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基础知识培训
- 格式:docx
- 大小:29.01 KB
- 文档页数:12
防爆知识培训防爆知识培训是为了让员工了解并掌握防爆安全知识,预防和减少爆炸事故发生,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爆知识培训内容:1. 爆炸原理和危险性:介绍爆炸的物理和化学原理,以及爆炸对人员和设备的危害性。
2. 防爆设备和防护措施:介绍不同类型的防爆设备,如防爆灯、防爆工具等,以及在应急情况下应该采取的防护措施。
3. 防爆标志和区域:介绍不同防爆标志的含义及其在工作场所的应用,以及防爆区域的划定和管理。
4. 应急处置和逃生技能:培训员工应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包括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逃生通道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等。
5. 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员工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如防爆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不可操作的危险设备等。
通过防爆知识培训,员工能够提高对防爆安全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防爆设备的正确使用,提高应急逃生技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爆炸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同时,定期的防爆知识培训也能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
防爆知识培训是企业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给人身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对员工进行防爆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减少爆炸事故的发生。
在防爆知识培训中,员工除了需要了解爆炸原理、危险性、防爆设备和防护措施外,还需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通过对法律法规的深入了解,员工可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素养和工作技能。
而通过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员工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企业安全管理的体系中,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履行好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
在防爆知识培训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实地演练和模拟应急情况的处理。
通过针对性的演习和模拟,让员工亲自体验和了解各种应急情况的处理方式,增强应对危险情况的能力,提高自救和互救的技能。
基本术语防爆形式:为防止点燃周围爆炸性环境而对电气设备采取的各种特定措施。
最高表面温度:在最不利运行条件下工作时,电气设备的任何部件或任何表面所达到的最高温度。
电缆密封套(电缆密封接头):允许一个或多个电缆和/或光缆引入电气设备并保持相应防爆类型的装置。
夹紧装置:电缆密封套的用于防止电缆的拉伸或扭转传递到连接件的零件。
压紧元件:电缆密封套的用于对密封圈施加压力以保证其有效功能的元件。
Ex电缆密封套:与设备分别试验,但作为设备取证,并且在安装期间能够装配到设备外壳上的电缆密封套。
Ex元件:不能单独使用并具有符号U,当与其他设备或系统一起使用时需附加认证的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器设备的部件或组件(Ex电缆密封套除外)。
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引燃温度:能够引燃爆炸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热表面最低温度。
设备最高表面温度:电器设备在允许的最不利条件下运行时,其表面或任一部分可能达到的并有可能引燃周围爆炸性气体环境的最高温度。
工作温度:设备在额定运行时所达到的温度。
符号“U”:用来表示Ex元件的符号,防爆证号后带U 。
符号“X”:用来表示特殊安全使用条件的符号,防爆证号后带X(如安装角度、不允许使用的气体环境等)。
隔爆外壳:在其内部安装有能够点燃爆炸性环境零件的外壳、能够承受在内部的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时产生的压力,并且能够阻止爆炸传播到周围的爆炸性环境。
呼吸装置:设计用于外壳内部的气体与周围大气之间交换的、一体的或分开的隔爆外壳部件。
排液装置:设计用于将冷凝水从外壳内逸出的、一体的或分开的隔爆外壳部件。
Ex塞堵头:与设备外壳分开进行试验、但是具有设备证书并且规定装配在设备外壳上不需要进一步考虑的螺纹式塞堵头。
Ex 螺纹式管接头:与设备外壳分开进行试验、但是具有设备证书并且规定装配在设备外壳上不需要进一步考虑的螺纹式管接头。
增加安全型:应用在电气设备上的一种保护型式,是采用附加的的措施,以提高安全程度,防止在正常工作中或规定的异常条件下产生危险温度、电弧和火花的可能性。
防爆知识培训在工业生产和其他特定领域中,防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防爆知识培训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有效地防范和处理可能发生的爆炸事故。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防爆知识培训内容:1. 爆炸原理:员工需要了解爆炸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爆炸物质的特性和爆炸的触发条件。
2. 防爆标准和规范:员工需要了解相关的防爆标准和规范,以便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要求,确保安全生产。
3. 防爆设备和工具:员工需要了解各种防爆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防爆灯具、防爆电气设备等,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4. 应急处置:员工需要学习应急处置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如何正确地使用灭火器、如何进行紧急疏散等,以有效应对爆炸事故。
5. 安全管理:员工需要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培训防爆知识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员工能够加强对防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确保在工作中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可能发生的爆炸事故,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
因此,企业应当重视防爆知识的培训,确保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
防爆知识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对爆炸事故的认识和预防能力,也是为了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安全。
在工业生产、化工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其他相关领域,防爆知识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内容,继续深入介绍。
6. 环境检测和监测:员工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环境检测和监测,在可能发生爆炸的工作场所,如何使用气体检测仪器进行气体浓度的监测和检测,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7. 安全带电和静电防护:员工需要了解带电作业和静电防护的相关知识,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防静电设备,以减少静电积聚和防止静电引起的爆炸。
8. 工艺安全知识:在化工和生产领域,员工需要了解具体的工艺安全知识,包括化学品的性质、危害性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品爆炸事故。
第1篇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是培养他们身心健康、安全意识的重要场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防爆安全。
为了提高幼儿园师生的防爆安全意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特此开展幼儿园防爆安全教育培训。
二、培训目的1. 提高幼儿园师生的防爆安全意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 使师生掌握基本的防爆知识和技能,提高幼儿园的防爆水平;3. 建立健全幼儿园防爆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幼儿园安全稳定。
三、培训对象幼儿园全体师生、教职工、保安人员等。
四、培训内容1. 防爆安全知识(1)爆炸的定义及分类爆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迅速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气体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剧烈爆炸的现象。
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两种。
(2)爆炸物及危害爆炸物包括炸药、雷管、导火索、火药等。
爆炸物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一旦发生爆炸,将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防爆措施1)加强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2)对爆炸物进行妥善保管,防止丢失、被盗;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爆安全意识;4)制定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2. 防爆技能培训(1)应急疏散1)熟悉幼儿园的逃生路线和应急出口;2)组织师生进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确保疏散过程中人员安全,防止踩踏事故发生。
(2)灭火器使用1)掌握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2)熟悉灭火器的操作步骤;3)学会使用灭火器扑灭初期火灾。
(3)应急救护1)掌握常见伤病的应急救护知识;2)学会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3)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时对伤员的救护能力。
3. 防爆安全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幼儿园防爆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2)加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3)对幼儿园师生进行防爆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4)制定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五、培训方法1. 课堂教学:邀请专业讲师进行防爆安全知识讲解,提高师生的防爆安全意识;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师生了解防爆安全的重要性;3. 演练活动:组织应急疏散、灭火器使用、应急救护等演练活动,提高师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安全管理制度学习:组织学习幼儿园防爆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防爆基础知识培训一、防爆基础知识概述防爆是指对可能发生的爆炸进行预防和控制,以避免爆炸造成的人身伤害、环境破坏和财产损失。
防爆基础知识培训是为了让员工了解爆炸的危害和防范方法,提高员工防爆意识,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并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爆炸的危害1. 人身伤害:爆炸会释放大量的能量,造成气体、碎片和冲击波的伤害,导致严重的伤亡。
2. 环境破坏:爆炸会释放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3. 财产损失:爆炸会造成设备、建筑物和财产的损毁,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三、防爆基础知识1. 爆炸的原因:爆炸是因为在特定条件下,能量释放过快而突然,导致压力剧增并产生冲击波和火焰。
常见的引发因素包括火花、热量、静电、摩擦、化学反应等。
2. 防爆设备:防爆设备是指能够防止爆炸危险的设备,包括防爆灯具、防爆电器、防爆阀门、防爆启动器等。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爆设备,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
3. 防爆区域:防爆区域是指存在爆炸危险的区域,根据危险性分为爆炸危险区域和非爆炸危险区域。
员工应了解不同区域的防爆要求,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4. 防爆标志:防爆标志是对防爆区域、设备和器材进行的标识,用以警示人员注意危险。
员工应了解各种防爆标志的含义,确保工作场所安全。
5. 紧急预案: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紧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员工应了解紧急预案的内容和相应措施,以应对突发情况。
6. 防爆意识:员工应具备辨识爆炸危险的能力和处理突发情况的技能,增强防爆意识和自救能力。
四、防爆基础知识培训内容1. 爆炸的危害和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和视频展示,让员工了解爆炸的危害和引发原因,引起员工的重视和警觉。
2. 防爆设备和工艺:介绍各类防爆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防爆工艺,帮助员工正确选择和使用防爆设备。
3. 防爆区域和标志:解释不同防爆区域的划分及相关标志的含义,让员工了解安全工作区域和禁入区域。
4. 紧急预案和演练:介绍紧急预案的内容和演练流程,让员工了解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和应对措施。
第1篇一、培训目的为了提高化工厂员工的安全意识,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特举办本次防爆安全教育培训。
通过本次培训,使员工掌握防爆基本知识、防爆设备操作技能以及应急处理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培训对象化工厂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
三、培训内容一、防爆基础知识1. 爆炸的定义和分类:介绍爆炸的定义、分类(如化学爆炸、物理爆炸等)以及爆炸的危害。
2. 爆炸极限:讲解爆炸极限的概念、测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3. 爆炸三要素:阐述燃烧、氧化剂、点火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爆炸过程中的作用。
二、防爆设备1. 防爆电气设备:介绍防爆电气设备的分类、特点以及应用场合。
2. 防爆仪表:讲解防爆仪表的种类、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3. 防爆阀门:介绍防爆阀门的种类、特点以及安装要求。
三、防爆操作技能1. 防爆设备操作规程:详细讲解防爆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常见故障处理方法。
2. 静电防护:介绍静电的产生、危害以及静电防护措施。
3. 火灾爆炸应急处理:讲解火灾爆炸应急处理流程、逃生方法以及自救互救技巧。
四、案例分析1. 典型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火灾爆炸事故,总结事故原因、教训以及预防措施。
2. 事故应急处理案例分析:介绍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分享经验教训。
五、培训考核1. 理论知识考核: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检验员工对防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际操作考核:组织员工进行防爆设备操作、火灾爆炸应急处理等实际操作考核。
四、培训时间本次培训时间为一天,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 上午:防爆基础知识、防爆设备介绍。
2. 下午:防爆操作技能、案例分析、理论知识考核。
五、培训要求1. 参训人员需提前15分钟到达培训现场,签到后进入教室。
2. 参训人员需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3. 参训人员需积极参与互动,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4. 参训人员需按时参加培训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防爆基础知识(防爆原理)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0** 年防爆基础知识一、可燃性气体和蒸气的爆炸特性1、燃烧和爆炸产生的条件燃烧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一种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当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反应介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形成可见的火焰。
本专业所说的爆炸是指燃烧的一种形式,当氧化反应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反应瞬时释放大量的热,造成气体激剧膨胀,形成冲击波,并伴有声响,这种现象成为爆炸。
可控条件下的燃烧和爆炸可为人类服务。
失控的燃烧和爆炸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可燃性物质例如氢气、乙炔、甲烷等可燃性气体,汽油、柴油、苯等可燃性液体以及煤尘和棉花纤维等可燃性粉尘纤维等能够形成燃烧或爆炸。
但是,形成燃烧和爆炸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下述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遇,才会产生燃烧或爆炸:燃烧剂,例如氢气,汽油等;氧化剂,例如氧气,空气等;点燃源,例如明火,火花,电弧,高温表面等。
上述条件被称为形成燃烧和爆炸的三要素。
工程上采取措施,防止三要素同时存在,防止出现火灾和爆炸危险。
2、可燃性气体和蒸气的安全参数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在点燃和爆炸的过程中有许多理化参数,与防爆安全有直接关系的有以下几个:①爆炸界限----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只有在某个浓度范围内才能爆炸(燃烧),超出此范围就不会被点燃,这一范围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称为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
爆炸界限常用可燃性物质在可燃性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比(浓度)表示,例如,甲烷的爆炸下限是5。
0%(体积比),爆炸上限是15%(体积比)。
可燃性物质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混合物可以称作“过稀”,浓度高于爆炸上限可以称作“过浓”,过浓或过稀的混合物不能形成爆炸或燃烧。
工程上采用通风的方法降低环境中可燃性物质的浓度,以便避免爆炸危险。
当环境中的可燃性物质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25%时,可认为该环境是安全的。
表1 几种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或或蒸气的爆炸界限②引燃温度----按照标准方法实验时,引燃爆炸性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在没有明火等点火源的情况下,可燃性混合物的温度达到某一温度时,由于内部氧化放热加剧而自动着火,也称作自燃,有时候也把引燃温度称作自燃温度。
国际标准IEC60079—4:1975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引燃温度实验方法》规定了引燃温度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见图1。
玻璃瓶加热炉加热电阻丝底部加热电阻丝测温热电偶图1 引燃温度试验装置示意图可燃性物质的引燃温度差异很大,例如二硫化碳的引燃温度是102℃,乙醚是160℃,丁烷是365℃,异丁烷是460℃,甲烷是537℃,氢气是560℃,一氧化碳是605℃。
温度低于相应的引燃温度,可燃性混合物就不会自燃。
度,以避免由于过高温度引起点燃危险。
为了便于设备的制造和现场选择电气产品,防爆标准将可燃性物质按照其引燃温度分为6组。
表3 温度组别、设备表面温度和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引燃温度之间的关系按照上表,可以方便地选用防爆电气产品地温度组别。
例如,已知环境中存在异丁烷,则可选择T1 组别的防爆电气产品。
如果环境中存在异丁烷和乙醚,则须选择T4组的防爆电气产品。
③最小点燃能量----在最易点燃浓度混合物中,一个电路的一次放电正好足够点燃混合物,这个电路总能量的最小值,表示为相应的物质与空气混合物的最小点燃能量。
如果一次点燃是由于一个电容放电引起的,电容的电容量为C,电容两端的电压为V,则相应的放电能量Q为:Q=1/2CV2由于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物质性质差异,它们被点燃时需要的活化能不同,当它们被电火花点燃时,需要的电能量也不相同。
例如,甲烷的最小点燃能量是0。
28mJ,正丁烷是0。
25mJ,异丁烷是0。
52mJ,乙烯是0。
096mJ,氢气是0。
019mJ。
在工程上可以采取限制电路中能量的方法来避免电路断开或闭合时产生的火花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混合物,根据这种原理可以设计成本质安全电路和n 型设备中的限能电路。
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常常用电压和电流来表征电路中的能量,因此,在工程上常常利用最小点燃电压和最小点燃电流来判断电路的安全性能。
④最大实验安全间隙(MESG)----在标准规定的实验条件下,一个外壳内最易点燃浓度的爆炸性混合物被点燃后产生的爆炸火焰穿越25mm长的接合面,不能点燃外壳外部环境的爆炸性混合物时,接合面两部分之间最大间隙。
国标GB3836.11—1991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1部分: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测定方法》和国际标准IEC60079—1A:1975规定了最大试验安全间隙的试验设备和测量方法,见图2。
图、温度、的性质。
乙炔、氢气、二硫化碳等气体的爆炸火焰穿越间隙时传爆能力很强,即其最大实验安全间隙值较小,例如氢气MESG是0。
28mm,甲烷等烷类物质的传爆能力较弱,其相应MESG值较大,例如甲烷MESG是1。
14mm,丁烷是0。
98mm,乙烯是0。
65mm。
分级。
表5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按传爆能力分级根据上述分级参数,可以设计制造不同类别、级别的防爆电气产品,用户也根据上述参数将工作环境中的可燃性物质分类、分级,以便选择合适的防爆电气产品。
⑤最大爆炸压力爆炸性混合物被点燃爆炸后,释放的热量使气体剧烈膨胀,因而产生很高的爆炸压力。
由于可燃性气体的性质差异,最大爆炸压力也不相同。
多数气体的最大爆炸压力在0。
6Mpa----0.8Mpa之间,但乙炔的最大爆炸压力可以达到1。
0Mpa。
上述最大爆炸压力值是以在容积为8升的球形容器中测得的,如果容器的形状复杂,容易产生压力重叠现象,则最大爆炸压力可以达到2~3Mpa。
爆炸压力能对设备和建筑物造成破坏,人们在设计电气设备外壳和设计厂房时应考虑爆炸压力的作用。
二、防止爆炸的措施在石油、化工、煤炭等一些工业部门,常常需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或使用可燃性气体或液体,这些可燃性液体或气体可以通过容器或管道裂缝,密封失效的接缝,操作孔,阀门等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它们与环境中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危险环境。
如果在环境中也存在点燃源,就会产生燃烧或爆炸。
为了防止产生爆炸和火灾危险,应该在上述场所中采取防爆措施。
防爆措施在工程上分为两大类:1、一次(primary)防爆措施----避免场所环境中存在爆炸性危险环境。
由前述的产生爆炸或燃烧条件三要素可以知道,如果能够在环境中避免可燃性物质,或者在环境中避免氧化剂—氧气,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火灾或爆炸危险。
空气中的氧气是难避免的,可行的办法是避免可燃性物质。
如果不能完全避免可燃性物质,可以将可燃性物质的浓度限制在爆炸下限以下,也能避免产生爆炸危险。
石油化工企业选用密闭的容器、管道和密封质量好的阀门,以避免工艺设备中的可燃性物质泄露到环境中。
化工厂常常采用有房顶无墙壁的厂房,改善自然通风效果,或者采用强制通风(机械通风),使环境中的可燃性物质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达到避免爆炸危险的目的。
2、二次(secondary)防爆措施----在爆炸危险环境避免点燃源。
如果爆炸性危险环境不可避免,则在环境中消除点燃源。
我们常常在油库、加油站中看到“严禁烟火”的牌子,就属于二次防爆措施。
国家标准规定,在爆炸危险场所必须使用防爆电气产品,也属于二次防爆措施。
三、常用防爆类型的防爆原理根据燃烧和爆炸条件三要素,可以采取不同的防爆措施,避免电气设备成为点燃源。
1、隔爆外壳“d”----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并阻止内部的爆炸向外壳周围爆炸性混合物传播的电气设备外壳。
给电气设备制造一个坚固的外壳,所有接缝的间隙小于相应可燃性气体的最大实验安全间隙,如果可燃性气体进入外壳之内被电火花点燃产生爆炸,则爆炸火焰被限制在外壳之内,不能点燃外壳外部环境中的爆炸性混合物,从而保证了环境的安全。
隔爆外壳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①外壳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能够承受内部的爆炸压力而不损坏,也不产生影响防爆性能的永久性变形。
②外壳壁上所有与外界相通的接缝和孔隙小于相应的最大实验安全间隙。
隔爆外壳图3 隔爆外壳示意图主要防爆措施:①隔爆外壳材质要求;②隔爆接合面的间隙长度和间隙宽度以及表面光洁度要求;③紧固件和紧固螺纹孔的要求;④透明件的要求;⑤胶粘剂和胶封剂的要求;⑥接地;⑦电缆和导管引入装置;⑧连锁或警告标志等。
国家标准GB 3836.2----2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电气设备“d” >> 对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结构、实验和标志作了明确规定。
与其对应的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是IEC60079—1:2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隔爆外壳“d”>>。
隔爆外壳的标志是”d”,例如一台隔爆型电机的防爆标志是 Ex d IIB T4. 其中,Ex表示防爆,d代表隔爆型,IIB代表工厂用设备IIB级,T4代表设备的温度组别T4组,即设备的表面温度不超过135℃。
2、正压外壳(通风、充气型)“p”----在设备的外壳内通入一定压力的新鲜空气或惰性气体,使周围的可燃性气体不能进入外壳内部,从而阻止点燃源与爆炸性气体接触,达到防止爆炸的目的。
正压型电气设备的的关键措施是设备外壳内部保护性气体(新鲜空气或惰性气体)的压力高于环境的压力至少50Pa。
因此,设备需要配置鼓风机、管道和风压继电器等,它一般用于大型电动机和控制开关设备。
压力测量电气部件保护气体出口国家标准GB3836.5—198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5部分:正压型电气设备“p” >>,国际标准IEC60079—2:2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正压外壳“p”>>对正压型防爆电气设备的结构、实验和标志作了规定。
3、充油外壳“o”----将设备全部或部分浸在外壳中的油内,使设备不能点燃油面以上或外壳以外的爆炸性气体。
主要安全措施:①将带电部件浸入油面之下至少25mm;②油符合标准GB2536 的变压器油;③油温不允许高于100℃;④设置油位指示;⑤绝缘材料和密封材料应耐油;⑥设备最大通断能力为点燃实验安全值的75%。
这种防爆类型主要用于变压器和高压开关。
国家标准GB3836.6---1987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5部分:充油型电气设备“o”>>和相应的国际标准IEC60079—6 :1995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6部分:油浸型电气设备“o”>>都对该型电气设备的结构、实验和表示作了规定。
充油外壳的标志是”o”。
油面油位指示外壳图5 充油外壳示意图6、充砂外壳”q”----外壳内填充砂粒材料,是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壳内产生的电弧、火焰以及外壳壁和砂粒表面均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混合物。