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情绪与脑
- 格式:ppt
- 大小:787.50 KB
- 文档页数:78
大脑的意识调节与情绪调节情绪对意识的调控作用大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起着控制与调节身体各个系统的关键作用。
其中,大脑对于意识的调节以及情绪的调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脑在意识和情绪调节方面的作用,并讨论情绪对意识的调控作用。
一、大脑意识调节的基本机制意识是人类思维和行为活动的核心,它涉及到信息的感知、加工、储存和表达等多个方面。
大脑对意识的调节是通过多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
1.1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层的一层,它包含了大量的神经元和神经细胞。
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运动、感知、语言和记忆等。
这些不同功能的区域之间通过神经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而高度协调的神经网络。
大脑皮层的活动是意识产生和维持的基础。
1.2 丘脑和下丘脑丘脑和下丘脑是大脑的深部结构,它们通过与大脑皮层的连接参与了意识的调节。
丘脑参与了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加工,下丘脑则与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对身体的内部环境进行监测和调节。
二、大脑情绪调节的基本机制情绪是人类内心感受和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它包括快乐、悲伤、愤怒等。
大脑对于情绪的调节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部分。
2.1 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脑中控制情绪表达和反应的重要核团。
它参与了恐惧的产生和处理,并与海马体和其他脑区相互连接,形成情绪记忆的回路。
2.2 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皮层的前部分,它对情绪的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
前额叶皮层参与情绪的产生和调控,同时也与决策制定和社会交往等功能有关。
三、情绪对意识的调控作用情绪对于意识产生和调控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情绪的不同状态可以改变大脑的活动模式,从而影响意识的生成和表达。
3.1 情绪与注意力情绪可以引起个体的注意力倾向和选择,进而影响意识的焦点和内容。
比如,当一个人处于害怕的情绪状态下,他的注意力往往会更加集中于与害怕相关的刺激,并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3.2 情绪与记忆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大脑部分区域的活动,从而加强或削弱记忆的编码和检索过程。
大脑与情绪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类大脑是情绪的重要源泉和调控中心。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影响个体的思考、决策、行为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
然而,大脑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单向影响,而是一种复杂且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大脑与情绪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研究和实证证据。
情绪是一种内在表达,涉及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体验。
大脑的情绪中枢主要包括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等脑区。
其中,杏仁核被认为是情绪的主要处理中心。
通过与其他大脑区域的相互交互作用,杏仁核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快速反应,并激活其他大脑区域进一步调节情绪的处理和表达。
大脑对情绪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回路的活动实现。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的化学物质,能够传递神经信号并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例如,多巴胺、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大脑中涉及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包括杏仁核-海马回路、杏仁核-扣带回-前额叶皮质回路等,这些回路在不同层面上调控情绪的生成和表达。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脑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情绪可以影响大脑的认知和认知加工。
情绪状态对注意力、记忆、学习以及决策等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情绪激动或焦虑时,可能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和记忆事物。
另一方面,大脑的认知加工和功能状态也可以调节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和调节大脑的认知功能,如情绪调节训练和注意力训练,能够显著改善人们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和抑郁症状。
此外,大脑中的神经可塑性也在情绪的形成和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神经可塑性指的是大脑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能够通过经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特性。
研究表明,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并引起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例如,慢性压力和焦虑状态可以导致大脑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的改变,而情绪调节训练可以改善这些改变并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
情绪的大脑机制我们知道,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
具体说是是什么反应?大家众说纷纭。
但是,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情绪是大脑身体各部分共同完成的。
首先我们看看大脑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脑的上层是两个大脑半球,在大脑半球的下面的后部是小脑。
和大脑半球连接的是脑干,它包括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或称视丘、下视丘)、中脑(又称顶脑或四叠体)、桥脑和延脑(图3)。
大脑两半球包括表面灰质部分和里面白质部分。
灰质部分叫大脑皮层或大脑皮质,它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的中枢,揭开头盖骨即可看到它,呈灰色的凹凸沟回状,约厚2-3厘米,面积约两千多平方厘米。
皮层有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由表至里共分六层:小细胞、颗粒细胞、锥体细胞、较密的颗粒细胞、较大的锥体细胞、梭状细胞。
每个半球有一条中央沟(又叫中央裂),横切半球,还有一条在半球的基底面沿着边缘转向后方的深谷叫脑侧沟。
中央沟和脑侧沟之前的部分叫额叶;枕骨上的半球后部叫枕叶;在枕叶之前、中央沟之后的半球顶部称顶叶;在脑侧沟后、枕叶前的半球侧部叫颞叶(图4)。
经生理心理学家研究鉴定,额叶的功能主要是主管人的智慧;额叶的后部主管人的动作,称为运动区;顶叶主管人的感觉、知觉,称感觉区;枕叶主管视觉,称为视觉区;听觉区在颞叶上部,嗅觉区在颞叶下部(图4)。
但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并非绝对的,各个功能区也不是互相孤立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即当某一功能区发生故障时,其他功能区也可代行其部分功能;同样,大脑皮层某些功能受到损伤时,也往往会影响到该功能以外的其他一些功能。
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证实,大脑皮层除有功能定位外,还有功能联合和调节作用。
丘脑是传出、传入神经的“转运站”,起着神经通路的“中间站”作用。
下丘脑能控制延脑和自主神经,它的功能很多,人的情绪、动机、行为(如吃喝行为、性行为、攻击行为等)都受它支配。
小脑主管动作协调及平衡;中脑主管视觉(使瞳孔变化)和听觉;桥脑帮助人睡眠与觉醒;延脑是人的生命中枢,主管呼吸、血液循环、胃蠕动等等,维持人的生命。
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解析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与大脑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情绪和大脑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析其机制。
一、情绪的定义和分类情绪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内部心理状态。
基于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如喜、怒、哀、乐)和复杂情绪(如爱、恐惧、焦虑等)。
情绪与我们的体验、决策、社交互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情绪的生理机制与大脑的激活和调节密切相关。
当我们遇到刺激(如威胁或奖赏)时,大脑的情绪中枢,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将被激活。
杏仁核的激活对于情绪体验的产生和控制至关重要,它直接参与了情绪记忆的形成,使得相应的刺激在下一次出现时能够更容易引发相同或类似的情绪反应。
三、情绪的神经网络情绪的产生和表达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复杂连接和调节。
其中,杏仁核和海马体是情绪加工的重要区域之一。
杏仁核与海马体之间的连接通过海马-杏仁突触传递信息,使得情绪记忆与情绪反应能够相互关联。
此外,前额叶皮层也是情绪调节和控制的关键区域,它通过与其他脑区的神经网络联系,调节和抑制情绪反应,促使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四、情绪与认知的互动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情绪的激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认知过程,如记忆、学习和决策,还可以通过影响注意力和思维方式来间接影响认知。
研究表明,情绪稳定和积极的人在认知任务中表现更好,而情绪不稳定和消极的人则可能出现认知偏差和决策错误。
五、情绪调节的方法理解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对于情绪调节和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1. 认知重组: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来改变情绪体验,如积极思维和情绪重塑训练。
2. 情绪表达:通过表达情绪来减轻压力,如与他人交流、书写日记等。
3. 身体锻炼: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紧张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4. 呼吸调节:深呼吸和冥想等方法可以帮助平静情绪,减轻焦虑和压力。
六、应用前景对情绪和大脑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对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的治疗提供指导。
情绪与脑神经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化学研究在20世纪的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把心理学, 包括情绪,从神秘莫测中解脱出来,为心理学进入科学殿堂迈进了一大步。
应当说,情绪研究的进展,是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而得到的。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情绪生理学已被关注。
随着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许多生理心理学家对心理学脑机制研究的兴趣正在增长。
然而脑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范围似乎更集中在认知方面。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情绪在本质上并不比其他心理过程更主观。
然而,大多数心理学家并不认为只有脑科学才能解释心理现象。
应当说,没有主观的行为学的解释而只有脑的知识,心理学就将化为乌有。
而心理学、神经学和行为科学三方面的结合,才是探索情绪基本性质和机制的完整途径。
一、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理论取向由于脑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难点,心理学又是脑科学中的难点,所以脑的心理科学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论取向是自然的。
尤其情绪的主观体验方面令人难以琢磨,理论观点的分歧也常常发生在这一点上。
(一)普遍化情绪论(generalized emotion theory,简称GET)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思考和近十几年情绪生理心理学的探讨,情绪的脑科学思路逐渐明晰起来。
以勒杜(Ledoux,1996)为代表,研究者认为情绪普遍地存在于脑的认知网络之中。
例如,在学习和工作记忆中,情绪是必要的成分。
他们是一些情绪生理心理学家,与多数认知心理学家不同,强调情绪在认知中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一般不重视感情的主观体验本质,不把感情体验作为有重要功能的情绪属性,甚至摈弃体验作为脑的整个心理机构的一种成分。
普遍化情绪论者的大量工作在研究单一情绪系统(如恐惧)时所得的结果认为, 各种情绪是在认知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成分,在特定的情境中可能发生,它们是习得的。
这一学派的工作在情绪的神经环路上有很多发现,已经在神经科学中被普遍接受,但很少涉及感情体验这一情绪的根本话题。
(二)核心感情程序论(central affective program,简称CAP)以麦克莱恩(MacLean,1990)、潘克塞普(Panksepp,1998)为代表,提出脑的核心部位存在着感情的程序系统,这个系统是脑在进化中发生的各类具体情绪的内在机制,情绪是脑的整体机制中产生的主观体验状态。
情绪与脑2.1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2.1.1 前额皮层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前额皮层的各个部分与情绪有关。
①正常人的研究。
研究表明,由情绪电影诱发的厌恶和恐惧能提高右侧前额叶和前部颞叶的激活,而诱发的积极感情能引发相反的不对称激活模式。
在消极感情产生时,右侧的前眶额、前脑回的代谢率提高;在积极感情产生时,左侧后中央脑回的代谢率提高。
②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比较左侧和右侧大脑损伤病人的心境,发现左侧前额皮层损伤后出现抑郁症。
原因是,这一脑区参与了积极感情加工,损伤后导致体验积极感情的能力缺失,这是抑郁症的一种标志性特征。
③情绪障碍的研究。
研究发现,当社交恐惧症者期待公开演说时,与控制组相比右侧前额皮层被强烈地激活。
同样,右侧前颞区的激活也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左侧前颞区的激活低于控制组。
2.1.2 杏仁核杏仁核对知觉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
2.1.3 海马和前部扣带回海马在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
2.1.4 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2.1.5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研究发现,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2.2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在情绪活动过程中,总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当某种情绪产生时,将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
2.2.1 情绪与分泌系统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外腺体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分泌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作为判定某种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例如,人在悲痛或过分高兴时往往会流泪,焦急和恐惧时会冒汗,焦虑不安者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多等。
2.2.2 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是以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所形成的神经回路为基础的生理反馈系统,它支配和调节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
情绪调节的神经解剖学大脑结构与情绪控制的关系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调节情绪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而情绪的调节与大脑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联体现在神经解剖学层面上。
本文将探讨情绪调节的神经解剖学大脑结构与情绪控制的关系。
大脑是情绪的中枢,控制着情绪的生成和调节。
在情绪调节过程中,下丘脑、杏仁核、海马体以及前额叶皮质等大脑区域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下丘脑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核心。
下丘脑位于脑干的底部,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
它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调节人体的情绪状态。
此外,下丘脑还与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相互连接,形成情绪调节的重要神经回路。
其次,杏仁核是情绪加工的重要区域。
杏仁核位于大脑边缘系统中,与情绪的生成、加工和表达密切相关。
杏仁核对于负性情绪的识别和记忆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与下丘脑和前额叶皮质的连接,调节情绪的表达和情绪体验。
杏仁核的活动异常与情绪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另外,海马体在情绪调节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海马体位于大脑的内侧颞叶区域,是记忆和情绪加工的关键结构之一。
在情绪调节中,海马体通过与下丘脑和前额叶皮质的相互作用,对情绪的表达和记忆进行调节和整合。
海马体的功能紊乱与情绪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最后,前额叶皮质是情绪控制的重要区域。
前额叶皮质位于大脑的前部,是高级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它通过与下丘脑、杏仁核和海马体等结构的相互作用,调节情绪的表达和控制。
前额叶皮质具有情绪调节的认知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综上所述,情绪调节的神经解剖学大脑结构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
下丘脑、杏仁核、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等大脑区域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调控人体的情绪状态,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进一步研究大脑结构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情绪调节的机制,为情绪相关的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
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
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1、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大脑与情绪摘要:人的一切行为基本上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尤其是在大脑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下完成的,而情绪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意识,那么人的大脑是如何感受喜怒哀乐的呢?人的情绪又将对内脏和躯体运动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逐一展开探讨。
关键词:大脑神经系统情绪内脏运动一般人认为精神超脱于肉体之外,但神经科学家却发现,精神与肉体完全无法脱离,在人们复杂的情感后,起作用的是令人着迷的生物学,大脑中繁忙工作着的1000亿个神经细胞是精神背后的物质基础,它们的同力协作让我们进入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体验到人生旅途中各种复杂感受。
一、有助于生存的恐惧从“恐惧”入手理解人类情感的生物性法则,是一个好选择,因为它是认知神经科学家最先了解的人类情感。
它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情绪,但对人类生存来说是必需的。
置身于旷野之中,如果缺乏恐惧感,人类就活不长。
大脑中的“杏仁核体”是我们的“恐惧之源”,它负责学习并记住你所必须害怕的内容。
大脑中有两个“杏仁核体”,它们是一些神经细胞束,由于形状像杏仁而得名。
“杏仁核体”位于大脑两侧,处在颞叶下面。
它们好像一个协调不同来源信息的网络中心,收集环境信号、记录情感含义,并在必要的时候启动恰当的反应。
这个“中心”获取来自视丘下部的身体对环境的反应信息(例如心率和血压),并且与大脑前部的理性推理区域沟通,同时连接“海马体”—大脑中一个重要的记忆中心。
人体的恐惧系统效率如此之高,以致你根本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什么事,大脑就已经作出反应了。
例如,你在开车的时候,有一辆车突然转向插入你的车道,你在还没明白过来前就会感到害怕。
在你大脑的视觉部分“看到”危险场景之前,恐惧信号已经在你大脑的“杏仁核体”和危机系统之间传递。
“杏仁核体”不仅帮助人们辨识其他人脸上的恐惧表情,还对其进行自动扫描,因此恐惧是会传染的。
那些大脑“杏仁核体”受伤的人或动物会丧失这类恐惧技能,不过对他们来说,世界反而会因此变得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