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介绍——笙
- 格式:ppt
- 大小:863.00 KB
- 文档页数:7
乐器笙的知识点总结笙的起源并不是中国,而是起源于印度。
古代印度人在早期就制作了类似笙的乐器,然后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笙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接受。
在中国,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乐器,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笙的结构非常简单,它由若干个竹管组成,每个竹管都有一个吹口和数个音孔。
笙的吹口通常位于乐器的上端,吹口处有一段铜片(也有用黄铜制成的)被夹在两个管子之间,用来调整音高。
当演奏者吹气经过吹口时,铜片会震动,产生声音。
笙的音孔通常用蜡封住,演奏时用手指按动不同的音孔来发出不同的音调。
笙常用的音域比较宽,一般为两个八度,而有些笙甚至可以达到三个八度。
笙的共鸣腔是吸附的葫芦,通过改变葫芦的大小来调整共鸣腔的容积,从而改变笙的音色。
笙演奏时需要口腔技巧和手指技巧的协同,演奏者需要通过控制呼吸和手指的协调来发出清晰的音符。
同时,笙的演奏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了解乐曲的编排和演奏技巧,才能在演奏时表达出音乐的婉转和悠扬。
在中国古代,笙曾经是常用的宫廷乐器,常常用于宴会和祭祀活动中。
在现代,笙也被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戏曲、影视配乐等领域。
许多中国传统音乐重要场合仍然会有笙的演奏。
此外,笙也作为一种艺术乐器,受到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笙的音色优美悠扬,富有穿透力,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
它有时清脆悠扬,有时沉稳悠远,能够表达出耐人寻味的音乐情感。
因此,笙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笙的演奏技法包括吹气、控制音准、运用气息和手指技巧等。
演奏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表现力和音乐感,才能真正驾驭这件乐器。
不同地域和不同乐器制作者所生产的笙各有特色和音色,所以在演奏及制作的技法上也各不相同。
笙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用双手指按住笙的音孔,并同时配合吹气调节,完成各种和谐的声音。
因此,笙在演奏时要求演奏者具有一定的技巧和训练。
在中国古代,笙曾经是常用的宫廷乐器,常常用于宴会和祭祀活动中。
在现代,笙也被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戏曲、影视配乐等领域。
笙的文化意境
笙是一种古老的中华乐器,它起源于中国,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演奏和表演中。
笙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音域,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意境。
笙的文化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之音:笙的音色通常被形容为清脆悠扬,宛如山间流水、鸟儿啼鸣。
它能够模拟大自然中的声音,如流水、风吹草动等。
这使得笙成为了表达自然之美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 华夏文化的象征: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常常与古代的君王、贵族文化相联系,被用于朝廷乐器和宫廷音乐演奏。
因此,笙也承载了华夏文明的传统和历史,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精神。
3. 意境的表达:笙音悠扬、细腻,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笙常常用于表达优美的意境,如山水画中的静谧、草原上的广袤等。
它通过音乐的方式,将这些美好的景象与人们的情感相融合,使人们在听音乐的同时,亦能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总之,笙的文化意境在于它所传达的自然之音、华夏文化的象征以及
意境的表达。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载体,通过音乐的方式,将人们带入美好、悠远的境地,让人们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自然美的魅力。
關於笙的介紹簡史?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為古代八音樂器之一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其中匏是為笙,公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和」的記載(小笙稱和、大笙稱竽),可見笙的歷史距今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氏風性,有神聖之德,代宓犧並號女希氏,作簧笙」,戰國時期撰寫的世本:「隋作笙」隋古國名是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姬姓(公元前十一世紀)地點在今湖北省的隋縣,釋明中對於笙的名稱記述:笙,生也,象萬物貫地而笙,以匏為之,故曰匏笙是也,其中空以受簧。
春秋時期編寫的民歌集詩經當中關於笙、竽類樂器也有記載,小雅:笙磬同音,在漢代之前,竽、笙並存,竽被重用,漢至隋唐,竽、笙仍並存,但竽已失去重要性,宋代之後,則笙廣泛應用,爾雅中記有:大笙謂之竽,小者謂之和,竽,暖也,立春之氣暖,生萬物者也,竽管三十六,宮在左,和十三管,宮居中,許慎的說文解字: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正月之音,物生謂之笙,大者為巢,小者為和,從竹生聲,古者隋作笙,對竽解釋:管三十六簧也,從竹于聲,宋書樂志指出宮營在左三十六簧曰竽,宮管在中央十九至十三簧曰笙;因而笙竽區別一為簧數多少、一為宮音在樂器的位置。
笙有十七根竹管參差相對排列於笙座,持笙又名捧笙,笙、笙身向又斜傾、由於外觀形像鳳翼有曰鳳笙,右言其聲似鳳,故也稱鳳鳴,發展上可分南、北兩派:南樂笙:全笙有笙苗17管,僅13管設簧,1、9、16、17不設黃片,但也有第9管設簧,而為14簧笙,此裝置與捧笙指法有關,由於體積小,發音清麗,在蘇州最為流行,故名蘇州笙。
北樂笙:笙斗多用銅制,17管全設簧,又名全簧笙,流行於北方,音質、音量均勝於南樂笙,國樂多採此笙。
笙的構造:一般看見的只有兩部分,即笙斗和笙苗,看不見的有笙腳簧片;笙斗古為木製,現今多用銅鐵製成,又稱笙座,其上插有笙苗,再一笙箍,將笙管箍緊,笙苗下端有柏木笙腳,此大半含於笙座裏,表面附著用蜜臘固定以發音的簧片,古時簧片採竹製,邊厚中薄,今則多用銅製(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將簧字列入竹部,是有其道理),簧片中間開有簧舌又名〝穿振簧〞其一端連於簧片本體,一端則略小於簧門,可上、下振動,吹、吸音不變(此現象是謂浮振動,有別於西洋口琴之單向振動,吹吸音不同),簧舌上端用紅臘定音,臘多音低,笙苗上端開有長形氣孔,此名音窗,又稱響眼,音窗低近簧片音則高,反之則音低。
试论民乐队中笙的特殊作用1. 引言1.1 引言笙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古代,笙曾被用于各种宫廷音乐和宗教仪式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笙逐渐被引入到民间音乐中,成为民乐队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笙的音乐特点包括清脆悦耳的音色和丰富多变的演奏技巧。
笙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氛围,使其成为民乐队中的重要表现力工具。
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技巧,笙可以模仿各种自然声音,如风声、波浪声等,为民乐队的表演增添生动的色彩。
在民乐队中,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笙不仅可以担任旋律乐器的角色,还可以承担和声乐器和节奏乐器的功能。
笙与其他乐器的搭配,如二胡、琵琶等,可以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为民乐队的表演增加层次和深度。
笙在民乐队中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
它不仅具有传统的地位和文化价值,还具有丰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力。
笙的演奏技巧和与其他乐器的配合方式,使其成为民乐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的发展中,笙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2. 正文2.1 民乐队中笙的传统地位笙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民乐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被称为“笙”是因为其形似竹笙。
在古代,笙是贵族社会中的一种乐器,用于宫廷音乐和礼仪场合。
笙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笙被视为一种高雅的乐器,常常被用于祭祀、宴会等场合。
笙的声音清亮悦耳,能够表达出深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宁静的美感。
笙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笙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在民乐队中,笙常常承担重要的旋律部分,起到推动音乐节奏和增强音乐表现力的作用。
笙也可以和其他乐器进行协奏,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笙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在民乐队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其丰富的音乐特点和卓越的表现力,使得笙成为民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同时也传承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乐器简介
中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历史悠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包括琴、筝、瑟、笙、箫、笛、鼓等。
这些乐器各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有的优雅古朴,有的激昂热烈,有的低沉肃穆,有的清脆悠扬。
通过演奏这些乐器,人们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使中国传统音乐独具魅力。
琴是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商代。
琴的音色悠扬宛转,是表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
筝则是中国的古老拨弦乐器,其音色悠扬宛转,被誉为“众乐之师”。
瑟则是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瑟的外形类似于现代的扬琴,但弦数更多,演奏方式也更为多样化。
笙则是一种簧管乐器,其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于演奏欢快的曲子。
箫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管乐器,音色低沉柔和,常用于演奏抒情的曲子。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吹管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笛子的音色悠扬宛转,表现力非常丰富。
鼓是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商代。
鼓的节奏感强烈,能够为乐曲注入强烈的动感。
这些乐器各具特色,但都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在演奏这些乐器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韵律美,更能够领
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笙的名词解释笙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属于吹管乐器的范畴。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
笙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被誉为“中国乐器之王”,在古代宫廷音乐中常被用作独奏乐器,也常在民间音乐演奏中出现。
笙的外观和结构独特,由笛管、音管和笙筒组成。
笛管是笙的主要吹奏部分,由数根竹管组成,分为主笛、副笛和低音笛三个部分。
主笛发音尖锐、清脆,副笛音色较为柔和,低音笛则发出低沉的声音。
音管则是笙的共鸣部分,一般有十二根,起到调整音色的作用。
笙筒是笙的呼吸部分,由整根竹子制成,通过呼吸控制气流的进出,从而产生连续的音乐声。
笙的演奏技巧独特而复杂,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才能和技巧。
演奏笙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吹气和控制气流的方式使笛管发音,同时使用手指按压不同的音孔来改变音高。
根据吹气的力度和方式,演奏者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色和音效。
同时,演奏者还可以通过改变手指的按压位置和力度来产生不同的音程和音质变化。
因此,笙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较为熟练的技巧和灵活的音乐表达能力。
笙在中国音乐中有着丰富的演奏曲目和演奏风格。
在古代宫廷音乐中,笙常用于独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被视为雍容华贵的代表。
而在民间音乐中,笙则常用于伴奏唱曲和舞蹈音乐。
笙的音色清脆高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可以表达出悠扬、欢快、豪放等不同的情感。
同时,笙还常被用于表演与风俗活动中,为场景增添独特的氛围和韵味。
笙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乐器,在中国音乐界和文化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音乐的表达工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笙也逐渐融入了更多的音乐风格和创作领域。
许多作曲家和音乐家开始运用笙的音色和技巧创作新的音乐作品,使笙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对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如今,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学校和机构开设笙的教学班,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乐器。
笙的工作原理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的重要乐器之一。
其悠扬动听的音色历来被人们所喜爱,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宫廷礼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它以自己特有的清脆和悦耳,时而高亢,时而幽远的声音,展现着华夏文明的渊源与魅力。
它同时还具有“以气鸣声”的工作原理,将自身携带的气流导入管内,经过多次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美妙音色,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是人们对于笙的这种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乐器深深地迷恋的主要原因。
笙的制作原理很简单:吹气使它发声。
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制造出了一个个不同类型、用途广泛的笙。
在教学中我们要知道的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笙”,它由笙管、笙斗和插口组成。
现在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笙,有陶质的,有铜质的,也有竹制的。
在下面我们会学到,制作笙的各种材料,包括硬质木料、骨、象牙、金属等,也要掌握它的制作工艺,这样才能把笙制作得更好。
在下面的几课中我们都要跟着视频来制作。
从各种材料到各种工具,从对音色的观察到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
按照上述方法制作好的笙有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笙管(包括笙嘴)用硬木做成;笙斗则用竹、木或铜制成;插口多用竹制。
除此之外,笙的发音还有许多有趣的原理。
我们已经了解了各种材料和各种制作工艺,还需要知道为什么一定的材料就能够发出一定的音调。
演奏时,通过笙管内的气流变化,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音调。
例如:四、五、六孔笙发音近似“ do、 re、 mi、 fa、 la、 ti”。
五、七、八、九、十孔笙发音近似“ do、 re、 mi、 fa、 sol、 la、ti、 si”。
高音笙比低音笙的音调高。
演奏者在演奏前应该先通过试吹判断自己需要演奏的是哪一种音调,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笙。
这是制作笙的第二部分内容——掌握制作方法。
我们需要在视频指导下,在用各种材料制作一只自己喜欢的音调,以满足学习的需要。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掌握制作笙的第三部分内容——音调的练习与控制。
乐器笙的介绍
笙是一种中国传统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竖吹气鸣乐器。
它的样式古朴典雅,美观大方,被誉为“古音之王”。
笙的音色清雅高亢,表现力强。
笙音分为六穴、七穴、八穴和十三穴四种。
音域广阔,音色丰富。
能演奏出像风、像水、像鸟、像兽等各种天然音响,富有想象力和生命力。
笙的演奏技巧比较复杂,需要练习和熟练掌握。
笙的演奏主要分为发音、颤音和滑音三个方面。
要求演奏者的口腔运用技巧熟练,能做到口腔与指法配合,演奏出巧妙细致的音乐效果。
笙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商代,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
在古代民间文艺活动、祭祀、宫廷礼仪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音乐演奏中,笙也被广泛应用,成为音乐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之一。
笙是我国的国家文化宝藏,每年都会有众多音乐节目和比赛以笙为主题。
学习笙不仅能开发自己的音乐才能,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在学习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笙演奏技巧,重视练习和经验积累。
同时也要多听多看,了解和欣赏各种音乐作品。
呼吸控制、口腔协调、手指肌肉控制能力都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在演奏时达到完美的效果。
总之,笙是一种神奇、华丽的乐器,具有艺术、文化、历史价值。
学习笙既能开发音乐天赋,又能让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让
我们一起尝试学习笙吧!。
笙的什么发声原理
笙是中国传统的管乐器,也称作“竹笙”,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笙的演奏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发声原理,即空气振动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笙的构造。
笙由若干个竹管组成,分为两部分,即吹管和排管。
吹管是用来吹奏的部分,而排管则用于产生音调。
每根排管上都有一个簧片,通过簧片的振动和空气的振动,笙才能产生声音。
笙的演奏者通过吹气使得笙中的空气流动,当气流通过排管上的簧片时,簧片会产生振动。
这种振动会使得空气产生周期性的振动,进而形成声音。
每个簧片对应不同的音高,演奏者通过控制气息和指法来改变各个簧片的振动频率,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笙的排管长度不同,音孔也不封闭,这样使得笙能够产生丰富的音色。
当演奏者吹气时,气流会进入笙的吹管,并从吹管经过排管的簧片。
每个音孔的打开和关闭会影响空气流动的路径,从而改变气流的共鸣频率和振动状态,达到产生不同音调的目的。
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通过吹奏技巧来控制气流的强度和气流的稳定性。
吹气的力度和稳定性会影响簧片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进而影响音调和音量。
此外,演奏者还需要通过指法来控制音孔的打开和关闭,从而改变笙的音调和音
色。
通过将手指放在不同的音孔上,或者同时关闭多个音孔,可以改变气流的路径和共鸣状态,从而使得笙发出不同的音调。
总结一下,笙的发声原理是基于空气振动原理。
通过演奏者吹气、气流振动、簧片振动、空气共鸣和指法的相互作用,笙才能发出音调和音色各异的声音。
这个传统乐器得以保留至今,也正是因为它独特的音色和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改良民族吹奏乐器--笙、芦笙张钊【摘要】笙是一种带有簧片的吹管乐器,在我国吹管乐器中,笙是唯一一种可以演奏和声的乐器。
自古以来,我国便流传着女娲氏造笙簧的故事,“笙簧”即指笙,簧指笙里用来发音的薄片,在古代是竹制,后世逐渐使用铜来制作簧片。
芦笙是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簧管乐器,其前身为竽,发源于中原,后在西南地区发扬光大,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笙和芦笙作为我国广受喜爱的吹奏乐器,其不仅具有漫长的发展历程,而且其本身还具有很大的特点,本文将对现在的中国民族吹奏乐器笙和芦笙的改良成果进行进行介绍。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1页(P107-107)【关键词】笙;芦笙;改良;民族乐器【作者】张钊【作者单位】甘肃省歌舞剧院,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存在着很多有关音乐艺术的记载,作为吹管乐器中唯一一种可以演奏和声的乐器,笙和芦笙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笙和芦笙发展历程的考察不仅仅是对我国音乐学的研究,也是对我国民族学发展的探索,其具有历史阶段性的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快速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一些乐器也进行改良,其中,笙和芦笙就在改良之列,接下来我们将逐步介绍笙和芦笙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一)笙和艺术特点笙乐器的具体结构十分复杂,其主要结构有笙斗、吹嘴、簧片、笙脚、音窗、按音控、腰箍等,主要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振动方式来演奏的:一种是由一定厚薄大小的簧片振动而产生的乐声,从科学的角度来将,这是簧片“配合系”的一种振动;另外一种是在笙管内,具有一定直径和长度的空气进行振动而发出的乐声。
笙乐器的演奏技巧也可以分为两种:口内技巧和手上技巧,主要有呼舌、剁气、锯气、顿气、抹音、单吐、双吐、碎吐、三吐、花舌以及颤音等[1]。
笙乐器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色,在旋律中不仅可以表达出顺畅、欢快等多种舒缓的感情,还能够抒发出豪放、爽朗等大气的感情。
中国传统笙的改良之路笙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笙的记载。
笙通常由笛管、笛盖、簧舌、吹孔和组成音板等部分组成。
笙的音色醇厚、悠长,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
然而,笙的使用牢固地局限在传统音乐领域。
对于现代音乐表演来说,传统的笙音色往往听起来沉闷,音量不足,不能满足现代音乐的需求。
为此,演奏家和乐器制作家开始进行笙这一传统乐器的改良探索。
一方面,通过材料和结构的优化改良提升笙的音量和音色。
传统笙的主要材料是竹片,表面上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如盲人摸象般难以理解材料的厚度、强度、韧性等性能。
因此,现代笙制作家将笙表面覆盖稀有的木材,如梧桐木等,改善了笙的音色。
同时针对笙管缺乏音量和透彻感的问题,演奏家们尝试加大笙管,提高音量,同时也可以加入电子放大器、电子琴等器材,以使笙的音色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各种演出中。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探索,将笙融入到更广泛的音乐领域中。
有些笙制作家在传统的笙上加上调音杆,增加了笙的音域,从而可以演奏出一些西方音乐的作品。
同时,在一些摇滚、电子和流行音乐中,笙也被用作即兴演奏或掌握低音的音乐乐器。
改良还涉及到改进笙演奏技术。
偶像歌手王菲用笙演奏《容易受伤的女人》大受欢迎,但很少人知道她在演奏时采用了“双位置”演奏技术,该技术提高了笙的音色和演奏的灵活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演奏技巧的改进,如改变呼吸方法、增加减轻劳损的练习和设备等,致力于让笙成为更适合现代音乐演奏的乐器。
总的来说,传统笙的改良之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艰苦探索的过程中,演奏家和制作家们用创新思维来探索各种新型材料、新技术、新设计。
这些创新的探索使笙更加适用于现代音乐表演,也使中国传统乐器得以焕发新生。
中国传统笙的改良之路
笙是中国传统的管乐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汉唐时代,笙成为了宫廷乐器,历经千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笙的演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传统笙的音域有限,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音乐的要求,演奏的音量也无法达到现代音乐厅的要求。
为了让笙更好地适应现代音乐的演奏需求,笙
也经历了一段改良之路。
第一次改良是在民国时期。
当时,为了让笙更符合现代音乐的要求,许多音乐家进行
了一系列的改进,例如加强了笙的音量、改变了笙的外形等。
这一改良虽然使得笙的音量
有所提高,外形也更加现代化,但是改良的手法并不够科学,也没有完全突破笙的音域问题。
第二次改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改良的手法也更加科学和系统化,主要是增加了笙的
音域并且提高了音量。
通过改变笙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巧妙地改善了笙音过于单一和单调
的问题。
如今,制作笙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从传统竹制笙到现代金属管笙,音质和音量
都有了显著提升。
并且,笙也能够和其他乐器一起演奏,形成更加完整的乐队。
可见,笙的改良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音乐家们的不断尝试和不断创新,需
要不断琢磨,不断摸索。
而更为关键的是,家庭和社会应该都从各个角度来支持笙的这一
改进和发展。
让笙更好地切合现代音乐的需求,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
这样,才能够真
正实现笙的传承和发展。
笙的吹奏入门技巧1 吹笙的基本知识笙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又称“横笙”,是一种长条形管乐器,总长为0.8米以上,粗边长约12厘米,属于活跃的带气鸣乐器,被称为“中国木管的祖先”。
笙的吹奏技巧包括:1.力奏技巧:在笙上用手指拨奏不同的力度、不同的时间长度,来取得好的表现效果;2.唇奏技巧:力求灵巧,控制好速度;3.吐奏技巧:在唇奏技巧的基础上,用笙尖对准唇,形成好的出口,将把空气吐出,发出漂亮的音色。
2 持笙的姿势笙的吹奏技巧首先要掌握持笙的姿势。
吹奏笙时要将笙横握,牢牢抓住笙的两端,右手执大端,左手执小端,表面要朝上,左手的食指放在音孔,右手的拇指放在风管,另外四根手指就放开放在簧片上,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拿笙不正确引起的问题。
3 演奏练习在正确持笙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演奏练习了。
用右手的拇指按压音孔,做到加松加紧,发出完整的音,学习者应该根据教室老师示范怎样来吹笙,而且主要考虑爆音与极音,如果可以控制好爆音和极音,那就是正常的吹奏技巧了,如果用双手指的技巧来进行,就可以创作出中音和高音,发出完美的音色。
4 吹奏姿势的要点1、一定要练习正确的持笙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身体要挺直不可松松地靠在椅子上。
2、正确的把握方法,左手要把笙抱紧,右手要握住大端,要有一定的力度,以便施加力量,控制吹奏的力度。
3、在唇奏技巧上,要力求唇部的灵巧,控制住笙的速度,练习动态式的唇奏。
4、要保持笙尖和唇的正确距离,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声音。
5、记住笙的唇奏技巧,要尽量模仿听到的真实声音,千万不要把嘴巴放大。
总之,学习吹奏笙,需要平时练习,掌握好正确的吹奏技巧,要让和音正确,把握好正确的吹奏形式。
只有通过日常勤奋训练,才能达到吹奏中体现出自己独立创作精神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