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 格式:ppt
- 大小:352.00 KB
- 文档页数:44
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系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进行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代社会面临着空前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着全方位的转型和深刻的变革。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凸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问题,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历史课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着眼,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内涵、要素、结构和功能转型,对于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素/结构/功能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当代社会的主要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进行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代社会面临着空前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着全方位的转型和深刻的变革。
比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彻底地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凸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历史课题。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又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方位和运行轨迹;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社会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编织着一幅更为复杂和广阔的现实图景。
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当代语境和生态环境,迫切需要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出实践回应。
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着眼,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内涵、要素、结构和功能转型,对于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系统方法系统论是一种考察事物发生、发展的科学方法。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体,事物内部要素的结构方式决定着其发展水平和整体功能,主张从事物的诸要素以及诸要素的整体联系中探寻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作为一个特殊系统而存在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如果不在系统的视阈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那么既难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的形态和特征,也难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构成和机理。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是一个亟待认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
梳理和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的学理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首先应解决的基本原理问题和基本任务。
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要想“研之有理”或者“研之有据”,其首要前提就是必须系统地把学理资源整理和表述出来。
古代社会的系统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系统科学的主要见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学科系统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罗盘和地图。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来说,关键概念的科学程度及其解释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最为关键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客观现实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特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不仅是一个构造的特殊社会系统,而且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学科系统。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性质是由马克思主义性质、阶级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人文性共同塑造而成并体现出来的。
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只有科学厘定其学科边界、学科交叉以及这二者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辨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定位,并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出现学科泛化、学科异化等不良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历程梳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不可或缺的逻辑线索和非常必要的历史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必然有其演变过程、演进规律、演化趋向。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科学化为主题的时期(1978年―1983年),第二个阶段是以学科化为主题的时期(1983年―2006年),第三个阶段是以系统化和精细化为主题的时期(2006年至今)。
浅析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要素[论文关键词]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论文摘要]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教育者(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
鲜有学者把教育目标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单独的要素。
文章认为,教育目标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要素。
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围绕要素问题形成了多种不同观点,较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
”除这一观点外,主要包括三要素、三体一要素、五要素、六要素、八要素、十要素等观点。
但是,在这些观点中,鲜有观点将教育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单独要素进行界定和考察,多数观点认为教育目标是渗透在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等要素中的“隐形”要素。
本文认为,教育目标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要素。
教育系统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构成的。
一、从教育目标自身特质看,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多层次的完整体系。
从理论上考察教育目标究竟是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应具体分析教育目标和教育系统以及教育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要件和因素。
系统和要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系统对外输出信息和能量。
同时,系统论认为,构成系统的要素应具有关联性、单一性和内在性等特点。
从要素的这一概念界定,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目标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单独的构成要素,而不应该将其作为渗透在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等独立要素中的“隐形”要素。
首先,教育目标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以及其他要素紧密相联。
从历史的观点看,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从一开始就是为人类孜孜以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养思想政治道德上合格的人才。
思想教育研究Studies in IdeologicalEducation 学科建设2010年03月第03期总第178期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内涵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内涵”这个命题包含两种涵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系统特征。
学科内涵是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提和基础,而学科内涵在学术知识体系中也是一个有待明确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学科涵义主要有两类观点:一是认为学科是知识科目或分支;二是将学科看作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中,强调了学科的两种涵义:一是作为一门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
我国部分学者提出了学科的二重性,即学科的知识性和学科的组织性。
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学科的涵义:从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学科是一种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从传递知识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科就是教学的科目(现行中小学以此为依据把教师分为“学科组”,如数学学科组、物理学科组);从大学里承担教学科研的人员来看,学科就是学术的组织,即从事科学与研究的机构。
[1]本文认为,学科涵义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并在此基础上整合。
学科涵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的分类,二是关于组织的分类。
就第一方面而言,是指学科是知识分类的方法。
人类创造的知识多了,分成若干类型,以学科命名。
就第二方面而言,学科是社会组织中的一类,它是学术组织,或学科是学术组织的一种。
学科是学术共同体,是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但总体上属于社会组织,学科是社会学术组织。
各门具体学科是该学科的学术共同体。
从社会组织来说,学科是以学术为基础,由学科成员、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和学科规范等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共同体。
第一方面是第二方面的基础和依据,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外化和社会建构。
践行中学思政教育的系统化理论摘要本文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在阐述其内在根据和基本涵义的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路径,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践行策略。
关键词中学思政教育系统化实践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针对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系统化教育的实践要求,以此视角来探讨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命题的提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而提炼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行事准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起作用,很显然,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关键。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当中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十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加入wto,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通过书刊、电影、电子游戏等多种方式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加上当前中国社会正进入转型期,社会上出现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等腐朽思想。
在这种大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
学校是人流、信息流多因素组合的动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这一系统中较复杂的“子系统”。
二、命题的内涵中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理论,是有其内在的根据的。
首先,坚持系统化理论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多个基本因素和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履行社会要求等一系列基本环节。
其次,坚持系统化理论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需要。
一方面,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多个阶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矛盾的运动过程,只有在工作中坚持系统化,才能做好各个阶段的思想转化工作和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系统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探赜一、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励志、尊重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由于教育阶段和学生特点的不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然而,如何在大中小学阶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发挥不同层次之间的协同效应和衔接作用,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系统论为视角,探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问题。
二、系统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系统论认为,整个教育过程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彼此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反馈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中小学阶段也呈现出层次化特点,分为整体层次、层次内部差异层次和子系统层次。
首先,在整体层次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国家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追求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民。
不同教育阶段虽然着重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
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确保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能够有机结合,形成连贯性的教育过程。
其次,在层次内部差异层次上,不同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学生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内容和方法存在一定差异。
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阶段应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在于,根据学生特点的变化,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最后,在子系统层次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衔接关系。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中学和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通过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衔接,开展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则应兼顾大学和小学的教育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
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可为学生奠定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系统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高兰天1,乔学斌2(1.河海大学南京医科大学210098;2.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224005)摘要:系统管理理论认为多个子系统构成了完整开放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系统性,系统管理理论是认识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的背景由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需要和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整合的要求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的核心内容。
它主要由合理设定目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结构优化、政治教育决策模式构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权变管理模式构建四个环节构成。
关键词:系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4)01-0149-04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其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借鉴意识越来越自觉,其他学科的理论关照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是其他理论能被本学科接受的根本原因,随着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等为代表的实践命题的不断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建构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
而系统管理理论对于这一实践理想的实现与优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系统管理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一)系统管理理论述论系统管理论是在人类社会活动的组织管理中,运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优化管理结构,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
其基本的理论主张与中国古代传统的诸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整体性世界观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它包括切斯特·巴纳德的领导者权威性与被领导者积极性的管理思想、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者随机制宜地进行管理这三个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管理理论主张。
这一理论体系认为多个子系统构成了完整开放的组织,通常这些子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等。
M A S T E R239一、体育与人类起源的研究探索体育的起源,必须追溯到人类的最原始时期,也就是从人类的起源开始。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是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他们处于原始群居的时代,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在他们使用原始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以及在同野兽和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体育的原始形态。
也就是说,体育的原始形态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因此,对人类起源的研究,自然也包括了对体育形成过程的研究,将体育与人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后来形成的人类学与其分支科学——体育人类学具有了相当大的共同研究领域。
二、体育与人种和种族关系的研究体育人类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对人种和种族的研究,因为人种和种族的不同,所表现出的体育能力和体育运动成绩也就有着不同的差异。
现代的科学研究证实,人的运动能力与人体红白肌的构成比例有直接关系,而不同人种的肌纤维构成比例是不同的。
如部分黑色人种的人体白肌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种,这类黑人运动员在短跑类的项目中运动成绩极为突出,像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黑人运动员;而有部分黑色人种的人体红肌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种,这类黑人运动员在长跑类项目中的运动成绩极为突出,像非洲一些国家的运动员。
然而,黄色人种在一些无需直接身体接触,以及技巧性较强的竞赛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等)中,却能表现出身体条件方面的一定优势,有可能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
体育人类学对人种和种族的研究,其意义还在于为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发展战略、运动员选材等提供理论根据。
三、体育人类学在体质方面的研究应用近年来,体育人类学的研究直接促进了体育学科中许多自然科学类分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在体育运动中,不同的竞技运动项目对于人的体质、体型都有特殊要求,尤其是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要求。
因此,体育选材学应运而生。
体育选材学就是通过对人体与竞技运动关系的研究,运用遗传学、优生学、生理学等理论和人体测量学的方法,预测运动员未来的生长和运动能力发展前景,以确定其是否具有被培养成高水平运动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