歌, 谓之年例。
或官绅礼服迎神, 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 执戈扬盾, 索厉鬼而大驱之, 于古礼为近。
”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 以祈风调雨顺, 年丰人寿, 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
其实,我们现代人过的年例和上面古人的描述已出现一定的差异。
而《茂名市志》中也有记载: “从正月初二起到正月底止,茂名乡村陆续过‘年例节’, 一般一个村为同一天, 少数两天, 以元宵前后的居多, 个别村庄在农历二月或者三月。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 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 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 尽献于众。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一村过‘年例’, 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 客人登门, 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
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研究粤西地区,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其中,年例文化是粤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本文将对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的主题、引入、阐述、案例和总结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主题:本文旨在探讨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承发展。
通过分析年例文化的历史渊源、活动形式和代表性案例,揭示其文化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
引入:粤西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例文化。
年例文化是粤西地区人们在每年的春节之后,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美满而举行的一系列祭祀和庆祝活动的总称。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其传承发展的可能性。
阐述: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在庆祝活动中,人们会舞龙舞狮、放鞭炮、游神赛会等,以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
此外,祭祀活动也是年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会前往寺庙或宗祠祭拜祖先和神明,通过献祭品、烧香、祈祷等方式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此外,传统手工艺也是年例文化的独特之处,如制作糖人和糖果、编织草帽等,这些手工艺品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富有观赏价值。
案例:在粤西地区的年例文化中,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例如,茂名地区的年例活动以抬神像巡游为主,每年农历的正月或二月初选一个日子为年例节,当天人们会抬着神像游遍村里的每一条街巷。
游行队伍中还有各种民间表演,如舞龙舞狮、粤剧折子戏等,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湛江地区的年例文化则以祭祀祖先为主题,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回到家乡祭祖扫墓,并举行盛大的祠堂集会和民间表演,展现出浓厚的家族凝聚力和地域特色。
总结:粤西地区年例文化是该地区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
年例文化既包含了祭祀祖先和神明的传统信仰,也融入了各种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元素,同时还展现了粤西人民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正是这些特质使得年例文化成为粤西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粤西家乡传统文化——年例年例,是广东粤西地区茂名和湛江两市所特有的风俗,是粤西的一个传统而重大的节日,尤其在我的家乡——茂名化州,年例更是热闹。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例,一个地方(有的为一个村子,有的为一个管理区,有的为一个镇)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
据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经十分流行。
明、清时年例已记入粤西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年例逐渐恢复.光绪《茂名县志·风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衬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时间一般头尾三天。
每到年例期,村镇街道张灯结彩,各户盛筵宴请亲朋,来客越多,主人就越高兴,故有“年例大过年”之说,活动内容有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表演、演大戏(粤剧)、木偶戏(又名“鬼仔戏”)、燃放烟花炮竹等,闹至通宵达旦。
有的地方还有游神送鬼的习惯。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它类似于元宵节,却与元宵节不同,但又有相当一部分的地区是把年例定在正月十五即元宵节那一天的,大概是有图吉利与热闹的意思吧。
每到新年,鞭炮声还没有消散,乡镇的年例就陆续开办了,从正月初二开始,各个地方陆续开展年例活动,整个正月里,城乡之间,到处都能听到锣鼓声、鞭炮声,热闹非凡。
此时便不禁想起宋朝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蜡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成月,拄仗无时夜叩门。
按我们茂名地区的风俗习惯,从每年正月初二到清明前,各个地区逐个开始做年例,一般是一个镇、村为同一天,少数为两天,有的为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
湛江“年例”习俗历史起因,你知道怎么来的吗年例的历史起因概说:粤西至雷州半岛所辖地域,古时大部分属古交趾地区。
由于地处偏远的南方,离统治中心较远,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的地方民族造反起义。
古时中国南方和西南方都是少数民族统领的地域,交趾国几乎占据了广东西南部和广西的南部,夜郎国占据了贵州和湖南西南部、广西的南部、交趾与夜郎交界。
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视交趾,夜郎和滇国这三个少数民族地为心腹之患,时时都派重兵征服占领。
以史称'交趾之乱'的记载,实际上是镇压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下,属交趾国的雷州半岛的少数民族古文化早已在征战之中湮灭。
从秦开始'当时守官兵及南迁汉人约五十余万人,涌入岭南,部份到了雷州半岛。
'仅秦时的这一屯军守和南迁的人数,就当时的人口比例来讲数字是惊人的。
就是赵佗在南越'背汉称帝',后又'重新称臣奉贡',雷州半岛是属南越统占。
以后的历史,两汉、三国、晋、南北朝、隋至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屯军南迁的大行动。
其中尤以明朝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代帝王的'调北填南'为规模最大,人数达近百万。
(其中以福建、江西籍人数最多)。
雷州半岛的'屯军''南迁'的汉人都有十分严格的制度,不得返回故里,古交趾文化从此同化湮灭。
替而代之的是汉文化了。
(上述均有历史记载)。
实际上今天雷州半岛的人大部份是'屯军'及'南迁'的后代。
有一种说说法,雷州半岛是历代贬摘之地,是充军人的后代,这一说法太牵强了。
历史上哪有这样多的'犯官刁民'充军到雷州半岛,就有,也是少数了。
以上阐述只是为了说明一种文化渊源而论,历朝历代的'屯军'和'南迁'必然带来当时当地各种内陆文化,来到雷州半岛的人也必然会有思乡情思。
这种思情至少可以沿袭三代人,这三代人完全有时间和本地土著文化从溶和到同化的过程,以后就自然而然完全转化为雷州半岛的本土特色文化。
茂名年例的由来及传统习俗1.舞狮舞狮这项节目在年例里同样不会缺席2.花车游行表演队伍由当前年例节的地区选举出大人和小孩等组成,当游行的队伍经过自家门前时,当家的主人通常会放鞭炮,以示欢迎。
3.俸神寄托着中国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不容错过的戏剧节目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聚在舞台前观看表演,场面热闹非凡5.各种美食轮番轰炸美味当前,祝你吃不胖。
年例,汉族岁时习俗。
广东省茂名市全市的特色节日。
据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传说一:年例由元宵节衍化而来。
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各地做年例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至元宵节为高峰,清明之后淡去;二是很多地方的年例时都张灯结彩,颇具庙会性质。
随着汉唐以后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于是民间便把元宵节、庙会、社祭、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等扩大化,每年都热闹地举办一回,后来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庆——年例;传说二:年例的兴起与冼夫人有一定关联。
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有史料显示,“年例活动最初由冼氏家族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
二是茂名有许多冼夫人庙,在茂名各地的年例游神常能见到“冼夫人”。
据了解,生于高州的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岭南百越族的著名领袖,率兵平定海南540年的兵乱,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对粤西及海南等地有深远的影响。
传说三:做年例是为了驱瘟逐疫。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瘟神,常常作恶粤西人民,搞得民不聊生,于是,粤西人民自发开展驱瘟逐疫活动,但瘟神十分狡猾,当一个地方驱赶它的时候,它就跑到另一个地方,为此,智慧无穷的粤西地区人民便采取各地各村有“年例期”的做法驱逐瘟疫。
年例是广东省茂名市、湛江市全市各农村的一个独特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
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汉族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包括吴川[1])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
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
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
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
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度的,一个村子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
“年例”传说源于“元宵节”,但“年例”的时间范围却比元宵节宽泛得多,以选择在元宵节或元宵节前后做“年例”的居多,各地因地理位置和族人姓氏的差异,所定的日子而有所不同。
一个村庄的“年例”一般是一天的时间,搞得热闹隆重的地方一般延续到两三天,一直到中秋节前后,仍有村庄做“年例”(早的在年初二,迟的在十一、二月份)。
做“年例”这样的风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那么,“年例”是何时起源的?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年例”实际上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
“年例”的最大目的是敬神,“年例”首先是为神而做的。
“年例”中,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
在节日里,人们极尽所能来讨好神,献媚于神,以博取神的欢心,讨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力极低,对大自然的驾驭能力很弱,因此,对神的敬畏是很深切的。
现在,“年例”依然在继续过,敬神的色彩依然很浓,但是现在的“年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神而过,人们也可以籍此而自娱自乐了,吴川市的人们就凭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资”的文章,搞“一节一会”,一节就是“吴川市元宵民间艺术节”,一会就是“吴川市经贸洽谈会”,这就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了。
年例期间,鞭炮声伴随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搭建花桥、花塔,装扮飘色、泥塑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尽献于众。
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这时,主人认识的客人带着主人不认识的客人都来了,主人也毫不见外,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大家便很快融为一体,无拘无束地谈笑风生,吴川人也因此留给客人热情好客的好印象。
过去,乡村青年交际圈狭小,“年例”就曾起过“情人节”的作用,深为年轻人所喜爱。
每到“年例”,青年男女,走街串巷,一来二往,渐渐熟悉了,婚姻大事不用别人操心了。
过“年例”的时候,家家户户广延宾客,从早到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
谁家到的客人越多,谁家门前停的小汽车最多,谁的脸上就越光彩;若是门庭冷落,则要被人看不起的。
有钱人家是这样做“年例”的:他们的“年例”比一般人家的婚宴还要丰盛,开销还要大,他们的餐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珍馐佳肴、名贵酒品。
一桌花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三几千,一天下来,共摆了十多桌,就得花去数万元。
有钱人家这样做“年例”,岂不是亏大了?非也,他们不会全干亏本的事,因为地方的党政干部是他们的“座上宾”,他们把吃“年例”当成拉关系的一种手段,关系建立了,还不方便他们以后赚更多的钱?没钱人家当然也做“年例”,虽然没钱,但也要尽其所能请一些亲戚来吃“年例”才心安理得,否则就觉得自己太寒酸了。
也许是年年有“年例”的关系,吴川菜在远近也是知名的,吴川人的各种喜筵上的菜色,都比周边地区的好,味道也佳,吃过吴川人的酒席,再到别处吃酒席,就吃出差别来了!“年例”,不但是一个肠胃的盛宴,还是一个眼球的盛会。
街头巷尾搭起牌楼,沿路彩旗飘扬,每家每户张灯结彩。
城乡各处,电影、粤剧、轻音乐会陆续上演。
吴川是一个粤剧之乡,人人都爱听粤剧,“年例”期间,本地的粤剧被人一订而空,人们就从湖南、广西、广东其他地区请来粤剧团唱戏。
这时候,必然要从各种庙宇里请出众神来观看演出。
戏首先是演给神看的,然后才是演给人看的。
近些年来,由于电视剧的发达,年轻一代喜欢看粤剧的渐渐少了,舞台下面的观众日渐稀少了,照此下去,到最后,也许粤剧的观众就可能只剩下的神了!
吴川市区——梅菉镇的民间艺术可是赫赫有名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了吴川市梅菉镇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梅菉镇民间艺术的“四绝”是:飘色、泥塑、花桥、花塔,历年来曾经吸引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四绝”的来历跟梅菉镇的“年例”密切相关,因为在“年例”中,各种民间艺术都要竭尽所能,表演给神看。
梅菉镇的“年例”就是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因此梅菉镇从“年例”敬神的历史渊源中发展出了吴川民间艺术的“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