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苏东坡的趣闻轶事
- 格式:pptx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21
苏轼有趣小故事相传在宋代,有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名叫苏轼。
他的一生涵盖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我们将分享其中一些。
故事一:醉酒作文苏轼是个酒量不错的人,他尤其喜欢在酒后挥毫写字。
据说有一次,苏轼在醉酒后,把一篇文章写在了墙上。
第二天酒醒后,他看到墙上的字迹,非常满意。
于是,他将墙壁砌砖取下,将这篇醉酒作文保存了下来。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苏轼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作品就算是在醉酒状态下也能写出不俗的水平。
故事二:马上功名苏轼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的官场波折,被贬到了荆州。
而在那个时代,官员的地位和金钱是息息相关的。
苏轼有一次为了博得上级的认可,以马上官员的功名为赌注,与一位同僚比试骑马射箭。
苏轼临危不乱,竟然一箭命中了目标,赢得了比赛。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在官场中的机智和胆识,也彰显了他对声望的追求和渴望。
故事三:奇异的隐士苏轼崇尚自由和追求真理,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一位名叫黄庭坚的诗人成为了好友。
他们经常一起吟咏诗篇,交流学术。
有一天,两人共同决定躲在一个大箱子里,出洞察世事的变化。
他们躲了很久,等他们再次探出头来时,发现已经过了七天,外面的一切都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苏轼和黄庭坚对于自由的向往,也显示了他们对于世事的洞察力和思考力。
故事四:诗酒趣事苏轼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他经常利用诗词和酒来娱乐自己和他人。
有一次,苏轼在赴宴之前,事先将纸鸢打捆送给宴会的主人,然后写了一首诗作为贺礼。
等到苏轼参加宴会时,主人看到了捆放纸鸢的地方,深受感动,过来向苏轼表示感谢。
然而,苏轼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第二份礼物,却是一只真正的小鹰,笑着说道:“听过‘纸上得来终觉浅’吧。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纷纷称赞苏轼的诗词才华和幽默感。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仅仅展示了苏轼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他在文学领域中的卓越才能。
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颂,他的故事也以独特的方式延续至今。
虽然时光已逝,但苏轼留下的趣事和佳作仍然为我们所喜爱。
苏轼的奇闻异事1、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
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着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着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苏轼趣事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豪,其在诗词歌赋和书画⽅⾯都具有⾮常杰出的成就,对中国的⽂学产⽣深远的影响。
⽽关于这位著名的诗⼈苏轼有着哪些趣事发⽣呢?下⾯是⼩编分享的苏轼的趣事,欢迎阅读! 苏轼趣事有哪些 1、宣仁后问官 轼尝锁宿禁中,召⼊对便殿,宣仁后问⽈:“卿前年为何官?”⽈:“⾂为常州团练副使。
”⽈:“今为何官?” ⽈:“⾂今待罪翰林学⼠。
” ⽈:“何以遽⾄此?” ⽈:“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 ⽈:“⾮也。
”⽈:“岂⼤⾂论荐乎?” ⽈:“亦⾮也。
”轼惊⽈:“⾂虽⽆状,不敢以他途以进。
” ⽈:“此先帝意也。
先帝每诵卿⽂章,必叹⽈'奇才,奇才!’但未及进⽤卿⽿。
”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
已⽽命坐赐茶,撤御前⾦莲烛送归院. ------《宋史?苏轼传》 2、名慑举⼦ (东坡)初赴制举之召到都下,是时同召试者甚多。
相国韩魏公语客⽈:“⼆苏在此,⽽诸⼈亦敢与之较试,何也?”此语既传,于是不试⽽去者,⼗盖⼋九矣。
(《宋⼈轶事汇编》) 》) 3、⽂惊欧公 嘉佑⼆年,试礼部。
⽅时⽂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复以《春秋》对议居第⼀,殿试中⼄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吾当避此⼈⼀头地。
”闻者始哗⽽厌,久乃信服。
(《宋史?苏轼列传》) 4、少⽴范滂志 ⽣⼗年,⽗洵游学四⽅,母程⽒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宋史?苏轼列传》) 4、兄弟⾷⾯ 苏轼被贬儋州,他的弟弟苏辙亦被贬雷州,五⽉⼗⼀⽇,⼆⼈相遇于藤,惊喜之余⼀块⼉去路边的⼩摊吃⾯条。
苏轼⾼旷豁达,虽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的⾯条吃光,苏辙却只吃了⼏⼝就放下筷⼦叹⽓。
苏轼开玩笑逗他:“莫⾮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6、余以⼿为⼝,君以眼为⽿ 黄州东南三⼗⾥为沙湖,亦⽇螺师店。
苏轼的有趣小故事
一、东坡吃草。
苏轼和佛印是好友,经常互相调侃。
一次,苏轼去拜访佛印,不料佛印不在,开门的是一个小沙弥。
苏轼半开玩笑地问:“佛印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指着远方说:“就在东坡吃草!”
二、东坡说文。
苏东坡曾经教人写文章,他说:“假如集市上的店铺各种物品都有,却有一种东西可以把它们取来,这就是钱。
世上最容易得到的莫如物,最难得到的莫如钱。
文章、华丽的词藻、事实,就像集市上的各种物品;立意,就像钱一样。
写文章如果能先立意,那么,古往今来众多的事物就纷纷涌出,都来给我用。
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写文章了。
”
三、苏轼改诗。
有一回,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恰遇王安石外出。
他看见桌上摆着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觉得不合常理,于是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改完后颇为得意。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黄狗”是一种虫子,而“明月”是明月鸟。
到此时,苏轼才明白自己改错了。
苏轼的有趣小故事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被誉为文学界的巨擘。
他以其优美的诗词和深入人心的散文闻名于世。
然而,在他的文学才华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些关于苏轼的趣闻轶事。
1. 诗题的误会苏轼擅长写诗,他的诗作工整流畅,表达独特。
有一次,苏轼在一个聚会上被人请教一首他曾写过的诗的题目。
苏轼思考了片刻,并没有马上回答。
待人家离开后,他笑着说:“我当时实在没有想到一个好的题目,所以直接写上了‘无题’。
”然而,这次的回答却被聚会上的人误解了,他们以为苏轼对自己的诗没有定名,故意写上了“无题”。
2. 文字游戏苏轼喜欢和朋友们玩文字游戏。
有一次,他和朋友们进行了一场很有趣的比赛。
要求是用一句唐诗的每个字取一个字组成新的句子。
苏轼临危不惧,迅速地将一首杜甫的诗中的每个字重新拼接,让人感叹不已。
这样的文字游戏既考验了诗词的功底,也展示了苏轼机智灵活的思维。
3. 与和尚的对话苏轼曾与一位和尚进行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对话。
和尚问苏轼:“念佛可以超度众生,你的诗词可以超度众生吗?”苏轼答道:“唱佛曲的和尚可以念佛超度众生,写诗的文人可以用文字超度众生。
”这段对话反映了苏轼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的一种理解。
4. 微官诗社苏轼创建了一个名为“微官诗社”的文学组织。
该诗社由苏轼和他的一些文学好友组成。
他们相互赠诗、批阅和讨论,共同提高文学水平。
这个诗社成员中包括了一些文学名家,如黄庭坚、曾巩等。
微官诗社的成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
5. 水调歌头的创作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曲,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景和民间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
据说,苏轼创作这首词时非常有趣,他把词看作是一种游戏或者谐音的小游戏,通过语言的巧妙组合,传达出深刻的意境和感情。
苏轼的有趣小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诗词的独特见解。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更能了解到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家的一面,以及他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力和地位。
苏轼有趣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界,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而他的生平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苏轼的有趣小故事。
一、苏轼的“怪石”传说有一天,苏轼在游玩时,发现了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
他觉得这块石头非常有趣,于是决定将它带回家中。
他小心翼翼地将石头包裹好,然后让仆人将其运回家。
回到家中,苏轼将石头摆放在书房里,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它。
他常常与这块“怪石”对话,仿佛它是一个陪伴自己的朋友。
有一天,苏轼突发奇想,将自己的诗句刻在了石头上。
从此以后,这块石头成了苏轼的“灵感石”,他在写作时常常盯着它,如沐春风,思绪万千。
二、苏轼的名字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出生于北宋时期。
他在北宋的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但最终成功考取进士,并且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然而,关于苏轼名字的故事却是颇为有趣的。
苏轼原名为苏东坡,坡字与他的性格和作品风格非常契合。
但是,当时朝廷却认为坡字有些不吉利,希望苏轼能够改名。
苏轼很为难,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已经和自己紧密相连了。
最终,他决定留下“苏”字,但将“东坡”去掉,改名为“轼”。
轼字意为车辕上的横木,意味着承担重任、引领大家。
这个名字不仅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也成为了苏轼后来的代表标志。
三、苏轼的“败鳞图”苏轼对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据传,苏轼一次在画一尾鱼时,因为画得不满意,便将其撕毁。
但苏轼的朋友们却认为他的画很有特色,都很喜欢他的作品。
于是,其中一个朋友建议苏轼将撕毁的画收集起来,并把它命名为“败鳞图”。
苏轼觉得这个命名非常合适,于是收集了他撕毁的多幅作品,改名为“败鳞图”,并将其珍藏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失败的作品,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苏轼的“败鳞图”也成为了他创作中的特色之一。
四、苏轼与黄州“蜜梨”苏轼曾任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州期间,他发现黄州盛产美味的梨子。
苏轼生平趣事十个小故事1. 孩提时代,苏轼有一个好友叫做曹宁,他们经常一起去教堂,并且还会在外面的水井里打水,但是每次去打水的时候发现水都不在,后来他们发现原来是有村民把水放到其他地方储存起来,于是他们把水搬回去,可惜的是他们迟迟没有发现。
2. 苏轼和曹宁也经常一起玩捉迷藏,它们也经常搞得满城风雨,后来有一次,苏轼被曹宁追到江边,正巧江水涨起来,曹宁惊慌失措,赶紧跑回岸边,而苏轼却步步后退,一步步走出水面,从此以后,这成为了苏轼的特殊技能。
3. 苏轼出书《论语注疏》时,小学生太阳写了“普及学习和普及理解”的词。
苏轼觉得这句话深刻,便把它命名为《行句议论》,作为《论语注疏》一书的序言。
4. 曹长青请苏轼捉鱼作乐,苏轼感到很生气,他说“没有鱼行动似乎有些可惜”,并且婉言拒绝,曹长青说“你的话中总有点暗含”,实际上,苏轼的话里正是要求把鱼关在笼子里,他很想保护这些游动的生命。
5. 苏轼来到他的家乡杭州,他见到了家里的朋友们,他们烧烤、喝酒、吃水果,甚至还唱歌跳舞,当时他把这称为“游乐园”,他深深享受这种欢乐。
6. 一次苏轼分派出官给福建,他经过一所寺庙,被佛像的慈祥安宁所吸引,他便进庙拜佛,但是只有半跪,他想半跪表示他脚下还有大地,他毕竟是个官,无法将自己完全放下。
7. 苏轼因为一段情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被当时的皇帝斥责,皇帝认为苏轼是在谴责他,但苏轼说这是他对过去的怀念。
事后,皇帝认识到苏轼的认真态度,赦免了他。
8. 一次,苏轼去赌,那里正在比较头发的长度,苏轼的头发18英寸,他拿起腰间的刀把头发剪到15英寸,以赢取赌局,这就是苏轼被后人称为“三刀苏东坡”的原因。
9. 苏轼曾经担任过宰相、丞相以及礼部尚书,但由于官场不服而被迫退官,回到家乡乡里安享晚年。
后来,在这里他发表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使他在世人心目中一直屹立不倒。
10. 苏轼有一个可爱又活泼的私生子,名叫柳好眉。
苏轼会教他武术、书法等,柳好眉终于对苏轼的教导上手了,苏轼会拍他的头,做个赞赏。
宋代诗人苏轼轶事有哪些轶事典故1、道化童蒙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2、应考趣闻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
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3、美食大家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
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
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
杭州百姓感谢他。
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
苏东坡趣事十二则1、针锋相对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3、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苏东坡趣事北宋大诗人苏轼(号东坡)的一家人都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与其父苏询(号老泉),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也是诗文高手。
下面讲讲他们的两则小故事。
1.东坡肉苏轼喜欢竹子,他的居室四周都种上各种竹子,平时有空儿就漫步竹林观赏竹子。
他也喜欢吃肉,曾写诗一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东坡曾经做过杭州的通判,治理了西湖,使之水路畅通,农田受益,连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农民都说苏东坡是好官,到了过年时家家杀猪宰鸡,送给苏东坡。
他收到后,记下人名。
然后把猪肉切成大方块,下好作料放在大锅里煮。
苏东坡亲自看火候,直到汤汁快完的时候,才命人停火。
这时的肉,香喷喷,红酥酥,格外诱人。
到了中午时分,他又命人按名单给大家送去,让他们过年,苏东坡也约请一些官员和老人一块饮酒、吃肉。
大家都觉得这肉味道特别鲜美,酥软适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众人给这肉起了一个名,叫“东坡肉”。
苏东坡这么做,受到当地人们的称赞,留下了美名。
大家给他的诗续了两句:“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笋炒肉。
”2.与小妹谈诗苏东坡与妹妹经常以谈诗的形式开玩笑,说来有趣,挺逗的。
苏小妹的额头较高,苏东坡下巴较长。
有一天,苏东坡口占两句,拿妹妹开逗:“未出厅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毫不示弱,张口就说了两句:“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方流到腮边。
”兄妹俩都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对方生理上的特点,饶有情趣。
一天,苏东坡的朋友黄庭坚来访,刚落座,小妹就说:“您来的正好,我有两句没写完的诗,您帮我修改修改。
”黄庭坚忙说:“不敢,不敢。
在苏东坡面前哪敢说修改你的诗!”苏东坡谦虚地说:“老弟不必客气了,我妹妹这么信任你,当然向你请教了。
”黄庭坚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江西派的开山始祖,诗文都有很大的名气,但他还是虚怀若谷:“那我试试。
”小妹说:“我有两句诗,要添两个字,可一时又不知添哪个字合适。
你们帮我推敲推敲。
”“你说说!”俩人同时催问。
苏东坡十大幽默故事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饮食家等多才多艺的人物。
他以其幽默风趣的性格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苏东坡十大幽默故事,希望能为您带来欢乐。
1. 苏东坡与猪肉:有一次,苏东坡在家中煮猪肉,他觉得猪肉太香了,于是就把窗户打开,让猪肉的香味飘出去。
路过的人闻到香味后,纷纷进来询问苏东坡在做什么。
苏东坡笑着说:“我在煮猪肉,你们要不要尝尝?”大家都笑了起来。
2. 苏东坡与酒:苏东坡非常喜欢喝酒,有一次他在酒楼上喝酒,喝得酩酊大醉。
他对服务员说:“我要喝一壶酒!”服务员回答:“先生,您已经喝了一壶酒了。
”苏东坡笑着说:“那就再来一壶!”大家都被他的幽默逗乐了。
3. 苏东坡与鱼:苏东坡非常喜欢吃鱼,有一次他去钓鱼,结果一无所获。
他回到家后,对家人说:“今天我去钓鱼,鱼都被我吓跑了!”大家听后都笑了起来。
4. 苏东坡与狗:苏东坡有一只狗,他非常喜欢它。
有一天,他看到狗在院子里追自己的尾巴,他笑着说:“这只狗真有趣,它追着自己的尾巴,却永远也追不到!”大家听后都笑得前仰后合。
5. 苏东坡与书法:苏东坡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有一次他写了一幅字,自己觉得写得很好。
他拿给朋友看,朋友看后说:“这字写得不错,只是有一点不足。
”苏东坡问:“什么不足?”朋友回答:“不足之处在于,你写的字太好了,让其他人都写不出这样的字了。
”苏东坡听后哈哈大笑。
6. 苏东坡与官职:苏东坡曾经担任过一些官职,但他并不在意官职的高低。
有一次,他被任命为一位小官员,有人问他是否满意这个职位,他回答:“我只要官职,不要官位。
”大家听后都觉得他的回答非常幽默。
7. 苏东坡与诗词:苏东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广为流传。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自己觉得写得很好。
他拿给朋友看,朋友看后说:“这首诗写得很好,只是有一点不足。
”苏东坡问:“什么不足?”朋友回答:“不足之处在于,你写的诗太好了,让其他人都写不出这样的诗了。
苏东坡的10个幽默故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聚宴争菜苏东坡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商议好备下酒菜,请苏东坡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东坡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个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行完令可以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连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去。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盘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东坡时,苏东坡却不慌不忙地一拍桌子,喝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那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享用,那六个举人只能干瞪眼。
点评:这个民间故事被附会到多个名人身上,其他还有徐渭、郑板桥等,为了强调他们年轻时聪明伶俐。
2、巧骂贪官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酒席间,有人提议:“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都是贪官。
王笔说:“我先来。
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另一个官员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就醒悟过来:好哇,“龟”和“贵”,“鳖”和“笔”都是同音字,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他立刻指着苏东坡喝道:“狂徒,你胆敢骂人!”苏东坡说:“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人。
三一文库()〔历史名人苏轼轶闻趣事的故事〕导语: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还是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后人把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名人故事,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历史名人苏轼轶闻趣事的故事1. 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2. 苏轼退房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
(见宋费衮《梁溪漫志》3. 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导语】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今属四川省眉⼭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学家、书法家、画家。
1、聚宴争菜苏东坡⼆⼗岁的时候,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
有六个⾃负的举⼈看不起他,商议好备下酒菜,请苏东坡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东坡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
⼊席尚未动筷⼦,⼀个举⼈提议⾏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历史⼈物和事件,⾏完令可以独吃⼀盘菜。
其余五⼈连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渭⽔钓鱼!”说完捧⾛了⼀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位神⽓地端⾛了马⾁。
“苏⼦卿贝湖牧⽺!”第三位毫不⽰弱地拿⾛了⽺⾁。
“张翼德涿县卖⾁!”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把⾁扒了过去。
“关云长荆州刮⾻!”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了⾻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盘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兴⾼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东坡时,苏东坡却不慌不忙地⼀拍桌⼦,喝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那六盘菜全部端到⾃⼰⾯前享⽤,那六个举⼈只能⼲瞪眼。
点评:这个民间故事被附会到多个名⼈⾝上,其他还有徐渭、郑板桥等,为了强调他们年轻时聪明伶俐。
2、巧骂贪官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都不知道他就是⼤⽂豪苏东坡。
酒席间,有⼈提议:“我们来⾏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都是贪官。
王笔说:“我先来。
⼀个朋字两个⽉,⼀样颜⾊霜和雪;不知哪个⽉下霜,不知哪个⽉下雪。
”另⼀个官员接着吟道:“⼀个出字两重⼭,⼀样颜⾊煤和炭;不知哪座⼭出煤,不知哪座⼭出炭。
”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个吕字两个⼝,⼀样颜⾊茶和酒;不知哪张⼝喝茶,不知哪张⼝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个⼆字两个⼀,⼀样颜⾊龟和鳖;不知哪⼀个是龟,不知哪⼀个是鳖。
”苏东坡刚⼀念完,王笔就醒悟过来:好哇,“龟”和“贵”,“鳖”和“笔”都是同⾳字,这不是辱骂⼤⼈杨贵和我王笔吗?他⽴刻指着苏东坡喝道:“狂徒,你胆敢骂⼈!”苏东坡说:“要说骂⼈,我看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轶事,以下是其中一些:1.苏轼与佛印:苏轼与佛印是好友,经常一起谈论佛法和文学。
有一次,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轼听后非常高兴,然后又问佛印:“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吗?”佛印回答:“不知道。
”苏轼说:“我看你像一坨屎。
”佛印听后并不生气,反而微微一笑。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的幽默和佛印的豁达。
2.苏轼与苏小妹:苏轼有一个妹妹,名叫苏小妹,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
有一次,苏轼和苏小妹一起玩耍,苏轼调侃苏小妹说:“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意思是说苏小妹的额头很大。
苏小妹听后并不生气,反而反唇相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
”意思是说苏轼的脸很长。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兄妹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幽默风趣。
3.苏轼与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与苏轼的政治观点不同,但两人都是文学巨匠。
有一次,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不在家,苏轼看到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上面写着“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认为黄花就是菊花,菊花只会枯萎,不会掉落,于是他在后面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王安石看到苏轼的续写,知道他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于是他又写了一首诗送给苏轼,其中有一句“黄州菊花落瓣香”,意思是说黄州的菊花会掉落花瓣。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的直率和王安石的宽容。
4.苏轼与美食:苏轼是一位美食家,他对美食有着独特的品味和研究。
他曾经写过一篇《猪肉颂》,详细描述了猪肉的烹饪方法和口感。
他还曾经在黄州发明了一种名为“东坡肉”的美食,至今仍然是中国的传统名菜之一。
历史名人苏轼轶闻趣事的故事历史名人苏轼轶闻趣事的故事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属于口头文学,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名人苏轼轶闻趣事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名人苏轼轶闻趣事的故事1.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2.苏轼退房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
(见宋费衮《梁溪漫志》3.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苏轼的趣闻轶事1、水果和药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
”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
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
”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2、生死一线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
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
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
”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
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3、涵养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
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
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
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
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
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
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