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 格式:docx
- 大小:28.79 KB
- 文档页数:8
石河子大学2012至2013学年第二学期《史学专题》课程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论分封制与郡县制摘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李斯提出的郡县制,打开了中央集权的新局面。
自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都占主导地位,而分封制也以与西周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存在。
那么郡县制与分封制又有什么不同呢,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优劣是什么,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于是本文将对这两种制度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字:分封制、郡县制、周天子、秦始皇、中央集权正文:分封制来源于周朝,它是周朝的立国之本,周朝的天子虽然拥有天下的土地和人民,但是,周天子不将它们都握在自己一个人手里,而是将其分赐同姓、异姓的贵族。
郡县制来源于秦朝,在秦统一六国以后,李斯带头坚决反对继续沿用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议采用郡县制来统治和巩固新政权。
于是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这在以后的几千年,郡县制都占有主导地位。
分封制、郡县制作为两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各有其利弊,它们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下面我将把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历史影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分封制度在西周时期开始盛行,这种制度是周天子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
周天子将土地连同当地的居民分封给诸侯,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履行为周天子镇守疆土、交纳贡赋、助王救灾和按期朝觐述职等义务。
周王朝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而且分封制度实行的是世袭制,因为诸侯一旦被封,都将世代相传。
郡县制在秦朝得到推广,在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为了巩固新政权,采纳了李斯的意见,罢免了全国范围内的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皇上直接任免郡守和县令的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不得世袭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样下来就会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实行的是任免制,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不能世袭。
单元质量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X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
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解析:选D 据材料“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X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表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宗法制度“规定了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嫡庶关系、等级关系、相对地位和世袭权力”。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B.确定政治权力C.协调内部矛盾D.区分血统关系解析:选D 血统关系是由血缘形成的亲属系统,是血缘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区别,据材料“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可知是共同体内部关系而不是与外部关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并为封臣提供保护,同时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享有较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据此,材料阐述的社会时期是( )A.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时期B.秦把全国分为36郡时期C.制定礼乐制度时期D.“开元盛世”时期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该制度为分封制,属于商周时期,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故选C项。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这里的“公天下”是指( )A.权力继承根据血缘B.皇帝独揽国家大权C.官吏任免依据才干D.百姓不是封君私产解析:选C 据材料“废封建、行郡县”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体现“公天下”概念,故选C项。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进步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因而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
答案:A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A.建立了皇帝制度B.实现了祖国统一C.实行三公九卿制D.修筑了万里长城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嬴政,他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灭六国、完成统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3.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制度形成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朝建立后。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4.“‘(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
从材料中“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取信息,“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排除。
答案:D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A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C项: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实质是君主专制的表现;D项:既然是君主专制,也就不存在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问题。
【史料及解析】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这三个制度是中国非常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是递进关系,因为废除了分封制才有了郡县制。
行省制和郡县制并不是递进关系,行省制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增加的一道“防火墙”。
这是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清楚。
1.三者的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三者的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
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
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
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3)作用与影响: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
2.下图是《西汉前期形势图》。
由此可知郡国并行西汉初年央地关系:郡县制(中央主导)与分封制(地方主导)并行A.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B.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C.为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D.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答案】C【解析】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郡县制是中央主导,而分封制却由地方主导,由于分封制度下王侯的权力较大,中央难以进行垂直管理,这为后来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郡国并行制加大了地方的权力,并不是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A错误;秦朝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B错误;秦朝统一了六国,汉代的该措施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D错误。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解析】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地位比王国辖郡高,故A错误;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故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
初一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试题1.《荀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西周时周天子开创了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A.禅让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度D.分封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意思是西周初年分封71个诸侯国,来治理国家。
这说明了西周开创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D。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西周的分封制2.《礼记》记述说:“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
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A.尧B.舜C.禹D.启【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建立和兴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夏朝的兴衰3.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是:()A.夏B.商C.周D.战国【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朝代时间。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存在约470年,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约554年,周朝分西周、东周,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存在约825年,战国从约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存在约254年,所以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夏朝的兴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争霸、战国七雄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建立的时间,通过绘制的年代轴,让学生从年代轴上分析。
【史料及解析】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这三个制度是中国非常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是递进关系,因为废除了分封制才有了郡县制。
行省制和郡县制并不是递进关系,行省制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增加的一道“防火墙”。
这是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清楚。
1.三者的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三者的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
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
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
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3)作用与影响: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试论中国古代史上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体制采取分封制与郡县制两种形式。
从西周开始实行的分封制,至秦统一中国后被郡县制取代。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
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
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由此确立了分封制。
郡县制是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如今我们普遍认为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具有以下的优点:其一,官员由直接国君直接任免,打破了以世卿世官制度对官职的垄断,可以使国君选拔贤人治国;其二,官员的俸禄由国家以实物的形式支付,而不是赐封土地给予世禄,这使官员失去了稳固的经济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独立性,而强化了其对国君的依附性。
其三,官员以代理人的身份治理地方,不再与治下人民形成臣属关系,于是在宗法制下那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彻底改变,官员因而丧失了与中央对抗的人力资源。
但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分封制又以与西周分封制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
与此相联系的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也经久不息,从秦汉到明清,成为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永恒话题。
分封制与郡县制第一次大的争论发生在秦统一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针对秦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体制问题,秦始皇让大臣们进行讨论。
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大多数官僚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料及解析】地方行政制度及其认识(1)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作用):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有封国制。
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具有分裂的危险。
(4)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猛安谋克制: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6)行省制: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7)僧官制: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兔,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8)八旗制: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分封制、郡县制、州郡制、道路制、行省制分封制自从有了国家,随之就产生了管理的问题。
国家越大,管理问题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间接统治,即划分行政区域,由各区域的代理人代表最高统治者实行统治。
对古代君王来说,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间接统治的方式,然后才是依山川形便、风土民俗划分行政区域。
夏、商两代实际上还处于部族统治阶段,夏、商两族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都比周边部族要强,但它们直接控制的区域其实很小。
周灭商后,来自西部边陲的周人部落一下子获取了大片原属于商或臣属于商的东部领土。
为适应新的形势,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周初的政治家们实行了两项具体措施。
一是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使统治中心部分东移;二是建立宗法制度,实施分封制。
周代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即由周王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划分领地。
领地的领主称为诸侯,除定期贡奉及满足周王要求外,诸侯拥有自己领地内的一切权力。
分封制下,周王直接统治的领地只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块地方,但名义上拥有节制诸侯的权力。
各诸侯领地内部,诸侯与卿大夫间也实行分封制。
周朝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宗法关系,实现一种理想化的间接统治。
西周中期以前,分封制尚能保持一定的延续。
之后,随着各诸侯国力量的强大,分封制逐渐崩溃。
一方面,王室已无地可封;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也不再听命于周王的指挥。
终于在经历春秋战国(前770—前221)500多年的纷争之后,秦代废除了分封制。
西汉王朝建立后,部分恢复分封制,并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220—316)。
但这一时期的分封制已与西周的分封制大不相同,各封国内主要官吏基本都由中央政府任命,国主也大多没有兵权和财权,实际上只是空具封国的形式而已。
魏晋之后,分封制就基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郡县制西周的分封制,仅仅只是划分一片都邑所在的位置。
由于人口稀少,都邑之间很多土地并未开发,还没有严格的边界和行政区划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随着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发,逐渐出现了一些人为划定的行政区域。
课时作业2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这实质上反映出( )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B.分封制已开始解体C.三国霸主地位确立D.吴越文化的先进性【解析】从材料中“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可知诸侯的地位高于周王的地位,说明分封制已开始解体,故B项正确.【答案】B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材料不能说明()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解析】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提升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3.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君主专制造成了决策失误有所减少【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因此选D项.【答案】D4.《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解析】材料强调要加强对官吏的监察,结合史实可知秦代设立御史大夫以监察百官,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5.《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归纳: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影响等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 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 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 项错误。
2.(2015·江苏单科·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故A 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 ,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 ,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故C、D项错误。
3.(2013·浙江文综·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制A.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答D案】【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 ;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4.(2012 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①②③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故选 C 项5.( 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 .河南、河北B .湖南、湖北C .山东、山西D .广东、广西【答案】 C【解析】熟悉西周封国,知道各省简称,即可解答。
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 (豫、冀) (湘、鄂)(鲁、晋)(粤、桂)。
5.( 2013·北京文综· 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 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 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 .周B .秦C .汉D .唐【答案】 B【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 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
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
可 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
ACD 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
答案选 B 。
6.( 2010·安徽文综· 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答案】 C【解析】 题目给了三句话, 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 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 ;A,B 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
7.( 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 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 说:“其为制, 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 现在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 D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 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 县令有皇帝任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
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
7.(2016·上海单科· 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 .郡县之制C .郡国并行D .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 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 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模拟突破1.(2019·海门调研) 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答案】A【解析】“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意思是说要遵从旧典,管束商臣民,拥戴周王室。
“保民”说明要从民本思想出发,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疆域发展,故B 项错误;诸侯独立,王权衰弱是分封制后期的影响,故C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认同,故 D 项错误。
2.(2019·海安中学月考)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地的大小,故C 项正确。
3.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 项正确。
4. ( 2019·安徽宣城模拟) 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A. 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 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 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 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答案】D【解析】商周时期尚未出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主要统治方式,故B 项错误;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使用,故C 项错误;据材料“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以得出,这种“分封”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故D项正确。
5. (2018 ·湖北荆州高三模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 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A. 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 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 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 C 项正确。
6.(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代杜佑《通典》云:“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
”可见他主张()A.贵族政治B.分封制C.郡国并行D.郡县制【答案】D 【解析】“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表明他反对分封制,赞成郡县制,故D 项正确。
7.(2018·南京调研)《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B .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 .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 项错误。
8.(2018·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