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对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炮制学——第二单元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一、中药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性3.增强药物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制剂和调剂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矫臭矫味,利于服用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1)减毒川乌(草乌)、附子蒸、煮或加辅料煮——双酯型生物碱水解苍耳子、蓖麻子加热炮制——毒蛋白变性(2)降低副作用柏子仁去油制霜——消除柏子仁油滑肠通便的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性甘草蜜炙——药性由凉转温,功能由清转补麻黄蜜炙——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黄连姜炙——缓和苦寒之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3.增强药物疗效一般而言,炮制提高中药疗效方法有:(1)增加溶出、提高疗效(2)辅料协同、增强疗效(3)制备新药、扩大疗效(4)减少损失、保存疗效(5)其他果实种子类药物炒制——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易于溶出(“逢子必炒”)鳖甲砂烫醋淬——蛋白质溶出率提高;延胡索醋炙——游离生物碱延胡索乙素成盐后,溶出率提高;黄芩蒸制——杀酶保苷;血余、棕榈制炭——生品不作药用,经制成炭药后,则为止血散瘀之良药;黑豆干馏——主要外用,以消炎、抗菌、收敛见长,使黑豆一药多用。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莱菔子炒制——“生升熟降”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柴胡、香附醋制——引药入肝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盐制——引药入肾6.便于制剂和调剂(1)来源于植物类根、茎、藤、木、花、果、叶、草等药物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后,既便于制剂及调剂配方,又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质地坚硬的矿物类、甲壳类及动物化石类药材很难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其药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加热等处理,使之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便于煎出。
如砂烫醋淬鳖甲,砂烫马钱子,蛤粉烫阿胶,火煅醋淬自然铜、代赭石等。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考点炮制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③增强药物疗效;④便于制剂和调剂;⑤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考点(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成分的影响:所含生物碱为有效成分,性质稳定,可通过炮制,增强其溶解性。
常用酒、醋炮制。
如醋炙延胡索;所含生物碱为水溶性的,要采取少炮多润原则,如槟榔、黄连;若含有毒生物碱成分,可根据生物碱的性质,降低或转化该类成分,使毒性降低,如乌头、马钱子;一种药物不同药用部位所含生物碱成分及生物活性不同,应分别入药。
如黄麻。
(2)对含苷类药物成分的影响:尽量少炮多润,减少有效成分损失;常用酒做辅料,提高溶解度。
(3)对含挥发油类药物成分的影响:有些药物需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达到医疗的需要,如苍术。
所含护发油若有毒性或强烈的刺激性,通过加热炮制可大部分除去。
如乳香、没药。
考点中药炮制中常用的辅料种类较多,一般可分为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
液体辅料主要包括:(1)酒: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2)醋: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
(3)盐水:食盐味咸,性寒。
能软坚散结、强筋骨、清热、解毒、凉血、防腐,并能矫味。
(4)姜汁:生姜味辛,性温。
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温中、散寒、开痰、止呕、解毒。
药物经姜汁制后能抑制其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5)蜜:蜂蜜生则性凉能清热,熟则性温能补中。
甘而平和可解毒,柔而濡泽可润燥,缓可去急能止痛,气味香甜能矫味/臭;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气,十二脏腑之病皆宜,故认为其有调和药性之用。
(6)麻油:麻油味甘,性微寒。
具润燥通便、解毒生肌的作用。
固体辅料包括米、麦麸土、蛤粉、河砂、滑石粉。
考点净度是指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可以用炮制品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来表示。
各种炮制品含药屑、杂质要求在1%~3%。
片型:切制后的饮片应均匀、整齐,色泽鲜明,表面光洁,无污染,无泛油,无整体,无枝梗,无连刀、掉边、翘边等。
药海拾贝:炮制对中药材成份的影响2016-1-17 07:57 来自: 愚公想改行发布者: 绿茶.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对原药材进行的一整套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加工炮制之目的有四:一是消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四是便于制剂与贮藏。
如半夏,辛散温燥有毒(神经毒性)。
临床大都经炮制后使用,分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
用盐卤、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于健胃。
经童子尿炮制的半夏,主治跌打损伤、胃里咳血。
姜半夏则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
而生半夏则是催吐。
中药经炮制后,由于加热、加辅料等处理,可以使某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有量的增减,只有在搞清楚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进而为探讨中药炮制原理,据现代药学研究表明,炮制对中药材成分有着很显著的影响(以下内容源于本人1988年参加工作初的工作学习笔记,原文依稀记得是刊登在七十年代《中草药》杂志上)。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中药材的影响生物碱是一类含氮有机物,通常有似碱的性质,味苦。
炮制此类中药材常用的辅料有醋、酒两种。
醋,呈弱酸性。
可使生物碱成盐而易被水煮出(溶水性),增强疗效。
切记:炮制用醋应为发酵米醋。
如果用工业醋酸或食用醋酸配制的食醋,都有一定的毒性。
酒,弱极性。
可使生物碱游离其内,便于煎出有效成份。
另外,含水溶性生物碱的中药材(如槟榔),在切片浸泡时,能溶水而药效损失,故应改进浸泡方法。
二、炮制对含甙类中药材的影响甙系糖分子中环状半缩醛上的羟基与非糖分子中羟基(或酚基)失水缩合而成环状缩醛衍生物。
含甙类成份的中药材常有与其共存的一种酶(俗称酵素。
在一定温度下具活性,可使甙水解成糖与甙元)。
加热时,酶凝固而失去活性,尽而保存了甙不被酶解,保证了药效。
甙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可减低甙含量,同时,增加了成分复杂性,故一般不用醋炮制。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答案第一章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2.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①探讨炮制机理②改进炮制工艺③制定饮片标准3.举例说明什么是炮制原理: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如:减毒、增效、缓和药性及产生新药效等。
历史上对炮制原理的解释:如炒炭止血——红见黑止。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等现代部分已研究清楚药物炮制的原理:如醋制延胡索、煮川乌、草乌、附子等。
4.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时期:①春秋战国至宋代代: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第二章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②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③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2.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①生升熟降,例: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②酒炙升提,例:黄柏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炙之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③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沉浮,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①醋制入肝经,例:青皮入肝、胆、胃经,用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的作用②蜜制入脾经,例:甘草入、心、肺胃经,蜜炙后补脾和胃③盐制入肾经,例:知母入肺、胃、肾经,具有清肺、凉血、泻相火的作用,盐灸后则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4.炮制对毒性的影响: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第三章1.中药炮制的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毒性③增强药物疗效④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⑤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对某部位的作用⑥便于调剂和制剂⑦结晶药物,利于贮藏保管⑧利于服用2.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1)常用酒和醋等作为炮制辅料,以提高溶出。
中药炮制一一.名词解释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影响主药理化性质等作用。
3.生理灰分: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加高热灰化所得的灰分。
4.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5.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法。
二.填空题1.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2.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肘,一方面可以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和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3. 炒法有清炒炒、加固体辅料炒;根据所用辅料的不同,炙法可分为酒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醋炙。
4. 水火共制法包括蒸、煮和燀。
5. 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的是甘草汁; 具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的是生姜汁;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的是醋。
7. 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煅后变为氧化锌。
8. 一般中药炮制品的水分宜控制在7~13%。
9. 艾叶经制绒加工后,便于配制成艾条,茯神、茯苓经朱砂拌衣加工后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灯心草经青黛拌衣加工后,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竹茹、谷精草等经搓揉加工后便于调剂、制剂;制藤黄选用的辅料是豆腐,以降低其毒性。
10. 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的药物:杜仲、厚朴应去栓皮,北沙参、明党参应去根皮,草果、益智仁、桃仁应去果壳或果皮。
三.判断题1.《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当今的血余炭。
(√)2. 饮片“伤水”,易导致发霉。
(×)3. 黄芩宜采用浸润法软化。
(×)4. 山楂炮制后可以缓和刺激性的原因是有机酸含量降低。
(√)5. 炮姜和姜炭均具有温经止血作用,因而可视为一个炮制品应用。
炮制对药物的影响【关键词】中药炮制药性四气五味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代医药学家用药经验的总结。
对中药有目的的加工炮制,使其改变中药原有的性能和作用,而发挥其更大的效用,也可达到一药多用的目的,中药炮制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的性能和临床疗效。
1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1.1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如黄连本为大苦大寒的药物,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减低其苦寒之性,即所谓以热制寒可以制其偏,称之为“反制”。
“从制”可使药物的性味增强,疗效增加。
如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强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之为“从制”。
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
如生地黄主泄,具有清热凉血、滋阴养血之功;熟地黄主补,具有补血滋肾养阴之功,使药物的作用范围相应扩大。
1.2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
一般而言,辛甘味药物多为温热药,属阳,作用升浮;苦酸咸味药物,多为寒凉药,属阴,作用沉降。
药物经炮制后,可改变其作用趋向,如酒制引药上行,盐制引药下行入肾经,大凡生主升熟主降。
1.3 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中药炮制多以归经理论作指导[1],特别是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酒制升提,姜制温散,盐制走肾而软坚,醋制入肝而收敛等。
1.4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霜等。
具有毒性的中药经过炮制均可降低毒性[2]。
2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2.1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辅料制:常用醋、黄酒或白酒等作为炮制辅料,以提高溶出。
水处理:水溶性生物碱因在切片浸泡过程中,能溶于水而受损失,故应尽量缩短与水接触时间,以免生物碱损失。
加热:各种生物碱具有不同的耐热性,有的在高温下不稳定,可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
如草乌中剧毒的乌头碱, 经高温处理能水解成毒性小的乌头元碱,可减低草乌的毒性。
炮制对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摘要:目的:阐明在中药炮制加工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用不同的辅料,对生物碱类药物的疗效将有不同影响。
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明确了不同药物在不同的加工炮制条件下产生了一定的性变。
结果:发现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和疗效最大化。
结论:应以传统炮制技术经验和中医用药特点为基础,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探索科学的、规范的、实用的炮制技术。
关键词:炮制;生物碱;影响
炮制:古称“炮灸”,又称“修事”或“修治”。
从古代口耳相传至古藉《五十二病方》有文字记载以来,叙述炮制的专著相继有《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灸论》和陈嘉漠的《本草蒙荃》等,到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所记载的炮制方法已十分全面。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省市制定出版了《中药炮制规范》,要求各级医院严格按规范进行炮制。
在现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中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对古今炮制进行研究,应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及药理学、免疫学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探索炮制原理,制定合理的炮制方法,改进炮制工艺,制订炮制品的质量标准等,以达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在此仅浅析炮制对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 醋制能提高生物碱类药物的有效成分
大多数生物碱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但遇酸生成的生物碱盐却溶于水或易溶于水。
生物碱大都是结晶固体,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受热可被破坏、分解。
因此,含生物碱类药物在加辅料炮制时,应使用米醋、黄酒或白酒类。
米醋是一种稀酸,可使游离的生物碱转化为盐而溶于水,煎煮时易煎出有效成分而增强疗效,如延胡索是中医常用的止痛良药,为了提高止痛效果,自宋代始便采用其醋制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延胡索含有多种生物碱成分,其中延胡甲索、乙索均具有镇痛作用,以左旋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较为明显。
研究证明,当元胡生品和醋元胡入汤时,其生物碱的煎出量是不同的。
生元胡水煎液中的总生物碱含量为25.06%,而醋元胡则为49.33%。
说明醋制元胡的水煎剂中的总生物碱含量要比生品高出1倍,其止痛效果亦得到增强。
这是由于元胡经醋制后,其生物碱与醋酸作用后生成了易溶于水的生物碱。
2 炮制能降低或消除生物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炮制可利用生物碱的特性,降低或消除药物中非药效成分或有毒副作用的生物碱。
如马钱子中含量最高、毒性最大的生物碱是士的宁,研究证明,马钱子在炮制时,当温度超过270℃,其士的宁含量就相应地减少,如生品含士的宁为1.18%,而经油制(200~300℃)即减低为0.58%,经砂烫(250~300℃)即减低为0.89%,制炭后即全部破坏。
这表明不同的炮制方法均可降低毒性,其中,砂烫和油炸的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与生品相比只下降了7.9%和8.4%,而其急性毒
性却下降了48.5%和52.2%,表明马钱子炮制并不是通过降低其生物碱总量来降低毒性的。
而且研究还发现,马钱子在炮制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生物碱的异型结构(氮氧化合物)。
通过测定分析,认为其炮制的
最佳温度和时间是230℃~240℃和3~4min,此时的士的宁的氮氧化合物含量最高,比炮制前增加了2.5~3.5倍。
3 炮制对溶于水的生物碱成分的影响
有些药物的生物碱溶于水,在水制时应尽量缩短和水的接触时间,以防有效生物碱流失。
如槟榔中的槟榔碱可溶于水,水浸软化切片时应尽量缩短槟榔在水中的浸泡时间,或采用热短时浸润、蒸法等进行软化为佳。
4 小结
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用不同的辅料,对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是不同的。
故在炮制中药饮片时,应根据其药物的性质特点,选择适宜的炮制方法,要以传统炮制经验和中医用药特点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进行研究和应用,探索更多科学的、规范的、实用的炮制技术工艺。
参考文献:
[1]潘贤,陈昌乐,李小华.新编药物实用全书(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2]王孝涛,曾晖.中药炮制制毒增效论[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