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共66页
- 格式:ppt
- 大小:4.48 MB
- 文档页数:66
论语的修身养性与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观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儒家的道德修养观和修身养性的理念。
儒家强调个体的道德养成和修身的重要性,通过论语中的言行记录,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以及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本文将从修身养性和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观两个方面阐述论语的重要性。
首先,论语中的修身养性理念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儒家认为,要实现社会和谐与治理,首先需要培养完善的个体,个体通过修身养性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履行社会角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论语中的孔子言论广泛关注个体修养,比如他提到了诚实守信、尊重父母、友善待人等道德观念。
这些道德观念要求个体应主动改善自身,培养良好的品德,达到人格的完善。
其次,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观是通过论语的言行记录进行体现的。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对话,这些对话记录了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考方式。
这些对话中蕴含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和道德修养方法,为后世传承了宝贵的道德智慧。
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勤奋,善于思考,坚持不懈地追求道德完善”等道德修养方法。
这些言行记录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儒家的道德修养观,通过言行塑造自身的品质,并以此影响周围的人。
论语的修身养性与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修身养性强调个体的自我培养和道德修养,而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观是通过论语中的言行记录体现出来的。
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建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
在现代社会,论语的修身养性与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道德问题备受关注。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获得儒家文化的道德智慧,学习如何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修养将影响我们的言行,使我们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同时,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观也有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结来说,论语中的修身养性与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观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
修身要术的个人成长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修身方法与人生指南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和道德。
在儒家经典中,有许多关于修身要术和个人成长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旨在指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部儒家经典中所提到的修身方法,并分析其对个人成长的指导作用。
《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思想,阐述了个人修身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了许多修身方法和指南。
首先,大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原理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这要求个人要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以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其次,大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强调个人修身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这意味着个人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发挥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
同时,个人还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通过奉献和参与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大学还谈到了“修身而身修”。
它指出,个人要先修好自己的内心,才能做到外在行为与内心境界的和谐统一。
这需要个人注重自身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如诚实守信、宽容待人、正直公正等。
通过修身,个人能够展现出高尚的品德风范,成为身边人的榜样和引领。
《论语》是另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孔子强调了许多与个人修身成长相关的教诲。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个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以提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孔子强调“知己者智”。
他认为个人要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改进自己的不足。
在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难时,要善于反省和自我反思,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办法。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第一篇: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摘要: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可谓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它依然熠熠生辉。
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还对当下个人修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往中国人的血脉里注入了“兼恭、宽厚、诚信、勤敏、施惠”的仁人品德;向华夏子孙的个人修养中添加了“自强不强、正道直行”的优秀品德;让炎黄子孙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与实践的重要。
关键字:传统儒家文化、个人修养、仁人品质、自强不息、内心修养、意义深远。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换言之,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儒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创新,而其对当下个人的意义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待人接物上影响重大。
当下人们所追求的谦逊恭敬、宽容厚道、诚实守信、勤劳机敏,都是源于儒家文化中的“仁”,“仁”是孔孟时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而“恭、宽、信、敏、惠”也是儒家文化对仁士的五个要求。
“恭”是谦恭。
孔子言“恭则不悔”,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自己的人生过的有尊严,不招致无端的冲突乃至灾祸。
你就应该毕恭毕敬地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
正所谓:不真不诚,难以动人!这想必就是当下我们对人谦恭的依据吧!“宽”是宽厚。
孔子言“宽则得众”,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讲求折中的思想,凡事都留有余地,所以处理他人对自身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不会把事情极端化处理,而是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样便能得道众人的拥护。
“信”是诚信。
孔子言“信则人任焉”,即为守信用的人,人们也愿意相信他。
传统儒学思想认为信是立人之本,这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同样适合。
一个人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信任,而信任本就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之一。
学点儒家思想提高个人品德修养韩元涛金英儒家思想之所以作为正统文化统治中国三千多年,不仅是因为它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它“说的都是家长里短”,阐述的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道理,符合民众的愿望,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文化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照儒家思想去思索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对待功名利禄,如何做人、做事、做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快乐的人。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在所难免。
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既要和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相处,也要和社会中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
如果你是官员、管理者,你还要和你的上下级合作共事。
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独立存在的。
与人相处必然给你带来快乐或不快乐,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毫无疑问,人们都愿意使自己生活的快乐一些。
那么何为快乐?有人说赚钱最快乐,有人说拥有权力最快乐,有人说健康平安最快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可见,不同的人对快乐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难用一句话概括。
因此,我们也很难用我们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是否快乐。
但有一条是共识:要做一个快乐的人,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自我心灵的归宿。
具体讲,一是要给自己制造快乐。
快乐是别人给的,更是自己营造的。
陶醉于学习——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讨人生和学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回忆生活中点滴的成功——自我安慰,无一不是制造快乐的良方。
相反,如果我们不去给自己制造快乐,而是用自己得不到东西去和别人得到的东西相比,我们就会愁眉不展,自寻烦恼。
古人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欲品自高”。
要给自己制造快乐,必须首先做到知足。
比如,你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工作能力强、教子有方,可就是没有被提拔,在旁人看来你已经足够幸福快乐了,可你偏不知足,偏要去和被提拔的人比,那你不但会感到愤愤不平,甚至痛不欲生。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之道与个人发展的指导与实现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修身与社会和谐的统一,提倡内在的品德修养和个人发展。
在儒家文化中,修身被视为最高境界,是一个人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中的修身之道以及如何将其指导与实现个人的发展。
一、修身之道儒家文化强调修身,认为只有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个人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
修身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自律与自制力儒家注重自律与自制力的培养。
个人需要自觉约束自己的欲望与冲动,做到言行一致、遵守规范与道德原则。
1.2 诚实正直儒家认为,诚实正直是修身之道的核心。
个人应该诚实面对自己与他人,坦诚待人,做到心有所属,言行符合事实。
1.3 孝敬与尊重他人儒家强调家庭伦理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与长辈。
个人在修身过程中应该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1.4 恭谦与不争在儒家文化中,强调恭谦和不争的精神。
个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与看法,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儒家文化对个人发展的指导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和修身之道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以下是儒家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几个方面的指导:2.1 学习与教育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学习与教育,认为知识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个人应该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2 品德与道德修养儒家将个人的品德与道德修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并通过道德经典的学习与思考,引导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3 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儒家文化鼓励个人承担社会责任,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个人应该具备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与精神。
2.4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儒家文化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个人发展应该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三、儒家修身之道的实现儒家文化中的修身之道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
以下是几个实现儒家修身之道的方法:3.1 自我反省与修养个人应该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评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要求,及时纠正自身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修养。
论语的修身养性与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学的经典之作。
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记录整理而成,是一部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本文将从论语的修身养性和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两个方面探讨其关系。
一、论语的修身养性论语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身来达到修养自己的目的。
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孝子学道则臣事慈。
”这是在表达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成为真正的君子或孝子,而君子和孝子都是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
论语中的“修身”不仅包括个人修养,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强调了仁、义、礼、智等美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以义道行事,尊重礼制,以智慧来解决问题。
通过修身培养这些美德,才能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的是仁、义、礼、智等美德。
道德修养在儒家文化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儒家通过教育和培养的方式,传承并弘扬这些美德,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做到自我约束、尊重他人、追求公义,并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在儒家文化中,道德修养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
儒家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在每个个体都具备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和谐和发展。
因此,儒家注重培养下一代的道德修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三、论语的影响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传承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成为后世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论语中强调的修身养性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它倡导的仁爱、正直和思考的能力是中国人追求道德修养的重要依据。
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中国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石。
此外,论语也对其他国家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个体的道德素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这既是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论语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研究和传播,对促进人类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2009-02-10 12:39:49)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文章转载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人的修养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即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襟怀、有涵养,让人敬爱、受人尊重、使人敬佩的人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拥有健康而有益的为人处事哲学,平和稳健的心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举重若轻的超然就是一份深厚的修养。
一个人不必伟大,但却可以高尚;不必轰轰烈烈,但却可以有崇高的精神;不必惊天动地,但却可以在默默之中感天地泣鬼神。
1、“恭”、“宽”、“信”、“敏”、“惠”从“仁”谈修养:“独善其身、尊善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
面对纷杂的利益世界,面对各种诱惑和矛盾,面对利益和功名的取舍抉择,一个人能否表现出心平气和、神闲气定、坐怀不乱、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心态,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切事情,这就是修养问题。
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仁矣。
”子路问哪五种,子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则不悔”:所谓“恭”乃庄重恭敬,即你尊重他人,他人就会尊重你,你就不容易受到羞辱。
“恭则不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情结。
“恭则不侮”是避免伤害的艺术。
在与人相处时,应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
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彼此之间的互不伤害。
没有谁会拒绝或敌视一张诚挚、谦恭的笑脸。
当然光有微笑还不够,如果微笑后面缺少了真诚,那就成了笑里藏刀、笑面虎了。
所谓“宽”乃宽宏大量,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
宽谅他人,就是等于善待自己。
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人生哲理。
“宽则得众”:所谓“宽”乃宽宏大量,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
宽谅他人,就是等于善待自己。
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人生哲理。
儒家道德与现代人生修养当今世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多元化,人们的视野已经从地区、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转向整个世界,从而在极大地拓展人类的交往活动范围和提高人的自由程度的同时也使人们在道德领域内的自由度得到扩张,这意味着自主选择成为道德生活中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是社会伦理思想发生巨变。
由于人在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中的趋利性挤占了传统优秀道德的利他性,个人所有权确认后占有欲的扩张,遮蔽了传统优秀道德的见利思义,使人们的道德价值判断产生偏移。
这种情况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德信仰的缺失。
令人担心的是这种道德信仰缺失某种程度上有扩大的趋势。
正因为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道德修养水准成了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问题。
当前世界都在忧虑道德危机的问题,都在思考如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升协调一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作为一个以“礼仪之邦”和“文明古国”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其源远流长、重视德教的传统道德修养理论自然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力。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许多学者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不约而同地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予以极大的关注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溯两千多年以前去吸收我们先哲们的智慧。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十分强调“修身”和“养成”的重要性,强调要“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把道德品质的形成同道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密切联系在一起。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所在,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文化是以人生价值目标和意义的阐明及其实践为中心的价值学说。
它从一开始就关爱人生,把哲学视为安身立命之学,将人作为自然之德的真正体现者和实现者,这正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
人生修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在我国古代的众多学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大概就是儒家学说了。
儒家经典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性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是其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和《大学》中相关论述的分析,探讨在儒家经典中,道德修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儒家经典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论语》是家长制孔子的言行录,《大学》则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思的著作。
这些经典旨在教育个人如何修养道德,提升自我,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首先,《论语》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提出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观点,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合乎道德准则,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行之有果。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逐渐发展并成长为一个有德行、有品德的人。
因此,通过审慎言行,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个性修养和道德水平。
其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思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个人修养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以修身为基础,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然后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只有个人具备道德修养,才能对家庭、社会和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儒家经典中,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个体的不断努力与自我反省,个人能够逐渐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并提高个人修养的层次。
同时,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个人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才能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和尊重,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儒家经典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还体现在追求“道”的过程中。
儒家追求的道并不只是简单的道德操守,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个人要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将自己与社会、与天地融为一体。
只有在与“道”相融合的过程中,个人才能达到真正的成长和完善。
总之,儒家经典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继承儒家哲学、提高个人修养》继承儒家哲学、提高个人修养儒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修身教化的理念,在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追求个人修养依然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继承儒家哲学,提高个人修养,不仅有助于我们保持心灵的宁静,也能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起到指导作用。
首先,继承儒家哲学有助于塑造优秀的品质与道德观念。
儒家提倡仁爱、诚实、正直等美德,通过读经典和学习儒家思想,我们可以获得对这些道德标准的理解和认同,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通过学习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概念,我们可以培养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通过修炼儒家思想中的“诚”的要求,我们可以树立起真实、诚信的态度。
这些美德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对于个人的修养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其次,继承儒家哲学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期望,进而培养出尊重和包容的心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强调的“仁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通过以仁之心待人,展现出自己的温暖和关怀,我们可以建立起双方互助、互惠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第三,继承儒家哲学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情商和智慧。
儒家哲学非常重视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我们可以培养出深度思考和直面自己的能力。
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提倡人们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得真知灼见,这种开放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加对世界的洞察力。
同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要求我们从个人修养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治理,都要有一种全局的思维和智慧。
通过继承儒家哲学的思想,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情商和智慧,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和有思想的人。
最后,继承儒家哲学有助于培养出内心的坚守和宁静。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调和,而“致君尧舜上之礼”,倡导个人能够在各种艰难和压力面前保持内心的坚守和宁静。
目录摘要⋯⋯⋯⋯⋯⋯⋯⋯⋯⋯⋯⋯⋯⋯⋯⋯⋯⋯⋯⋯⋯⋯⋯⋯ ..11 儒家修身养性的内容⋯⋯⋯⋯⋯⋯⋯⋯⋯⋯⋯⋯⋯⋯⋯⋯⋯12 儒家克己修身的现代价值⋯⋯⋯⋯⋯⋯⋯⋯⋯⋯⋯⋯⋯⋯⋯22.1 儒家克己修身观价值追求的现代启示⋯⋯⋯⋯⋯⋯⋯⋯⋯⋯⋯⋯ 2 2.2 儒家克己修身的现代实践价值⋯⋯⋯⋯⋯⋯⋯⋯⋯⋯⋯⋯⋯⋯⋯3参考文献 ..⋯⋯⋯⋯⋯⋯⋯⋯⋯⋯⋯⋯⋯⋯⋯⋯⋯⋯⋯⋯⋯⋯⋯ 4论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摘要: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人格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显出的行为,二是指个人的真实自我。
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人的道德品质。
这种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即个人处世的态度是否公平, 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正直诚实, 待人的态度是否忠实信义等。
而儒家文化对人格的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从功能角度的定义:它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以儒家思想的“仁”为核心,包括对道德伦理的认识和实践,即“知”和“行” 科学合理地继承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审视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现状,从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尚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修养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即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襟怀、有涵养,让人敬爱、受人尊重、使人敬佩的人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拥有健康而有益的为人处事哲学,平和稳健的心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举重若轻的超然就是一份深厚的修养。
一个人不必伟大,但却可以高尚;不必轰轰烈烈,但却可以有崇高的精神;不必惊天动地,但却可以在默默之中感天地泣鬼神。
关键词: 仁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 儒家修身养性的内容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以儒家的“仁”为核心,以“圣人” “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主张通过博学慎思、笃行践履等修养方法,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