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与衬托写作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7
考场作文高分十八招第十一招——对比衬托【招数秘诀】不见高山,不知平地。
没有绿叶,何来红花?对比写作,突出中心。
衬托手法,彰显主旨。
【掌握要领】俗语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
”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取得显现。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式之一,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述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以彰显其转变。
在行文中适当利用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硕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鲜明,中心明确而集中。
对比法的主要类型有四种:一是人物对比,二是不同事件对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心里对比,四是事件前后对比。
许多民间故事,往往都写二个人,一个好一个坏,这是人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同事件对比;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人很丑可是心地很仁慈,这是人物外表与心里对比。
衬托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一些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衬托。
衬托法主要类别:一是正衬法,即从下面衬托,以宾衬主,以美衬美。
如,先写甲歌唱得好,然后点明甲正在跟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
二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映来衬托。
如,通过路人的反映写某人的打扮的独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三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
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心里的悲伤。
【套路解析】一、对比法:人物对比班级的差生“刷、刷、刷”,像在战场上应战似的,同窗们小心翼翼地垂头在答卷。
考场中,坐着两位具有鲜明对比的学生:一名是蓝兰,她那黝黑的脸子沁出了一层细细密密的汗,那握笔的手也微微地战栗。
她发狠似的牢牢咬住嘴唇,似乎想咬出一个哪怕得分最小的答案来,但……另一名是班里成绩最优良的杨君君同窗,此刻,她早已经答完了试卷上所有的题目。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双方相互依存,无主次之分。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对立的双方,显示两者的反差,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例如: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受束缚的憎恶与对自由的赞美。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其目的是突出主要一方,使其特点更鲜明。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近似的事物来衬主体事物,例如李白的《梦游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以高大的“五岳”,“赤城”和“天台”被天姥超过,极言天姥之高。
反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衬托主体事物。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人以“蝉噪”“鸟鸣”之音可闻,倍显山林的幽静。
这是以动衬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例如:①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以物烘托人)②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正确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教师重点讲解集中写法的作用以上这几种写作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讨论。
初中教材中50%以上的课文都使用了以上写法。
如《听潮》《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春》《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海燕》《故乡》《犯进中举》《沁园春•雪》《口技》《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人类的语言》《纪念白求恩》等等他们的共同作用: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其中的衬托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正衬:“上有天堂,下游苏杭”使用的就是正衬。
课文中使用正衬的有《爱莲说》,文中的“菊”和“莲”构成了正衬关系,《捕蛇者说》先写蛇之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接着写“赋”之毒,最后得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结论,“蛇”和“赋”就构成了正衬关系。
《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构成了正衬关系。
因此,考查对比、衬托、烘托、比较的作用就成了中考和高考重要的考点之一。
试题1:《海燕》这篇文章索要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前还要写大海、狂风、乌云?(答案:意在领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哦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试题:人教社第一册《看戏》一文,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而剧情却十分概括,这是为什么?试题2:人教社第三册《口技》一文为什么要写听众的表情和神态?以上两题的答案基本一致:通过对观众(听众)的描写,烘托艺术家无与伦比的艺术水平。
试题3、纪念白求恩这段文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96年河北省中考试题)我们知道对比的作用是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以上这道题就可以这样答:通过对比,使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示差距,更加有利的说明了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性。
五年级阅读下册八文章中的对比和衬托【教学目标】:1、掌握对比和衬托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2、了解对比和衬托的区别方法。
3、学习和运用对比的技巧。
4、成语、朱子家训、格言的学习了解。
【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对比和衬托两种修辞的特点。
2、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理念】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阅读能力的应用和展现。
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阅读和写作的互动效应。
第一课时(55分钟)一、课前5分故事王1、师:快乐作文,快乐成长,欢迎走进今天的快乐课堂。
每周一次的相逢,总是让我有迫不及待的感觉。
今天我们5分钟故事王的擂主又是哪位呢,让我们拭目以待!(课前安排学生练习)生讲述《用脚写成的书》(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设计成讲故事,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指生讲故事(三个学生,各队代表,根据情况给各队加分)二、快乐大风车1、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徐霞客为了获得真实的资料,跋山涉水十余载,创作了巨著《徐霞客游记》。
下面让我们马上进入今天的朗诵环节-----《朱子家训》。
师泛读正音。
学生拍手打节奏读。
还可以做动作读。
最后快速背诵。
(设计意图:古典文学的诵读,初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培养学生速记的能力。
)2、巧记八字成语。
师:上一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五字成语,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八字成语。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师:对哪个成语熟悉,谈一谈。
3、格言警句师: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近朋友的话题,真正的朋友又是什么呢?从下面的几句格言中,我们似乎又能悟出点儿什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喜欢那个说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