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古诗背后的故事,也这么耐人寻味
- 格式:docx
- 大小:18.07 KB
- 文档页数:6
唐诗三百首:背后的历史故事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而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唐诗三百首》。
这部诗集选自唐代600多位诗人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包括爱情、自然、哲理等等。
但是,这些唐诗背后也有许多令人感叹的历史故事。
本文将带您走进《唐诗三百首》,了解这些背后的历史故事。
赋予了“诗仙”的杜甫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杜甫(712年-770年),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经历了动荡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动乱,目睹了社会的不平和苦难,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了政治、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世人。
《登高》与杜甫的壮志《登高》是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色,同时传达了杜甫对社会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杜甫登高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自然的壮丽,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表达他的政治理想。
杜甫在诗中写道:“拔山岳以为陆,动江海以漕船”,他以登高为象征,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希望能够改变社会,使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平凡的生活中的伟大——王之涣王之涣的生平和作品王之涣(675年-740年)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平易近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他的诗作常常以平凡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的作品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等,被广泛传颂。
《登鹳雀楼》和对生活的感悟《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过去的思考。
王之涣在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历史悠久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爱情与离别的痛苦——王之涣与杜牧王之涣与杜牧的生平和作品王之涣和杜牧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们两人都以描写爱情和离别的作品而闻名。
王之涣的作品普遍流露出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情境地的真诚感怀,而杜牧的诗作则以细腻的情感和饱含痛苦的离别感动人心弦。
诗词背后的故事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和人物传奇。
以下是几个著名诗词背后的故事。
《将进酒》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对人生的豪迈追求和对饮酒的热爱。
据传李白在写这首诗前曾经历了一次酗酒之后的梦境,他梦见自己乘龙马飞天,到达了天堂,遇见了仙女,并向她借酒。
仙女答应了他的请求,倒满了一杯酒,李白喝完后,便立即飞回人间,醒来后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描写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据传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时期写的,当时他到长安任职,深感思乡之情,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独自一人在宾馆中写下了这首悠远凄婉的诗作。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据说苏轼在写这首词时正值被贬谪之际,他深感人生无常,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忧伤和深情的词作,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
以上是几个著名诗词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文学家的创作灵感和情感体验,同时也反映了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这些诗词
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欣赏,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诗中含有故事的古诗
古诗中有许多含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爱情、友情、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列举了几首著名的古诗,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1.《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屈原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一首富有故事性的叙事长诗。
2.《木兰诗》又称《木兰辞》,讲述了一个名叫花木兰的女子代父从军,顶替父亲入伍,最终英勇杀敌、功成名就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被后人传颂为忠孝节义的典范。
3.《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盛唐时期的宫廷风貌和政治斗争,展现了宫廷权力斗争和爱情悲剧,具有浓厚的故事性和历史感。
这些古诗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华
文化的瑰宝。
这些诗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每一首古诗词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古诗词的背后故事,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仰望明月时的心情。
李白在写这首诗时,正身处逆境,家国飘零,心情郁结。
他在这首诗中借助静夜和明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抒发了对家国的深情眷恋。
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水调歌头》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北方流亡时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苏轼在这首词中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和苦闷。
这首词以其豪放洒脱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时的壮美景象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王之涣在这首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以其雄浑壮美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探寻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意境,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魅力与韵味。
古诗词中的故事有哪些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融汇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
本文将介绍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故事。
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事:据传,此诗写于唐代大诗人李白遭流放之际,当时他身在长安,长夜无眠,思念家乡。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的思念之情。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故事: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站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寓意着努力追求卓越和超越的人生态度。
3. 《渔家傲》 - 于谦黄金洗尽,不尽相思,不道离情正苦。
一双白鸳鸯,会教两处同难舍。
故事:此词讲述了渔家傲的故事,描述了他与妻子相互深爱却又因种种原因分离的悲情,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离别之苦的坚强态度。
4.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故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冬日的江边景象。
据说,柳宗元是在他的家乡遭遇政治事变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寒冷。
5. 《水调歌头》 -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故事:苏轼在这首词中情景交融地抒发了自己对往事的怀念。
他通过描绘月亮和酒的意象,表达了对官场失意和过往岁月的痛惜之情。
这些古诗词取材丰富,诗人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表达,将故事情节融入其中,赋予了诗词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些作品通过笔墨将各种故事情节展现出来,以此引起读者共鸣,并传达了作者们的情感和心境。
古诗词中的故事丰富多样,每一首作品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情感。
这些故事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反映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词句和出色的艺术表达,还可以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底蕴,感受诗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总之,古诗词中的故事丰富多彩,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词一直都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诗词既是文化遗产,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每一首经典的诗词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领略其中的奇闻轶事和历史的风云变幻。
1. 李白的《静夜思》与长安城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静夜思》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这首诗以简洁深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夜晚时思乡的心情。
然而,这首诗的诞生却与长安城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唐朝时期,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市区内人口众多,因此城市规模庞大,分区设置严密。
而经过李白的《静夜思》,我们可以窥见长安城的规模之大和生活之繁忙。
李白作为一名文人,他在长安城中流连忘返,在梦幻般的夜色中,文思如泉涌般涌现,使他产生了《静夜思》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黄河泛滥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水调歌头》是其中之一,它写出了苦难时期百姓的悲苦和对生活的坚守。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黄河泛滥期间创作的,黄河泛滥给当时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这首诗中,苏轼用生动的词语描绘出水灾淹没的农田和人们被迫背井离乡的悲惨情景。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透露着苏轼对发生的自然灾害的震惊和担忧。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当时百姓们所经历的苦难和无助。
3.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与南宋时期的盛况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豪情。
他的《青玉案·元夕》是他在南宋的元夕之夜写下的,这一夜象征着繁荣和喜庆。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场景,人们庆祝、赏花灯、放焰火。
这首诗充满了快乐和喜庆的气氛,也反映了当时南宋时期的繁荣和富裕。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唐朝政治杜牧是唐代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流露出他对时局的忧虑和政治的不满。
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记录了历史的重要载体。
每一首优美的诗词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承载了作者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思考。
通过走进这些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的内涵。
一、古诗名篇《登鹳雀楼》早在唐朝时期,大诗人王之涣就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
这首诗描绘了国家的繁荣和繁华,但同时也表现出王之涣内心深处对国家兴亡的担忧。
历史原型中,鹳雀楼是当时江南一带的重要观赏建筑。
它建在海岸边,是临江而立的高楼,高耸入云。
当时,唐朝正处于繁华的时期,许多名士文人都前来登顶,享受风景和谈论时事。
王之涣立足于高楼之巅,眺望千里江山,心头感慨万分。
《登鹳雀楼》背后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诗人虽然表达了国家的活力与繁荣,却也对国家前途充满忧虑。
这首诗既是对时代的赞颂,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二、诗意盎然的金陵风景金陵是古代南京的别称,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无数文人墨客在金陵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金陵独特的风景和人文历史。
杨万里是明代著名的作家,他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写出了金陵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欢乐。
同时,通过描绘临安的自然景致和市井生活,杨万里寄托了他对家乡的深情。
金陵的历史故事还表现在明朝的豪杰墓碑题词上。
例如,刘基墓碑上的词句"世风日下、自取咎殃",以及冯京墓碑上的词句"卧龙终被五操擒"都是历史名篇。
这些墓志铭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风采,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三、《静夜思》唤起的思考王之涣的《静夜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篇诗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静夜思》的历史故事凸显了诗人心灵的寂寞和对故乡的眷恋。
王之涣曾在边塞服役,长期离家,因此常常怀念故乡。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他远离世俗喧嚣,内心的思念随着明亮的月光沉淀,凝聚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古诗名句背后的故事古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许多名句更是流传广泛,被后人广为传颂。
这些名句不仅具有美丽的文字,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背后隐藏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本文将带您一探古诗名句背后的故事,为您揭示这些名句的深刻内涵。
1.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宋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堪称中国古代辞章之巅。
其中最著名的名句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句诗虽然简短,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相传这句诗描绘的是张若虚与他的妻子在海边夜晚赏月的情景。
诗人通过描绘月亮,抒发了他思念妻子的深情,同时把夜晚的宁静与美丽融入诗中,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愉悦的感觉。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唐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在行旅途中遇到困境后突然看到希望的喜悦之情。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运用山、水、柳、花等自然元素,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他走过阴暗的山水之后,眼前的景象重新明亮,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这句名句给人一种希望与勇气并存的感觉,鼓舞人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下去。
3.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名句,描绘了长江壮丽的景色和众多英雄豪杰的壮志。
诗人通过对长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家国壮丽景色和英雄人物的赞叹之情。
这句名句充满了激情和豪情,给人以豪放大气的感觉。
4.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中的名句。
诗人借酒为媒,将自己与月亮进行对话,表达了他对时代病态的颇为不满。
这句名句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表达了诗人对时人风气的批评,而“众人皆醉我独醒”则揭示了诗人对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超脱于世俗的境界。
5.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当代诗人贺知章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形容诗人登上鹳雀楼所感慨万分。
这句名句以“浮云遮望眼”和“身在最高层”形象写出诗人对平凡生活的不满和对追求高尚的向往。
古诗背后故事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诗歌犹如一片蓝天白云,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启迪。
然而,每一首古诗背后都有着它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与诗人的心境、生活经历紧密相连,使人们对于这些古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背后,是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据说,李白当时身处长安,却深夜不眠,心念所系的是他远在故乡的亲人和朋友。
透过窗户,李白看见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他感触良多,心中涌起了浓烈的乡愁之情。
这首诗简洁、朴实,却表达出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关怀,触动了每一个远离家乡的人。
2.《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在这首《春晓》中,以睡眠与清晨的景色为切入点,揭示了大自然万物充满活力的景象。
诗人在清晨从梦中醒来,不禁惊讶于外面的世界已经充满了春意。
鸟儿的鸣叫声传遍每一个角落,昨晚的风雨声是大地的清洗,而醒来时花儿已经开过又落,这让诗人感叹一切事物的变幻莫测。
这首诗表达了孟浩然对大自然的赞美,也让人们深刻了解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无常之美。
3.《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以壮丽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追求进取的精神。
诗人站在雀楼之巅,远眺白日落山的美景,看见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心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愈发强烈。
诗人希望自己穷尽千里目,登上更高的楼层,意味着他追求更崇高的目标和更伟大的成就。
这首诗激励人们要敢于追求梦想,持续向上。
4.《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以冬日钓鱼为情境,抒发了对于孤独、寂寞的感悟。
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了大自然的冰封和人们的离去,营造出了一片静寂的景象。
一位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小船上,穿着雨衣,静静地钓着寒江中的鱼。
这景象无不彰显出柳宗元对于生活中的孤寂和宁静的思考,以及对于自我内心的反省。
那些古诗背后的故事,也这么耐人寻味
| 居大不易|
当时白居易从江南来到长安。
16岁时,拿着自己的诗稿请当时的名士顾况指教。
当时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三个字就笑着说:“长安米很贵的,而你要想白白居住在长安,不容易啊。
”
顾况继续往下看,看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之后拍案叫道:“有这等文采,可以很容易的在长安白白居住,老夫方才不过玩笑罢了。
”
| 推敲之间|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 横槊赋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
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
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
”
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
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
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
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让我们统一江山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
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
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
接着,他唱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
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
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四十六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
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
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游山西村|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
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
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拄着手杖出发了。
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
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
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
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人面桃花|
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紧闭,不见佳人。
此时桃花依然盛开,崔护便在柴门上写下了这首《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红叶题诗|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祐在城墙下漫步。
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
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
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
于祐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
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
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
于祐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祐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
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
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
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
当时于祐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祐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祐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祐哪里得来的,于祐便如实告之。
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
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祐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
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
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
“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