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蓝勇 习题
- 格式:wps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单选题1.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
图中变化趋势可以反映()A.国家政策的变化主导了两条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B.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C.朝代更替是明末清初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2.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
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
这一变化()A.说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中断B.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C.推动了中华文化自西向东的传播D.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3.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
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据此可知,茶马交易()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4.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下列有关唐代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通往印度洋的商路B.玻璃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C.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D.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5.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说明()①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①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乃至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6.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运用考古学、物候学、方志学的方法,对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根据其研究成果,不少学者对我国古代的气候进行了分期。
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陈代光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近5000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四个温暖期包括1、仰韶文化到商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
根据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600年至6080年)和安阳殷墟遗址(距今3000年至4000年)所发现的獐、竹鼠、貉、水牛、象等喜暖动物遗骸,说明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处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期。
年平均气温比今天高1℃――2℃,一月平均气温比今天高3℃--5℃。
2、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
从《诗经》到《史记·货殖列传》都明确记载此期亚热带作物分布北界比现在偏北。
如黄河流域多梅、竹、江汉地区多桔、黄淮平原对漆、桑、麻。
说明气候属温暖期。
3、隋至北宋初年(600年至1000年)。
黄河流域的博爱、户县周至等地普遍设立“施竹监”,专营竹子的生产和销售;关中平原有梅、桔种植;四川盆地出产荔枝。
反映出此时的气候温暖潮湿。
4、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1200年至1300年)。
此时,黄河流域仍普遍设立“施竹监”这种机构。
说明黄河流域普遍生长竹子,竹子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反证当时气候仍温暖潮湿。
作者认为,竺可桢根据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的春来秋往等物候资料,对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3000多年间的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确认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经历四个寒冷期:1、西周前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
周代以前,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温暖期之后,至西周初期,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气候寒冷期,约有一二百年。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056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填空题1、地理环境2、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3、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4、李固渡、铜瓦厢5、自然因素、人为活动6、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7、下荆江8、狩猎区、湖沼地貌9、八百里洞庭10、清初11、鄱阳湖12、森林、草原、荒漠13、黄河流域14、西北、东南15、殷商16、道17、省(行省)18、瑷珲条约19、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20、黄河21、南京22、方城23、边壕24、黄河中下游25、广东佛山26、景德镇27、陶28、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29、生存型、强制型、开发型、少数民族的内徙西迁、海外移民30、咸阳、直道31、站赤、大都32、成都33、内河航运、海上航路、运河34、广州屯门山35、成都36、两浙地区、福建、江西、四川37、江西、湖南、浙江、福建38、长安、洛阳39、路40、征东行省41、县、郡国42、巨防43、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城44、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45、6:446、禹贡学会47、大河故渎48、潘季训49、大野泽(巨野泽)50、寒温带森林二、选择题1、A;2、B;3、A;4、D;5、C;6、B;7、D;8、C;9、D;10、D;11、C;12、C;13、C;14、B;15、C;16、C;17、C;18、D;19、A;20、C;21、C;22、A;23、D;24、D;25、A。
三、简答题:(要点)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2、(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2022-2024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两次鸦片战争一、单选题1.(2024北京门头沟高三一模)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每如图国,山水城邑,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
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指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总志)之图……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体现出魏源()A.突破了传统天下观的固有认知B.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C.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D.开启洋务新政以求御辱强国2.(2024北京房山高三一模)1872年的《南海县志》记载:“1841年5月28日、29日,英军分扰三元里等处,民众愤甚。
30日,英军大至,前来报复,民众十余万人与之战,歼敌数百人。
31日,民众继续战斗,余保纯(广州府知府)前往劝谕,民众才离散。
”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①县志对还原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①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①民众支持清政府抗击英军的斗争①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2024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1861年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1861年后,英、法、俄、美相继派遣公使常驻北京;1866年,清政府派使团往欧洲各国游历;1867年派外交使团出访欧美各国;1875年派郭嵩焘为驻英国公使。
这些事件表明清政府()A.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履行了《南京条约》的规定C.逐渐融入近代国际外交体系D.学习西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4.(2024北京丰台高三一模)以下是一位同学研究中国近代前期经济变化时整理的提纲,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C.农村自然经济结构走向瓦解D.国内商品结构发生根本变化5.(2023北京通州高三一模)下表为鸦片战争前后白银外流一览表,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单位:银元B.1843年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加剧了白银的外流C.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一直在持续的外流D.白银外流说明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6.(2023北京西城高三一模)1848年,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79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
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B. 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C. 唐代大邑白瓷、邢窑青瓷等釉色光亮,各具风格D. 唐宋以来,中国海上对外贸易之路被称为“瓷路”2、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数据说明德国。
A. 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B. 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C. 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D. 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3、旧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但也有人认为旧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
这些看法反映了A. 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B. 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C.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D. 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4、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A.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 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C. 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D.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5、某一时期,巴西最繁忙的火车站圣保罗车站配有三个时刻表,分别对应三条不同铁路线上的火车。
同时期的美国匹兹堡火车站甚至有六个不同时刻的时钟。
这反映出当时()A. 人们时间观念得以强化B.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制约C. 先进计时技术亟需推广D. 人员和物资流动被阻断6、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
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
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
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
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
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一、选择题(共15题,共60分)1.(4分)以下是某中学“中国古代智慧”阅读提纲节选,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A.B.C.D.2.(4分)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3.(4分)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
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A.社会风气开放B.民族交融C.中外交往频繁D.经济发展4.(4分)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赧na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B.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C.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D.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5.(4分)如表所示,反映的史实是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C.唐朝灭亡D.黄巾起义6.(4分)“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人也。
”材料中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思想实现“大一统”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4分)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是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8.(4分)图1,图2 反映民族政权的并立,图中①、②分别代表A.①—隋②—唐B.①—北宋②—南宋C.①—南宋②—元D.①—明②—清9.(4分)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A.人口大量南迁B.宋朝社会生活C.经济重心南移D.苏杭生活富足10.(4分)运用所学知识。
判断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功绩不相符的一项组合是A.①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B.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C.③重用房玄龄、杜如晦为相D.④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1.(4分)元朝实行行省制,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赋予行省。
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文明发源于中原是因为这里北可汲取带有游牧色彩的农业文化,东可汲取蕴含海洋气息的农耕文化,南可汲取稻作文化。
该观点肯定中原地区()A.地理位置优越B.农业生产发达C.作物种类丰富D.耕作技术领先2.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
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A.政治制度B.经济状况C.武器装备D.科技水平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合则留,不合则去”,允许人才流通、学术自由,让他们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
此举()A.提高了儒学地位B.促进了思想解放C.结束了兼并战争D.加速了民族交融4.从秦国建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他们无心于超越时空、驰骋古今的幻想。
这表明秦文化()A.开放进取B.包罗万象C.注重实用D.尚法遵礼5.如图所示文物体现了唐朝()唐代骑马击球彩绘女陶俑(1958年陕西西安出土)A.开放的社会风气B.繁荣的对外贸易C.和睦的民族关系D.多彩的文学艺术6.据统计,隋唐时期,南方有文学家285人,北方有414人;金南宋时,南方有505人,北方有189人。
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北方战乱频繁B.科举制的发展C.宋代重文轻武D.经济重心南移7.《天工开物》对油料作物出油率、各种合金的配比等都有精确的记录,还对一些长期流传的错误观点,如“磷火即是鬼火”,予以驳斥。
这表明《天工开物》()A.提出全新技术思想B.具有较高科学价值C.深刻影响社会习俗D.有效指导农业生产8.康熙帝时开始出现奏折,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
皇帝能够更多、更直接地获取信息。
这说明奏折的出现()A.杜绝了徇私舞弊B.有利于君主集权C.扩大了统治疆域D.削弱了宰相权力9.下列图片所示文物说明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玉玺及印文A.封建色彩浓厚B.平均分配土地C.积极学习西方D.提倡人人平等10.下表内容折射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1901—1911年我国民族资本工矿企业分布情况统计表(单位:家)A.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均C.行业门类不全D.发展过程曲折11.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中,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出()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B.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C.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2.至1952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从1949年的34.2%上升到52.8%;在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国营商业从1950年的23.2%上升到60.5%。
历史地理第十六辑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森林植被分布的演变研究蓝勇杨伟兵我国历史时期的植被主要是指第四纪冰川期后孑遗的植被系统,它们是我国现代植被的主要历史渊源。
在第四纪的最末一次冰期后即距今六七千年,当时的我国天然植被主要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形成了森林、草原和荒漠三个地带,长江三峡地区正处于森林地带,这种植被分布状况基本延续至今。
因此,长江三峡自冰期后的陆地植被系统是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
分析和研究三峡地区历史时期的森林状况,探索其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将大大有助于我们认识长江三峡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变迁情况。
一、现代植被的起源及分布从地理学角度来看,三峡地区正当渝陕鄂黔交界地带,北以神农架、大巴山与陕西分界,南以大娄山与贵州相邻,巫山山脉南北纵贯,长江自西向东穿切,形成众多峡谷,第四纪冰川正由于长江三峡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形,没能对生长在峡谷内的古植物群造成较大损害,致使冰期后一些川滇古陆的古植物物种得以保存下来,并且一度分化和扩散。
据有关研究表明,孑遗植物中三峡地区保留有裸子植物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金钱松(pseudolarix)等,被子植物有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am)、青钱柳(cyelocarya paliurus)^琪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械(dipteronia sin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鹅掌楸(1i riodendron chinense)等①。
根据涪陵焦石坝、万县盐井沟及重庆歌乐山考古资料显示,更新世中期长江三峡地区生活有剑齿象、大熊猫等动物群,这同样表明三峡地区遭受第四纪冰川的损害较小,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第三纪古生物的保存和生长。
这样,第三纪古热带和温热带植物群的衍生便形成了现代长江三峡地区常绿阔叶林区②。
历史地理第十二辑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蓝关于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牛和亚洲象的分布,文焕然、何业恒.刘洪杰等曾作过开拓性的研究,笔者在此仅就其中涉及的个别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
现在学术界认为元明清时期中国野生犀牛仅分布在北纬25°以南的滇南、岭南地区,如刘洪杰认为/元明时期犀类的分布大致在滇南及桂南、与中南半岛国家接壤的狭小地带内,东界应不超过云雾山和云开大山。
”①何业恒认为「从南宋到19世纪30年代,四川盆地、贵州高原北部以及长江中游的野犀均已灭绝,只有岭南地区还有分布。
”②笔者在对这一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元明清时期中国野生犀牛的分布北界应更靠北一些,清初以前在川黔交界的北纬28。
〜29◎之间的贵州绥阳和四川酉阳间仍有生存。
明万历罗日娶《咸宾录》卷7《播州》:产斑布、文龟、犀角、雄黄等物。
这则记载已明确告诉我们明代后期的万历年间今北纬27°〜28°的地区仍有野生犀牛分布°査《明一统志》卷72《遵义府》下废绥阳县下土产仍有犀角,再查正德《四川志》卷23《播州》土产条下仍称废绥阳县出犀角。
由此不难看出《咸宾录》所载资料是可信的。
那么,从当地历史生态环境看可能有野生犀牛生存吗?明代绥阳县即今贵州绥阳县勇一曙,唐宋属夷州境疆(治今贵州凤岗县)。
唐宋夷州地域仍是中国著名野生犀牛产地,《五溪记》特别谈到“黔犀”,有所谓“山犀者,食竹木小便竟日不尽,夷僚以弓矢采取,故曰黔犀”。
③宋罗愿《尔雅•翼》谈到犀牛“黔蜀中时有之*V特别是《新唐书•地理志》夷州义泉郡土贡有犀角,《太平寰宇记》卷121明确记载夷州土产有犀角,也记载其东邻的费州土产有犀角。
这样看来,明代这个地区有犀牛生存是完全可能的。
同治《酉阳直隶州志》卷19《物产志儿犀,山犀也,前代有之。
这里的前代当指明代,那么,明代今四川酉阳一带可能有野生犀牛生存吗?回答是肯定的。
汉唐时今酉阳一带和湘西、黔东北角为五陵蛮地域,是重要的野生犀牛生存地区,《陶隐居》便认为犀牛“出武陵交州宁州诸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