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漆器
- 格式:docx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31
南京博物院风景介绍南京博物院风景介绍南京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坐落在明代太平门城楼下,是一座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成立于1933年,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五大博物馆之一。
南京博物院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一、建筑风格南京博物院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方式。
整个建筑群由三座主体建筑组成:中央大楼、西楼和东楼。
中央大楼为仿古宫殿式建筑,气势恢宏;西楼为现代化钢结构玻璃幕墙式设计;东楼则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各种花草树木。
二、展览内容南京博物院的展览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物、书画、工艺品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著名的展览是“南京博物院明清家具展”,该展览以明清时期的家具为主题,展示了中国传统家具的独特魅力。
此外,南京博物院还有“中华名窑展”、“中国铜器展”、“中国漆器展”等多个主题的特色展览。
三、园林景观南京博物院的园林景观也十分优美,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布置了各种花草树木和水池。
其中最为著名的景点是“荷花池”,该池塘中种植着各种颜色的荷花,夏季时开花盛放,十分美丽。
此外,在博物馆内还有一座仿古建筑——“茶楼”,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中国茶文化。
四、活动内容南京博物院还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例如讲座、音乐会、书法比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够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五、周边环境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中心,周边环境十分优美。
博物馆门前就是一条绿树成荫的步行街——夫子庙步行街,这里有各种小吃和特色商品,游客可以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在这里逛逛。
此外,夫子庙还有其他许多景点,例如夫子庙、秦淮河等。
六、交通方式南京博物院交通十分便利,可以乘坐地铁到达。
具体路线如下:1. 乘坐地铁1号线,在新街口站下车,出站后步行约500米即可到达南京博物院。
汉代文物彩绘的回贴修复范陶峰南京博物院一、汉代彩绘的类型1、生漆彩绘2、颜料—胶料彩绘生漆彩绘的调研漆器作为汉代比较奢侈的生活用具,为一般的贵族富豪们大量使用。
在陕西出土的漆器由于埋藏环境中缺少大量水对漆器胎木的充填以及浮力承托,在腐朽过程中,许多器物坍塌变得残缺不全或支离破碎。
同时,漆皮卷曲、开裂,大量的漆器出土时已变成一堆碎片,因而留存下来有保护价值的器物已不是很多,加之出土后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使本来潮湿的器物在自然干燥过程中遭受到更大的破坏作用,漆皮稍一触及,即碎为数块或成粉末。
漆皮是彩绘图案的重要载体,也是彩绘漆器文物的精华所在,因此,妥善地将这些绘有图案的漆膜进行展平、加固,并使其传之久远,是此类彩绘文物保护的要点。
生漆彩绘分为如下几种:(l)以生漆作为底层,厚度有lmm-1.5mm,在生漆层上以颜料描绘各种图案。
这类彩绘对器物的保护性好,多见于古代油漆棺材、雕栏等,厚厚的漆皮对木质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2)以生漆作为底层,厚度有0.2mm-0.4mm,在生漆层上刷有一层生漆与颜料的混合物,古代一般用于生活用品,如耳杯等。
(3)生漆与颜料混合物涂刷或者描绘在器物的表面形成的彩绘,厚度不超过0.lmm。
这种彩绘往往在出土的汉代陶器上较多。
从漆皮表面形态可以看出,通过加热可以消除部分漆膜收缩应力,使漆皮软化并展平,但冷却后漆皮又恢复原先的状态。
因此,此类漆器保护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要选择适当的方法,使漆皮回软,回软后的漆膜有相当的弹性和挠曲性,并且不再恢复到原先的收缩状态。
中国古代漆器的漆膜是由大漆添加一些填料涂刷而成的,大漆的主要成膜物质是漆酚。
漆酚经过空气氧化及酶氧化成膜后的三维固化立体结构中,仍存在大量的酚羟基,这些酚羟基由于固化位构关系,较难生成分子内氢键,因此回软剂的研制以有利于氢键的形成入手。
另外,漆膜是高分子材料聚合物,也有一般聚合物的特性即热塑性,在一定的温内,不改变漆膜化学性质的前提下,通过直接加热或水溶液加热的方法使漆皮回软。
(南京博物院志愿者培训材料)南京博物院总讲欢迎大家参观南京博物院。
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南京博物院的总体概况。
大家走进南京博物院,可以看到院内坐落着两座仿古代宫殿式建筑,分别是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和艺术馆。
南京博物院成立于1933年,她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兴建的大型历史艺术性的综合博物馆。
它的前身是由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当时计划筹建三个馆:人文馆、自然馆和艺术馆,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只建成了人文馆,直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将原来的人文馆重新修建,并正式更名为:“南京博物院”,即现在的历史馆。
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的建筑是一座仿辽代宫殿式的建筑,它是以河北蓟县独乐寺为原形,由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指导,根据著名建筑设计师徐敬直先生的设计建造而成。
70多年来,南京博物院藏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共藏有精美文物42万件,是全国三大博物馆之一。
今天,同学们将参观的是1999年9月26日对外开放的南京博物院艺术馆。
艺术陈列馆分为上下两层,展览面积有7600平方米,一共设有十一个专题展厅,主要有珍宝馆、漆器馆、玉器馆、云锦馆、书画馆、瓷器馆、陶器馆、青铜器、民俗馆,现代艺术馆等,共展出了文物精品5000余件。
首先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漆器馆。
古代制作漆器的“漆”是漆树中分泌的天然漆,也叫“生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漆的国家之一,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原始的漆器。
商周时期,漆器成为贵族的奢华用品;到了汉代漆器已成为主要的生活用品,用途已经非常广泛;唐宋时期漆器的装饰更为华丽;明清两代将中国古代漆器工艺推向了高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漆中心,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百宝嵌等。
漆器馆展出了100多件精美漆器,都是各个时期风格鲜明,制作精美的代表作品。
有距今千年依旧光亮如新的汉代、宋代的出土漆器,大多为生活用品,也有明清两代的宫廷御用漆器,工艺精湛,品种繁多。
中国漆器文化一说起中国文物,人们一般只会想到玉器、青铜器和陶瓷,很少有人会提起漆器来。
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木筒和漆木碗证明漆器的历史我国已有7000年。
而西方,要到17世纪以后才生产漆器。
殷商西周时期的漆器出土的极少,但从《书经》“厥贡漆丝”、《周礼》“漆车藩蔽”、《诗经》“椅桐梓漆”等语来看,漆的使用已多见。
那时,漆还用来书写文字,称为“漆书”。
战国时漆器开始大量生产,西汉时达到鼎盛。
由于漆器轻便耐用,防腐防潮,加之表面光滑,色泽纹饰华丽,故深受皇室和贵族的喜爱,遂逐渐取代了笨重的青铜器。
西汉时的日用器皿如盆、匜,各种盒子、酒具等,都制成漆器。
就连棺木也髹漆绘画,十分精美。
当时名贵的漆器价格要比青铜器高十倍以上。
西汉晚期,漆器产量增加,价格降低,中下阶层的人也可以使用漆器了。
东汉晚期,瓷器兴起,取代了漆器的地位。
于是漆器很快衰落了。
汉代漆器的装饰方法主要有两种:黑底上描以红色、金色花纹,或红底上描以黑色花纹。
所绘几何云气纹比较多见,线条流畅飞动,气势不凡。
唐代,漆器再度勃兴,发展出雕漆、平脱等新工艺。
宋元时期,漆器以螺钿、金箔嵌贴技法为特色。
漆器工艺在明清两代发展到巅峰,髹漆技法达14类之多。
明代果园厂制造的漆器专供皇宫使用。
永乐时所做小漆盒“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深者五色灵芝边,浅者回文戗金边”,后人把它看得和永宣名瓷、成化鸡缸杯一样珍贵。
明清时的漆器以剔红最为名贵。
制法:在器胎上刷一遍红漆,待阴干后再刷第二遍,如此要刷上几十遍,使漆层很厚,然后用刀在上面雕刻图案,形成浮雕的效果。
黑漆嵌螺钿已广泛流行,使用于家具和日用器皿。
制法:把贝壳磨成薄片,刻成人物、花鸟、禽兽等形状,再嵌于漆器表面。
贝壳本身有红、蓝、黄等颜色和光泽,巧加利用,画面色彩斑斓,凸显富贵气。
晚清以后,中国漆器走向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中国的漆器制造工艺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就传入日本,唐代漆器对日本的影响更大。
南京博物院6个展馆的介绍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丰富而珍贵的
文物和艺术品,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南京博物院共有6个展馆,分别是:
1.总展厅:总展厅是南京博物院的主题展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
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文物和历史文化,展品包括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物。
主要展品有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其中尤以西汉王侯墓出土的“吴钟”青铜器、唐代“太白
行吟图”、明代文渊阁四库全书为馆内珍品。
2.东周青铜器展厅:东周青铜器展厅展出了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如长
鸣方鼎、无食不充大彝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工艺品,还承载了悠久的历
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
3.中国陶瓷展厅:中国陶瓷展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器,包括青、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阶段的陶瓷精品。
其中以明
代官窑、清代官窑以及宋代汝窑为馆内珍品。
4.明清宫廷器物展厅:明清宫廷器物展厅展示了明清两代的宫廷器物,如御窑瓷器、宫廷家具、宫廷钟表、文房四宝等。
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5.艺术品展厅:南京博物院的艺术品展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
的书画、玉器、金银器等艺术品。
其中以清代御用画家郎世宁的《春山图》为馆内珍品。
6.古代文献展厅:古代文献展厅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碑刻等,如《汉川草书》、唐代玄奘法师所书写的《心经》、宋代《洪范图》等。
这些文献珍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京博物院值得看的几个馆1. 中国古代青铜器馆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南京博物院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馆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展示了各个时期的青铜器的风格和特点。
您可以在这里看到商代、周代、秦汉时期的青铜器,了解这些古代的工艺品是如何制作的,以及它们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中国古代美术馆中国古代美术馆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的珍贵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各个时期的绘画,如唐代的壁画、宋代的山水画,还有明清时期的书法和篆刻作品等。
这里展示的作品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让您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和精湛技艺。
3. 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这里展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让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认识那些曾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
4. 中国文物馆中国文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陶器、玉器、瓷器、织锦等各类文物。
这里展示的文物跨越了多个时期和地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您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欣赏到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湛技艺。
5. 世界文化遗产馆南京博物院的世界文化遗产馆展示了中国各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扬州瘦西湖等。
这里展示了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让您可以更加了解这些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
以上是南京博物院值得一看的几个展馆,这些展馆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让您可以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来南京博物院一游,您一定会有一个难忘的文化之旅。
南京博物院的⼗⼋件镇馆之宝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博物馆之⼀,其前⾝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型综合类博物馆,是⼤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为“⼀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遗馆、民国馆。
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遗保护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
截⾄2010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2万余件(套),馆藏数量居中国前三,上⾄旧⽯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有考古发掘品,还有⼀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的珍品。
青铜、⽟⽯、陶瓷、⾦银器⽫、⽵⽊⽛⾓、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物品类⼀应俱有,每⼀品种⼜⾃成历史系列。
南博藏品⼀部分接收⾃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另⼀部分来⾃中华⼈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考古发掘、征集、收购、捐赠、接收及交换。
藏品的年代从旧⽯器时代直⾄当代,种类有⽯器、陶器、⽟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织绣、⽵⽊⽛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
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共评出18件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镇护之宝--⾦兽这只西汉时期的⾦兽是1982年正⽉初七,盱眙县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挖⽔渠时发现,通⾼10.2厘⽶,⾝长16厘⽶,⾝宽17.8厘⽶,重达9100克,含⾦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是迄今我国出⼟⽂物中最⼤最重的⾦器,⾦属铸造和捶击⼯艺完美结合的真罕实物,被誉为”国之瑰宝”。
御窑之宝--釉⾥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洪武釉⾥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出⼟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明代墓葬,为国宝级⽂物,是现存惟⼀⼀件带盖⼦⽽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红梅瓶。
南京博物院游记作文(精选)五一长假的前一天,虽然天气不是太好,我们还是高高兴兴的去南京博物院参观。
我们先来到展览馆二楼的玉器厅。
哇!玉器厅的玉器琳琅满目:有联珠形玉镯、灵芝式玉如意、绾发玉冠等装饰品;有芙蓉石炉、瓜棱形玉炉等玉炉……还有玉盘、玉洗、花插、玉瓶、玉杯等许多玉器。
讲解员阿姨分别介绍了这些玉器。
我最喜欢芙蓉石炉了。
听阿姨说,芙蓉石炉是清朝的玉炉,它高17厘米,口径14.9厘米。
芙蓉石炉仿作圆簋形,盖覆圈是圆碗形,圈顶四侧各拱一镂雕翔风,簋喇叭颈,溜肩双耳,镂雕作变体挂凤,点缀左右两侧的口沿和腹上,腹前后侧饰衔环铺首,喇叭形圈足。
芙蓉玉的颜色也很好看,是半透明的粉红色。
古代的人们真是心灵手巧,制造出这么美丽的芙蓉石炉来。
我还看到了明代那小巧玲珑的“金蝉玉叶”,在一片洁白无暇的玉页上,一栩栩如生的金蝉正悠然自得地栖息上面,金光玉耀,所以取名为“金蝉玉叶”。
它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
然后,我们到江南锦绣馆参观了云锦。
听讲解员阿姨说,云锦在元明清三代都是皇家御用的贡品,在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创新、改进和吸纳其它艺术的精华,是我国唯一不能被机器取代的织造工艺。
阿姨又指着一个庞大的织锦机告诉我们,织锦时由坐在机上的“拽花工”和坐在机下的“织手”配合完成,在织造时大量使用金银线、蚕丝、孔雀羽绒等贵重原料,因为工艺复杂,每天只能织5—6厘米,所以有“寸锦寸金”之说。
后来,我们还参观了古代绘画馆、民族美术馆……了解了许多中国的古代文化。
星期二,我和爸爸妈妈参观了位于中山门的南京博物院。
一进大门,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古典式建筑,门楣的大匾上镶嵌着金字,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共有六个馆分别是历史馆、数字馆、非遗馆、特展馆、民俗馆和民国馆。
今天我们参观了位于中山门内的南京博物馆,那里的文物让我们眼花缭乱。
走进南京博物院大门,印入我眼帘的是两个仿古的古典式建筑,门楣的大匾上镶嵌着金字“南京博物院”、“物华天宝”。
南京博物院各个馆介绍南京博物院是中国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建立于1933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
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众多,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品和文物。
南京博物院内分为多个馆,以下为各个馆的介绍。
一、南朝古墓馆南朝古墓馆主要展出南朝时期的文物,如金、银、玉器、陶瓷、竹木牙角器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缕玉衣,被誉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古代文物之一。
二、明清宫廷陈列馆明清宫廷陈列馆主要展出明清两代的皇室文物。
馆内分为多个展厅,分别展出青铜器、陶瓷器、玉器、漆器、金银器等,其中最有名的文物是“螭首九鼎”,是清朝乾隆皇帝赐给南京爱新觉罗家族的重要文物。
三、民国展览馆民国展览馆主要展出中国民国时期的文物与历史痕迹,如《南京条约》原件、弘化银圆等。
馆内还有一个“南京市政府旧址展厅”,展示了中华民国时期民政府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四、南京城墙遗址展览馆南京城墙遗址展览馆主要展示南京城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馆内有南朝壁画、市拱及卫所石雕、明代炮台、钦差大臣旗、东晋古驿站等文物,以及3D模型、声光电展示等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南京城墙的历史变迁及其现状。
五、先秦楚汉壁画馆先秦楚汉壁画馆主要展出古代墓葬中的壁画艺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楚墓精美壁画。
这些壁画表现了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信仰和美学。
六、江南文房四宝陈列馆江南文房四宝陈列馆主要展示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文房四宝。
陈列馆内展示了笔、砚、墨、纸等文房用品、书法、绘画中的精品及有关文化性的家具和器物。
七、钱塘文物馆钱塘文物馆主要展出汉代至明清的文物,如银钱、千年青铜器、战争遗物、部分明清时期文物及近百种明清制造的钟表等。
八、布政使衙署博物馆布政使衙署博物馆位于南京城区中心,馆内保存的文物及史料是南京历史的缩影。
馆内展示的文物类别极为丰富,如明代的铜锡炉、清代的木雕漆器、香炉等。
以上为南京博物院各个馆的简介,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馆参观。
浅析明清漆器如意纹饰作者:赵菁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3期明清两代漆器工艺空前发展,继承宋元基础,推陈出新,开启了漆器工艺发展史上的新高潮。
明代“漆园”“漆作”“果园厂”等官办场所及各地“民坊”制漆各展风采,第一部集漆工艺之大乘的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著成,均标志着明代漆器工艺发展的繁荣新态。
清代漆器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最,装饰华丽、工艺精湛,以地方为代表的特色制漆工艺百舸争流。
明清两朝漆器发展堪为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明清漆器流传实物较多,装饰纹样以几何、花卉、山水亭台、人物故事和祥瑞吉祥为主,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幸福、平安、富贵等美好意愿的装饰纹样。
除漆器外,广泛运用于建筑、服饰、家具以及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器物中,吉祥纹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明清时期甚至发展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程度,寄寓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审美旨趣。
如意纹样作为传统吉祥纹样,以“如意”为原型,南朝刘义慶《世说新语》与初唐《晋书》中就已经出现这一名称,南京博物院藏《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中就描绘了王戎手持如意的形象(图1)。
如意纹样形态自然流畅,柔和且富有韵律,寓意吉祥如意、事事如意、平安如意等意愿,或单独或巧妙地和云纹、莲纹、花卉、龙凤、人物山水等纹饰装饰于各类器物中,漆器中如意纹饰的使用也非常广泛及多样。
明清漆器中,以如意为器物造型,饰以剔红、剔彩等雕漆工艺,或在胎上雕琢纹饰后再罩以金漆、绿漆等色漆,纹饰多以各式吉祥纹搭配,有葫芦、宝瓶、蝙蝠、灵芝等,如意头部分常饰山水人物故事纹,有独立单件的,也有按人物故事为题材成组成套制作的,颇具吉祥寓意和观赏趣味(图2)。
明清时期的如意多作为摆设观赏或赏赐馈赠之用。
也有器物根据如意的样式,制成如意式盒或如意式盘,有单个如意头样式,也有一对或两对如意贯套式组合,组成二合、四合如意纹,在古代建筑和传统服饰中也大量运用,四合如意纹象征四方团聚,四方合一,构思设计极其巧妙。
•南博简介•来源:发布日期:2013-10-26•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70000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建制沿革1933年,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议下,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蔡元培先生亲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李济、杭立武等先后接管筹备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国立中央博物院,由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初属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后隶属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1954年起,改属江苏省文化局领导;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仍名南京博物院;建院至今,历任院长为徐平羽、曾昭燏、姚迁、梁白泉、徐湖平、龚良;二、馆舍建筑筹备处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馆,1936年动工,由当时着名的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后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指导下,修改为仿辽代大殿建筑;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建,至50年代初仅建成人文馆;大殿古朴庄严、雄浑伟岸,成为南京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在大殿西侧新建的艺术馆则延续了原有建筑形式;2009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2013年完工;总建筑面积8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0平方米;此次改扩建遵循“新旧建筑结合,地上地下结合”原则,保留了以紫金山为背景的天际线以及以大殿为主体的历史馆,同时改造艺术馆,新建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非遗馆,形成“一院六馆”格局;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在前后关系、檐口高度、材质颜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形成视觉平衡;整体风貌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气息,二者协调融合、交相辉映;三、主要藏品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2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其中,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为国宝级文物;此外,“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书画藏品成组成系,别具特色;四、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南京博物院为副厅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设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江苏省文物保护研究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办公室下设财务管理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人事组织部、典藏部、社会服务部、文物征集部、东南文化编辑部、图书信息部、文化创意部、安全保卫部、物业后勤部等部门,另附设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江苏管理处、江苏省文物总店;截至2013年底,全院有在编人员221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43人研究生29人、本科55人,具备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有81人正高23人、副高30人;另有300余名合同用工;五、基本陈列及专题展览南京博物院始终履行“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的立院宗旨,早在抗战时暂迁四川李庄期间就举办了“史前石器展览”等展览,1948年还与故宫博物院举办联合展览,观众达10万余人次;新中国成立后的10余年间,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从猿到人”“中国历代陶瓷展”“社会发展史”“伟大的祖国古代艺术展览”“史前彩陶展览”“南唐二陵出土文物展览”“南京博物院的十年”等专题展览;1960年起以“江苏历史陈列”为基本陈列,近3000件的考古学、民族学文物和历史文献系统展示了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标志着陈列展览由临时展览转型为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相结合的新模式;1989年该展更新为“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将通史陈列改为专题陈列;1999年兴建的艺术馆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设立了珍宝、玉器、青铜、明清瓷器、书画、陶艺、漆艺、织绣等11个专题陈列馆,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现如今“一院六馆”各有侧重:历史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全方位呈现江苏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馆按照艺术品的质地分类展陈馆藏珍品;特展馆重点打造一流水平的精品展览,包括引进的外展和以院藏珍品为主的主题展览;非遗馆通过动态方式展示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技艺;民国馆重点展示南京地区民国社会生活风情;数字馆以网络科技和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古代文明体验;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南京博物院每年还举办数十个临时展览,包括院藏文物专题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以及国外有影响的文物及艺术品展等;六、学术活动及科研成果1、早期民族民俗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一大批着名文化学者云集南京博物院,先后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历史遗迹、民族服饰、手工业、语言和文字、动植物的调查和研究,征集了大量文物,陆续出版了远东石器浅说、麽些标音文字字典、麽些象形文字字典、中华民间工艺图说等学术专着,为中国民族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2、考古调查与发掘抗战期间,南京博物院专家或主持或参与发掘了四川彭山崖墓、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龙山文化城址、甘肃宁定阳洼湾齐家墓地,考察了云南苍洱地区文化环境;上世纪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为华东文物工作队的主要组成,曾在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主持或参与发掘了一批文化遗址和墓葬,曾昭燏、尹焕章、赵青芳等主持发掘的南唐二陵、青莲岗遗址等大批墓葬颇具影响;1954年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以江苏境内为主;主持的昆山赵陵山遗址1991、高邮龙虬庄遗址1993、扬州唐城遗址1993、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1995、扬州宋大城遗址1995、金坛三星村遗址1998、江阴高城墩遗址1999、连云港藤花落遗址2000、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2004、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2005、张家港东山村遗址2009、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2011、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2012等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藤花落遗址、三星村遗址、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等获得全国田野考古二、三等奖;整理出版的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唐二陵、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阴阳营、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新沂花厅——新石期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无锡鸿山越墓、邳州梁王城遗址等大型发掘报告,尤其是提出的“青莲岗文化”、“湖熟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都曾在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2013年建成江南考古工作站,其科研硬件水平和实验功能对及时提供文物保护参数、制定科学保护计划、提高文保工作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和后勤保障;3、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起步于70年代中后期,承担着江苏省馆藏及地面文物的保护工作;近10年来先后有“旧纸张保护技术”、“NMF—1防霉剂”、“复方中草药杀虫剂”等14个项目获各级大奖;“脆弱纸张网膜加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青铜器保护新材料”、“白蚁防治新药”等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一种纸质文物多功能保护设备”、“古代建筑彩绘膜层隔离保护修复方法”等5项前沿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实施的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工程入列“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2014年成功申报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金属文物保护实验室也初见规模;4、学术活动与期刊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民俗学会、吴文化学会挂靠南京博物院,并开展了“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红楼梦研究”、“吴文化研究”等活动;学会合办的文博通讯演变为公开发行的东南文化杂志,目前已是文博、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要的学术核心期刊,入列“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刊物、江苏10种优秀社科杂志;近年来,南京博物院立足江苏,放眼全国,主办或承办的陈列艺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博物馆资源数字化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强化了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借鉴;此外,还在古建筑研究、大遗址保护、古代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承担了各级科研课题和项目;5、宣传出版建院以来,南京博物院主持编撰了文博、考古图书百余部;其中上世纪30年代曾昭燏、李济的着述博物馆学奠定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基础;近年来,每年公开发表的专着和论文多达150余种篇,“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南京博物院学人文集”、“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丛书”等按计划陆续出版,基本形成了考古发掘报告、文保工程报告、学术专着、文物图录册页、研究性杂志以及部门年鉴在内的宣传出版体系;七、文化交流及馆际互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南京博物院就参与国家组织的文物展览前往苏联、德国等国家展出;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上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加,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芬兰、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举办院藏文物展,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交流;与国外学术单位之间的科研合作也日益增多,佛教南传、早期水稻田遗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泗阳汉墓出土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等都取得了瞩目成绩;近年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台北故宫、日本国立九州博物馆、韩国古宫博物馆等海内外文博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并开展了大量学术和文化活动;八、社会服务及教育活动自2008年起,南京博物院全面免费开放;馆内提供咨询、引导、寄存以及轮椅、童车、雨伞、语音导览、定时讲解、WIFI、就餐、购物等全方位贴心服务;观众既可以欣赏精品展览,也可以参加文化活动,更能够享受休闲服务,真正达到汲取知识、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的目的;南京博物院也是众多学校、驻宁部队的素质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我们的节日”、“南博元素,我的灵感”等主题活动每年举办近百场;儿童趣味体验室、国内首家残疾人数字体验馆满足了特殊群体的参观需求;定期邀请金陵剪纸、扬州雕版印刷、宜兴紫砂、秦淮灯彩、南京金箔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魅力;小剧场和老茶馆安排有木偶剧、杂技、南京白局、苏州评弹等展演;所有服务或活动均注重对博物馆及藏品的宣传以及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在互动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博物馆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南京博物院运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正逐步从研究“物”文物向服务“人”观众转变,通过精品化的展览、高质量的服务、多层次的活动使事业发展回归到国际博协章程所界定的“为社会及其进步服务”的总目标上来;目前,“一院六馆六所”的新南博将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向集典藏、保护、研究、教育、服务于一体,具备举办各种展览、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基础,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博物馆目标稳步迈进;。
南京博物院的文物珍品南京博物院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展示和保护中国珍贵文物的重要场所。
南京博物院收藏了众多的文物珍品,这些珍品展示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南京博物院的文物珍品种类繁多,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书画、玉器、玩具、古钱币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南京盘”,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最早的大型铜器之一。
这件铜盘直径达1.3米,重约180公斤,由两个叠合的半圆构成,上面刻有精美的纹饰,是中国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杰作之一。
此外,南京博物院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陶器。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漆器。
南京博物院的漆器珍品有四件,其中最知名的是“明洪武年制皇家赏猎漆盘”。
这件漆盘直径30.2厘米,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的皇家御制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装饰纹样成为了研究明代漆器的重要参考。
此外,南京博物院的藏品还包括了许多精美的瓷器。
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嘉靖青花釉里红花卉纹罐”。
这件瓷罐高约26.4厘米,口径约20.4厘米,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产物。
它采用青花彩绘技法,图案精美细腻,色彩鲜艳,成为了反映明代瓷器制作水平的典型作品之一。
南京博物院还收藏了众多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国宝级的珍品。
例如,清代画家石涛的《寿山禅寂图卷》就是南京博物院的馆藏之一。
这幅巨幅的山水画长达24米,以其神秘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
此外,南京博物院的玉器馆也是游客们不可错过的地方。
这里收藏了众多精美绝伦的玉器,包括玉璧、玉佩、玉环、玉床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是“青玉琮”。
这件玉琮通高11.8厘米,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因为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技术而备受瞩目。
南京博物院的文物珍品还包括了许多玩具和钱币。
例如,南京博物院馆藏的玩具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儿童滑车”。
这辆滑车是清代初期的仿制品,形制精巧,制作精良,再现了明代儿童游玩的风貌。
至于钱币方面,南京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古代钱币,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古代文明之清代部分展品(一)最昂贵的盆栽石之美者,石中之王。
中国人对玉石的厚爱古已有之,并赋予它很多美妙的寓意:平安、吉祥、正义、智慧……古代人把君子比作“玉”。
王公贵族们还把玉器看成地位的象征,随身佩带的习俗流传至今。
而把玉器作为陈列品,也随着玉文化的传承,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一种高贵典雅的象征。
用玉石制作盆景就是这种高雅文化的结晶。
玉石盆景深得人们得喜爱,品种很多,是玉器中的一大品类。
玉石盆景属于工艺花的范畴,其特点是将各种玉料用雕刻的方法分别制成花瓣、花叶的单个部件,然后经过打孔、抛光、组装,最后成形。
这批玉盆景,大概是民国期间故宫文物南迁时留下的。
据说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运文物中的2972箱被运至台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951年后留在南京的文物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剩余2221箱留于南京库房,划归南京博物院所有。
(二)织绣南京博物院清紫红锈金龙男袍南京博物院清紫红锈金龙男袍南京博物院清绛色锈金龙男袍南京博物院清绛色锈金龙男袍南京博物院清刺绣百子图壁挂南京博物院清刺绣百子图壁挂南京博物院清刺绣百子图壁挂南京博物院清刺绣百子图壁挂南京博物院清刺绣百子图壁挂南京博物院清缂丝农家乐图挂屏南京博物院清缂丝农家乐图挂屏南京博物院清缂丝农家乐图挂屏南京博物院清缂丝农家乐图挂屏南京博物院清缂丝农家乐图挂屏江南好,绣帅出针神。
雾鬓湘君波窈窕,云幢大士月空明,刻画类天成。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
孔翠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
新样小团龙南京博物院清乾隆正面珐琅背面黑漆描金大座屏南京博物院清雕漆宝座南京博物院清笋形陶水盂连托高7厘米笋高5.5厘米长18厘米形像一支嫩笋,根部钤“陈鸣远”篆书阳文小方印。
南京博物院清粉彩太平有象瓷塑清代清·乾隆通高34厘米长24.5厘米宽17厘米象作回首状,施米灰色釉,棕毛毕现,元宝形鞍上驮有葫芦形珐琅宝瓶。
这是宫廷中常见的陈设器,象是太平盛世的象征,象驮宝瓶喻意“太平有象”。
漆器出土不好的墓例子
徐州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地方之一,留下了大量汉代时期的遗迹,漆器就是其中的一种;从出土情况来看,漆器主要出土于楚王墓;遗憾的是,漆的保质时间不长,而且大量的漆器作为随葬品埋在地下,受到地下水侵袭,出土的漆器几乎所有都已经腐朽;然而面对这些残器,专家却没有丝毫惋惜之意,反而兴奋不已;因为专家认为,已腐朽的漆器并不影响研究!这是为什么呢?专家又是如何研究的呢?
1972年,南京博物院在徐州小龟山发掘出土一具漆木棺和一只漆奁,"奁"指的是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1986年, 徐州博物馆等对徐州北洞山西汉墓进行发掘,该墓拥有庞大的地下建筑群,其中墓道顶部和四周均以棕褐漆,主体建筑内有大量漆器遗存,其建筑甬道和各室顶部及墙面、东西侧室的地面,;这让专家们兴奋不已;然而这些2000年前的漆器几乎都已经腐朽,看不到其华丽的样貌。
记得1956年,北京定陵出土了大量丝绸,第一眼看上去跟崭新的一样,然而被工作人员贴在有机玻璃上之后,这些丝绸迅速腐朽,丧失了研究价值;这让当时的考古专家们无比惋惜!如今徐州漆器出土的时候就已经腐朽,它们是不是也没有研究价值了呢?
专家称,这给考古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对研究并没有产生绝对影响。
在专家眼里,已经腐朽变质的汉代漆器,并没有完全丧失研究
价值,其"情境再现"的研究,指向漆器制造者、使用者、欣赏者等等,以及他们背后的社会文化生活。
描彩漆如意形经盒清高6.5厘米长27厘米宽18厘米木胎,如意形盒,原存放经书。
盖面寿字,双胜,花果纹,外壁一圈八吉祥纹。
金漆如意清长37 宽12厘米木雕金漆,折枝牡丹三朵盘屈而成,寓意富贵吉祥。
沈绍安漆制文玩清末笔筒、水盂、笔架、砚台、墨盒等各式文玩一套12件。
木胎、髹金、黄、绿、褐、红、瑚瑚红各色,极精致。
清未福建沈绍安兰记出品。
金地识文描金彩漆高足碗清高12 口径13厘米木胎,碗心包铜皮至口沿,内外金漆地,腹部外为团花纹,如意云头,贯套纹,足部璎珞纹。
百宝嵌竹石纹挂屏清长97 宽74厘米紫檀边柜,黄色漆地上以各色玉石镶嵌一幅竹石图。
嵌螺钿高士图小插屏清通高26 宽14.5厘米书案陈设屏,黑漆地嵌螺钿,正面渊明赏菊图,背面诗文两句。
雕漆泽马宝盒清乾隆高5.1 长12.6厘米正方形,剔红,海水波涛纹上有海马四只。
盖内“泽马宝盒”,盒内“大清乾隆年制”款。
雕漆婴戏纹盒清高25.5 腹径34厘米圆盒,未地剔黑,盖顶婴戏纹,腹部开光两组四爱图。
雕漆道符明高17.5 长7 宽3厘米六面皆雕漆纹饰,正面双蛇纹,两边北斗七星纹,其余各面为蛇形符箓。
剔犀如意纹盘明高4 口径26厘米癸口,浅圈足,内外如意云纹。
朱漆圆盒南宋1978年江苏宜兴和桥出土通高26 口径24厘米直桶形圆盒,素面,外髹朱漆,内髹里漆。
黑漆花瓣形盘北宋1959年江苏淮安扬庙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墓出土高4 口径16.5厘米六瓣梅花形,平底内凹,内外髹黑漆。
嵌宝银扣鸟兽纹长方形盒西汉1962年江苏连云港海州网疃庄出土高6 长14.9 宽3.5厘米夹紵胎,口沿,转角等处皆银扣,盖顶平脱银片,嵌玛瑙珠,器身银片平脱飞鸟,走兽人物等纹饰。
铜座漆耳杯西汉江苏仪征龙河公社长春大队出土通高15 杯长20 宽15厘米木胎,内外绛褐色漆,底连一扁形十字架铜座。
百宝嵌竹石纹挂屏百宝嵌是镶嵌类漆器的一种,做法是直接在漆地上或者木胎上挖出浅凹槽,将金、银、宝石、珊瑚、碧玉、水晶、玛瑙、象牙、蜜蜡、骨头等各种材料,制成所需形状,粘嵌进去,色泽十分华美。
这件挂屏即是用各色青玉在黄色漆地上嵌出竹子、绶带鸟以及湖石、竹笋、灵芝、菊花等,构图清新大方,选料精细,嵌工严密,是一件百宝嵌的精品之作。
雕漆佛说贤首经经盒雕漆的制作和使用在清代已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以宫廷漆器最为突出,大到宫廷典章用品,陈设品,小到生活日用器,文房用具等,无不有以雕漆制作的。
这件经盒就是乾隆年间生产制作的宫廷漆器,里面原存放"御制佛说贤首经",盒高25厘米,长16厘米,宽7厘米。
正面"大清乾隆年制"款,款两侧各有降龙,云气纹环绕,盒顶及两侧面亦雕有龙纹。
背面为一幅降魔得道图。
释迦牟尼双手作降魔印,莲座下压着一大两小的鬼怪,正给众弟子说法。
共雕有佛、罗汉、天王等大小137个人物,形态各异,精彩绝伦。
剔红寿春宝盒清乾隆。
通高12.7厘米,直径35.7厘米。
寿春宝盒,是宫廷用来盛放点心的盒子,形制正圆,这种款式被称为"蒸饼式"。
它连盖通高12.7厘米,直径35.7厘米。
木胎,盖面中心为一"春"字,春字内圆形开光,雕一老寿星,旁边衬有松柏,蝙蝠和梅花鹿等,寓意"福、禄、寿"。
春字两侧,饰有云龙纹,下方为聚宝盒,里面盛放着珊瑚,象牙、犀角、宝珠、古钱、银锭等各式珍宝,并有三色宝光自盒中放射出去。
盒盖和器身的周壁纹饰基本相同,各有四组开光,开光之间为方胜、犀角、宝珠、珊瑚等杂宝纹。
开光之内雕有山水人物,楼台屋宇,流云杂树等纹样,分别是渊明爱菊,羲之爱鹅,李白斗酒诗百篇,米颠拜石等高人逸士的故事。
器底中心为填金"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盒盖内为"寿宝宝盒"款。
这种宝盒早在明代喜靖时期已有制作,无论形制、图案、纹饰均与乾隆时期完全一致。
寿春宝盒,雕工纤细精美,式样典雅美观,花纹繁密且极为清晰,纹饰寓意吉祥,不仅是实用的盛器,而且是珍贵的艺术品。
雕漆山水人物纹盒高25厘米,腹径42厘米,厚木胎,入手很沉。
葵瓣形,分盖和身两部分,上下同大。
盖面雕山水人物图,一百余间亭台楼阁,长廊相连。
另有百余人物穿行其间。
四壁波涛汹涌,立龙,行龙各九条,呼之欲出。
盖面上方有"大清乾隆年制"印款。
这件漆盒漆层极厚,雕工精细,立体感极强,是漆器工艺中雕漆的代表作之一。
其制作方法是在器胎上层层髹漆,每髹一层,就放入特制的窖室,令漆凝结,髹到一定厚度才开始雕刻花纹。
此盒盖面髹漆多达一、二百屋。
一件盒子制成需花二、三年时间,其费工、费时,珍贵程度可以想见。
嵌螺钿西厢记纹盘直径12厘米,夹紵胎,通体髹黑漆。
盘边壁上一圈二方连续花卉纹以软螺钿夹杂金片平脱而成。
盘心主体纹饰,张生正在亭中弹琴,莺莺小姐和红娘则在蕉石外侧耳倾听,正是《西厢记》中"琴桃"这段故事。
以各色软螺片精心构图镶嵌,表现了很高的工艺水准。
盘底心用极细软螺片嵌有"千里"款。
江千里,字秋水,明末清初扬州软螺钿漆器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极精致,有"杯盘处处江秋水"的美誉。
黑漆描金人物纹盒高13.5厘米,长50厘米,宽33厘米。
四壁均用竹丝编制而成,内外遍髹黑漆为地。
盒盖内及底面有描金楷书款"崇祯癸末方如椿奁"。
崇祯癸末年是公元1643年。
盒盖面为一幅描金山水人物故事图。
有的学者研究认为这幅画面讲的是两晋时谢安运筹帷幄,大破敌军,于对奕时得传捷报的故事。
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反映明末一边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一边是浴血沙场的社会景象。
黑漆缽1953年浙江省杭州市老和山南宋墓葬出土。
高6.8厘米,口径18厘米。
直口,扁腹,平底。
出土时口沿原有破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器用极薄木片条圈叠胶接成形,然后表面用细密麻布粘住,缠绕绷紧,抹上用瓦灰调和的漆灰,再在其上刷漆,经过打磨抛光,表面光洁如镜,就制成了。
这件漆缽表里均髹黑漆,古色敦朴,精光内蕴。
外壁有一行朱漆铭文"壬午临安府符家真实上牢。
"临安府为南宋首都,指该漆器产地,壬午年在南宋或为公元1162年或公元1222年,是制造时间,符家为生产作坊或店铺,真实上牢为宋代广告语,宣传产品货真价实,这段铭文对研究宋代漆器制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彩绘贴银箔云兽纹七子奁西汉1973年江苏邗江西湖公社湖场大队出土。
通高14厘米,口径21厘米。
夹紵胎。
奁内有子盒7件,其中马蹄形,椭圆形,正方形盒各一件,长方形,圆形盒各2件。
全套器均内髹朱漆,外髹褐漆,用赭色在器表绘有云气纹、圆点纹和不规则几何图案。
盖顶皆嵌柿形银箔。
其中最大奁盒的盖顶及四壁还分别用银箔平脱四只走兽纹。
线条精细流畅,形象生动逼真,极其华美。
奁盒为古代妇女装梳妆用具的盒子。
综合考古资料来看,小圆盒内一般装脂粉,马蹄形盒装有木梳和篦。
其它小盒则装有铜刷、毛笔等梳桩用具。
铜扣彩绘大官铭漆盘1963年江苏盐城三羊墩一号汉墓出土。
高8厘米,口径27厘米。
夹紵为胎,即用麻布和漆灰在一定形状的内模上涂粘成型,待干后脱去内模,再髹漆而成。
口沿镶饰一道鎏金铜扣。
器身内外黑漆为地,朱红漆勾勒纹饰。
各种匀称柔劲的线条辅以其它色彩,组成各式云纹图案。
尤其是盘心微凹,以"大官"两字为中心,环形云气纹将之分割成三组以熊为主体的纹饰,精美异常。
盘心边缘还用朱漆书有"上林"二字。
大官即太官,是汉代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上林,指宛名,即皇家公园,里面饲养各种动物,供皇帝春秋两季狩猎时用。
彩绘宫闱燕居图樽抗日战争时湖南长沙出土。
高14.5 口径14厘米。
金陵大学教授商承祚收集,1932年由教育部收购并赠与中央博物院即南京博物院前身收藏。
开始时叫作奁,断为战国楚器,后来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漆器定为西汉早期,并因该器有足,有钮,有鋬,又改为樽。
原物初出土时器形完整,色泽如新,因当时设备条件不够,不易保存,开始收缩变形,色彩剥落。
为能保持器物原貌,于1934年聘请漆艺专家依照原件仿制模型,其大小、形状、所用材料、油漆颜色、胎体结构、画法、均经试验后小心施工,成品与原件可说无丝毫差异。
这件漆器自出土后,著录引用,传播甚广,为考古学家、艺术家同所重视,是因为它上面有一幅人物画,十分出色。
它用了8种不同的颜色画了十一位女子,或坐或立,或行或止,姿态各异。
表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活动场面之一,很有考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