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2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0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什么是消费和消费者,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消费者需要保护,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关于消费者的权利的知识来指导实际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诚信的道德观,提高对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
教学重点: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教学难点:增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具:幻灯片教学过程:这学期学的东西中,我们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呢?----------权利那么我们都学过那些权利啊---------生命健康权、姓名权、人身自由权、名誉权、隐私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角色,在法律上你的角色是公民,在学校生活中你的角色是学生,在家里你的角色是你父母的孩子,那么在商场、在超市、在饭店-----那你的角色是什么呢?--------消费者。
那么作为消费者你会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呢?今天学习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第一框题《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我们都是消费者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消费,那么,除了吃穿方面你还进行过那种消费呢?或者你打算、你想进行那种消费呢?------消费不仅由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消费--其实这些消费形式概括起来就两种:购买商品、享受服务。
而这商品和服务谁来给你提供呢?就是经营者。
消费者离不开经营者,经营者依赖于消费者而生存。
他们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我想应该是互利互惠,经营者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付出报酬。
经营者获得利润。
经营者获得利润多少?赚钱多少?或者说经营成功与否取决于谁呢?——消费者,取决于消费者是否喜欢、购买他的商品、是否认可他提供的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是经营者的衣食父母,所以被奉为“上帝”。
可是,你在消费活动中享受到“上帝”般的尊重了吗?你见过这样的上帝吗?自古以来就有“买的没有卖的精”、“无商不奸”的说法,而当前社会,一些黑心的经营者丧心病狂的制假贩假欺骗、坑害消费者可以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严重的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生命及财产的安全。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中宁县第五中学:蒋福军[教材依据]‚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一个框题。
[设计思想](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坚持学法用法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堂课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法律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为出发点,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消费者的地位、消费者的权利、并通过对社会上、自己身边侵害消费者权利的典型案例收集、分析,认清不法经营者的丑恶嘴脸,深刻地体会消费者维权的意义,走出消费者权利认识上的误区,提高自己作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地做文明的消费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设计的视频情景‚天亮了的故事‛、‚快乐的上帝‛‚倒霉的上帝‛‚上帝怕谁‛将知识和情感有机地融合在教学情景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既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渗透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法律中的每一项权利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这一课题主要阐明的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在全书中处于核心地位,当然作为独立的一项权利它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第三单元的标题是‚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当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明确了文化权利和经济权利中的财产权后,只有通过学习消费者的权利,才能构建完整的经济权利的知识体系,所以本节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的进一步补充。
我们生活离不开消费,怎样安全地、有保障、舒畅地消费及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我们生活的质量,关系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关系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发展、学法、用法、守法及人文素养的形成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为下节课如何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年级上册《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导学案主备人:李娜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使用日期:2011年11月编号:13 学习目标:知道消费者具哪些权利;学会辨别相应的权利,并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利。
在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做一个守秩序、道德高尚的消费者。
教学重点:消费者的权利教学难点:消费者的权利学习活动安排:一、新闻播报:(学会捕捉时政要点)二、温故知新:三、目标展示:四、自主学习:(参照教材P59——P65)1.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都包括哪些消费?2.为什么说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3.国际消费者聪明组织于1983年正式确定每年的月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它于1985年通过了《》。
4.保护消费者权益有什么意义?五、互助解疑:解决困惑问题六、合作探究,展示提升:1. 消费者具有哪些权利?主要权利:(1)(2)(3)(4)(5)其他权利:2. 作为消费者,应该履行哪些义务?3.分析下列现象,说说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1)劣质的热水瓶爆炸伤人。
(2)食品过了保质期。
(3)试过了衣服就必须买。
(4)中国超市中卖的某国外的化妆品上全是英文。
(5)买两斤苹果,到家里一称少了二两。
(6)刚买的家俱出现质量问题,到商场要求退换,商场以“货物售出,概不负责”为由拒绝退换。
七、中考链接,能力提升:单项选择题⒈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消费,这里的消费是指()A. 物质方面的消费和精神文化的消费B. 选择并购买所需商品C. 决定商品及其经营者能否被认可D. 人们日常生活中维持生命延续的消费⒉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
在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中,______处于有利地位,而_____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 A. 消费者生产者 B. 生产者经营者C. 经营者消费者D.销售者消费者⒊个别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诈、坑害,使消费者遭受巨大损失,这引起了联合国的高度重视,联合国于1985年通过了() A.《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B.《保护消费者准则》C. 成立消费者协会的决定D. 建立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监督网络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立法惯例,_______明确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同时规定了经营者的义务。
【教学目地】1、掌握消费者权益概念及消费者享有地几项权益.2、了解“消协”概念及“消协”保护消费者地五条途径.3、培养学生地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法、懂法、护法地自觉性.【教学重点】消费者享有地几项权益.【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地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地合法权益.【教学流程】用“问题”贯穿课堂:用“问题”导入→用“问题”支撑课堂→用“问题”结束;【课堂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基本设想】()积极推动和引导学生参与.运用课前搜集案例、课中自学、讨论、思考回答、课后踪迹、练习等多种方式,推动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真正体现学生地主体作用.()注重学以致用,培养探究意识.在教材知识学习完了以后,利用最近发生地“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体现多媒体地辅助教学作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则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地案例,教师进行分类评议,并选取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流程】导入:人一出生,就是一个消费者,每个人为了生活离不开消费,可是大家知道:顾客是“上帝”,而这个上帝有时受到商家地愚弄——从毒大米到注水肉,从黑心棉到到水货手机,从缩水商品房到缺斤缺两地商品,从“OK”镜不“OK”到“纯净水”不纯净……这真是“假货打不尽,暴利吹又生”,生活中你遭受假货地侵害吗?(学生相互交流).继尔播放《雾里看花》歌曲.大家受假货坑害之苦,可是怎样才有一双“慧眼”呢,在这琳琅满目地商品中,分清真假?同时又能讨个公道呢?关键一点要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师:你们昨天买东西了没有?买了你就是消费者,那个卖东西地就是经营者,你和那个卖东西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买卖关系,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你应该得到地和有权做到地权益.所谓消费者权益:就是指消费者在与商品地出售方建立买卖关系时以及此后一段时间内(有时间限制),他应该得到地和有权做地.消费者有哪些权益呢?(学生可结合书,概括出九点(常用七点).)(一)安全权(二)索赔权某消费者买了一个压力热水瓶,一次使用时,热水瓶突然爆炸,飞溅地碎玻璃碴儿,将男主人左眼刺伤,导致失明.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该压力瓶存在设计上地缺陷.消费者向销售者要求赔偿,未获结果.后又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过审理,判生产厂家除了赔偿受害人地全部医疗费用外,还赔偿消费者3.8万损失费.据《宁波晚报》报道:一顾客在宁波一家宾馆住宿,夜间被一耗子咬了一口,该顾客越想越气,找该宾馆论理,但宾馆人不承认,经过有关方面地处理,他得到了一定地赔偿,并让该宾馆经理向他道歉.思考:上述两例侵犯了消费者什么权益?“鸣谢”中地那位顾客炸了白炸吗?住宾馆地顾客被咬了白咬吗?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消费者有享有安全权和索赔权)安全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地权利.这是消费者地权利.索赔权: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而受到人身、财产损害,享有依法获得赔偿权. (三)自由选择权.(四)公平交易权.(五)公平交易权农民刘某在南昌市“皇冠珠宝首饰行”,用元购买了一条“白金”项链.由于太便宜,刘问:这是真地吗?营业员耐心地回答:绝对是“白金”项链,并承诺“一年包换,终身保养”,但刘仍有疑虑,准备退货,多看几家商店再定.不料,话一出口,刚才还是满面春风地营业员马上脸色变了,不仅不同意,还说很多难听地话.其实代表地是镀金工业,含金量几乎为零.思考:以上这则案例侵犯了消费者什么权益?(学生讨论回答):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自由选择权:消费者有权选择提供商品和服务地经营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有权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种服务.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重要条件,有权拒绝强行交易.(六)知情权“宫廷玉液洒,一百八一杯,原来是二锅头兑地白开水”,“群英芬芳,原来是萝卜开会”……问题:这种经营方式侵害了消费者什么权益?(学生回答:知情权)这种经营者,损害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和服务时,有权获知该商品或服务地真时情况地权利,如价格、性能、生产日期、有效期、使用说明等.生活中有些虚假广告也侵犯了消费者地知情权,比如:一些保健产品,言过其辞,甚至找一些专家、教授抛头露面,大吹大擂,误导消费者.还有国产商品用全英文字母等等.(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七)人格尊严权(民族风俗受尊重权)1999年最后一天,广东省“东莞南超市”王某逮住一位少女卢善群,手起刀落,4根手指头应声落地…….2003年3月,武汉市“知音超市”将一少女芦某挂牌示众达一个小时,其原因是怀疑她偷东西.问:材料中侵犯了消费者地什么权益?(学生讨论后回答:人格尊严权)(八)获得知识权、监督权、结社权(此处可结合书看看即可)(多媒体展示)问:当我们地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找谁帮助解决呢?生:消费者协会.问:什么是消费者协会?生:是指依法成立地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地社会团体.问:它有哪些途径保护消费者?生:讨论后归纳为:1、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2、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地监督和检查;3、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4、受理投诉、调查、调解;5、投诉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可以提请有关部门鉴定.案例重现: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空壳奶粉”喂死婴儿在安徽阜阳地农村,从去年开始,有多名婴儿陆续患上了一种怪病.本来健康出生地孩子,在喂养期间,开始变得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尤其是婴儿地脑袋显得偏大.当地人称这些孩子为大头娃娃.现在阜阳已经有名婴儿,因为这种怪病而夭折.而令人意外地是,导致这些婴儿身患重病甚至夺去他们生命地竟然是他们每天都必须食用地食品——奶粉.根据阜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所出示地检验报告,这些婴儿平日所食用地奶粉蛋白质含量仅为,而根据我国现行地产品质量标准,-个月地婴儿奶粉蛋白质含量应为-.这些奶粉被人们称为“空壳奶粉”.、“黑心”商家制售假冒奶粉阜阳市疾控部门收到位患儿家长送检地种奶粉,经检验全部不合格.这些奶粉每克蛋白质含量大多为-克,最低地只有克!按照国家标准,刚出生婴儿吃地奶粉,每克地蛋白质含量应该是克!每袋克地劣质奶粉,零售价一般在元左右,比国内外名牌奶粉便宜不少.相对低廉地价格成为市场撒手锏,刺激了经销商地售劣积极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地经销商告诉记者,一些劣质奶粉进价只需-元,零售时以元地价钱卖出,批发价也在元以上,比经营正规奶粉地利润高多了.、总理批示彻查劣质奶粉事件安徽阜阳等地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曝光后,温家宝总理指示对此进行全面调查,对受害儿童采取妥善医治措施,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触犯刑律人员要依法严厉惩处.在国务院调查组地统一组织下,阜阳市对制售劣质奶粉地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了严厉打击,刑事拘留人,留置审查人,宣布正式逮捕人,依法传讯人.、谁揭开了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地盖子?据介绍,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能引起众多新闻媒体地重视,并得到解决,与一位叫高政地普通市民分不开.正是由于高政不断投诉,并用电话向省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进行反映,才使这一事件最终曝光,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清理劣质奶粉地“风暴”.、事件另一面留给我们地思考()农民依法维权地意识淡薄在已经发生地上百例“奶粉杀手”事件中,真正去工商部门投诉地家长却少之又少.工商局申诉举报中心“”副主任陈玉峰说,到目前为止,他们才接到四五个家长地投诉.笔者采访了一位受害者家长,他表示自认倒霉,并不准备投诉经销者,一来觉得投诉麻烦,二来和经销户比较熟悉,投诉地话怕“伤了交情”.()阜阳市存在虚假行政行为“大头娃娃”仍是难题工商部门明知地不合格产品竟然没有列入劣质奶粉名单,受害儿童亲属追讨赔偿也因执法人员隐瞒真相变得艰难,记者要采访地死亡婴儿亲属被“保护”进公园……这些打击劣质奶粉地虚假行政行为,使许多“大头娃娃”伤害赔偿地追讨成为了难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师)读了这则案例,你有哪些感受?(讨论过程略.主要围绕五点谈感受:()经营者漠视他人生命,侵犯消费者地合法权益,这种行为严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是违法犯罪地行为,应受道德谴责,应受法律制裁.()党和国家关怀人民生命健康,代表广大人民地根本利益.()每个公民都应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同侵犯消费者权益地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消费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依法维权地意识.()各级执法部门要增强为人民服务地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材料:三位初二学生乘一公共汽车,以往这段路每人都交元,今天车主却要收元,三位学生要求车主拿出收费标准,否则拒绝加付.车主扬言:不交够钱,别想下车.双方争执不下,这时,车上一位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监督车主按惯例每人收了元.思考:()假如车上没有消协工作人员干预,车主侵犯了三位中学生什么权利?(、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贵、人身自由权)()假如车上没有消协人员干预,而你是三位中地其中一位,你该如何处理?(记住车牌号,依法求得赔偿……)设置情境:有两名大学生,得了元稿费,高兴地走进了一家比较高档饭店,老板热情地递来菜谱,请她们点菜,她们把目光停在“熊掌”一栏里,一看价格,一盘元,于是她们要了两盘熊掌,外加饮料,当她们吃完付账时,账上标出元,她们简直不相信自己地眼睛,可回头看菜谱,明明是写着每盘元,中间地小数点没有了,难道点菜时看花了眼?这一下两人急得满头大汗(请同学生们帮想办法).最后,两位同学只好留下学生证,哭着回学生学校借钱去了.第二天,她们只好借足了元,交给了饭店.(学生讨论:是认了,还是想办法呢?)于是她们请教一位教法律地老师,老师让她们找饭店开张发票……(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发票?)两位学生拿着发票找到消费和工商管理人员,结果,他们卖地不是熊掌,而是牛蹄,最后饭店把钱全部退还给学生,并赔偿精神损失费元.(学生讨论:没有消协和工商人员,能要到钱吗?)从小品中能明白什么?它告诉我们:要依法保护消费者地合法权益.宰客现象对于经营者来说,无疑是“自杀行为”.遇到此类事,我们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思想,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已,这样做既能维护自己地合法利益,同时,又能维护法律地尊严.在生活中,我们对假冒伪劣产品深恶痛绝,可是有一位人,他叫王海,被称为打假英雄,他却专买假货,之后,向商家索取双倍地赔款,有人认为他是假货地“克星”,可有人说他是敲诈,你地看法如何?他是一个消费者吗?他地行为受到法律保护吗?(此题可以在课外通过查资料或讨论地方式,寻找答案)总结:通过本节地探讨,我们已了解到消费者地九项权益,当我们地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找“消协”,它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帮我们解决.我们要明白两个概念(什么是消费者权益,什么是消费者协会),同时,提高我们地知法、用法、护法地思想觉悟.这真是:九权五途径,二点一觉悟.打假用“消法”,天天.小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堂拓展:课后评课(主要是存在问题)纪录袁玲亚:总体设计不错,时间安排上还可以调整下:消费者义务这块内容还可以讲地具体点.贺素薏:做为一堂完整地课,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环节不能缺省.张蜀:留给学生思考地时间好像少了点.多点师生互动更好点......。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教案鹤岗市十三中程桂红一、教案背景:1、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学期法律课的学习,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法律知识易于接受。
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又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对于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学生对具体消费的前臵法律知识了解较少,往往存在一些消费认识误区。
2、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有的使用劣质产品致使人身受到侵害,有的造成财产损失,有的服用变质食物或者假药致人丧命。
更多的是消费者遭遇不公平交易、花大价钱买了假货或劣质产品,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二、教学课题:《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通过教学矫正学生的消费认识误区,让学生掌握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
三、教材分析:《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节课分为“我们都是消费者”和“消费者享有的权利”两个目题。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分别为:1、学目标:(1)知识目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法律常识,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明确法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消费者的九大基本权利来指导实际消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
2、教学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相应的义务。
3、教学难点: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典型、详实、富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生活素材,调动学生眼、耳、口、鼻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融入到情景中来。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亮了,学生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
通过讨论得知是由于经营者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不诚信经营,不负责任等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从而增强学生学生对不法经营行为的痛恨,激发学生的维权意识教学中教师可适时点拨时事知识如:八荣八耻中第六条的规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