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美丽富饶的民族地区
- 格式:ppt
- 大小:9.74 MB
- 文档页数:81
第二课广袤富饶的共同家园学习目标:通过独学,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有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
学习重点: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学习难点: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第一课时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
3.限时10分钟完成。
教材助读1、我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不仅有,还有、、、等。
在地区因地理、气候等条件不同,物产各具特色。
2、、、、、等地区,土地平坦肥沃、物产丰富。
3、我国南方气候、雨量,适宜种植、、、等水果和剑麻、甘蔗、、、等经济作物。
4、、、、等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新疆的、、内蒙古的、,甘肃的,宁夏的等都享有盛名。
探究案――――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1、【活动一】阅读教材P8,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农作物?2、【活动二】阅读教材P8,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名贵的水果?探究点二3、【活动三】阅读教材P8---P9了解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畜牧产业。
4、【活动三】阅读教材P9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袤的森林,你知道这些森林中有哪些物产吗?训练案------有效训练、反馈矫正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森林面积有1.95亿公顷,其中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A.50% B.80% C.20% D.40%2、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国热”的“文化节”。
这已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醒目名片。
“文化走出去”体现了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国策是()A.保护环境B.人才强国C.对外开放D.对外贸易3.“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摧不垮我们的意志;可以震倒我们的房屋,但震不垮我们的脊梁。
”这一豪言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中的( )A.自强不息B.团结统一C.勤劳节俭D.爱好和平4.长江、黄河、澜沧江、珠海等几条大江大河发源于(),落差很大,水力资源非常丰富。
A.东部地区 B.南部地区 C.北部地区 D.西部民族地区第二课时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
二年级下*第四册1、《太阳的话》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你的眼,让你的眼睛看见我的到来,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2 、《春笋》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竹!春日,春雨蒙蒙,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像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
雨雾纷扬,洒在竹叶上,沙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像春蚕吞食桑叶。
嘀嗒,嘀嗒,小水珠掉落在地上,渗进土里去了。
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婴儿吮着母亲的乳汁,吸呀吸,积聚着力量。
嗬,一夜之间,又有无数春笋拔地而起啦!瞧,漫山遍野,密密麻麻。
一个个像尖尖的锥子,披着淡绿的嫩衣,在春风中欢笑,在春雨中沐浴。
春笋多么顽强啊!春雷一动就破土而出,冲破地皮蹦出来,顶开沙砾冒出来,穿过石缝钻出来……别看它们嫩生生的,可浑身充满力量,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
春笋长得多么欢畅啊!迎着阳光,吸着雨露,一个劲儿地拔节,叭叭叭,一节,一节,一节……你追我赶,竞争着向上,向上。
山泉叮咚为它们伴奏,鸟雀欢鸣为它们歌唱,山花舒瓣为它们舞蹈,松柏婆娑为它们鼓掌:长吧,长吧!高高的天空多么广阔,看谁早日成材。
3 、《享受森林》樱樱很想有一天能到森林里去玩。
爸爸指着门前花园里的一棵棵小樟树苗说:“看,这里就有一片森林。
”“什么呀,那只不过是两瓣小小的叶芽嘛!”“只要你心里有它们,经常去护理,要不了几年,它们一定会长成一片森林。
”樱樱不怎么相信,但她相信爸爸。
所以,樱樱每天从门前走过,都要看看那些小樟书苗。
泥土干了,她就浇水;长出了杂草,就把杂草拔掉;刮大风了,她为小樟树苗绑上一根竹子;寒流来了,就在小樟树苗四周铺些稻草······过了一年又一年,小樟树苗跟樱樱一起长大。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五年级民族常识科教学工作计划执笔人:骆淦波开展民族常识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因素的存在。
一些违背党的民族政策和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是由于不学习党的民族政策,不了解和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引起的。
为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特别是在内地汉族地区青少年中进行这项教育很有必要。
在中小学中开展民族常识这一教育活动,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掌握我国的国情,从小就在心灵中塑造我国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做到“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使爱国主义教育更生动,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为更好的让学生学到民族常识,特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如下:一、教学总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3.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二、教学资源分析本册教材共完成四个单元的教学,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单元“多彩的中华家园”,第三单元“灿烂的民族文化”,第四单元“知我民族,爱我中华”。
这学期学习第一单元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和《美丽富饶的民族地区》,即6课时。
本节内容是对我国多民族国情的简单阐述,注意了解和记忆。
教学重点: 1、56个民族。
2、民族分布。
教学方法简介: 1、识记:(1)56个民族,1个人数众多的汉族,其他55个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族,再了解4-6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3)民族政策:一律平等。
2、读图:民族分布:(1)汉族:遍布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牧歌》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课类:设计·应用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无伴奏合唱《牧歌》是合唱中的精品,它充分说明民歌与音乐创作间“源与泉”的关系。
改编版的合唱以其旋律、和声、肢体等要素的精心编配,充分展现各声部的音色特质。
所以,本节课着重让学生感受合唱中的人声音色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感受巧妙的和声布局、灵活的力度变化,为这一首传统民歌赋予的新的生命力。
教材分析:《牧歌》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曲,整首曲目由上句和下句两个乐句构成的长调民歌,歌曲为D调,一段体,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在这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融进了如此的诗情画意,把美丽富饶的草原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初中过度的阶段,其心理日趋成熟,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的变化。
学生的认知有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并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要素的讲解尤其重要,想让他们掌握音乐知识,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学生有了动力,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学生用具:课本多。
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
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拓展延伸教师讲授合唱中各声部特点:女高:明亮宽广女低:丰满结实男高:高亢清朗男低:深沉浑厚学生根据本课的歌曲连一连各声部对应的场景拓宽学生的视野,积累合唱相关知识。
课堂小结今天,老师和大家去学唱和欣赏感受了《牧歌》,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这个热情、幸福、自由、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族是一个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
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善歌善舞。
蒙古族的音乐与舞蹈都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如蒙古长调、短调、呼麦,又如蒙古的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等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区域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