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_地球和地球仪
- 格式:ppt
- 大小:6.22 MB
- 文档页数:25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初一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点哎呀呀,同学们,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初一地理里超级重要的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到底是啥样儿的?就好像一个超级大的神秘球!先说地球的形状吧。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地球是平的呢,可后来才发现,它居然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这就好比一个大西瓜,中间鼓起来一些,是不是很神奇?那怎么知道地球是这样的形状呢?科学家们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儿!他们通过观测船只的进出港,发现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难道不是地球是个球的证明吗?还有啊,从太空里看地球,那美丽的蓝色星球,不就是告诉我们它不是平的嘛!再来说说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表面积约5.1 亿平方千米。
这数字听起来是不是很惊人?这就好像我们要跑好长好长的路才能绕地球一圈呢!接下来就是地球仪啦!地球仪就像是地球的缩小版模型。
在地球仪上,有经线和纬线。
经线就像竖着的糖葫芦棍儿,连接着南北两极。
纬线呢,就像一圈圈的甜甜圈,围着地球横着转。
经线的特点可多啦!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形状都是半圆。
纬线可就不一样了,纬线的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形状是完整的圆圈。
这就好像跑步的赛道,经线是直直的跑道,纬线是弯弯的环形道。
经线还能指示南北方向,纬线能指示东西方向。
要是在野外迷路了,知道这些知识说不定能帮上大忙呢!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它把地球分成了南北两个半球。
你说,这是不是很重要?还有啊,我们通过地球仪能找到很多的地理位置。
比如说,中国在哪里,美国在哪里,一下子就能看出来。
哎呀,说了这么多,你们是不是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点清楚多啦?我觉得啊,了解这些知识真的太有趣啦,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以后我们就能更明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气候不一样啦!你们说是不是?。
初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初一地理(人教版)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地球和地球仪。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仪。
- 概念: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实际地球中不存在),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与北极相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 纬线和纬度。
- 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 纬度:为了区分各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注的度数。
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N),赤道以南称南纬(S)。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N和90°S。
-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 - 30°为低纬度,30° - 60°为中纬度,60° - 90°为高纬度。
- 经线和经度。
-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 经度:为了区分各条经线,人们给它们标注的度数。
本初子午线(0°经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以西称西经(W)。
-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 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二、地球的运动。
1. 地球的自转。
- 概念: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 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 周期:约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初一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知识点】千米)【地球仪的知识点】1. 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如图)方向简称说明:东经英文是East,简称E;西经英文是W est,简称W;南纬英文是S outh,简称S;北纬英文是N orth,简称N。
地球分经纬,东西为经、南北为纬;E东W西S南N北2. 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北极与南极串连的那个轴)3. 关于经纬知识a.特殊的纬线:(南北方向)0度纬线: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0度纬线: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度纬线: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90度纬线:即南北极点,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
23.5度纬线:即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有无太阳直射现的分界线。
北纬23.5度是北回归线,南纬23.5度是南回归线。
66.5度纬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北纬66.5度是北极圈,南纬66.5度是南极圈。
注意看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箭头的方向是东,相反的方向是西。
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特殊的经线:(东西方向)0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180度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西经,以西为东经。
西经2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东经16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C. 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4. 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要能看图写得出方位)在地球仪确某点位置的方法一般是:先找纬线再找经线,再线交点就是目标位置。
例:A点的位置:纬线在北纬15°、经线在东经20°,写作(15°N ,20°E)B点的位置:纬线在南续15°、经线在西经20°,写作(15° S,20° W)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指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期末总复习资料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4、经线: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5、纬线: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9、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10、地球的公转: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11、五带的划分:第二章:地图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6、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7、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8、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10、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3、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4、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5、在地形图上能找出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6、阅读大洲地形图,判断大洲的地形大势.7、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8、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第四章:世界的气候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图.15、世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16、知道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17、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第五章:世界的居民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2、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区: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粮食紧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上学、就业、看病难、资源紧张等问题.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5、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东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6、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7、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流行于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佛教:由古印度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基督教:流行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10、说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名称.第六章:世界地区的发展差异1、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国家.能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2、联合国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