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女性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美狄亚与窦氏——中西文学中复仇女性形象比较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美狄亚》中的美狄亚和中国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中的窦氏,是中西文学中的两位典型的复仇女性。
通过对她们的比较,我们能够看到以她们为代表的中西复仇女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挖掘出中西方社会各方面的不同之处,最后引发出对女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因为篇幅限制,在此并不对两部文学作品的情节作介绍。
一、相同点首先,二者都曾是怀着处女理想的纯真少女,拥有着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和美好愿望。
其次,二者都大胆地追求爱情与幸福,并曾经拥有美妙的爱情。
美狄亚为了爱,不惜背叛父亲、不惜叫人杀死前来阻止他们私奔的兄弟。
窦氏呢?在未婚的情况下,委身于南三复并生一子,这一举动在那样一个封建时代里也算够大胆的了吧。
当然,后来美狄亚也嫁给了伊阿宋,过了一段时间的幸福生活;而窦氏则在得到了南三复的誓言后,沉醉在爱情的海洋中。
最后,二者都遭遇到了共同的弃妇命运,并且都是勇敢地反抗和复仇的女性。
伊阿宋和南三复都为了个人的前程、利益遗弃自己的另一半。
愤怒的美狄亚害死了国王和公主后手持宝剑手刃爱子以绝丈夫的后嗣。
窦氏则在“坐僵”而死后几次借体还魂,将南三复逼上绝路。
二、不同点首先,二者性格不同,前后反差的强度不一。
美狄亚属于主动果决型,窦氏属于被动温顺型。
美狄亚在复仇前后的性格反差并不大,而窦氏则不同,其生前的行为与她变为厉鬼后的报复行为相去千里,反差极大。
其次,复仇方式不同。
美狄亚的复仇是血淋淋的、惨烈的,而窦氏的复仇没有浓烈的血腥味,更多的是哀怨与凄凉。
最后,悲剧力量不同。
美狄亚的悲剧力量更胜一筹。
三、原因分析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美狄亚处于奴隶主民主的古希腊,窦氏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清王朝。
在文化背景上,西方文化强调个性、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而中国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节制、约束和牺牲。
四、反思小结在以父权、夫权为代表的男权社会里,女性无异是一个弱势群体。
美狄亚和窦氏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
中国与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差异化分析在中国与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同的差异化。
首先,中国文学中女性经常表现为爱家、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内敛恭顺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儒林外史》中的贾妃等。
而在英美文学中,则更多地呈现出女性在追求自由、平等、人性和理性自我解放的过程中的形象,如简·奥斯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吉尔·贝尔的《玛格丽特》中的玛格丽特·霍珀、沃金斯·米切尔的《飘》中的斯嘉丽·奥哈拉等。
其次,在中国文学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被动的一方,在男性的阴影下生活,无法自主选择。
而英美文学中则强调女性对自我命运的掌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体现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张。
例如,沃兹沃斯创作的《简·爱》中的简·爱,不顾经济和身份的限制,选择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坚持自我;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斯嘉丽·奥哈拉面对命运的改变,她不屈不挠、勇敢坚强地生活下去,不仅保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了她所爱的人。
最后,在中国文学中,女性常常被菲薄与轻视。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她是一个叛逆于封建礼教的女性,在几千年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她的五湖四海、被坑骗又坑骗的传奇形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和探究。
而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平等和尊重。
女性在英美文学中被看作是有思想和行动能力的存在,相对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要更加独立和自信。
综上所述,中国与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差异化比较大。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表现为被动、菲薄、轻视等,而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独立、积极、自信。
这些不同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文化差异,并反映了创作者对女性自我解放和女性地位的关注与认可。
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生活形式的不尽相同,因此彼此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生活形式等等来浅析一下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差异化。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女性形象的刻画。
这些角色在对呈现社会思想意识、传统观念习俗、传递著者思想等方面饰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差异、以及性格的不同,她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
关键词:中英文学女性形象差异化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女子大多都是以端庄、温婉、传统的形象示人,而西方的女子都多是偏有主见、刚强、勇敢等等形象。
这都是由于中西方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不均衡的差距造成的。
中国和英美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形形色色,但是不论其性格本身如何,这些女性形象对待爱情对待人生却有着显著的差别。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两种社会制度下成长的女性在爱情及人生上的差异化态度。
一、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差异对比首先,中国女性在婚姻爱情上的态度表现得含蓄、深沉,而英国女性则会更加勇敢、直接。
不同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中西方女性在表达爱情的方式有差异。
深沉含蓄、温柔体贴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相比之下,西方女性则显得大胆、热烈而又执着。
例如《皆大欢喜》中的女主人公罗瑟琳。
她在逃往森林寻找父亲的途中,看见了爱人奥兰多为她写的诗歌。
她足智多谋,通过施计来试探出爱人对她的感情程度。
罗瑟琳这一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可爱女孩,深深地打破了那种在封建社会中女人软弱无能、男人附属品的形象。
中国女性在这一点上远不如西方女性。
其次,英美国家的女性有着较强的独立人格,而中国女性深受三从四德影响因而有较强的顺从心理。
有关男女平等问题的争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女性一直在争取与男人有平等的人格地位。
而英国女性追求独立平等要早于中国女性。
《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追求平等与自主的知识女性形象,通过这个受过良好教育但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的思索和抗争以及简・爱曲折丰富的情感经历,我们可以体会到女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中英古典文学中的女性美对比摘要:中英两国的古典文学中塑造了众多美好的女性形象。
本文探讨了两国相似的审美角度,分析了具体的差异,以及其中包含的文化异同。
关键词:女性美;古典文学;审美;对比一、引言歌颂女性之美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类是宇宙的化身,女性美是人类美的最顶峰。
”罗丹也曾赞叹女性美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美丽的女性集天地之灵秀,在人类的各种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光辉灿烂的文学传统,历代文学家把众多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女性形象融化在作品中,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相似的审美角度在把女性作为审美客体的过程中,中英古典文学展现了相似的审美角度。
概括而言,主要是是形体美、动态美和内在美。
(一)形体美在两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为数众多的容貌姣好的女性。
她们的形象代表着人类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极大地丰富了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洛神赋》里我们可以读到:“襛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行走在洛水之上的女神婀娜多姿,姿容绝世。
李白的《清平调》里赞美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
芍药花和杨玉环交相辉映,“长使君王带笑看”,从此唐明皇贻误国事,几乎亡国。
英国古典文学中描写美人的作品也比比皆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到对朱丽叶的赞歌:“啊!火炬不及她的明亮;/ 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耳边悬挂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朱丽叶的美貌深深打动了罗密欧的心扉。
《还乡》中的尤苔莎“肌肤柔软,碰上去像云彩一般。
……尤苔莎的风姿,使人想起波旁蔷薇、红宝石、热带的午夜以及日食。
”哈代笔下的尤苔莎像女神一般热情迷人。
(二)动态美“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处于动态的事物比处于静态的事物更能激发观赏者感官者心理上的反响。
中外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比较作者:黄苓来源:《北极光》2015年第10期摘要:中国古代诗歌集《诗经》和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都塑造了一些新颖的女性形象,都反映了各自文化背景和特定时代下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我们由此对比中外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从而对中外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文化价值有更清楚的判断和认识。
关键词:女性形象;诗经;威尼斯商人任何一种文学形象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现实所赋予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群体,更是一个社会现实的缩影。
《诗经》中就刻画了许多的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其中涉及到女性的诗歌篇幅达到101篇,占整个《诗经》的三分之一,第一次创造了“女性美”,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虽然和《诗经》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但是欧洲商业革命、金钱狂热的社会环境下,也创造了像鲍西娅这样机智勇敢的经典女性形象。
二者在审美价值、道德形象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意义之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比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对于女性意识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把握。
一、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观《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然之美,也就是作者喜欢通过大自然的衬托来彰显女性之美,如《陈风·月出》中的“佼人”,将女性比作月光一样美丽纯洁;《周南·桃夭》以春日里的桃花来赞美美女;《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齿如瓠犀”,都是通过自然界一些固有的美丽的色彩、形状、气味,再通过人的一定的主观意识,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衬托出一个纯天然的美丽女性形象。
而在《威尼斯商人》之中,女性形象是通过戏剧剧情的发展、翻转以及男性形象的衬托之下而产生的一种人格之美,直接描写鲍西娅的外在之美的笔墨很少,反而在鲍西亚等几个女性自主选择婚姻,出谋划策的情节上大费周章,可以说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已经反转了男性第一性的意识,这种女权意识正是莎翁对于女性独特的审美所在。
二、“自由”少女和理性女主的形象《诗经》中描写少女形象的篇幅很多,如《郑风·溱洧》:“溱与洧……方秉?兮。
从娜拉和蘩漪看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话语权的异同引言:中西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对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女性在文学中的话语权所受到的限制和变革。
本文将以《娜拉》和《蘩漪》为例,从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话语权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娜拉》中的女性话语权1.1 娜拉的婚姻和家庭在《娜拉》中,娜拉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形象,她的话语权受到了严重限制。
她的丈夫托尔瓦尔森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她,并且认为自己应该是家庭中的唯一决策者。
娜拉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她的话语权完全被她的丈夫剥夺。
1.2 娜拉的追求自由虽然娜拉受到了丈夫的严格控制,但她对自由的追求从未停止。
她渴望摆脱受限的家庭角色,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然而,娜拉追求自由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她的言行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指责,进一步剥夺了她的话语权。
二、《蘩漪》中的女性话语权2.1 基于家族传统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在家庭中地位较低,话语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蘩漪》中,蘩漪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她的话语权几乎一直受到家族传统和社会观念的限制。
她被要求顺从丈夫,并且对于家庭事务几乎没有发言权。
2.2 蘩漪的解放和自我实现尽管受到了限制,蘩漪并未放弃追求自由和实现自我的权利。
她通过学习和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逐渐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她开始对家庭事务进行主动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三、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话语权的异同对比3.1 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话语权的异同部分可以归因于不同的社会背景。
西方社会相对较早地走向了现代化,女性在法律和社会制度中获得了一定的平等地位。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妇女地位认知制约了女性的话语权。
3.2 异同的文化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对于女性地位和角色的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主义和平等,并且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可以拥有独立的话语权。
从妇女地位比较中西方文化内容摘要:在古代文化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女性一直都是受歧视的群体。
除了在少数的母系社会外,大部分的氏族权利都集中在男性身上,在某些国家的文化中,女性更加没有身份,地位和权利。
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虽然中西方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但其差异的打背景下仍旧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因为人类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是大同小异的。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西社会的共性,便是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
中西方社会差异也在妇女的反抗意识上体现出来。
关键词:妇女地位封建共性差异正文:在古代文化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女性一直都是受歧视的群体。
除了在少数的母系社会外,大部分的氏族权利都集中在男性身上,在某些国家的文化中,女性更加没有身份,地位和权利。
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妇女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更深。
“三从四德”一直压在女性身上,他们不仅要为夫生儿育女,还要忍受丈夫的三妻四妾。
女性一直被束缚在一个低下的地位中。
但这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情况不仅仅在中国出现,在经济和科技水平比较发达的西方,妇女的地位也曾经摆在了一个很低的尴尬情况。
在西方古代历史社会,女性的地位也往往只属于男人的附庸品,女人只是他们炫耀财富或者成功的物品而已。
在西方,女性的地位曾经受到天主教所羞辱,天主教若望.保禄二世在位期间,就已经承认这个错误了。
而基督教教义也论证了男人对女人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女人对男人的依赖是天经地义的。
《圣经》宣扬上帝赞许一夫一妻制,但在《创世纪》中又把女人视为邪恶的毒蛇,夏娃因此要承受剩余怀孕的痛苦。
西方对女人的其实和诅咒一直持续到罗马帝国时代,妇女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顺从男人是妇女的美德。
罗马执政官视女人为“桀骜不驯的畜生”。
甚至建议丈夫们为女人戴上枷锁。
罗马法更是剥夺了女人的一切个人的社会的权利。
虽然中西方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但其差异的打背景下仍旧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因为人类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是大同小异的。
所以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着某些共性。
中西方女性文学发展之比较首先,中西方女性文学在起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女性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女性开始以自己的名义出版作品,并开始关注女性的权利和地位。
而中国女性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如李清照、薛涛等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限制,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阻碍,直到20世纪才开始迎头赶上。
其次,中西方女性文学在内容和题材上存在差异。
西方女性文学作品通常关注女性的自我意识、解放和性别身份,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等作品。
相比之下,中国女性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家庭、爱情和婚姻等主题,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
再次,中西方女性文学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也有差异。
西方女性文学作品常常以内心独白和自由意识的表达为主,注重描绘女性的情感世界和人生体验。
而中国女性文学作品则以细腻的写实风格为主,注重描绘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
这种风格差异不仅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反映了女性作家们对自我表达的追求和选择。
最后,中西方女性文学在影响力和接受程度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女性文学在20世纪女性解放运动的推动下,逐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许多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
相比之下,中国女性文学在较长的时间内受到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的限制,直到开放以后,才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并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综上所述,中西方女性文学在起源、内容和题材、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及影响力和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虽然在各自的文学传统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但女性文学作为对女性经验和视角的关注和呈现,都在各自的社会背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整个文学的多元性。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未来中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也将继续迎来更好的时代。
中西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赏析现代社会,大多数女性都是青春靓丽、美丽动力、婀娜多姿等形象示人,但是古代社会的女性因为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所束缚都以端庄娴熟、温文尔雅、善解人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等形象示人,不同的是,在西方大部分国家的女性都以的自立、自尊、自强不息的形象示人,她们勇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对于自己想要的从来不会因为失败而放弃。
在中外文学史中所打造出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各色各异、形形色色,由于所打造的性格不同、并没有限制这些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人生完美的追求。
一、中西文学史作品中对女性形象刻画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女性对于爱情的表现极为矜持、不自主,而在西方的情况就恰恰相反,她们表现得非常大胆直接、有主见,当然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民族差异在爱情的追求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下面举例说一下西方女性是怎么样主动、热情的追逐她的爱情的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 ?勃朗特作品《简 ?爱》中是这个描绘女主人公简 ?爱是一个命运很坎坷的女性,由于命运的坎坷塑造出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知识女生形象,虽然她的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过在那时的社会制度中,这样的女性是没有相等的社会地位的,凭着她的知识与智谋与生活做着抵抗,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爱恨纠葛的情感历尽风雨。
从这简短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就应当持有独立,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不要把自己过多的情感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对于小说中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刻画中,一个女人一生都要对一个人始终如一、至死不渝,“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相夫教子” 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编制来说,对于婚姻,对于中国古代女性的命运来说是悲惨的,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就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一生的不幸,不管怎样都是伴着配偶过一生。
这是不幸的。
二、中西女性的爱情观差别国外女性形象特色具有开放、前卫、她们并没有受到礼教管束,甚至不以议论性爱为羞,是比较随性的,她们个性坚强、独立、还有极强的忍耐力、对人对事有独立的思维,在很多事情上都敢于大胆尝试,在事业上也不甘落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独揽一而、可谓足女人撑起半边天了,在西方女性中认为做女人很好,充分感受身为女人的喜悦。
浅谈中西文学女性形象之异女形象比较异女,在这里指的是有特异功能的女性形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特异功能的女性形象并不在少数,表现在中国最显著地是女鬼女怪形象,而表现在西方的是女巫和吸血鬼形象,下面我们简单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奇异功能的女性形象。
首先,从年龄上进行比较,中国的这种有着奇异功能的女性,大多是妙龄少女,她们有着花朵一般的面庞,身姿婀娜,谈吐优雅,吐气若兰,大多都是清纯无暇的女子,如《聊斋志异》中的女鬼:聂小倩、婴宁、小翠等,她们往往很招人喜爱,让人一见便不会忘。
而西方中的异女形象大多是老态龙钟的老太婆,长相丑陋,而且心地险恶,,让人一见就产生很恶心的感觉,如《金发公主》中的老巫婆,《美人鱼》中的老巫婆,还有《火山恋人》中的女巫埃弗罗西。
其次,从性格上进行对比,中国的异女,大都性格鲜明,有明显的爱憎,并且大多数是善良可爱的,心地纯洁,集传统女性的美德于一身,让人见而生爱,爱而生怜。
如《聊斋》中的龙女、红玉、梅女等;而西方的异女,心狠手辣,声音沙哑、集世上所有的恶于一身,让人闻而生厌、见而生恶。
如《白雪公主》中的女巫,《哈利波特》中的女巫等。
从爱情上进行对比,中国异女大都是为爱情而生,可以为爱生,可以为爱死,可以为了所爱的人不顾一切,如小翠、莲香等。
西方的异女,即老巫婆并没有爱情,而且还总是破坏别人的爱情,干着棒打鸳鸯的勾当。
从各自异能的功用上来看,中国的异女的异能主要是用来做些对人有益的事情,并不用特异功能害人,甚至还帮助该帮助的人如,白蛇。
西方的异女主要是用巫术做一些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如,《白雪公主》中的巫婆。
生活地点也各不相同,中国的异女主要生活在荒山野岭或是偏僻的地方,但是室内清香宜人,且大多都有家人陪伴,如花姑子、婴宁等。
西方的女巫则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阴森恐怖之地,与一些恶兽为伍。
如《白雪公主》中的巫女,《美人鱼》中的巫女。
造成这些形象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很大关系,而且中西方的民族信仰、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摘要:导致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学界有多种解释, 但大多从社会和家庭角度入手。
结合劳伦斯短篇小说5请买票6中安妮这一典型的西方女性形象来分析, 可以看出东西方女性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不同的性格也导致她们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 林黛玉; 安妮; 性格; 命运导致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学界有多种解释, 但大多从社会和家庭角度入手。
结合劳伦斯短篇小说5请买票6中安妮这一典型的西方女性形象来分析, 可以看出东西方女性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不同的性格也导致她们不同的命运。
一、不同时代背景造就不同女性性格典型的东方女性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在5红楼梦6中的林黛玉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是感性、安静、愿意表露弱点、害羞。
此外, 她还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即爱哭、多愁善感、孤傲自负, 甚至有些尖酸刻薄。
对于爱情, 黛玉心里其实非常害羞也有强烈的负罪感, 对宝玉不断地发脾气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表现。
她爱宝玉, 但又顾虑宝玉知道了她的爱情反而看轻她、玩弄和辜负她。
这种羞耻感让她的爱欲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而当心仪已久的男人对自己表达爱慕之情时, 她/ 不觉带腮连耳通红, 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 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 薄面含嗔, 生气地指着宝玉说: -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 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
. [ 1 ] 这种态度着实让我们深感诧异: 明明是爱对方的, 为什么又羞于接受这份爱呢? 这还得回顾一下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这种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大众心理。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权社会, 讲求男尊女卑。
妇女要尊崇/三从四德, 她们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要受到极大的限制。
妇女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也没有什么社会出路, 不可以凭借自身的才能服务于社会, 以求得经济上的独立, 进而达到人格上的独立, 实现自身应有的社会价值, 妇女是被当做男人的附属物而存在的[ 2] 。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西方悲剧中的女性主要体现西方女性的个体意识和个人价值,中国悲剧中的女性所塑造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孝”与”礼”,突显了重伦理道德的观念。
关键词:《美狄亚》《窦娥冤》女性形象自我意识中西方悲剧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窦娥、秦香莲等。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精神。
通过分析中西方悲剧在角色塑造上不同以及中西方悲剧中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比较中西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悲剧意识的产生从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来看,悲剧意识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最早体现悲剧意识的是神话。
??中西神话的许多内容都是原始人民对悲剧现象以自己的方式作了痛苦的表述。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大自然的分裂和对立。
在这种对立中,“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独立的愿望和追求。
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
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
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
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
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表现了自己的崇高。
这些故事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透露着对人生悲剧性现象的强烈拒斥,显示着渴望合理、正义的主观意志,体现着不可调和的天人冲突。
中国神话不像西方追求世界的完美和主体意愿的充分实现,而对悲剧现象采取坦然接受的客观、现实的态度,强调人面对苦难的奋斗意志和主观精神。
中西方文学悲剧女性比较
摘要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和亲女和妓女类的悲剧女性的比较,反映中西文化传统的异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中西悲剧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学史几千年来, 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出现的、许多经历遭遇相近或相同的文学女性形象, 反映了一国又一国、一代又一代的妇女的悲剧,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刘兰芝、杜十娘等。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同时,从她们身上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一、弃妇形象比较
美狄亚与刘兰芝在地域上远隔千里,在时间上相距六百多年,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不同语言,却有着相同悲剧命运的艺术形象。
美狄亚是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妇女,刘兰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妇女,她们同样地位地下,命运由男子决定,一样要遵从“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
而且,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生育男性后代是他们婚姻的目的和基础。
这一点在二人思想中一样根深蒂固。
刘兰芝因为没有孩子被驱遣,美狄亚虽然生了两个儿子却被丈夫抛弃,因为跟愤怒、委屈。
虽然美狄亚和刘兰芝有很多相似点,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审美意识,二者也有不同点。
首先,被抛弃的理由不同。
美狄亚成为弃妇的原因是丈夫的变心。
而刘兰芝则不同。
刘兰芝被驱谴的原因主要在于焦母,她和仲卿还是相爱的,但这样也并未改变她最终由丈夫决定命运的结局。
其次,二者对于被抛弃的命运的抗争也不同。
美狄亚把自己炽热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伊阿宋的身上,而当她发现这一切付出都毫无意义时,她就变成一头狂怒的狮子,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报复行动。
刘兰芝作为中国传统的女性,知书达理,温柔善良,被焦母驱谴以后,兰芝就回家。
但被兄长逼婚时,她却毅然选择了以死求全。
以上这些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来, 男权文化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而占人类总数二分之一的女性, 长期以来处于群体无意识的人身依附或心理依附状态。
中国的文学女性的思想多数以组织家庭为人生最高目的, 以“ 占有”丈夫为精神支柱,她们作人的权力几乎被剥夺净。
这一点从先秦文学《诗经·氓》中也可以体现。
这些中国式的“ 思妇‟… 、“ 怨妇”和“ 弃妇”形象的大批出现, 与当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制有很大关系。
西方女性的整体境遇好于中国, 她们还没有被完全财产化, 作人的权力尚未被完全剥夺,而且西方的一夫一妻制一直占主导地位, 这种法律化了的婚姻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妇女地位的进一步下降。
所以, 同为“ 弃妇” , 中西有别。
二、和亲女形象比较
中西历史、中西文学史上“ 和亲”女性的出现, 是女子财产化的象征, 标明了女子地位的进一步下落。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可以把自己的女俘下赏有功的傅将阿伽门侬;为了祈祷胜利, 可以把自己的女儿拿来祭神船主;《海上劳工》中他把美丽的侄女作为馈赠, 奖励给为他打捞机器的工人。
西方的文学作品中, 对“ 和亲”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多, 立足点也不在于道德歌颂, 通过《屯希茜公主》、《铁面人》我们了解到, 政治联姻是对自由爱情和自由天性的扼杀, 而且悲剧角色是由男女双方扮演的。
在古代中国, 女子同样是财产,国家与国家之间, 民族与民族之间, 家族与家族之间, 出现重大利害关系之时, 女子就又成了一种政治祭品, 作为政治联姻的“ 和亲”女性就大量出
现了。
《红楼梦》中元春的进宫, 宝钗的备选, 都被看作家族的光荣。
虽然探春远嫁, 元春神伤, 把一家人弄得悲悲凄凄, 但仍不妨碍贾家自持皇亲国戚而傲然不可一世, 因为在他们看来, 女子为家族的荣誉作出牺牲是理所当然的。
扩而大之, 就有了“ 昭君出塞” 、“ 文成公主进藏” 的大张旗鼓的赞扬。
在中西和亲女性的身上, 我们了解到中西方民族在对待人, 对待女人方面的不同态度。
西方的人本精神, 重视独立的个人, 看重个人的权力包括个人的婚姻爱情。
儒教的中国, 则往往把个人利益纳入团体的利益之中, 把婚姻爱情纳入政治伦理的范围。
另外,“父母之命”又是中国古代女子必须遵从的准则,他们无力反抗,又不得反抗,所以, 对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中国古代女子来说,追求自主的人格尊严, 无疑是一种奢侈。
三、妓女形象比较
生活中的妓女是被耻笑的, 而文学作品中的妓女, 则多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
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妓女命运的悲惨、社会地位的低下早已司空见惯,因此她们也就成了很多作家所关注的对象,妓女形象,也就成为了永不衰竭的文学话题。
如《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痴情的玛格丽特、曹禺的《日出》中自暴自弃的陈白露、老舍《月牙儿》中凄苦的母女以及《羊脂球》中无奈的羊脂球、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华伦夫人、左拉《娜娜》中的主人公等等。
陈白露与娜娜分别是曹禺《日出》、左拉《娜娜》中的主人公。
尽管她们分属于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文化背景, 但她们作为东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妓女形象所显示出的诸多相似和相近, 发人深思。
从被迫离家, 单枪匹马地在社会闯荡, 受到上流浮华生活的腐蚀毒害, 沦为金钱的俘虏和享乐的牺牲品, 中间虽曾有短暂婚史, 但很快破裂, 重新踏入社会后, 由名演员摇身一变而成红极一时的高级妓女, 一直到最后采取自杀或近乎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陈白露与娜娜划出了相似的人生轨迹, 当然这也是大多数妓女类似命运的概括。
中国文学中的妓女形象出身多如陈白露一样是官宦之家, 书香门第, 而且文化程度较高, 知书达理, 也多半因父亲早死导致家境败落或遭逢战乱导致与家人失散而误入风尘的, 特别是父亲早死, 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写作模式。
与中国相反, 西方文学中的妓女多半如娜娜出身下层(不象中国刻意强调家道中落) , 文化程度也较低, 甚至目不识丁。
而不管出身怎样,她们的结局大多都是悲惨地死去,。
但死的目的和方式又不同,中国文学作品中妓女的死被称为舍命取义,并且看似极有意义, 而这种“ 极有意义”是针对社会道德而非女性自身所渴求,是在迎合社会的男权观念。
而西方文学作品的女主人公大都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 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而以身殉情, 显示出西方女子的痴情。
她们的对立面不再是背信弃义的个别人, 而是整个上流社会, 她们以死来祭奠纯真的爱情, 以死来维护女子的尊严。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思想、礼教制度、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重“孝”和“礼”,重伦理道德。
家长制父权、夫权在社会中广泛盛行,婚姻观念则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力。
因此,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角色在塑造形象时有所不同,换而言之,中西方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的不同,也就反映着中西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