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生物导论

现代生物导论

现代生物导论
现代生物导论

现代生物导论

题目: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保护措施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

学号:09023301

姓名:陈亮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价值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得以了解。第一,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间接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通常它并不表现在国家核算体制上,但如果计算出来,它的价值大大超过其消费和生产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学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展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在500~5000万种之间,或者更多,至今被人类认识的仅有140万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即是保护物种。物种是人类

食物、药物和工农业生产原料的基本来源。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加、技术进步,不少物种正在遭到过度开发和利用,许多地方不但生物资源已陷入枯竭境地,而且它们所栖息的生境也不断恶化。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在未来二十年中将可能重蹈晚白垩纪(距今6500万年以前)出现的大量物种消失的时期。不少人预测,到2020年,地球上将有1/4的物种陷于灭绝的境地,从而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的。有的生物只分布在某一地区,如白鲟只分布在长江干流和出海口;喙头蜥只分布在新西兰及附近一些岛屿,企鹅分布在南极洲附近,少数可延伸到非洲和南美洲南部;我国特产的金丝猴只分布在川、陕、甘三省南部和湖北神农架的高山上;大熊猫仅分布于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陕西秦岭南麓,生活在2 000M~3 500M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5大危机,这些危机的解决都与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关系。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除了开发本国资源外,还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压力,缺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造成许多生物多样性丢失;在粮食作物和畜牧业方面,由于追求高产、优质,导致品种单一化,许多具有某方面优良性状的动植物被淘汰,遗传多样性急剧减少。在过去的2亿年中,每100年自然界有4种植物,90种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技术手段的更新,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效率大大提高,

物种灭绝的速度也大为增高,20世纪每2年就有一个物种灭绝。过去的物种灭绝大都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当代则多是由人为破坏造成的,许多物种尚未被认识,未被定名就消失了,大量的基因丢失了,生态系统面积锐减。

人类不能不正视物种多样性损失的严峻现实。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无节制的发展造成了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割裂和变化,生物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外来物种不适当的引入。覆盖地球表面7%的热带雨林保存了现存生物物种的一半。然而,全球1/2的热带雨林已被伐尽,保留下来的也遭受严重破坏。生物技术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但某些生物技术的获得是通过改变遗传组织来实现,这就有可能使一些不成熟的生物技术传播开去,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危害。此外,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战略上,世界各国未能达成统一意见。发达国家主张采取严格措施限制使用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同经济增长结合,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根源在于贫困。不管争执何时休,科学界的警告是,地球上每一个生物物种的消失对人类生存来说都是一种威胁。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以前的绝大部分历史时期,物种的灭绝与形成速度基本相等,而今天的灭绝速度已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这是一场空前的“大屠杀”,每天约有100个物种在这场“大屠杀”中丧失.人类大概忘记了:人类只是今天仍然还活着的千千万万物种中的一个……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持续、合理地利用急待加强,刻不容缓。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加强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研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的安全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探索相关管理措施。建立病源和疫源微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畜健康。

以我国为例,截止2003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共批准8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484个。颁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加强了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力度。通过考核验收并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总数达到82个。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和江苏8个省开展生态省建设。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为

了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两者相互补充。合理布局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强化优先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保护区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开展试点示范。建立自然保护区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加强执法检查,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促进地方政府及基层群众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于自然种群较小和生存繁衍能力较弱的物种,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其中,农作物种质资源以迁地保护为主,畜禽种质资源以就地保护为主。加强生物遗传资源库建设。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人们共同的努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进行宣传教育。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

总之,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它关系到全球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多保护一个物种,就是为人类多留一份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做一份贡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