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补贴与反补贴法律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53.50 KB
- 文档页数:28
法律顾问《综合法律知识》考点:反补贴制度(一)补贴的确定补贴,是指出口国政府(地区)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
这里的财政资助包括:出口国(地区)政府以拨款、贷款、资本注入等形式直接提供资金,或者以贷款担保等形式潜在地直接转让资金或者债务;出口国(地区)政府放弃或者不收缴应收收入;出口国(地区)政府提供一般基础设施以外的货物、服务,或者由出口国(地区)政府购买货物;出口国(地区)政府通过向筹资机构付款,或者委托、指令私营机构履行上述职能。
调查和确定补贴的国家机关是商务部。
受到调查和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必须具有专向性。
具有专向性补贴的法定情形是:由出口国(地区)政府明确确定的某些企业、产业获得的补贴;由出口国(地区)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某些企业、产业获得的补贴;指定特定区域的企业、产业获得的补贴;以出口实绩为条件获得的补贴,包括《反补贴条例》所附出口补贴清单列举的各项补贴;以使用本国(地区)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为条件获得的补贴。
在确定补贴专向性时,还应当考虑受补贴企业的数量和企业受补贴的数额、比例、时间以及给予补贴的方式等因素。
损害,是指补贴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
对补贴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的对象,是来自2个以上国家(地区)的补贴产品,同时还满足下述条件:来自每一国家(地区)的补贴进口产品的补贴金额不属于微量补贴,并且其进口量不属于可以忽略不计的;根据补贴进口产品之间的竞争条件以及补贴进口产品与国内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条件,进行累积评估是适当的。
微量补贴,是指补贴金额不足产品价值1%的补贴;但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补贴进口产品的微量补贴,是指补贴金额不足产品价值2%的补贴。
法|律教育网反补贴调查和裁决(一)调查的发起和立案调查的发起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据国内产业的申请;二是依据调查机关的自主立案职权。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内容是什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简称《反补贴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那协议的内容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内容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内容第1条补贴的定义1.就本协议而言,以下情况应被认为有补贴存在:⑴某一成员方境内的政府或任何政府机构(在本协议中称“政府”)提供的财政资助即;①政府行为涉及直接资金转移(如赠与、贷款、投股),潜在的资金或债务直接转移(如贷款担保);②本应征收的政府收入被豁免或不予征收(如税额抵免之类的财政鼓励);③政府提供不属于一般基础设施的商品或服务,或购买商品;④政府向基金机构支付款项,或委托或指导私人行使上述①至③项所列举的一种或多种通常是赋予政府的职权,以及与通常由政府从事的行为没有实质差别的行为;⑵1994关贸总协定第16条意义上的任何形式的收入支持或价格支持;⑶由此而给予的某种优惠。
2.上述第1款所定义的补贴应遵守第二部分的规定,或只有在根据第2条的规定该项补贴是专向性的时候,才应遵守第三或第五部分的规定。
第2条专向性1.确定上述第1条第1款所定义的补贴对于在授予当局司法管辖范围内的某个企业、产业、企业集团或多个产业(在本协议中均称“特定企业”)是否为专向性的,应按照以下原则:⑴如果补贴授予当局或该当局据以行动的立法将补贴的获得明确限于特定企业,这种补贴即具有专向性。
⑵如果补贴授予当局或当局据以行动的立法对获得补贴的资格和数额规定了客观的标准或条件,如能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和条件,并且一旦符合便能自动获得补贴,则该补贴不具有专向性。
有关的标准或条件必须在法律、规章或其他官方文件中明确写明,以便能够对其加以核实。
⑶如果尽管上述⑴和⑵项所规定原则的适用表现为非专向性,但有理由使人相信其实际上具有专向性,则应考虑其他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补贴计划由数量有限的特定企业的使用,补贴计划由特定企业支配性的使用,不成比例的大量补贴向特定企业的授予,在决定授予补贴时授予当局行使决断权的方式。
补贴与反补贴的理论综述2.1 补贴与反补贴的由来“补贴”力一词由来已久,早在自由资本主义贸易初期,政府为了支持本国出口商占领国际市场而给予出口商以扶持和奖励。
世纪一世纪中叶的欧洲,西欧各国如英国、法国等国,均实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金银被看成是一国财富的主要标志,因而各国通过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获得金银。
获得金银的重要手段就是把本国的商品卖给别国的居民。
各国政府为了能够扩大出口,给予本国出口商品以补贴,以换取最能代表国家财富的金银币。
斯密在论及英国奖励出口政策时指出“其实政府或行会的这种出口补贴无异于付钱给外国人以购买英国货物。
”到了世纪,各国政府逐渐取消公开、直接的出口补贴政策,而由制造商和出口商常对出口进行补贴。
正如斯密描述“某些行业的经营者都私下同意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钱来奖励他们一定货物的输出,这种方策施行得很顺利,虽然大大增加了国产商品,但却仍然能在国内市场上使他们的货物的价格高一倍以上。
”随着时间的发展,补贴越来越流行,越普遍了。
各国政府大都为了扩大出口,采取了出口补贴的政策。
一国政府有权采取它认为适当的任何政策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一国的主权所在,也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其他国家本来是无权干涉的。
然而,一国对国内工业的补贴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对外贸易,影响了给予补贴国与他国的经济交往,则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补贴措施如使用不当也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对进口方或第三方的相关产业或其他合法利益造成损害,扭曲贸易和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就引起了一些补贴与反补贴规则的出台,乌拉圭会合谈判达成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eounter vailing measures)即(SCM》协议就是为了完善和严格补贴和反补贴的法律制度,通过一揽子协议的方式通过的,对于所有的成员过有约束力。
2.2 补贴及其特征2.2.1 补贴定义根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以下简称ASCM)第1条和第2条的规定,补贴是指一成员方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向“某些企业”(certain enterprises)(即指一个企业或产业或一组企业或产业)提供的财政捐助以及对价格或收入的支持,以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者减少向其领土内输人某种产品,或者对其他成员方利益形成损害的政府性措施。
第一节补贴与反补贴概述一、补贴的定义及其基本特点补贴的定义补贴:成员国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资助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入或价格的支持措施。
补贴的条件⏹一、是由政府或者公共机构提供的⏹二、提供了财政资助或者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三、使企业或者产业得到了利益补贴的基本特点1.补贴是一种政府行为2.补贴是一种财政措施3.补贴的对象是国内生产者和销售者4.受补贴方可以从补贴行为中得到某种“利益”5.补贴的目的是增强国内竞争者在市场上的有利地位二、补贴的分类(一)根据补贴的范围不同:一般补贴和出口补贴一般补贴:政府为某一产品的生产而给予国内生产者的补偿;出口补贴:政府为了刺激出口而给予出口生产者的产品补贴。
(二)根据补贴的方式不同: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直接补贴:政府为鼓励国内某种产品的生产而给予本国生产者的现金补贴;间接补贴:政府通过给予国内生产者在贷款、技术、税收等各种优惠条件和特权措施而资助国内生产者。
(三)根据补贴对国际贸易的扭曲程度:禁止性补贴、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述补贴1.禁止性补贴:不允许成员方政府实施的补贴,一旦实施,任何受其影响的成员方可以直接采取反补贴措施。
⏹特点:⏹很明确的专门用于影响贸易的补贴⏹对其他成员方最可能受到损害⏹直接对国际贸易产生扭曲⏹直接采取反补贴措施⏹属于红色补贴。
2.可申述补贴:成员方政府根据自己的政治、经济等发展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可对国内生产者或销售者进行补贴,若这种补贴对其他成员方的利益造成损害和防碍,其他成员方可以进行申述并诉诸多边争端解决。
⏹特点:⏹其存在具有合理性,WTO允许其存在。
⏹如果运用不当,将造成损害⏹受害方进行申诉并诉诸多边贸易争端解决⏹属于黄色补贴3.不可申述补贴:其他成员方不应采取反补贴措施并不可诉诸多边争端解决的补贴。
⏹特点:⏹为WTO所允许和接受⏹对其他成员方无损害⏹非专向性,普遍适用⏹属于绿色补贴三、反补贴及国际反补贴现状反补贴:成员方政府或国际社会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或为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而对受补贴的产品进口所采取的限制措施。
文章来源:/Content-1103.htm免费咨询法律问题/tiwen.htm 律师在线解答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已经2001年10月31日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朱镕基二00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进口产品存在补贴,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调查,采取反补贴措施。
第二章补贴与损害第三条补贴,是指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
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以下统称出口国(地区)政府。
本条第一款所称财政资助,包括:(一)出口国(地区)政府以拨款、贷款、资本注入等形式直接提供资金,或者以贷款担保等形式潜在地直接转让资金或者债务;(二)出口国(地区)政府放弃或者不收缴应收收入;(三)出口国(地区)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以外的货物、服务,或者由出口国(地区)政府购买货物;(四)出口国(地区)政府通过向筹资机构付款,或者委托、指令私营机构履行上述职能。
第四条依照本条例进行调查、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必须具有专向性。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补贴,具有专向性:文章来源:/Content-1103.htm免费咨询法律问题/tiwen.htm 律师在线解答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一)由出口国(地区)政府明确确定的某些企业、产业获得的补贴;(二)由出口国(地区)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某些企业、产业获得的补贴;(三)指定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产业获得的补贴;(四)以出口实绩为条件获得的补贴,包括本条例所附出口补贴清单列举的各项补贴;(五)以使用本国(地区)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为条件获得的补贴。
第6章补贴与反补贴法律制度补贴和反补贴法律制度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法律制度,旨在为国际贸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并保护国内产业的利益。
补贴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国内产业发展或解决特定问题而向企业提供的财务或非财务支持。
反补贴则是指措施,以防止进口商品受到不公平竞争的影响。
这两个法律制度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各国产业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补贴的定义和分类补贴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国内产业发展或解决特定问题而给予企业的财务或非财务支持。
根据补贴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
直接补贴是指政府直接给予企业财务或非财务支持,例如直接给予企业的财政资金、低利贷款、免税待遇等。
间接补贴是指政府通过其他手段对企业给予间接支持,例如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提供公共设施、技术支持等。
1.2补贴的国内法和国际规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补贴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国内产业的利益并促进经济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补贴往往会引起贸易争端,因此,国际经济组织和贸易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来限制高补贴行为。
WTO(世界贸易组织)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组织之一,它旨在促进自由和公平的国际贸易。
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规定了对补贴的定义、补贴的衡量方法、补贴的限制等内容。
根据该协议,一些国家对敏感性产业的补贴受到了限制,同时还要求通报补贴情况以确保透明度。
另外,一些国家还通过制定国内法来规范补贴行为。
例如,美国的《补贴法》对补贴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补贴的种类、补贴的目的、补贴的申请程序等。
2.1反补贴的定义和分类反补贴是指国家采取的措施以防止进口商品受到不公平竞争的影响。
根据反补贴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反补贴税和反补贴措施两种。
反补贴税是指国家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受补贴商品征收的税款,以平衡受补贴商品与本国商品之间的竞争关系。
反补贴措施是指国家通过其他手段对受补贴商品进行限制,例如设定数量限制、实施反倾销调查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我国国际贸易补贴与反补贴的法律政策探究补贴一直是各国有效的贸易保护工具,主要用于提高一国产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各国都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对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形成了重大阻碍。
1995 年WTO 成立以来,为保障贸易自由,WTO 部分成员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反补贴调查,目的不外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同时阻碍被调查国家的产业进步。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一直非常被动地接受着国外的反补贴调查。
201X 年11 月,欧盟对中国光伏电池正式实施反补贴调查;201X 年10 月,美国对中国味精实施反补贴调查。
总之,近几年来,针对我国的反补贴调查数量和规模在不断上升。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我国国际贸易补贴与反补贴的法律政策进行了研究。
一、补贴与反补贴的相关概念反补贴是一国政府或国际社会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国际贸易自由发展,针对某些补贴行为采取的必要限制性措施。
主要包括临时措施、承诺征收反补贴税等。
反补贴调查是实施贸易制裁的主要手段,实施主体是政府。
补贴是指某国或某机构向本国生产者或出口经营者提供资金或财政上的政策优惠,包括现金补助和其他政策优惠,目的是使获得补贴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WTO 反补贴贸易协议将补贴分为三种类型: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和不可诉补贴。
(1)禁止性补贴即红灯补贴。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明确将出口补贴和进口补贴纳入了禁止性补贴,任何成员国不得实施或维持此类补贴。
(2)可诉补贴即黄灯补贴(不是一律被禁止但容易受到质疑的补贴),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施的补贴,但如果使用此类补贴的成员国的补贴行为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则受损的成员国可以据此向使用此类补贴的成员国提起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